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

2023-05-24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11卷 第4期2009年 8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LOFPALAEOGEOGRAPHY

Vol111 No14Aug.2009

  文章编号:1671-1505(2009)04-0405-08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

詹冶萍 杨香华 潘知峰 高江博 BensekhriaAida

333

陈凤玲 范传军 张广英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3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1

4

2

4

4

3

摘 要 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沉降中心,其两侧砂体的成因与分布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岩心观察、水动力条件及碎屑锆石定年分析,明确了蚌湖洼陷两侧砂体的成因联系;进一步通过连续地层单元内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古地貌与砂体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潜江凹陷潜三段沉积时期北部发育荆门地堑与汉水地堑两大物源体系,中部发育蚌湖—王场洼陷,西部发育丫角—新沟低凸起及斜坡带,东部为斜坡带,南部则为缓坡带。潜三段沉积时期,蚌湖洼陷南部的砂体既不是前人认为的“盐湖密度流”越过蚌湖洼陷的沉积产物,也不是牵引流横穿蚌湖洼陷搬运而来,而是牵引流经西部斜坡上的古沟谷搬运沉积下来的。

关键词 砂体成因 古地貌 碎屑锆石 潜江组 蚌湖洼陷 潜江凹陷

第一作者简介 詹冶萍,女,1984年生,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专业,并获硕士学位。E2mail:yepingzhan@gmail1com。

中图分类号:P931  文献标识码:A

PalaeogeomorphologyandoriginofsandbodiesoftheMember3

ofQianjiangFormationinQianjiangSag,JianghanBasin

ZhanYeping YangXianghua PanZhifeng GaoJiangbo BensekhriaAida

ChenFengling FanChuanjun ZhangGuangying

3

3

3

1

4

2

4

4

1ZhanjiangDivisionofCNOOCLtd.,Zhanjiang524057,Guangdong

2SchoolofMarineScien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100083

3ResearchInstituteof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JianghanOilfieldCompany,SINOPEC,Qianjiang433124,Hubei

4Facultyof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Wuhan430074,Hubei

Abstract TheBanghuSub2SagisthedepositionalandsubsidencecenteroftheQianjiangFormationinQianjiangSag.Originsofsandbodiesalongitstwosidesandtheirdistributionhavebeenacontroversialtopic.Theiroriginshavebeendistinguishedbycoreobservation,hydrodynamicanalysesandclasticzircondatinganalysis.Furtherm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palaeogeomorphologyandsandbodydistributionwasidentified.TheresearchindicatesthatduringthedepositionoftheMember3oftheQianjiangForma2

3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潜江凹陷潜江组古地貌及沉积体系分析”资助收稿日期:2008-11-24  改回日期:2009-03-10

406

古 地 理 学 报   

2009年8月

tion,twoprovenances—JingmenandHanshuiweredevelopedinthenorth,theBanghu2WangchangSub2Sagwasdevelopedinthecentralarea,a“Y”shapedlowupliftandaslopewaspresentinthewest,aslopebeltwasdevelopedintheeastandexpansivegypsum2bearingmudstonesofshore2shallowlacustrineoriginweredepositedinthesouthslopebelt.NewresearchresultsshowthatduringthedepositionoftheMember3ofQianjiangFormation,thesandbodiesalongthesouthsideoftheBanghuSub2SagwereneitherdepositsofsaltdensityfluidflowingthroughtheBanghuSub2Sag,nortransportedbytraction,buttrans2portedanddepositedalongtheditch2troughorwestslopebytraction.

Keywords originofsandbody,palaeogeomorphology,clasticzircon,QianjiangFormation,Bang2huSub2Sag,QianjiangSag

Aboutthefirstauthor ZhanYeping,bornin1984,graduatedfromChinaUniversityofGeosci2

ences(Wuhan)withamasterdegreein2009.E2mail:yepingzhan@gmail1com.

