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旅游人类学论文——龙母文化浅谈

2023-07-03 来源:客趣旅游网
浅谈西江流域的龙母文化

10旅游管理

内容摘要: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以“掘尾龙扫墓”传说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在近代已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全国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龙母文化中的“龙的图腾”色彩是十分浓烈;龙母是的一位伟大而又仁慈的母亲,人们寄托与龙母;同时也把龙母当作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宁。龙母文化拥有历史人文价值、现实经济价值、文学艺术价值。

关键词:龙母文化 来源 特点 价值 开发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通过书籍、艺术品、民间传说、建筑物等在时间上传之后世,或在空间上向一定地域传播。探讨龙母文化对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对认识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对宏扬中华民族“龙”的精神,对保护、宣传和利用文物,对开发文物旅游资源,都有积极意义。产生于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远播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一带的龙母崇拜,其产生的大量诗词、楹联、传说、戏曲,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一些独特古建筑古坛、民风民俗,由龙母崇拜促进和发展的文物旅游,就构成了一种龙母文化。这同全中国的黄帝、炎帝情结,以及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夸父逐日和孔子文化,东南沿海的妈祖崇拜等同样道理。只不过是崇拜的地域大与小而已。正如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应彬写的七绝诗所揭示那样:“龙母出龙国,江声载誉声。原无迷信意,本为济苍生。”这完全道出了龙母崇拜和龙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一、龙母文化的由来:

“龙母”作为一段传说,在广东、广西至越南北部一带都有流传,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长,身体奇伟,脸慈祥。从小喜欢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特别值得珍贵的是,她有一颗晶莹的善良的心,当她长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邻居的四位姑娘结成“金兰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泽

1

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龙母有预知人间祸福的本领,精通各种医述,经常救死扶伤,义务为乡里百姓服务。当时,各种病疾、水灾、旱灾威胁着西江流域仓吾(苍梧郡)、骆越、西瓯、南越各族人民,一逢这些天灾人祸出现,苍梧古郡、西江流域就会疮痍满目,饿殍遍野。聪明、勤劳的龙母,率领“百越”群众战天斗地,战胜天灾人害,让当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们的拥戴,被推为仓吾氏族的领袖。

使温女成为龙母是拾卵豢龙一件的事。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洗着,洗着,突然见到旁边水中熠熠发光,觉得生奇,便慢慢地走过去,只见水中沉着一颗象“斗”那么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于是把它抱起来带回家里,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经过了七个有又二十七天,那只石蛋忽然裂开,从中窜出五条如蛇状能活动的蜥蜴,个个非常喜欢玩水,温氏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喂养。到长大它们却是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龙。五小条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孝敬温女,不断帮助温女与水灾、旱灾、虫灾和官灾斗,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后来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及为生计到东南沿海和东南亚某生的群众,世代仍念念不忘龙母的恩泽,建龙母庙,年年都祭祀龙母,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龙母文化的特点

1、龙母文化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图腾崇拜”是社会初级阶段的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我国黄帝、炎帝所出的汉族图腾崇拜物是“龙”。“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民族的族微。古代南方中国人也有崇拜“龙”的习惯,他们在农历正月舞龙,二月有祭龙节,要杀猪祭龙,祈求人畜平安、粮食丰收,五月初赛龙就是证明。温氏因豢养龙而成为龙母,又因受“龙”的图腾影响而受崇拜,那就容易理解了。在南方,“龙母”是珠江的图腾。

龙母文化中的“龙的图腾”色彩是十分浓烈的。传说中的龙母豢龙,龙衔鱼孝敬龙母;龙母不愿接受秦始皇的礼迎,龙就引船四次南返;龙母仙游后,五龙化作儒生来操办丧事,“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为坟”;五蛇守庙侧直至以后历代皇帝因征战将领的风送转运,胜利奏凯,地主郡县的阴阳协调,雨泽丰收,平民百姓的出入安,旅途顺畅都归功于龙母和五龙的赐福,而不断地给龙母以敕封,无一不显示“龙的图腾”的意义。“龙的图腾”既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遗产,又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财富,我们海内外

