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ARTEDUCATIONRESEARCH构造梦境的超现实主义□廖摘颖要:超现实主义从达达主义内部孕育而生,超现实主义给予了人民表达自己内心潜意识的方法,赋予灵魂与精神自由,超现实主义也被称为梦境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文潮。从18世纪末超现实主义的萌发到如今,时间证明了超现实主义的存在价值。艺术创作需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潜意识、第一直觉和不受束缚的思想,艺术创作需要超现实主义。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现代艺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风格相互争斗、势不两立的时期。许多学者认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欧洲社会就是走向现代化的推进动力,古典艺术对于画面的描绘侧重于一个画面完整性的表现。但这个时候,这种单纯、整体、和谐的局面被彻底打碎了,分离形成了一个个具有独特魅力的碎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达达主义诞生,主张破坏一切皆为创造、文化虚无主义、反抗一切传统和现实秩序。但同一时期诞生的超现实主义恰恰与之相反,如果说达达主义是反对与反抗,那么超现实主义就是接受与相容,摒弃了虚无主义,可以说是梦境与现实的相结合。梦境是虚无缥缈的,是人类潜意识的代名词,梦幻的思想与现实相结合,赋予现实灵魂的意义,有了鲜活的存在。超现实主义更能表达人的内心,与现实完美结合,从而产生了全新的现实。但事物的整体观连往往是离奇荒诞的,呈现出非理性的梦幻效果。米罗早期深受凡?高和立体派的影响,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具象性,有着干巴巴的素描、生硬的分面和明亮而乏力的色彩。米罗本来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参加了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本能地反对一切传统、一切对自然和博物馆的迷信。米罗的大多数作品表现自己内心深处快乐的心情,他以优美的线条、稚拙的造型、鲜明的色彩和梦幻般的构图表现自己的感情,画上的女人、孩子、太阳以随意的笔法叠加在一起,使画面显得十分魔幻,让这些看起来简单却又复杂的图案和线条共同构成一个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一个多彩多姿的梦幻世界。米罗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他在绘画中尽情地抒发他内心的情感,他的精神和情感已经与画融为一体,进入梦幻、自由的超现实世界。三、超现实主义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超现实主义各个画派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藕断丝连,而至今超现实主义对现在各个领域仍然还有影响。抽象表现主义受到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画者无意识、自发性的随性创作,将潜意识感情表现在画面中。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色彩鲜艳,使画面动感强烈、变化丰富,不注重构图,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增加了画作的欣赏点。不再似德国表现主义画作的画面给人沉闷、厚重之感,抽象表现主义拥有欢快、鲜艳的色彩。设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一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摄影能更深层次地表达摄影师潜意识中的感情色彩。摄影师采用现实与梦幻的摄影手法,以叠加、拼凑、改组、调色、变形等形式创造出现实和梦境、具体和抽象相融合的超现实世界,虚实结合使摄影的每一个部分都有难以描述的魅力与深邃的意义。一、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法和直觉主义,黑格尔认为:“人的思维行为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的性质,绝对真理仅仅体现在认识的深入之中。”而帕格森认为:“生命冲动学应当是文学艺术的心理基础,主张直觉与心理感应之间第一时间的非理性表现。”超现实主义还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无意识并不束缚社会道德观念,自我获得快乐就好。超现实主义的目的就是发现人类的潜意识、表现心理最直接的反映。二、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两种倾向达利是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也称作“绝对的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一。他的艺术多倾向于纯精神的,主要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形式。达利用不合逻辑的并列追求极度的无条理性,他用分解、综合、重叠和交叉的方式反映内心的潜意识,或者把梦境原原本本地转移到画中,又运用分解综合与意识流的手法描绘梦境和偏执狂的幻想,以似是而非的客观真实,记录了他主观的奇思妙想,用自己内心世界的荒诞怪异替代外在的客观世界。如他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画面中有三块熔化的表、一块爬满蚂蚁的钟表和一张扭曲的脸,像是达利的自画像,在背景上还出现了山脉,据说那是画家对自己故乡的回忆,具有一种无法忽视的激情和指向性。达利把象征时间的钟表表现得软绵绵的,时间停滞下来,喻示永恒的存在。达利的自传中说创作这幅画是由于加拉与朋友一起去看电影,留达利一人在家,他感到孤独和绝望。达利还受弗洛伊德的影响,想将自己的梦境、幻想、现实和心理学相结合,描绘出既梦幻又真实的世界。米罗是有机超现实主义代表之一,他注重准确的细节刻画,结语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领域很广,不管与哪个领域融合,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都没有改变。潜意识的梦境与客观现实结合的艺术,不受理性的控制,不受思想的束缚。超现实主义艺术是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的艺术,不断与新事物融合,形成新的独具魅力的艺术。参考文献:[1]车健全.西方后现代绘画经典.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2]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编辑王旭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