  潜江组潜三段沉积时期,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的沉积、沉降中心(江继刚等,2004),是凹陷内水体最深的部位。近年来,在蚌湖洼陷南部不断发现新的砂体,但对其来源及成因认识不清,这直接影响到当前的油气勘探部署。关于蚌湖洼陷南部砂体的成因,目前有两种认识:①前人曾提出了盐湖密度流的观点(柳保军等,2004),认为在盐湖水体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碎屑沉积物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碎屑物质以悬浮方式被搬运至蚌湖洼陷南部沉积下来,形成盐湖密度流砂体;②蚌湖洼陷潜三段中均发现典型的牵引流沉积构造,而密度流沉积构造不发育,再加上潜江组在地震剖面上呈“平板状”,由此推测蚌湖洼陷南部砂体是在平缓的地形条件下,由牵引流直接越过蚌湖洼陷搬运而来。文中结合砂体成因标志及古地貌恢复,对蚌湖洼陷南部砂体的成因及来源提出了新的认识。

已有的勘探成果表明,潜江凹陷的碎屑物源及水系来自西北部,经荆门地堑与汉水地堑向凹陷内输送碎屑沉积物。西北部单向物源造成沉积物分布不对称,碎屑岩只分布在凹陷的西北缘,至熊口以南砂体全部尖灭,凹陷南部为浅水泥膏岩、盐岩发育的低能滨浅湖沉积区。在凹陷西北物源区,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母岩年代逐渐变新,依次发育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的母岩,其中,中生代母岩围绕潜江凹陷分布(江汉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1)。

凹陷内上始新统—下渐新统潜江组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内陆高盐度氯化钠盐湖沉积,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系和勘探目的层(向树安等,2006)。潜江组自下而上分为潜四下段、潜四上

段、潜三段、潜二段、潜一段(张永生等,2003)(图2),其中各段内又可分为不同的油组,油组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砂组。

1 地质概况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扬子陆块上发育起来的江汉盆地的一个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卢明国等,2004),也是其最重要的富烃凹陷。凹陷受两条近北东向展布的边界断层所控制,西北边界为潜北断裂带,分别与荆门地堑、乐乡关地垒、汉水地堑、永隆河隆起相接;东南部以通海口断层与通海口凸起分隔;东北和西南分别与岳口低凸起和丫角—新沟低凸起以斜坡带相隔(图1)。根据构造位置,潜江凹陷可分为4个次级构造单元,即潜北断裂带(钟市—潭口—代河),西部斜坡带(习家口),东部斜坡带(泽口),以及蚌湖洼陷及南部区域(浩口—高场—周矶—熊口)。

2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成因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蚌湖洼陷两侧钻井的岩心沉积构造、粒度分布特征及锆石年龄特征,为凹陷南北两侧的砂体成因解释及古地貌分析提供了地质依据。

211 典型沉积构造

研究中观察了45口钻井的岩心,发现在潜三段沉积时期,潜江凹陷内发育典型的牵引流沉积构造,它们不仅在潜北断裂带附近的钟市等地区发育广泛,而且在蚌湖洼陷以南的周矶、广华等地区也很常见。例如,洼陷北部的钟88井岩心

第11卷 第4期詹冶萍等: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

407

图1 潜江凹陷构造单元及横剖面图

Fig.1 TectonicunitsandtransversesectionofQianjiangSag

中发育有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图3-4),洼陷南部的广29井、广104井与周20井岩心中分别发育具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的粉、细砂岩(图3-3,3-5,3-6)。

212 水动力特征

  综合分析凹陷内26口钻井潜三段的粒度分布特征,发现凹陷内碎屑岩的概率累积曲线均为两段式,具有悬浮与跳跃两个总体,滚动总体不发育,属于典型的牵引流沉积样式,密度流沉积特征不明显。例如蚌湖洼陷北侧的钟88井与南侧的高22井和周23x井(图4),其概率累积曲线均具有悬浮与跳跃两个总体,悬浮总体坡度较缓,倾角为10°~19°,分选相对较差;跳跃总体坡度较陡,倾角为59°~72°,分选中等到好(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1978;郑浚茂,1982)。粒度分析的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的砂体是经牵引流搬运沉积的,密度流沉积特征不发育。