2

的华人自诩的“龙的传人”。 “龙”的精神,即团结整合、利泽天下、奋发进取、天人和谐的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办。龙母文化正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信仰自由,发挥这种文化的作用,将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2、龙母文化是“龙的传人”对母爱主题的真情抒写。

龙母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在南国的“龙的传人”的眼中,龙母就是他们的一位伟大而又仁慈的母亲。在传说中,龙母是伟大的,她勤劳、聪敏,不仅有“利泽天下”的理想,而且有“利泽天下”的本领,善织能耕,心灵手巧,既有扁鹊的医术,又有预测风雨,先知祸福的超人功能,更感人的是,她还确有“利泽天下”的实绩,战国和秦时的西江流域还属蛮荒之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当险恶,龙母率领南越、西瓯的群众开荒山、治旱涝、导江河、抗洪水,战胜许多自然灾害,使苍生得以安居、生自、繁衍、发展,且因有豢养五龙,雨泽万方,秦始皇礼迎未果的神话故事,而备受爱戴和拥护。

在传说中,龙母又是仁慈、博爱的,这位阿婆、阿嬷在“无意望报”的“豢龙和养物放生”中显示她的“爱”,竟泽及到生物,龙子复来后“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久别母子的无限情深。更为高尚的是她的“母爱”是有原则的,她“喜白鹿,常豢之乘以出入。”“但农人恶其害稼,母便断一足,放之南山麓。”然而又对它牵肠挂肚,常渡江去探它。正是这种仁慈、博爱的母亲情怀,又扩而成为“利泽天下”的愿望和行动。这种“母爱”,对当时和后代的普通人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亲切的,人们才越把龙母看成了自己的祖宗、母亲,而四时礼拜,特别是当他们在憧憬追求一种理想目标或者在生命的游戏中遇到挫折,越不可能成为胜利者的时候,他们就越会像祖宗、母亲倾诉一样,向龙母祈祷,从而获得内心的慰藉。千百年来,许多人来参拜龙母,正是怀着这种寻根拜祖的感情而来的,原来并无迷信色彩。

3、龙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护神”的赞歌。

古代生产力落后,西江流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社会不文明,官害严重,人们害怕水旱害,恶浪惊涛,渴望风调雨顺,农渔丰收,安居乐业。于是,

3

龙母豢龙的传说传开以后,人们寄托龙母,把龙母当作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宁就是自然的了。

三、龙母文化的主要展现形式——节庆活动

龙母文化的展现形式主要体系在人们对龙母的宗教信仰,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节庆祭祀活动:

1、是龙母诞期间举行的祭祀活 清代秦世科在《重建龙母庙序》一文曾说:“有龙母庙,自秦而汉,而晋,而唐、宋、元、明,膺封十数朝,享祀二千载,迄今颂其功,称其德。” 由此看来,对龙母庙的祭祀已有2000余年。 从每年五月初二起(每月初一、十五为约定俗成的拜神口),德庆各乡镇便开展跑旱龙、趁龙船于、划龙舟等娱神竞技活动。到五月初八,祭祀活动达到高潮。这一天各地堂口纷纷组织贺诞团前来参拜。“进香者桅头旗定标堂名如合胜堂、惠合堂、龙照堂、为裕堂等,不可枚举。花舫楼船,填江塞岸,夜间灯火烛天,水光十里。” 自庙外码头到庙内各个角落,挤得水泄不通。 龙母诞期还有燃花炮、抢炮头和演戏娱神的习俗。清光绪年间,每年龙母诞期间,东裕堂都要在五月初八设坛演戏,连演7天,盛况空前。平时戏船经龙母庙前的水口,也要到龙母庙敬演贺寿戏三出,以报答龙母的安澜之功。

