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
2. 灵活应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定量分析。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 努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利用化学方程式分析问题的能力,彰显学
科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增强探究技能,提升学科素养。 2. 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加强同学间的分工协
作,培养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
1.学生实验的掌控和把握。 2.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提升。实验用品准备:
待检验的烧碱溶液、稀HCl或H2SO4 、BaCl2溶液、酚酞 试管3支、烧杯1只,胶头滴管1个,试管架1个 教学流程:
导入:前几天,实验室的王老师在整理药品的时候,发现了一瓶多年前用过的氢氧化钠,他
怀疑已经变质,这节课我想让大家来探究一下是真的吗?大家有没有信心? 师: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变质?用方程式表示出你的观点。 生:板演:2NaOH+CO2=Na2CO3+H2O 师:我想知道氢氧化钠变质了吗?
过渡:要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其实是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碳酸钠,这需要用到什么知识? 生:讨论、实验、汇报、并分别板演化学方程式。 生1:取样,滴加稀H2SO4,看到产生气泡。
生2:取样,滴加BaCl2或者Ba(OH)2,生成白色沉淀。 过渡: 已经变质。
师:我想知道是否全部变质?检验还有没有NaOH的存在。
师:有同学说只需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因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同学们认为行
吗?
生1:不行,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生2:要想检验出NaOH的存在与否,必须先排除Na2CO3的干扰。 生:讨论检验NaOH的完整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 师:(1)BaCl2是否可以用Ba(OH)2代替? (2)BaCl2是否可以用稀H2SO4代替?
总结:因为实验目的不同,对于试剂的要求也不一样。
过渡:现在已经确定氢氧化钠已部分变质,老师想知道到底有多少?
(提示: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产物是Na2CO3),
1
生:讨论,设计方案并交流。
方案一: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稀H2SO4,测出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
方案二:取一定量的样品,配成溶液,加入BaCl2,测定生成的BaCO3的质量。
师:方案一中CO2气体的质量不容易称,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你有哪些方法测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
生: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师:展示学生的实验方案 师:展示例题1 例题1:【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该部分变质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探究】小红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铁架台略去),实验在27℃、101 kPa下进行,步骤如下:
① 按图连接好装置;
②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已部分变质的样品2 g,放入A中试管内,向B中集气瓶中倒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至瓶颈处;
③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硫酸,打开活塞,让稀硫酸滴入试管中至过量,关闭活塞。反应结束后,量筒中收集到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20 m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若二氧化碳的密度为2g/L)(计算结果精确至1%)
(2) 在实验步骤①和②之间,还缺少一实验步骤,该实验步骤是 ;
(3)试管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是否有明显影响? (填“有”或“没有”); (4) )B中集气瓶盛装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水代替,其理由是 _______; 师:其实CO2气体的质量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 师:展示例题2
例题2: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样品中各物质的含量?
为测定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小亮设计了图(1)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的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问题:
(1) 取样品20g,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待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
置中增加了4.4g,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师: 如果用第二种方案可以用如下的装置 师:展示例题三
【实验探究】为测定样品中各物质的含量?,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样品质量为a,得到固体的质量为b,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填表达式)
2
______________
(2)操作①、②的名称分别为 , ,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①中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过渡:如何将杂质除去? 生:讨论交流方案
交流共享:由以上我们的讨论可知,研究氢氧化钠的变质利用的是碳酸钠的有关知识,除此之外,你还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完成自我检测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并不陌生,但是,见到相关题目却不能灵活应用这些性质去解决问题,可见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在遇到题目时不会分析,所以才导致学到的知识不会用。因此,我就想:通过教师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通过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获得他以往不知道的知识,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为表征思维,以感知为基础,以经验为依托,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可以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只有学生认为这是“真的”,才愿意接受。因为学生比较习惯于被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擅长于知识的背诵或再现,而对于主动的发现问题则相对滞后。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之后,学生已具备了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设计出最优的实验验证方案并实施,显得不太困难。
在这样一些背景下,我围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这个主题,设计了《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这节课。
效果分析
3
对于化学学习,学生往往对实验很感兴趣,但对实验的实质却不感兴趣,这节课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实验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对实验原理和现象的解释中,通过真实情景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和鲜活的,学习不再是考试的工具而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程度的激活了。
课后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交流,学生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他们感到学习的知识确实有用,并且通过真真切切地体验探究过程,让他们变得自信和富有探索精神了。
他们感到知识不是简单的靠N遍的机械记忆获取的,而是通过信息的联系加工获得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尝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过程的同时,真的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利用化学方程式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题的分析切入点,如何检验,如何除杂,等,学生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另外,通过学生的课堂总结及课堂表现,学生对这节课也是比较满意的