此外,在蚌湖洼陷南部发现浅水沉积构造,如高场地区的高22井潜三段岩心中可见泥裂及垂直潜穴(图3-1,3-2),反映蚌湖洼陷南部地区沉积时水浅,且水体动荡不安,氧化条件与还原条件交替出现,适合生物生长。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各井中浅水及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未见密度流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说明研究区在潜三段沉积时期,沉积水体较浅,沉积物是经牵引流搬运沉积下来的(姜在兴,2003)。

408

古 地 理 学 报   

2009年8月

果表明,该区锆石年龄分布范围较宽,可将其分为4组,即中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晚元古代

到中早元古代。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碎屑锆石涵盖了以上4组年龄,没有某个年龄范围的锆石含量占明显的优势。例如,洼陷北部的钟88井中生代锆石的含量最大

(图5-A,图1),至洼陷南部的广29井与周23x井(图5-B,5-C,图1),中生代的锆石含量减少,而古生代与元古代的锆石含量增加。关于洼陷南北两侧锆石年龄分布的差异性,可以做如下解释:远程河流将距离凹陷较远处的元古代与古生代母岩提供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沉积区,由于锆石在风化剥蚀和搬运沉积过程中稳定性强,因此,随着搬

图2 潜江凹陷潜江组综合柱状图

Fig12 ComprehensivestratigraphiccolumnoftheQianjiang

FormationofQianjiangSag

运距离的增加,沉积物中来自元古代与古生代母岩的锆石含量会逐渐累积,导致蚌湖洼陷南部碎屑物中元古代与古生代的锆石含量相对增加。

位于潜江凹陷东部斜坡带的泽5井潜三段与蚌湖洼陷北部钟106井荆沙组的锆石年龄分布与上述

各井不同(图5-D,5-E),二者的早中元古代锆石的比例很大,晚古生代锆石比例次之,而中生代锆石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是由于在构造位置上,钟106井靠近潜北断裂带;泽5井位于潜江凹陷的东

213 物源分析———砂体锆石年龄示踪锆石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副矿物,在风化剥蚀、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其中含有放射性元素U、Th(张文兰等,2003),被视为U2Th2Pb同位素体系定年的理想对

象。利用MS2ICP2MS锆石U2Pb定年测试技术(钟玉芳等,2006),对研究区11口井潜三段的碎屑锆石,一共打了319个激光点进行测年研究,测试结

部斜坡带,靠近岳口低凸起与龙赛湖低凸起。岳口低凸起与龙赛湖低凸起上覆盖了潜江组沉积以前的古近系,这些老的沉积地层,包括荆沙组(江

图3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中的牵引流与浅水沉积构造

Fig13 TractioncurrentandshallowwatersedimentarystructuresinsandbodiesalongsouthandnorthsidesofofBanghuSub2Sag

1—高22井,166415m,潜三段,泥裂;2—高22井,166512m,潜三段,垂直潜穴;3—广29井,280618m,潜三段,小型交错层

理细砂岩;4—钟88井,2614m,潜三段,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5—广104井,潜三段,300511~300513m,平行层理夹波状层理

粉细砂岩;6—周20井,239312m,潜三段,平行层理细砂岩

第11卷 第4期詹冶萍等: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

409

图5 潜江凹陷碎屑锆石年龄直方图

Fig.5 HistogramofzirconageofclasticsinQianjiangSag

A—钟88井潜三段;B—广新5井潜三段;C—周23x井潜三段;

D—泽5井潜三段;E—钟106井荆沙组

图4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概率累积曲线

Fig14 ProbabilitycumulativecurvesofsandbodiesalongbothnorthandsouthsidesofBanghuSub2Sag