2、是由龙母信仰衍生的民间节庆活动

民间的龙母信仰总是通过仪式行为传达出来。这种仪式除了前述的主要祭祀仪式外,还有些衍生的仪式活动,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演变为一种习俗惯例,每当悦城龙母诞期间,便制约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这些习俗活动主要有摸龙床、饮圣水、服香灰、吃金猪、鲤鱼放生等。所谓“摸龙床”,就是到龙母梳妆楼上的龙母卧床上摸摸龙枕、龙被和龙帐。据说,摸一摸,便时来运转;坐一坐,就早生贵子。有的则说:“摸摸龙枕,高枕无忧。摸摸龙被,一年好到尾。”有时,庙祝还把莲子、红枣、花生等放置枕头被角之间,香客摸到莲子,庙祝便高声唱道:“连生贵子”;摸到枣,庙祝就说是“早生贵子”。每年来摸龙床、坐龙床、铺龙席的香客多达六、七万人。据报道,进龙母庙拜龙母,很少不到龙母梳妆楼摸摸龙床,或捐一点“香油捐”,摸一个“龙母符”之类的。因为人多,所以需另购门票,每年仅龙母梳妆楼的门票收入就有几十万。

庙祝把龙母庙后的一眼有一定杀菌功能的硫磺矿泉水,名之日“圣水”,

4

让香客带回家使用,名之日“饮圣水”。在东裕堂内,庙祝用自来水管将“圣水”接出,在水龙头正下方,放一跪垫,跪垫内设开水装置。只要香客跪在垫子上,“圣水”便哗哗流出,一站起身,便自动关闭。在一般人看来,这圣水的确有点神奇。所以不少人争相购买,有的还要买上好几瓶。一瓶5斤装的“圣水”售价10元。这也给龙母庙带来不少的收入。“服香灰”即是待拜龙母的香燃尽以后,取其灰,用水送服。据说,龙母香案上的香灰是“圣丹灵药”,内服可治肚痛,外用可医跌打刀伤。有的还煞有介事的说,一般的香灰不能用,只有檀香做的香灰,才有此功效,这当然是一种迷信心理。 吃“金猪”,其实是吃烧猪,将整条乳猪(有的用一块猪肉)烤得金黄,用以祭祀龙母。奉祀完毕,在庙里斩食。据说,这样便可食龙母牙慧,不但可以强身壮体,百病难扰,而且可以纳财得珠。

鲤鱼放生,就是将活的鲤鱼放到河里去。为何要放生呢?有的说,龙母在飞升之前,“日以济物放生为乐”,体现出她的大慈大悲;有的说,龙母是被鱼哽喉后而死的。但也有可能与传统观念中的鱼龙互化有关,鱼即是龙的化身,当然要把它放生了。在龙母庙前的码头,停泊着几艘“放生船”,岸上则有不少的卖鲤鱼者,专供香客的鲤鱼放生之用。一尾2两重的鲤鱼,卖5元,但买者仍很踊跃,有的一次放好几尾。

盖龙母金印。备好新毛巾若干,到临时设的“种金福盖龙母印”活动处,盖上龙母金印。名日金印,其实是用铁制成,上刻“历朝敕封护国惠济显德龙母娘娘之宝”。金印本是皇帝的专利,盖龙母金印,显示了龙母的至高无上和法力无边,因而,民间以为用它可以辟邪,显然与龙母符一样,是受了道教符录镇邪思想的影响。盖龙母印多为妇女,可能较早与妇女用毛巾祭龙母有关,后演变为用毛巾盖龙母金印的习俗。盖大印,每3条10元;盖小印,每3条5元。到正月初一,每盖一个大的金印,l00元;小的50元,但盖者仍争先恐后。

烧幽。常常与鲤鱼放生的习俗结合在一起烧幽者带香、纸钱、元宝和鞭炮等到悦城河边焚烧,目的是祭祀死去的小鬼。据说,在清朝,有一年,火烧拜神船,死了100多人,有大人,也有小孩,造成龙母诞历史上的空前悲剧。人们为了哀悼死者,尤其是死去的小孩,纷纷到河边烧纸钱给死者,相沿成习,形成现在的烧幽习俗。

5

请“龙母运程香”。有不少人拜完龙母之后花数十元的“种福”金,请几盒“龙母运程香”回家所谓“运程香”,是一种特制的香,它根据人的生辰八字,将人在婚姻、学业、生意、官场等方面的运气,写于香上,点燃后便会显示出来。据说这是龙母显灵,根据上面的提示去行事,就能成功。运程香在香客中亦颇受欢迎。

