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摘 要 笔者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和区级重点课题“数字化教与学混合式研修项目”任务的要求,相继开发了对应“十一五” 的“视频影像资源的获取与编辑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应“十二五”的“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应“十三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及应用”。区级信息技术培训课程主要让学员通过学习视频、影像资料的获取,内容的编辑,通过“格式工厂”“会声会影”等小软件的学习,了解非线性编辑对教学媒体资源编辑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资源素材管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广大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技术能力,促进教师的教学手段、内容、方法的信息化转变。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资源 设计 应用
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教学视频资源的设计、传播和应用日益普及。视频教学不仅可调动学生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更能突破学习时空,提高学习质量,因而在基础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传播与技术
年第3期
一、 课程开发的背景、目的与意义“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及应用”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依据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标准”中“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转变学习方式”的表述:通过培训提升教师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专业发展的意识,促进他们掌握自身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优化他们终身学习能力而实现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本课程已作为我区面向一线教师 “十三五”教师继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类型的培训课程。
本课程的培训目标为通过学习影像资源的获取和编辑,使教师掌握数字化资源计算机数字化的处理方法,经过教师的分析、截取、编辑处理后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资源。课程包括教师技术素养课程中的T3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T4素材的处理与加工、T5多媒体课件制作、T6学科软件的使用等。本课程计划课时为16课时,面向中小幼各类学科的广大教师,教学设计时遵循“值得学、想去学、容易学”的原则,让教师感受到这门课有用、有趣、易懂。
本课程主要内容紧密结合教师日常生活及教
育教学,大量引用教育与生活的相关案例,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习,是一种“课中学、学中做、做中变” 的混合研修。教学内容与要求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技术与素养(认识通用软件),第二单元是体验与互动(学用编辑器),第三单元是设计与制作(项目文件的设计及编辑),第四单元是实践与应用(学员成果分享交流)。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体验和上机实践,此研修课程达成的效果是满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并将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二、 课程内容结构的设计与实施根据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制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满足区域教师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需求,着力于设计和开发更有效的精品课程,构建区域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必修课体系。
(一) 问卷调查辅助课程设计
区级培训招生的学员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笔者通过问卷星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调查,调查学员对信息技术素养的掌握程度。2017年秋季班共30人,参加调查的有25人,有48%的教师对学习数字化音视频的设计制作有需求。有20%的学员能熟练掌握并应用“会声会影”软件,对视频资源进行编辑和再加工。相比较之下,笔者发现仍有很多教师需要学习“会
34
2019课程与资源
声会影”软件的应用,以便能够在教学中对所需的辑方法;第二部分是介绍“会声会影”软件中视频视频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剪辑及特效的演示功能。下面以本课程12课时的(二) 课程内容设计及结构
“体验与互动”“设计与制作”“实践与应用”为例课程第一部分是快速设计制作电子相册的编加以说明(表1)。
表1 “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教学设计
第2-3-4课时 12小时本模块教学目标:
1.掌握使用数码产品或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获取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能应用于课件的相关图像资源或音视频资源的方法。
2.通过软件“会声会影”的学习,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基本功能和对教学媒体资源编辑的作用,掌握资源素材管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学习“会声会影”的窗口界面的组成,学会教学媒体资源的捕获、组接、裁剪、合成及声音的添加,并能快速制作电子相册。
4.学会剪辑影片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图像、视频片段编辑的技术,完成高质量的声画同步。 5.采用作品分析、习作讲解、实例上机操作演示的方法,培养教师充分掌握影视资源后期编辑的艺术创造力及影像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意识。
6.通过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掌握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将此技能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并设计创作一份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作品,在教学中实施,最后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反思最终合成有效资源的方法和过程。活动:
理解教学数字化资源的作用主要作品:
学习数字化资源加工方法数字化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掌握信息资源获取方法图像、音频和文本、视频评价教育信息资源
教学资源列表讨论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学科在课堂中的合评价意见
理利用问题“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何合理使用”演示文稿
本模块教学重点:
1. 教学数字化资源的含义及其对教学的支持作用
2. 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体素材的制作、加工处理方法3. 教育信息资源的搜索获取的技术和方法4. 合理评价和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方法本模块教学难点:
1. 教学媒体的含义及其对教学的支持作用
2. 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体素材的制作、加工处理方法3. 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编辑和利用的方法
课堂实施中,先让学员了解技术与素养类中
员从设计与技术两个方面来增强教学资源的互动的“数字化视频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及与传统性。在设计方面,主要是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的教学资源相比所具备的特点等,通过预先导入摆脱单纯讲授式教学的思维惯性,充分认识视频欣赏往期学员作品,让学员形象地了解一个好的资源的教学潜力;在技术方面,积极关注最新的媒体作品应包含的常用媒体介质。接下来,以小软硬件设备进展,进一步提升开发与设计水平,组(五人一组)为单位研讨自己的教学资源最初力争在交互手段、即时编辑、实时反馈等方面取的设计脚本,确定资源素材、操作路径,确立设得突破。
计教学资源样例及作品最后的呈现形式。鼓励学在动手制作微视频环节,首先让学员确定主
35
题,通常是该微视频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点,重点思考该微视频要解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撰写简单的摘要,以便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例如,课程实施中以三年级第二学期英语教材课文“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为例制作微视频,首先从相关视频中截取了教学内容所需的部分,在适当的画面上添加了对应的文字、合适的图片,并进行旁白配音;重要的画面用影音呈现,使画面慢速播放或定格图片,达到强调重要知识的目的;后期制作时,为整个画面添加了背景音乐,制作成2分钟的微视频,在此基础上学员了解了制作媒体资源的简单流程,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三) 课程评价方式