A—钟88井潜三段;B—高22井潜三段;C—周23x井潜三段

汉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1),在潜江组沉积

时期暴露出来,为潜江凹陷东部斜坡地区提供碎屑物源。

综合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认为蚌湖洼陷南北两

410

古 地 理 学 报   

2009年8月

侧由于距离物源远近的不同,造成砂体的锆石年龄组合存在差异;同时,在东部岳口低凸起存在物源入口,为泽口地区提供碎屑物质。

体方法是首先求出骨架地层的厚度,然后根据骨架地层厚度不变的假设,影响地层厚度变化的是砂、泥岩孔隙度的变化,

φs(z)=0136exp(-3162×  10-4z)(1)φ  m(z)=0165exp(-7151×10-4z)(2)

式中:φs(z)、φm(z)分别是地层中砂岩、泥岩的孔隙度—深度的函数,z是地层埋深(m)。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砂岩、泥岩的孔隙度值,经校正后得出工区内原始地层厚度范围介于600~14000m之间(表1)。31112 古水深校正

3 古地貌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认为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的成因相似,为了进一步说明砂体成因与展布特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工区685口井的钻井资料和873口井的测井资料恢复了潜江凹陷北部的古地

貌。

311 古地貌恢复方法

作为沉积地层发育的背景,古地貌再现了原始构造格局,构建了古物源供给系统,包括物源区、

沉积区、沉积物搬运方向和方式等(张建林等,2002)。目前,古地貌恢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经过压实校正得到的原始地层厚度是各沉积时期的累积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潜江凹陷的古水深,只有基于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进行古水深校正。盆地的古水深可以根据沉积物的分布规律、沉积构造、古生物类型、地层厚度、古地形与沉积环境的特征等多方面的标志来确定(郭少斌和孙绍寒,2006;赖生华和李晓宏,2007)。一般来说,一种

是定量恢复,将原始地层厚度作为该地层沉积初期的古地貌;另一种是定性恢复,通过沉积相分析来概略反映古地貌轮廓。研究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相互印证,同时,在进行古地貌恢复之前,采用平衡剖面法将潜三段目前的构造形态恢复到其刚沉积时的构造形态,去掉沉积时不存在的断层,以避免沉积后产生的断层对恢复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潜三段沉积时期,凹陷内不发育控制沉积作用的断层。31111 压实校正

沉积环境类型对应于一定的水深范围(康安和朱

筱敏,2000;王敏芳等,2006),由于难以准确确定出每一种沉积相类型的绝对古水深值,研究中根据沉积构造、沉积物颜色与岩性组合等特征,结合压实校正后的原始地层厚度,并与现代盐湖相对比,建立了沉积相与相对古水深范围的对应关系(表1)。

潜江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西北部,其次为东部,凹陷内主要发育以下几种沉积相:三角洲前缘近端,岩性以灰色粉细砂岩为主,发育槽状交错层理与板状交错层理,湖水水深较小,相对最大水深为8m;三角洲前缘远端,以灰色泥质岩为主,夹灰色槽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对最大水深为12m;前三角洲亚相,岩性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组成,夹薄层粉砂岩条带,相对最大水深为15m;浅湖亚相,在凹陷东南部地

影响古地貌准确恢复的重要参数包括剥蚀厚度的恢复,其次是沉积成岩阶段的差异压实校正等。由于所研究目的层限于连续地层单元内,地层基本上未遭受剥蚀,因此可以不考虑剥蚀厚度的恢复。利用回剥法,对厚度进行去压实恢复。砂岩、泥岩地层的去压实校正依照以下假设(郭少斌等,2006):沉积岩层在沉积成岩过程中骨架体积不变,

压实只发生在纵向上,而不考虑对横向的作用。具

第11卷 第4期詹冶萍等: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

411

图6 潜江凹陷潜三段沉积初期古地貌

Fig16 PalaeogeomorphologyduringinitialsedimentaryperiodoftheMember3ofQianjiangFormationofQianjiangSag

