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李玲 审核:黄瑞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西周作为一代王朝,国家结构上最本质的特点是( ) A.统一性 B.集权性 C.松散性 D.均衡性
2.据《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对材料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封建”意为分封建国 B.中书省主要职责是统辖大都等腹里之地 C.元代疆域比汉唐辽阔 D.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有效管辖地方
3.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4.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5.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 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7.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
1
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④西学传入,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表是黄埔军校第三至六期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情况表。其中,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第六期 1927.10—1929.5 4400 3970 期别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时间 1924.10—1926.1 1926.3—1926.10 1926.11—1927.8 入学人数 1300 2680 3300 毕业人数 1233 2654 2418 ①国内战争 ②外敌入侵 ③政治分裂 ④经济停滞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9、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
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10.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
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实业救国思潮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国民政府统制经济
11.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
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2.《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段话适合用来形容( ) ①“求同存异”方针 ②新经济政策 ③“不结盟”思想 ④杜鲁门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书籍
2
14.“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中国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后期 B.鸦片战争后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1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
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
A.三权分立制 B.联邦体制 C.民主共和制 D.总统制
16.有人将性格色彩学的理论运用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得出如下分析: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
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是史家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B.只是史家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可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1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18.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
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
19.“蝴蝶拍一拍翅膀,地球的另一端就产生一场风暴”。这是由气象学家提出的混沌学理论。下
表对应符合该观点的是( )
A B C
蝴蝶拍翅膀 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英国等完成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1929年的大危机 3
产生的风暴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苏联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崛起 20.下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
厂商/合作者 苹果(Apple美) 东芝Toshiba(日) 三星Samsung(韩) 英飞凌Infineon(德) 富士康 Foxconn(中) 产品/服务 设计 闪存、触摸屏 应用处理器 相机组件、GPS接收器 组装 成 本 — $ 40.00 $ 14.46 $ 11.80 $ 6.50 ——《iPHone6手机部分零部件生产情况表》
A.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C.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推动信息技术的更新
D.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1.据《明神宗实录》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面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B.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 C.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
22.唐后期坊市制度开始崩溃,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B.城市管理制度渐趋松弛 C.政府重新规划城市布局 D.出现邸店、柜坊和飞钱
23.下列哪一条约废止了广东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为外商经济入侵大开便利之门?(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24.民国12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此后国共两党(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
25.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联产承包
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农村改革的高潮。这一规定解决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 )
4
A.土地所有制问题 B.经济结构单一性 C.劳动力出路问题 D.“一大二公”的弊端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藩民不服……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
——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的奏折
“今以西方诸国胁迫我东洋之势,无异于火之蔓延。然而东洋诸国,特别是与我毗邻的中国、朝鲜等反应迟钝,不能抵挡其威迫之势,犹如木板房子不堪火势。故以我日本的武力援之,不单是为了他国,也是为了我自己,这一点可想而知。以武力保护他们,以文明开化他们,必须使他们效仿我国,迅速输入近代文明。”
——摘自福泽谕吉《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
材料二 “考日本之为国,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一粟土地,军力俱不及中国十分之一。其得与之相抗者,唯大小兵轮40余艘,数有同耳。然数虽同,而坚大不及也,炮弹不伙也。加之人手无多,水陆不相护,战事未及十次,国中人财俱竭。”
——摘自阙名编《中倭战守始末记》
“勿言中国为大国。因何而知其为大国焉?答曰地理!——面积3497700平方里、人口42388万!可悯可笑!此面积至少将分裂为六七国,乃自然之趋向也。如瘫痪,如残疾,如中风之病人,苟血流不循环周流于全身,则五肢虽大,岂能谓身躯高大焉!?”
——日本《女学杂志》1894年8月号社论
材料三 “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 此疆彼界, 各不相下。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 我也是中国之一人”。 ——陈独秀《说国家》
“日本是以世界文明进步为目的展开的这场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战,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日清战争因此成为日本迈入文明国家行列的起点。”
——福泽渝吉《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在日本向西方学习问题上有何认识。(2分)福泽谕吉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2分)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2分)
5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战争预测,其依据分别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指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福泽渝吉又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对日本的影响的?(4分)
(4)民国时期戴季陶先生曾指出:“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但相互了解的程度差异非常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27.(18分)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
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三 汉口开埠以后,江汉关以下地段开辟了租界区。外国人在汉口有自己的码头货栈,兴建了工厂公司,开办了航运业。汉口的商业中心,从沿河一带向沿江一带转移。汉正街的繁华盛景,逐渐被六渡桥、江汉路以及租界滨江商业区所取代。汉口人的日常用语中,除了洋船之外,多了洋火、洋油、洋蜡、洋布、洋铁、洋油灯等一系列洋字号的名词。在洋街的影响下,汉口向近代城市迈进的脚步缓慢地移动了。1871年冬,清政府在汉口设立招商局。 1889年,洋务派人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以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加速了汉口前进的步伐。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6分)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
6
因素”。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这一观点。(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汉口向近代城市迈进的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许多革命者对新经济政策感到“痛惜”的原因。(2分)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记者对罗斯福的质问。(4分)
(3)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对经济是如何进行干预的。(2分)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是指什么。(2分)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