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中期时,我国火器的发展水平甚至领先于世界,然而当列强们的尖船利炮敲开近代中国的大门时,我们不经会反思,是什么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火器发展史?是什么葬送了两代王朝的锦绣前程?本文就如下几点展开论述:
明朝发展 一、明清两朝我国火器发展状况
清朝发展
思想政治问题
二、明清火器走下坡路的原因
科学技术问题
三、总结
火作为一种最早被人类掌握的自然力量,以其破坏力而被古人所崇拜,并且由此而走入了人类的战争。火器,这一起源于我国两宋的热兵器,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明朝中期时,我国火器的发展水平甚至领先于世界,然而当列强们的尖船利炮敲开近代中国的大门时,我们不经会反思,是什么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火器发展史?是什么葬送了两代王朝的锦绣前程?
一、明清两朝我国火器发展状况 明朝发展 1、神机营
永乐年间,明成祖平定交趾时,得到了神机枪炮法,便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神机营。
神机营隶属于京军三大营,主要以研发和训练火器为日常工作,在诸多大战中与五军营和三千营配合默契屡立奇功。永乐年间,明成祖率三大营追击瓦剌,时瓦剌部自四面山上俯冲而下,三大营即时变队,神机营巧妙使用火器,大挫瓦剌军锐气,而后五军营,三千营包抄而上,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了战斗,神机营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统二年,因宦官专权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京军三大营大部被歼,神机营编制解除。取而代之的是于谦建立的十团营兼有三大营之各自功用,而后又扩为十二团营,自此神机营在历史上消失。
2、火铳的发展
火铳这种金属管制射击火器是在元朝发明的,它是依照南宋突火枪的原理制造,由人将火药点燃,从而把射管里的弹丸射出,是明朝初期明军配备的主要火器,也是明朝火器装备中种类最为繁多的一种,包括手铳,鸟铳,三眼铳等。
明朝中期国泰民安,因此火器发展的停滞,在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再也没有什么质的提高。直到嘉靖时,才出现了多管和多发式火铳。总而言之,火铳这种中国原创的火器,比初级火器进步了一些,但点火方式落后,射击又费时间,为此我国诸多将士经过潜心思考,创造出了大量规避老式火铳缺点的作战方法,如明中期在抗倭和平定云南等战役中广范使用的三线作战法便是其中的一个佳作,这种作战方法将士兵分为三列,分别肩负装药,装弹,射击这三个任务,轮番射击,杀伤力十分可观。
落后的事物总是要遭到历史潮流的淘汰,当欧洲的火器传来时,火铳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火绳枪炮的传入与发展。
火绳枪炮源自15世纪的欧洲,在射击前,射手先点燃火绳作火源,然后扣动扳机,龙头下转,火绳头落入药室中点着火药,将弹丸射出。
弗朗机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军在广东西草湾缴获了三艘葡萄牙战舰以及船上的舰炮,即佛郎机炮,这是欧洲的火绳炮第一次传入我国。此后,佛郎机炮不仅被广泛用于明朝对外战争上,还被明朝当局不断改善,逐渐演变成各类便于携带且易于操作的小型炮类作战工具,在抗日援朝战争中与骑兵相结合,取得很大的成功。 火绳炮的颠峰之作:红夷大炮。
公元1620年,有一艘装备红夷大炮的英国军舰在澳门搁浅,葡萄牙当局趁机将这三十门大炮据为己有。为了应对越发严峻的关外形式,明朝将这三十门红夷大炮买下,装备在山海关和宁远。公元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就是用这种大炮挫败了努尔哈赤。红夷大炮较以前的火绳炮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此炮口径三寸,炮管长一丈多,可发射三、四斤重的炮弹。明朝当局于崇祯年间开始大量仿制这种炮,并广泛用于对后金的作战中。
自泰昌元年始,明廷曾4 次向澳门葡人购置红夷大炮, 朝中有许多重臣极力反对和攻击之, 从而致明军在双方的火器竞赛中处于下风。更有许多官员对徐光启的工作大肆攻击, 指责他“一味迂腐”,不应“以词臣而出典兵”, 选拔兵士是骚动海内, 练兵的目的“无非骗官
盗饷之谋”, “以朝廷数万之金钱, 供一己逍遥之儿戏, 越俎代庖其最小, 而误国欺君其罪大”。1639 - 1642年, 明清展开松锦大战, 双方均使用了红夷大炮, 明军在关内加紧造炮, 清军把红夷大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明军对清军火炮的长足进展十分惊讶。如1639 年明将樊成功口报: “达贼将松山25 、26 两日狠攻, 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0 余个, 俱重十余斤, 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 门。”可以说, 1631 年的大凌河战役和1632 年的吴桥之变, 大大改变了明与后金军火器数量的对比, 随后在明清松锦大战中, 又失去了3683 门火炮, 包括16 门红夷大炮, 火枪1519 支。此后, 明军已无法以火器为长技, 而后金军不但拥有了大量火器, 并能于1631 年仿制红夷火器。1643 年, 辽东巡抚黎玉田痛陈: “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 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以物力言, 酋铸百炮而有余, 我铸十炮而无力, ⋯⋯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 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 迄于今而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火攻挈要》的著者焦勖感叹到: “彼(指清军) 之人壮马泼, 箭利弓强, 既已胜我多矣, 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铳, 则敌不但有, 而今且广有矣。我虽先得是铳,奈素未多备!”从军力的对比来看, 清军的入关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清朝发展
