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运动场景下TD-LTE性能研究报告
Performance research of TD-LTE in High Speed Train conditions
2013年8月
目录
1 2 3 4 4.1 4.2 4.2.1 4.2.2 4.3 5 5.1 5.2 5.3 5.3.1 5.3.2 5.3.3 5.3.4 6 6.1 6.2 6.3 6.4 7
研究范围 .........................................................................................................................................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定义和缩略语 ................................................................................................................................. 3 背景和概述 ..................................................................................................................................... 3
产业背景................................................................................................................................... 3 高速场景定义和描述 ............................................................................................................... 4 高速场景的速度 ....................................................................................................................... 4 信道模型................................................................................................................................... 4 高速场景下的性能指标 ........................................................................................................... 6 仿真平台简介 ................................................................................................................................. 6
运行环境................................................................................................................................... 7 仿真参数及流程 ....................................................................................................................... 7 主要模块及关键算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MC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HARQ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多天线实现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导频映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仿真结果及结论 ............................................................................................................................. 7
高速场景下不同天线配置对性能的影响 ............................................................................... 8 高速场景下不同移动速度对性能的影响 ............................................................................. 11 高速场景下不同天线模式对性能的影响 ............................................................................. 14 结论 ........................................................................................................................................ 16 标准化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 17
1 研究范围
本文是对高速运动场景下TD-LTE性能的仿真研究报告,分析了高速场景的典型无线环境,
物理层关键技术,仿真实现及仿真结果分析。希望能对我国TD-LTE产业在高铁等高速运动场景下的发展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
本报告参考3gpp Release9相关协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TS36.211 物理信道和调制
[2] TS36.212 复用和信道编码
[3] TS36.213 物理层过程
3 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合于本研究报告: AFC 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 AOA AMC HARQ LOS MIMO 4 4.1
背景和概述 产业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到201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铁运营里程达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2004至2010年的六年时间内,中国高铁连上三级台阶,将时速由200公里提高到380公里,走过了发达国家近50年的高铁路。
如何在高速运动的高铁车厢内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也成为运营商越来越关注的主题。高铁覆盖成为检验网络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的试金石,究其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高铁车速很快,时速可达350km/h。高速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更加明显,由此将导致基站和终端的相干解调性能降低,直接影响网络性能,用户感知变差;
Angle of Arrival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Line of Sight Multiple In Multiple Out 自动频率校正 波束到达角 自适应调制编码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直视径 多输入输出系统 第二,频繁的小区重选和切换会导致成功率下降,甚至因切换不及时而导致掉话;频繁的小区重选也将影响PS业务速率等指标;
第三,现网上往往采用专网小区分裂的方式覆盖高铁,高铁小区和其他小区间的移动性管理,参数设置非常复杂,难以达成最优质量;
第四,高铁采用新车型,车体密封性强,穿透损耗大,会导致车厢内部无线接收信号降低。 随着TD-LTE产业发展如日中天,要解决高速铁路应用中的一系列难题,必须将高铁场景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景——高速运动场景来进行研究。如何提高TD-LTE网络的整体性能,优化用户体验,是网络运营商和所有研发工程师一直要追求的目标。
本研究报告通过分析高速运动场景下TD-LTE系统的物理层关键技术,建立高铁信道模型,并通过TD-LTE链路级仿真平台从MIMO多天线的角度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网络性能,由此给出高铁场景下网络部署的一些建议。
4.2
高速场景定义和描述 4.2.1 高速场景的速度
目前我国建成和在建的高铁的最高车速一般在200km/h-300km/h之间,比如: 动车组时速300km/h
广珠高速铁路2010年建成最高时速250km/h;
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最高运行时速350km,初期运营时速300km; 上海磁浮最高时速430公里;
为与实际情况相统一,以下研究报告中我们选取120km/h 、250km/h 和350km/h作为高速场景的典型速度。
4.2.2 信道模型
本平台仿真高速场景下不同多天线模式的性能,基站为4+4双极化天线,终端为2根垂直极化天线,天线间隔均为0.65个波长。为了考虑天线相关性对性能的影响,本平台采用基于SCM模型的SCME信道模型进行仿真,移动速度分别设为120km/h、250km/h和350km/h。
SCM模型有三种场景:urban macro, urban micro, suburban macro。每种场景中,都有固定的6条主径,每条主径有20条子径,每条主径对应各自的时延、功率、角度特性等。SCME模型是SCM的扩展模型,在SCM的基础上引入了中径和簇内参数。每条主径中的20条子径划分为3条中径,根据其簇内偏移,得到其时延、功率等参数。
利用固定参数法(加入了天线极化)产生SCME信道的步骤如下所示:
1) 考虑实际情况,该高速信道适用urban macro模式;
2) 确定基站和终端数目及其位置和直射路径LOS相对于BS和MS的方向BS和MS
([-180°,180°]均匀分布),终端运行速率v和运行方向v([-180°,180°]均匀分布); 3) 查表得到各主径的延迟τn,根据中径在主径内的延迟偏移Δn,l,得到各中径的延迟
τn,l=τn+Δn,l,并对延迟进行量化
n,l'Tsfloor(n,l/Ts0.5)
4) 查表得到各主径的相对功率Pn,根据各中径所包含的子径数,得到各中径的相对功率
Pn,l,并归一化;
5) 计算各子径的离开角:查表得到各主径的离开角n,AoD,及各子径的相对角度偏移
n,m,AoD,则各子径的AoD为
n,m,AoDBSn,AoDn,m,AoD;
6) 计算各子径的到达角:查表得到各主径的离开角n,AoA,及各子径的相对角度偏移
