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研究

2024-04-12 来源:客趣旅游网
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辽东学院商务管理学院高职专业来从“工匠精神”的认识、培养“工匠精神”的意义,再到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关键时期一从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再次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提倡学习工匠精神,尤其是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技工,是职业教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即践行“工匠精神”,培养多种应用型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认识

许多人以前一提起来工匠就感觉是机械重复、枯燥无趣的工作者,事实上工匠一般是指那些从事制作工艺品的人。工匠精神是指凝聚在工匠身上的态度和品质,广义上是指凝聚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的生产或工作的态度与品质。“工匠精神”蕴含的内容是指一些对自己的产品追求完美、工作态度严谨认真、拥有较高的工作素养的一批工作者。 二、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培养“工匠精神”是实现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谈到高质量的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的制造商,以及在几毫秒内控制误差的钟表制造商,只需拧上各种螺丝,就能学会几个月的工人,以及把寿司捏成极端艺术品的工匠。这些工匠制作的产品都标有无形的优质标签。据统计,在日本有3146家企业,在德国有837家企业,在荷兰有222家企业,在法国有196家企业,这些企业在全球寿命超过200年。

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中国呢?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难道没有工匠精神吗?不,我们国家也有这么一群人在默默无声中,以追求完美的要求去做事情。以《大国工匠》为例,《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以勤奋的手缔造的神话,他们数年如一日地生活着去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的方向灯

职业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的重要阵地。在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对于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更加高,对于职业素养也越来越看重。在对学生步入社会后,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只有这两方面的具备,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立足。将“工匠精神”融人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这样有利于学校和企业之间更好的、更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同时关注学生的技能知识和学生个体的综合素养,也有利于加强在科学研发能力和务实热情的服务态度。 三、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

在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之下,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采取多种方式不仅仅是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育,还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学生。

(一)让“工匠精神”走进学生的思想

《大国工匠》的节目制片人岳群说,《大国工匠》里的“工匠精神”,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曾有人说:“当看到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

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的课程中,给学生们讲解从古至今的“工匠精神”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含义,树立起学生有关这些方面的荣誉感。 (二)加强团队建设,实现校本联合

慕课的网络视频是集众家所长制作的精品课程。但慕课的网络视频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实际教学中一个高中政治教师负责多个班的教学。教师既要担负正常的教学任务,又要抽出时间制作高质量的慕课网络视频。这样既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导致教师无法创作出优质的视频作品。针对这种劣势,我们可以尝试培养专门制作慕课视频的人才团队去打破这种不利局面。 (三)院校层面:高屋建瓴,整合资源

工匠精神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需要浸染式培养,因此职业院校先要提升自身的格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培养工匠精神相适应的价值观、发展观与质量观。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要高瞻远瞩,统筹整合资源,最大化地发挥优势,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在制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工匠精神培养。认真思考、践行成就工匠的深层逻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行为特点,以及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分析相应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从专业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到课程体系的设计,再到教学目标的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选择等环节均要有意识的.的加入工匠精神的培养[6]。将大国工匠对应的品质分解细化融入日常教学,积跬步以至千里,于细微处创造卓越。

其次,促成深度产教融合,践行现代学徒制。构建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由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育人,增强专业教学的职业性。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的案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回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从课堂到职场实现无缝对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第三,提升办学质量,优化能力结构。信息时代口碑导向明显,办学质量不仅可以保证输出学生的基础水平,还可以深化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此外,通过加强与行业专家的联系,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养的结构。积淀内化,打造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院校本身和输出生源不可替代性。 第四,依托校园活动,引领学生怀持匠心。采用多种途径植入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兴趣。举办丰富的学生活动,寓教于乐,在参与中思考、感悟,培养创造性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自觉。 第五,借助榜样的力量,效学大师风范。学校可以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通过讲座等形式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者搜集其案例分享给学生,鼓励学生德技并重,追寻大师脚步。也可以借助更容易引起共鸣的优秀校友的作为榜样,亦有较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导师层面:因材施教,潜移默化

现代学徒制下人才的双导师培养办法要求导师之间加强沟通,根据学生特质从不同角度予以指导,发掘学生的潜力,并与专业相结合,引导其走上从技能熟悉到熟练再到精通的道路。首先,最有效的途径是言传身教,导师拥有高尚的德行、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心传身授更容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因此,导师自身首先需要有大师风范,不断提升技能,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学生之楷模。 四、结束语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弘扬工匠精神极具现实意义。职业教育担负着大国工匠培养的重要使命,不仅需传道授业,也要涵养劳动情怀与品格,弘扬工匠精神。然而,大国工匠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学校、企业、导师和人才本身多方努力、协同合作、长期坚持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余辉文,丁长峰.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的文化校园塑造路径研究 ——以辽东学院商务管理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4):148-150.

[2]苑振柱.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内涵、原则与途径[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8,(1):215-217. DOI:10.13881/j.cnki.hljxmsy.2017.03.0297. [3]刘昌盛.浅析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考试周刊,2019,(31):18.

[4]杨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6):76-79. DOI:10.3969/j.issn.1672-2434.2018.06.0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