1、清军对火器的觉醒与模仿
清朝在与明朝作战中吃尽了火器的苦头,天启六年的宁远之役, 守城明军的红夷大炮锋芒毕露, 崇祯三年的滦州之役, 明军以红夷大炮攻城亦立下大功,。这几次败战令皇太极对此种新式火器的威力有了深刻认识, 迫切感到掌握先进火器技术的必要性, 因而重用被俘的汉人工匠, 试图仿制西洋火器。
天聪元年,后金于辽东海边发现一门铜炮可供仿制, 此炮很可能就是金人所掌握的第一门西洋制大炮。后金国遂一举跨越了“火炮俱乐部”的门槛, 而红夷大炮也自此成为降顺汉人在后金国中谋发达的踏脚石。大体上可以说, 后金从天聪二、三年开始造炮, 四、五年开始用炮, 到七年便组成相当规模的炮队。
2、清军火器营的建立
1633 年4 月孔、耿二将率残部男女13000 多人(含士兵3600 余名) 携十数门红夷大炮和众多火器手投降后金。1637 年7 月, 分汉军为二旗; 1639 年6月, 又增编汉军为四旗; 1642 年6 月, 即松锦战后, 又分汉军为八旗, 共有兵力24500 人,至此, 汉军八旗形成。精通火炮技术并主要装备红夷大炮的孔、耿、尚三部, 成为清军新的兵种———独立的炮兵部队, 它隶属于汉军八旗。可以说, 孔有德等部炮兵部队, 经搭配以满人为主的八旗步骑兵后,
③
②⑴
在当时即形成一支几乎无坚不摧的劲旅。崇德七年(1642) , 皇太极命汉八旗诸头领率所部炮匠到锦州, 利用明朝原有的制炮厂, 铸造“神威大将军”红夷大炮, 1643 年又派人赴锦州督造红夷大炮, 像这样一批批地遣官造炮, 说明当时的锦州已成为清军火器的制造基地, 直接掀起了清开国史上生产红夷火器的第一次高潮, 为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
3、清中期火器发展停滞。
清中期国泰民安,火器发展停滞,且错过两次工业革命,对外闭关锁国,导致我国在
火器方面远落后于外国。
4、清后期打开国门后的觉醒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两次鸦片战争打醒了大清,兴起了诣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外国先进火器(如滑膛枪等),建立了例如北洋水师这样的先进的火器部队和江南制造总局这样大规模的军用企业,但因为清政府的过于腐败,最终仍旧走向了覆灭。
二、明清火器走下坡路的原因 1、思想政治问题
①、国虽大,忘战必危。
从主观方面看,国家长治久安,边疆趋于稳定,朝廷已没有研制火器的热情和动力。明清中期(即仁宣之治与乾隆后期),疆域都十分稳定,明朝是先后平定了瓦剌,朵颜等部,国家又经过了仁宣之治,一副国泰民安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家便也淡忘了练兵,而清朝逼沙俄,平噶尔丹,定台湾,并西藏青海,周围已无敌手,于是文恬武嬉,连骑射为本的祖训也变成“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火器方面的研制当然也渐渐荒废起来。
人说:“国随大,忘战必危。”所以明灭于金,清灭于洋。 ②、固执守旧导致新兴事物无法发扬光大
明末社会危机严重, 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 其军队在后金的进攻下节节败退, 明统治者不得不引进红夷大炮来解燃眉之急。然而, 围绕着红夷大炮输入明朝这一事件, 反映着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深。在朝廷内部, 朋党之间争斗不已, 对于西方火器技术中一些较先进的成果, 常常拘泥于迂腐的“华夷之见”, 不能够充分加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 纵然有徐光启等一批有远见、有学识、一心报国的士大夫也与事无补。
清末,大清帝国崇尚天朝上国,对外闭关锁国,错过了良好且难得的发展机遇。鸦片战
争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名公车上书,发起的戊戌变法被守旧派破坏;洋务运动建立的北洋水师因朝廷贪污,被日军全歼,而后洋务运动本身也因未能解决封建专制的根本问题而宣告“破产”。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怎能发展好科技。
③、畸形的政治制度制约科技发展
纵观明朝历史,无论是张居正还是戚继光,无论是袁崇焕还是海瑞,甚至是历届皇帝,只要想作一件事无论大小巨细,均受过言官的上书批驳。如此一来,办事的效率自然就大大降低了,何况是进行高科技的火器试验。但反而又想,明朝言官之所以如此猖獗完全是因为这就是政治赋予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做的如此过分也不过是他们忠于岗位的表现,所以由此看来,没有良好的政治制度,科技是不会良好的发展的。
④、统治核心对于进一步发展火器科技热情不高
同比日本1861年明治维新日本天皇的妻子将自己的首饰捐献而出支持维新变法,而在北洋水师建立期间,我国的慈禧太后非但没有给予一丝一毫的帮助,反而将大部分的军费用以建造颐和园二期工程,最终导致了日本人用本该属于我国的军舰(吉野号)打到了我国舰队的可笑又可悲的结局。试问一个连政治核心都出了问题的政体又怎能健康蓬勃地发展呢?