在过去,除了以上民俗活动外,在各乡还常常举行竞技性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

跑旱龙。所谓“旱龙”,是用木片制成龙体,用绳连接而成的龙。参赛者由十几名成年男子组成,谓之“龙队”。赛时先祭龙母。各龙队健儿托龙头、抓龙身、举龙尾,精神抖擞,步调一致,从慢走到快跑,愈跑愈快,中间要跨越路障。龙队配合着节拍勇往直前,围观者欢呼雀跃,喝彩助威,很是热闹。

趁龙船圩。农历五月初八是龙母诞辰,丰富多彩的贺诞活动四月底始便在四乡进行。高良、官圩、马圩三圩地区,五月初一各村装饰行祠,以三牲粽糍祭拜龙母。据《德庆州志》:“诸村刻木为龙,鳞爪毕具,沿村张旗鼓,备仪须采、角黍,延道士,唱《龙船歌》赛龙母神。” 清代道光以后,风俗演变为各村以彩旗八音为仪仗队,舞木龙到本村行祠把龙母神像接出来,抬着沿村巡游,然后汇集到圩市,称为“趁龙船圩”。圩市八音齐奏,锣鼓喧天,村民空巷往观,商贩云集,热闹非凡。人们又将敬奉过龙母的粽糍相赠,称为“分龙船”。家家门前焚香放炮迎送酬神龙队,以祈福纳祥、驱邪消灾。 划龙舟。初五日,乡间青年以划龙舟娱乐。此项活动以悦城三江水口的龙舟竞渡场面最盛。《悦城竹枝词》写道:“漫天浊浪涌江间,竞渡年年夺帜还。羌有木龙鳞甲长,飞流一鼓转三湾。” 从中可看出当时赛龙夺锦的热闹景象。初八日是龙母正诞,四面八方的香客云集悦城,向龙母神像虔诚顶礼,参拜朝贺。庙内庙外挤得水泄不通,红船戏班在庙内戏台演剧酬神;陆上彩龙竞舞,江中龙舟逐浪,气氛热烈,庆典活动达到高潮。

舞香龙。农历八月十五龙母润诞期间,县城有舞香龙的风俗。《德庆州志》载:“中秋前后糊纸为龙,燃烛共中,附以金鼓镫彩,沿街夜舞,谓之舞火龙。” 到了清末至民国,香龙则变成用榕树枝叶扎成,以一街为一龙,入夜即扎即舞,龙身遍插香火,配合八音锣鼓,沿街翻腾起舞,但见香火闪烁别具风采。

6

有时两龙相遇,彼此竞舞,乃至数夜不休。

这些习俗活动和竞技娱乐的结合,使龙母信仰的神性色彩在逐渐消退,而它的世俗化色彩却在慢慢增强,这是民间信仰发展的共同趋势。

四、龙母文化对岭南地区的影响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是展现龙母文化的主要形式,兴建于秦汉期间,因其蕴涵着深厚的龙母文化、古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和历史文化而闻名海内外,成为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四海朝宗、祈福观光的旅游胜地。由于龙母曾得到历代皇帝的册封,如今的龙母祖庙在西江流域和港澳地区更是家喻户晓。这座被誉为南中国最灵验的寺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如期迎来龙母的生辰诞期,因此吸引了来自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一带前来朝拜的人总是人山人海,成为当地一大奇观。因此,在今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初一)至7月11日的龙母诞期间,伴随着龙母生辰诞而举行的龙狮会聚庆祝盛会和龙母特色祈福斋宴,将受到游客的热捧。此外,还有抢炮头、摸龙床、饮圣水、吃金猪、鲤鱼放生、盖龙母金印、戴龙母符等民俗等着你参与。在祈福许愿之余,还能在龙母祖庙巍峨肃穆的殿堂前感受岭南古建筑的精湛技艺,细细地倾听龙母背后的美丽传说。

改革开放后,起初参观的总共只有一万多人次,后来逐年增加到几万人次再到十多万人次和几十万人次,现在游览者已逾百万人次。龙母祖庙最热闹的是节假日。除春节、龙母诞、龙母祀诞三个重要的节日外,尚有元旦、国庆、五一、三八、双休日、初一、十五等特殊的日子。这表明,人们不只是来祭拜龙母,还常常将它与观光旅游和娱乐休闲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龙母信仰的发展。