n,m,AoA,则各子径的AoA为n,m,AoAMSn,AoAn,m,AoA;
,y)7) 根据基站与终端的天线极化方式,生成极化相位偏移,以n(,xm表示第n条主径的第m
条子径在BS端的x部分(H或V)与MS端的y(H或V)部分之间的相对偏移。这是一个随机变量,在(0°,360°)均匀分布。
H、V与天线极化方式有关:若采用+/-45°交叉极化,H和V分别表示+/-45°两个方向;若采用垂直极化,则H表示水平方向,V表示垂直方向。
8) 确定XPD功率比例。H-to-V XPD定义为XPD=P1/P2,其中P1是垂直方向各子径的功率,
P2是水平方向各子径的功率。对于某主径,其各子径的XPD是相同的。
对于urban macro小区,P2 = P1 - A - B*(0,1),其中A=0.34*(mean relative path power in dB)+7.2 dB,B=5.5dB是XPD变量的标准误差,(0,1)表示零均值、方差为1的高斯随机分布。若以dB表示各功率,则XPD可表示为XPD=A+B*(0,1)。 V-to-H XPD可以同样求出,且与H-to-V XPD相互独立。
v)h)(n,m,AoD)表示BS天线的V极化分量;(BS(n,m,AoD)表示9) 计算天线极化响应。以(BSv)(h)BS天线的H极化分量;(MS(n,m,AoD)表示MS天线的V极化分量;MS(n,m,AoD)表示
MS天线的H极化分量。V和H与前面第7步中的V、H相同。 设在BS端,以α表示天线角度,则BS端天线响应为。例如,
sin()cos()n,m,AoDcos()若采用8Tx交叉极化,1~4号天线为+45°,5~8号天线为-45°,则天线极化响应为:
cos()sin()cos(。
)n,m,AoD同样,在MS端,以β表示天线与z轴夹角,则天线响应为。
sin()cos()n,m,AoDcos()10) 加入了天线极化,第u根接收天线和第s根天线间的第n条主径中第l条中径所对应
的信道公式为:
Pn,lSFMT,v),h)(v)(v)expj(nv,mrn1expj(nv,m(MS)(n,m,AoA)BSn,m,AoD(h)(h)M(h,v)(h,h)BS(n,m,AoD)MS(n,m,AoA)expjn,mm1rn2expjn,mexpjkdsin(sn,m,AoD)expjkdusin(n,m,AoA)expjkvcos(θn,m,AoAv) thu,s,n,l(t)
其中常数k2/,是载波的波长。 ds为MS天线之间的距离,du为MS天线之间的距离。M为此中径内所包含的子径数。
表4.2-1 SCME簇内参数 中径 1 2 3 功率(与子径数目对应) 10/20 6/20 4/20 延时 0 12.5ns 25ns 子径 1,2,3,4,5,6,7,8,19,20 9,10,11,12,17,18 13,14,15,16 表4.2-2 SCME主径相关参数
4.3 5
高速场景下的性能指标 仿真平台简介
本节描述了TD-LTE链路级仿真平台的总体架构和详细设计。其中层映射、预编码以及物
理资源映射参考协议3gpp TS 36.211 Rel 9中的相关内容;物理下行信道的收发端处理过程,包括CRC校验、码块分割、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等模块参考协议3gpp TS 36.212 Rel 9中的相关
内容;高速信道模型根据SCME信道模型修改得到。该仿真平台实现了TD-LTE PDSCH信道传输的基本功能,包括自适应调制编码方式及TBS选择,CRC校验,信道编码与译码,交织与解交织,HARQ,星座点调制与解调,OFDM调制与解调,物理资源映射与解映射,添加信道响应,信道估计,联合检测,误块率统计等功能模块。该平台可以用来仿真在不同高速信道条件下,TD-LTE系统基站2天线和8天线性能对比,进而为实际网络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5.1
运行环境
表5.1-1 TD-LTE链路级仿真平台建议运行环境 参数 仿真机 CPU 内存 硬盘 操作系统 开发软件 5.2
仿真参数
基本要求 台式计算机 Intel P4 2.4 512M 1G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MATLAB R2010b Visual C++ 6.0 建议的运行环境 高性能服务器 多线程台式机或多CPU服务器 2G 5G Windows 2003 Server MATLAB R2010b Visual C++ 6.0 表5.2-1 TD-LTE链路级仿真平台仿真参数 测试场景 移动速度 系统带宽 上下行配比 HARQ AMC MIMO模式 载波频率 接收算法 信道估计算法 CFI PSS\\PBCH\\SSS 天线模式 广播赋性因子 6
仿真结果及结论
本节将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SCM-E Urban 120km/h,250km/h,350km/h 20M 上下行配置1,特殊子帧配置7 打开 打开 模式2、模式3、模式7、模式8 2.6G MMSE 2维维纳滤波 3符号 理想已知 D(90度天线),天线间隔0.65 lamda 基站4+4双极化天线,终端垂直极化接收天线 w=[1 0;1 0;1 0;-1 0;0 1;0 1;0 -1;0 1] 6.1 高速场景下不同天线配置对性能的影响
TM2 120km/h 不同天线配置下的仿真结果30 2520Throughput (Mbps)151052x2 天线0 08x2 天线51015SNR (dB)202530
TM3 120km/h 不同天线配置下的仿真结果40 3530Throughput (Mbps)2520151052x2 天线0 08x2 天线51015SNR (dB)202530
TM2 250km/h 不同天线配置下的仿真结果30 2520Throughput (Mbps)151052x2 天线8x2 天线51015SNR (dB)2025300 0