本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他评。如表2所示,贯彻执行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学员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员需提交一份有主题的数字化资源视频作品,提交一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课程评价时,及时跟踪记录学员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员操作过程及设计制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
表2 课程学员评价指标
序号1
考核内容课程学习课程随堂上机作业信息技术与
3
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45
分组研讨分享成果交流作品
考核要求
面授及上机课程总学习时间≥500分钟,此项得满分20分;若未达到或缺席,则实得分为0
提交2篇作业,每提交1篇得5分; 包括提交1份调查问卷和1份随堂上机作业;“合格”得5分,“不合格” 不得分,未提交不得分
提交1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提交1篇得10分,“不合格” 不得分,未提交不得分
制作并提交有主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视频作品,发送内容中需注明所在学校名称、制作人
优秀学员作品研讨并上台展示交流;获评“优秀学员”得10分
成绩权重50%
210%
10%
20%10%
教
育传播与技术
年第3期
三、 课程应用案例及教学成效
本课程培训帮助教师学会编辑视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区域信息化教学变革实践,尤其是对本区内教师积极探索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帮助。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学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法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取得明显成效,以下为三个有代表性的学员应用案例。(一) 数字化资源介入课堂,为英语教学增姿添彩
小学三年级英语课“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在对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动画视频的三次使用,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动物的不同表现。在三个环节(分别是英文歌曲、故事情节、故事的发展)的视频中,教师运用了影像剪辑、分段、添加视频边框、合成等功能,把所学到的技术融入自己的英语教学之中。当需要在课堂展示的视频内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视频中先后分几个段落出现时,教师通过拼接的方式编辑视频资源,就能清晰地呈现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实际应用以后发现这样的视频处理方法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二) 数字化资源的鉴赏,营造音乐的感染力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走进音乐大师巴赫”的学习难点是让学生对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及其深层的文化、历史的根源有所认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教师针对这一情况专门制作了5分50秒长度的插播式微视频资源,主要包括巴赫的生平介绍、音乐创作风格,以及在世界音乐史上的贡献。这种应用方式具备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并且把传统的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各种电教设备的功能结合在同一个微视频中,操作简单易行,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
36
2019课程与资源
学模式。而,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亟须教师提(三) 数字化视频资源的视听结合,激发学生高信息素养,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落实到实际的表现力
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针对师资现状,需积极小学二年级唱游活动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创设氛围,确定培训内容,让教师通过“设计—实上,学生欣赏哈尼族《木屐舞》视频,感受舞蹈中的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节奏,在歌词唱到“一二一”时,踏出节奏;观看视(三) 改变教学方式认知,以信息技术解决实频《篮球节奏》,感知运动中的节奏。通过视频欣赏际问题
听一听、看一看,学生感受到了舞蹈中的节奏、舞蹈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律动、身体节奏等,视频资源让学生能够将视听两种时,应引导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相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力。
互促进的理念,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四、 课程实践反思与课程改进策略式,教师在对教学方式的认知上要有所改变。考虑(一) 信息技术课程的研制是提升中小学教师到教师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要尽量让教师感信息素养的必要通道
兴趣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应注意有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师从“尝试技术整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找出操作中合的教学”到“实现有效的技术整合”的转变。教的难点及操作关键,使培训真正解决教师的教学与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相应的培训课程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创设一种适应教师“用中学,学现,如本课程中对视频剪辑的学习,就能够帮助教中用”的学习环境。师学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中的关键技(四) 培养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善用资源促进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培养其信息素养的课程学习
不仅要关注理论,更要从实际出发,教会教师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及应用”这门课程要达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应用方式,这是提升中小学教师到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可用性和应用价值,促进学信息素养的必要通道。
习者更好地学习。还应注意讲究以实例为主的教(二) 常规教学中,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合学方法,倡导课堂教学与自学研制相结合的原则,理设计相对薄弱
注重培训教师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课程培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对资源应用内容需体现顺应时代的前瞻性,考虑教师的需求,的理念有待完善,教师更倾向于常规教学,也就是体现资源的适切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培说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然
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课好,微课才可能好![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3):22-23.[2] 焦建利.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3] 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12-14.[4] 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09):55-57+90.[5]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0-12.[6]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3-14.[7]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1):65-73.
[8]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9]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10]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