从上述悦城龙母信仰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龙母信仰是有较长历史的一种民间文化传统,尽管它主要在民间流播,但由于曾得到封建国家的封赐,获得了正统性,因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由于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同时,对于那些在短期内难以摆脱物质和精神双重困境的人们来说,具有更大的诱惑力。 五、龙母文化的价值 1、历史人文价值。

(1)龙母和中国海洋圣母妈祖一样,是真人的化身,又是神化了的人,人们

7

对其祭祀崇拜,主要是祈求她们所体现的正义助人、保安避灾的精神力量庇护,也是在日常生活遇到困境时的精神寄托。龙母是水神,是母性神,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的水文化和本根文化意识。龙母的形象、龙母的传说、龙母的精神、尊崇龙母的民间信仰和纪念龙母的民间祭祀仪式已经胶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牢固而庞大的龙母文化圈。这个文化圈覆盖了整个西江流域、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侨华人,并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流域传播,形成对中原文化圈的一种文化辐射现象,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探讨龙母文化,对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对认识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和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生活、生产和思想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龙母文化诞生于2000多年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中国古老百越民族的神话。如龙母江边拾得奇卵,带回家后卵自然孵化出了龙子的故事,就明显带有很浓的“感孕”和“卵生”神话痕迹,反映了当时百越民族“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表明了战国和秦汉时期百越民族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再如龙母死后,乡亲们原本是将她葬于西江西岸,而传说中的5龙子萦水回沙,一夜之间把龙母的墓及周围的草木移到了东岸,这又反映了先民对江水改道自然现象的一种想象。

(3)龙母文化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对人们心灵的净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龙母文化对“利泽天下”的思想、“龙德母仪”的观念和“母慈子孝”的伦理的宣扬,培养和积淀为一种民间文化心理,这种民间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民间产生了一种博爱、信善、孝忠的道德力量。传承龙母勤劳、善良、勇敢、智慧、慈爱、宽厚的美德,弘扬龙母正义、无私、奉献、乐善好施、为民造福的精神,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意义

2、现实经济价值。利用龙母文化的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行业,振兴地方经济。龙母崇拜尤以西江流域为主,西江流域崇拜龙母的地域广阔,人数众多,财源宏厚,潜力巨大,如流域各县、市加强合作,以龙母文化为品牌,联合起来合作进行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开发,双赢的前景将十分光明,甚至可以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发展为“泛西江流域”的合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吸引外资,发展商贸,甚至直接开创龙母品牌的文化产业,必将大大促进梧州和西江流域的经

8

济繁荣和发展。

3、文学艺术价值。马克思认为,希腊神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艺术的“不可企及的规范”,它“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龙母文化则源于中国古老百越民族神话,经过20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衍生了许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丰富了中国古代民间文学。龙母文化并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文人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曲艺和书画、音乐等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六、龙母文化的资源开发

龙母文化的开发主要是以庙宇的形式来开发,并取得不错的社会经济效益。如今,龙母文化正逐渐得到挖掘开发,一部关于龙母的动漫影视作品已进入杀青阶段,不久将与观众见面。《母仪龙德》等精品书籍也相继问世,丰富了龙母文化,政府也将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将以悦城龙母庙为中心打造旅游中心园区,开发龙母文化,继续挖掘龙母文化内涵的同时,发展旅游经济产业,将龙母文化发扬广大,为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 结语

龙母的形象、龙母的传说、纪念龙母的民间意识和仪式已经胶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牢固而庞大的龙母文化圈。这个文化圈遍布整个西江流域、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侨华人,并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流域传播,形成对中原文化圈的一种文化辐射现象,成为中原龙文化的一个侧影。但是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

龙母文化虽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十分重大的价值,由于传承意识的弱化,民间口头传承出现了危机。大多数掌握大量龙母文化典故的民间艺人和传播者已经年老甚至已经去世,而据了解,他们大都缺乏主动的文化传承意识,少有龙母文化的继承人。因此,对于那些尚未收集整理的有关龙母文化的资料,亟须及时发掘整理,做好录音录像、编辑出版工作,否则将会永远消失。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