新时代普通高中办学内涵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办学多样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普通高中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新时代育人方式,教育教学效益让广大群众进一步受益。在“强化特色、创新模式、多元发展、提高质量”的办学原则下,普高要增进育人科学定位,巩固办学亮点,强化办学特色,增强普高办学活力,以德树人,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 要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有特色,学校内涵要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坚持落实好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营造成激发智慧、沟通思想、融汇情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快乐学习、生活,教师幸福工作。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强化思想信念,不断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环境,加快文化建设步伐,特别在学校课程实施、教育方式、学科优势、活动创意上实现内涵发展,力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示范校、先进校。要树立特色办学理念,打造高品位价值文化。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者。”校长需要长期保持思考的深度和力度,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和教育智慧,加深对教育个性化理解,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学校长期积淀起来的文化传统、区域资源和社区优势相结合,汇聚师生的共同智慧,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发展走向,形成独具个性和高品位的办学理念,并由此衍育生成校训、教风等一系列价值文化。办学理念是学校价值文化核心,具有化人作用,这种化人作用主要体在“涵育”功能上。师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对校训的认同会自觉产生价值判断,内化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对校训的认同会自觉产生教学价值的判断,自觉地内化到教学行为中,自觉地追求教师自己的发展目标,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学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
解、对校训的认同更多的是反映在学生的品格上。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对学习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感悟,展现出优秀的个性品质。学校办学理念、校训等一系列价值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校长一个人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在充分尊重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基础上独立思考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只有穿透学校历史和现实及未来的力度,才具有其针对性和深刻性,才能引领学校发展的方向,统领学校的发展。
二 要完善制度设计,建设激励性制度文化。我们要强化“学校管理就是服务”观念,并将这一观点转化成为管理机制。管理者既要抓好学校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又要重视加强领导班子和各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出进取、协作、敬业又顾全大局的精神文化。在学校管理上,要充分落实“人本为先”的意识,服务好学生、一线教师,鼓励创新、积极探索,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科研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使教育教学制度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既竞争,又合作”“既鼓励个别探索,又促进整体提高”的管理机制,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持续性和一贯性,激发教育智慧,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三 要搭建活动载体,打造高质量的活动文化。创造有生命力的学校特色,需要以活动项目和载体为依托,进行长期稳定的积累。学校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地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思考设计有特点的活动项目和载体,建立和健全各类社团组织,把活动项目和载体作为品牌来打造,一段时间过后,进行一种哲学、审美的体验和审视,进行哲理层面的反思,从隐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去思考,使之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就是通过建设有特点的载体,从而去影响师生精神和学校文化的过程。办学特色需要有特点的活动项目和载体,但项目和载体本身不是特色。只有项目和载体背后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引起了学校整体质的变化,才能成为学校特色。
四 要打造精致校园,打造高美感的物质环境。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区域、一座雕塑、一幢楼、一面墙,无不反映出学校的价值文化和审美判断,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校长应当做校园规划的总设计师,对校园分区布局、建筑风格、设施设备、校标校徽、花草树木等物
质层面的东西,进行精心设计,让校园中物化的东西展现精神的光芒,让每一块墙壁、每一条走廊、每一片草地都有主题特色、教育内涵和审美价值,打磨出经典、精致的学校物质文化。
五 要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内涵和质量,教师专业成长最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已越来越显得迫切而重要。进一步创新优秀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县、市、省三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和认定制度。积极为教师成长搭建更多更广阔的平台, 促进“老中青”梯次跟进、各类人才竞相涌现。加强名师工作室管理与考核,安排名师定期定时挂校坐诊,与一线教师直接对话或进行网上交流,实现群体效应,树立研讨风气。要充分发挥特级或正高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在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并鼓励他们深入学校开展巡回讲座,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技能,切实让更多的教师从活动中受益。学校要实施有计划、有层次、有目标的教师成长培育计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并指导教师制定计划和专业发展。进一步落实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教研水平决定一个地区或学校的教育水平,也照见一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成效。要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工作机制。要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讨,让教师更多地接受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洗礼,提高教师教科研的研讨能力和水平;要强化课例分析,大力开展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听课评课议课活动,让教师对课例“说长道短”,互相之间取长补短,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注重并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从教学一线需要出发,确立学校及学科主攻课题、教师个人的研究专题,集中力量立项一批针对性强、实战性高、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转变以往教师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作坊式”研究向由专家指导、团队协作的“集群化攻关”新研究模式,鼓励教师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育教学的生产力。
六 要大胆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验操作、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以及社区服务的落实。通过一系列的兴趣小组、社团等活动开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学科思维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
积极创造条件,大胆地完善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实验操作、通用技术等课程,开足课时,落实选修课学分认定制度,保障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人生职责来规划等权利。要大力加强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展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发展素质教育、适应高中综合改革的品位追求。进一步地从学校特色发展的项目、培养学生特质发展出发,结合学校的传统、设施、师资以及引进校外资源的能力,服务好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好学生成长和成人目标,进一步完善起适合本校学生、教师的校本课程体系,彰显学校办学及发展的个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成才提供机会和平台,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学校办学的内涵发展与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