区广泛发育,岩性为暗色泥岩和膏盐岩,相对最大水深为20m;深湖亚相,湖水较深,岩性以膏盐岩为主,相对最大水深为50m。

312 古地貌恢复结果

古地貌单元可简单地概括为古凸起(隆起)、古坡折带、古沟谷、古断层和古凹陷等(吴贤顺和樊太亮,2002;加东辉等,2007)。潜江凹陷北部的古地貌单元可分为古沟谷、古洼陷、古隆起及古斜坡(图6),古地形由北至南逐渐变缓。潜北断裂带前缘发育两个古洼陷,即蚌湖洼陷与王场洼陷,呈近北东向展布,为凹陷水体最深的部位,蚌湖洼陷与王场洼陷相通,之间以一规模较小的古隆起为界。蚌湖洼陷范围较大,向东南可延伸至广华地区;王场洼陷呈狭长状,向东深度逐渐变浅。西部丫角—新沟低突起上发育缓坡带,与蚌湖洼陷呈斜坡过渡,在浩口等地区缓坡带发育有古沟谷,是斜坡向蚌湖洼陷及其南部输送碎屑物质的通道。凹

陷东部发育斜坡带,与岳口低凸起过渡,根据碎屑

锆石定年分析结果,认为东部斜坡地区发育古沟谷,为岳口低凸起向凹陷内输送碎屑物质的通道。

综合砂体分析结果,在古地貌图上勾绘出碎屑物质的搬运路径:荆门地堑为潜江凹陷提供的碎屑物质沉积范围较广,可分为两支水道,东支直接向蚌湖洼陷提供碎屑物质,在钟市附近沉积下来;西支沿丫角—新沟低凸起向南推进,并发育多个分支水道,一部分水道直接搬运碎屑物质至蚌湖洼陷,另一部分水道可以携带碎屑物质沿着丫角—新沟低凸起与西部缓坡上的古沟谷在蚌湖洼陷南部的广华、浩口、高场及周矶等地区沉积下来;经汉水地堑的水系被潭口—代河低凸起分为两支,向蚌湖洼陷与王场洼陷输送沉积物,由于受到蚌湖—王场洼陷的包围限制,沉积物只能局限在潭口低凸起附近、靠近潜北断裂带附近堆积,沉积范围较小;根据锆石定年分析结果,认为岳口低凸起可以为凹陷的东部斜坡带提供碎屑沉积物,但规模较小。

412

古 地 理 学 报   

2009年8月

313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成因讨论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钻井的砂岩厚度数据,也支持上述古地貌恢复的结果。洼陷南北两侧砂岩厚度变化

复杂,不存在由北至南单一的变薄或变厚趋势,如蚌湖洼陷北侧钟88井与钟53井潜三段砂岩厚度分别为15118m与12918m,到蚌湖洼陷南侧的广53井潜三段砂岩减薄为6515m,再向南至高8井潜三段砂岩厚度则增加到93120m,体现出“厚—薄—厚”的变化趋势,表明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不是由单一水系搬运沉积的结果,而是对应不同的水系。在蚌湖洼陷南侧,潜三段砂岩厚度由西向东系统减薄,如高10井—高22井—周23x井一线,由西至东,潜三段砂岩厚度为8416~7412~23160m,再如浩62井—浩45井—广53井—广29井一线,潜三段砂岩厚度变化为88~7216~6515~620m,体现了同一水系由西向东活动时砂岩厚度逐渐减薄的变化趋势(图6)。综合砂岩厚度变化的特点,可以推测由多个分支水道向凹陷内输送碎屑物质,碎屑物质既可以在潜北断裂带附近的蚌湖洼陷四周沉积下来,也可以经过丫角—新沟低凸起搬运较远的距离,在蚌湖洼陷南部的浩口、高场、周矶等地区沉积。