教材分析
氢氧化钠的性质是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碳酸钠的性质是第八单元第二节的内容,物质检验与除杂又是复分解反应应用的知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是初中化学里最重要的物质,二者通过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联系起来,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碳酸钠的性质每年都会设计实验探究题,而学生对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并不陌生,但是,见到相关题目却不能灵活应用这些性质去解决问题,可见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在遇到题目是时不会分析,所以才导致学到的知识不会用。因此,我就想:通过教师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通过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获得他以往不知道的知识,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为表征思维,以感知为基础,以经验为依托,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能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只有学生认为这是“真的”,才愿意接受。《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是在学完酸碱盐的教材内容之后,我设计的一节专题实验课,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作为一节课进行设计,为什么要设计成一节专题实验课,因为一直以来,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考察的知识多,对于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加上教师平日教学也较偏重理论讲解,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在复习上述已学知识之外,通过专题讨论,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参与形象的动态实验过程进而突破本课题的难点,并增强学生应用零散知识解决强
4
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评测练习 自我检测
1. 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质量增大的是( )
A 浓硫酸 B 浓盐酸 C 氯化钠 D氢氧化钠
2. 下列是分析久置于空气中的NaOH固体的相关实验(不考虑水分),其中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① 证明变质 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② 确定成分 取少量固体,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③ 测定纯度 取a g样品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 燥,得到mg固体 ④ 除去杂质 取固体,加水溶解,滴加氣化钙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7资阳)实验室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发生了变质(若发生变质,变质的结果是生成了Na2CO3)。现对该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分析检测。
【猜测溶质】 猜测一:溶液中溶质只有NaOH; 猜测二:溶液中溶质只有Na2CO3; 猜测三:溶液中溶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则该溶液可能是碱溶液或碱性溶液。 ②Na2CO3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BaCl2溶液则不能使pH试纸变色。
【实验设计】
滴加无色酚酞 加足量BaCl2溶液
待检测溶液 变红 白色沉淀
滴加无色酚酞
加足量BaCl2溶液 上层清液 变红
待检测溶液
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方案一,你得出的结论是: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_______,可排除猜测_____。 根据实验方案二,你认为该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1)实验方案一不能准确确定溶质一定含有NaOH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为防止NaOH溶液变质,你的措施是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4. 实验后的废液一般需回收处理,不能直接倒入排污管,小科实验后收集到含
5
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废液10.22g,他向废液中缓缓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与滴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当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溶液总质量为20g.溶于水的气体忽略不计,则:
(1)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溶液的pH为______. (2)图中m = ______g.
(3)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回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课后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我对这一节课做了深刻反思。
成功之处:我创设了合理的探究问题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以实验为载体,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能体验知识的生成。在问题探究上,我把探究课题的难度有意识的深化,特别是教学设计的第三环节:“探究氢氧化钠变质了多少?”为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究的问题,我分层次创设了多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情景,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将学生带到问题的深处,教给他们分析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运用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不足之处:
1. 对教学环境调研不足,本来设计的板书因为黑板小,且学生的课桌椅离讲台远看不清没能板书,只在课件中体现出来似乎给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 另外由于学生的课桌不能动,所以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极不舒服。 2.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提高科学素养为主旨。课程内容中的第一个一级主题就是“科学探究”,它包含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6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模块,科学的本质是一种探究活动,在于向未知发起挑战,利用人类的已知探究未知的领域。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是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中学生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这节课中,我计划让学生达到如下标准: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推理和判断;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4. 掌握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
5. 灵活应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6. 掌握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定量分析。 过程与方法:
3.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 努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利用化学方程式分析问题的能力,彰显学科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增强探究技能,提升学科素养。 4. 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加强同学间的分工协作,培养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1.学生实验的掌控和把握。 2.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提升。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