⑤、封建时代的中华民族缺乏创新性
我自古地大物博,2000余年的封建历史中经济体制始终是靠天吃天的自然经济,因而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人命天定的封建信仰,从而逐渐消磨掉了我国劳动人民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在劳动中总结经验,从经验中提炼理论,由理论指导生产的科技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与西方大刀阔斧的改革,绞尽脑汁的思考,严谨细致的实验,认真大胆的创造所带动的高速的发展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而才导致了近代中国科技严重落后于世界。
2、科学技术问题
①、火器自身的危险性令人望而却步
在明清时期,我国的火器发展虽然一度傲立于世界,但在火器发展的初期火器自身的危险性也是十分严峻的问题。有传说称:“袁崇焕在守卫宁远城时,有一名士官在放红夷大炮时因站得里炮筒过近而被活活震死。”可见红夷大炮的危险性之大。
因此,在火器发展阶段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研究火器的工作,更不愿意使用火器。所以火器自身的危险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清火器的发展。
②、清末科技与世界不接轨
从客观方面看,在清朝我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期间西方火器制作越来越精密,没有近代化学和机械基础的我国越来越难以仿制。
早在明朝,徐光启先生便认识到: 火器研制者要“明理识性、知数懂法”, 才能造出精工坚利的红夷大炮。这里的“理”和“性”实际是指物质的结构机理和物理、化学特性, 间或也有规律之意。为此他曾说, 红夷火器威力大的原因是“所以及远命中者, 为其物料真, 制作巧, 药性猛, 法度精也”。西洋“造台用铳, 多有巧法, 毫厘有差, 关系甚大”, 必须荐举“深心巧思, 精通理数者, 信任专管, 斟酌指授”, 才能制出精良的火炮。
回头思考,自明朝后期,我国火器事业主要依靠对西方火器的仿造。对于火绳枪炮这种机械简单、化学技术含量底的火器,农业社会传统的工匠手艺还是能仿造的,所以,明清两朝仿造和改进了许多火绳枪炮。而之后再次流传进来的哪些具有高强度化学,物理知识的新式火器,对于没有近代机械和化学基础的我国,是根本无法仿造的。
总之,由于工业革命,西方的火器发展日新月异,近代化学和机械成果大量运用在火器制造上,而近代工业基础使大规模制造先进火器也变的简单起来,传统农业社会的工匠再也不能像模仿火绳枪那样模仿这些枪炮了。我国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后,在购买西方的设备和聘用西方技术人员的条件下,才开始制造这些近代火器。
三、总结
历史的作用在于,让后世的读史者以史为鉴,以史为忌。明清二朝在火器方面,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最终令人遗憾的结果。一度傲立世界的豪情转眼间便化为了一片狼藉的败绩。面对之前惨痛的历史我们认识到,对于一个国家,任何一样程序的运行都不是单方面的运转,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细节的失败都会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崩塌。
现如今我国正处在积极发展的时期,对此,我们不能重蹈覆辙。首先,对于一个急需发展的国家政府一定要做到的就是,作任何事情都要大胆做,认真作,老实做。所谓大胆做,即是要无所顾虑,只要认准了正确的方向就一往无前地去实践,不可畏首畏尾,拈轻怕重。而认真做,是指要将事情做细,做精,精益求精。还有老实做,意思是做事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更不可偷工减料。明朝的官员不大胆,清朝的官员不认真,不老实,所以它们都失败了,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应当居安思危,深刻认识那都是句话”国随大,忘战必危。”一切科学科技的发展为了国家和平和谐的发展,但身处和平之中仍然不能忘了战争的存在,仍然不能忘了发展军事,一个国家军事的强弱是决定这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元素之一,明清中期的失败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⑤
其三,对于一些高精尖科技的发展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政策上的鼓励或便利,保证科研人员工作时放心舒心,无后顾之忧,大胆专心地搞科研。还有。政府要经常宣传我国的各项工作,尽量减少无知舆论对于各项工作的影响,引导正确的舆论。营造一个和谐上进的社会环境。
其四,灵活应对一切问题,不可一叶障目。 最后,我将我的见解再次总结,陈列如下: 1、 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大胆做,认真作,老实做。 2、 居安思危,深刻认识那句话”国随大,忘战必危。”.
3、 对于一些高精尖科技的发展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政策上的鼓励或便利。
4、 经常宣传我国的科技发展,并尽量减少无知舆论对于各项工作的影响(如医患关系),引导正确的舆论。
5、 灵活应对一切问题,不可一叶障目。
①《徐光启集》上册,第215-216页 ②《明清史料》乙编第5 本,第439页 ③《火攻挈要》,焦勖
④韦庆远:《清王朝的缔建与红夷大炮的轰鸣》, 《中国文化》 ⑤《徐光启集》上册,第110、288-29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