已有钻井资料表明,凹陷东南部区域为大面积的浅水膏盐岩沉积(范传军,2006),如明钾1井、潜参1井及潜9井(图1),各井的潜三段均由膏盐岩及泥岩组成。南部浅水膏盐岩与泥质岩薄互层沉积广泛发育,说明凹陷南部为低能的浅水沉积环境,湖浪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不强,不足以对先沉积的砂体进行破坏,并搬运至洼陷南部沉积下来。

谷、古洼陷与古隆起等地貌单元,古地形由北至南逐渐变缓,水体深度逐渐变浅。由于潜江凹陷东南部为大面积的浅水膏盐岩与泥岩沉积,为低能的浅水沉积环境,结合钻井砂岩厚度变化,认为西部斜坡上发育的古沟谷为水系向蚌湖洼陷北部输送碎屑物质的通道,碎屑物质可以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在蚌湖洼陷南部沉积下来。

潜江凹陷砂体成因解释的新成果表明,蚌湖洼陷南部的高场、周矶及东部的泽口等地区可能存在潜在的砂体发育区,这将是油气勘探部署的新方向。

参 考 文 献

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1978.沉积岩(物)粒度分析及其应用[M].北

京:地质出版社,66-70.范传军.2006.江汉盐湖盆地潜江组沉积控制因素与岩性油藏[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19(6):25-29.

郭少斌,孙绍寒.2006.周家湾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油气富集

规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1(3):372-377.加东辉,徐长贵,杨波,等.2007.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古近纪古地貌恢复

和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J].古地理学报,9(2):155-166.江汉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1.江汉油田—中国石油地质志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2-74,186.

江继刚,彭平安,傅家谟,等.2004.盐湖油气的形成、演化和运移聚集

[M].广东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49.

姜在兴.2003.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7-112.

康安,朱筱敏.2000.古水深曲线在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

[J].沉积学报,18(1):63-66.

赖生华,李晓宏.2007.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

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J].沉积学报,25(5):664-670.柳保军,陈开远,史忠生.2004.潜江凹陷盐湖沉积储集层分布预测

[J].石油勘探与开发,31(2):74-77.

卢明国,童小兰,王必金.2004.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J].石油实验地质,26(1):28-30.

王敏芳,焦养泉,任建业,等.2006.沉积盆地中古地貌恢复的方法与

思路———以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沉积期为例[J].新疆地质,

24(3):326-330.

4 结论

根据蚌湖洼陷南北两侧钻井岩心的沉积构造及

粒度分析,认为洼陷两侧砂体的成因具有相似性,均为浅水牵引流沉积产物。在上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半定量锆石定年分析,认为潜江凹陷除了具有北部物源外,在东部还存在一个物源,为凹陷东部斜坡的泽口、张港等地区提供碎屑沉积物;此外,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的碎屑锆石年龄也存在差异性,经分析认为是由于搬运距离的变化,引起沉积物中锆石年龄组合的变化,推测蚌湖洼陷南部的碎屑沉积物是经较长距离的搬运沉积下来的。

古地貌恢复的结果表明,凹陷内发育有古沟

吴贤顺,樊太亮.2002.从古地貌谈层序格架中储集层的发育规律

[J].地球学报,23(3):259-262.

向树安,姜在兴,卢圣祥.2006.盐系地层岩性油藏预测方法研究

[J].石油物探,45(5):476-48.

张建林,林畅松,郑和荣.2002.断陷湖盆断裂、古地貌及物源对沉积

体系的控制作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4):25-27.

张文兰,王汝成,华仁民,等.2003.副矿物的电子探针化学定年方法

原理及应用[J].地质评论,49(3):253-259.

张永生,杨玉卿,漆智先,等.200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

含盐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J].古地理学报,5(1):29-34.郑浚茂.1982.陆源碎屑沉积环境的粒度标志[M].湖北武汉:武汉地

质学院,82-83.

钟玉芳,马昌前,佘振兵.2006.锆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应用研究综

述[J].地质科技情报,25(1):27-34.

(责任编辑 王 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