TM3 250km/h 不同天线配置下的仿真结果35 3025Throughput (Mbps)20151052x2 天线8x2 天线51015SNR (dB)2025300 0
TM2 350km/h 不同天线配置下的仿真结果30 2520Throughput (Mbps)151052x2 天线8x2 天线51015SNR (dB)2025300 0
TM3 350km/h 不同天线配置下的仿真结果30 2520Throughput (Mbps)151052x2 天线8x2 天线51015SNR (dB)2025300 0
以上六幅图比较了在120km/h、250km/h和350km/h三种速度设置时,基站2天线和8天线配置下TM2、3的性能。8天线发射分集和CDD由LTE虚拟端口映射到8Tx端口的方式来实现,即重用2天线方案,映射矩阵采用W=[1 0;1 0;1 0;-1 0;0 1;0 1;0 -1;0 1]。由仿真结果可知,三种速度设置趋势相同,即8天线配置下的TM2、3性能略好于2天线配置,性能提升大约为1~2dB,主要由于8根物理天线映射到2天线端口时,映射矩阵W的引入降低了天线相关性。通过成本和性能提升的折中性分析,建议基站使用TM2、3数据传输时采用2x2天线配置。 6.2
高速场景下不同移动速度对性能的影响
TM2 2x2天线不同速度下的仿真结果30 2520Throughput (Mbps)15105TM2 120km/hTM2 250km/hTM2 350km/h51015SNR (dB)2025300 0
TM3 2x2天线不同速度下的仿真结果40 3530Throughput (Mbps)2520151050 0TM3 120km/hTM3 250km/hTM3 350km/h51015SNR (dB)202530
TM7 8x2天线不同速度下的仿真结果35 3025Throughput (Mbps)20151050 0TM7 120km/hTM7 250km/hTM7 350km/h51015SNR (dB)202530
TM8 8x2天线不同速度下的仿真结果35 3025Throughput (Mbps)20151050 0TM8 120km/hTM8 250km/hTM8 350km/h51015SNR (dB)202530
以上四幅图比较了TM2、3、7、8性能随移动速度的变化趋势。随着速度提高,四者性能均有大幅下降,其中TM7、8性能下降幅度高于TM2、3。由于TM7、8需要根据前一帧的信道分解确定下一帧的波束赋形矢量,在高速运动情况下,信道估计不准确,因此性能下降幅度较大,不适用于高速场景。
6.3 高速场景下不同天线模式对性能的影响
120km/h 不同天线模式下仿真结果40 3530Throughput (Mbps)25201510TM2 2x2天线TM3 2x2天线TM7 8x2天线TM8 8x2天线51015SNR (dB)20253050 0
在移动速度为120km/h的场景下,当低信噪比低于20dB时,TM7、8性能高于TM2、3;信噪比高于20dB时,TM3和TM8由于采用双流传输,性能高于TM2和TM7的单流传输。因此在该速度场景下,考虑到实际系统中的信噪比区间和网络性能,建议采用TM8进行传输。
250km/h 不同天线模式下仿真结果35 3025Throughput (Mbps)201510TM2 2x2天线TM3 2x2天线TM7 8x2天线TM8 8x2天线51015SNR (dB)20253050 0
在移动速度为250km/h的场景下,当低信噪比低于13dB时,各个模式性能差异不大,当信噪比超过13dB时,TM7、8性能受速度的影响变明显,TM2、3性能明显超过TM7、8。因此在该速度场景下,考虑到实际系统中的信噪比区间和网络性能,建议采用TM2或TM3进行传输。
350km/h 不同天线模式下仿真结果30 2520Throughput (Mbps)151050 0TM2 2x2天线TM3 2x2天线TM7 8x2天线TM8 8x2天线51015SNR (dB)202530
在移动速度为350km/h的场景下,TM2、3性能明显超过TM7、8。因此在该速度场景下,考虑到实际系统中的信噪比区间和网络性能,建议采用TM2进行传输。 6.4
结论
通过对上述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高速场景下,对于TM2和TM3,基站8天线与2天线相比性能提升有限,仅为1~2dB,
但是成本会显著增加,因此,当基站端选用TM2和TM3进行数据传输时,建议采用2天线配置。
在高速场景下,随着速度升高,TM2、3、7、8均有性能下降现象。对于TM2、3,当
信噪比低于20dB时,性能下降1~2dB左右,当信噪比高于20dB时,性能下降3~5dB左右。对于TM7、8,性能下降较TM2、3要快很多,大概为5~10dB左右,TM8高信噪比区间甚至会下降10dB以上。由此看出,与TM2、3相比TM7、8不适用于高速场景。
在120km/h的速度下,当信噪比低于20dB时,TM8性能最优,当信噪比高于20dB
时,TM3性能最优,TM8性能次优。结合实际系统中常见的信噪比区间,建议该速度下,采用TM8进行数据传输。
在250km/h和350km/h的速度下,TM2、3性能明显高于TM7、8,其中TM2性能最
优,TM8性能最差。结合实际系统中常见的信噪比区间,建议该两种速度下,采用TM2
进行数据传输。
7
标准化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以上报告内容对高速场景下TD-LTE 2天线和8天线的性能进行了阐述,可作为以后标准化工作的预研。
建议对下述内容进行标准化:
高速场景下的信道模型和性能指标; 多普勒频偏方式。
建议如下内容需作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中国的地形复杂,可考虑除3gpp给定信道模型之外的其它无线信道情况,如山区、峡
谷环境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