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2022-08-30 来源:客趣旅游网
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关键词】帝国主义理论/马克思/特殊性和普遍性/国际经济问题 【正文】

一、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观点吗?

国际政治经济学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兴起,“这 次更多的是关心作为整体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完全是亚当•斯密当年的 某个国家的经济进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这次兴起,克服了国际政治学和 国际经济学的分离倾向,也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局限于一国之内的研究模 式。这些研究见于理查德•库柏的《相互依存的经济学》(1968)、金德尔伯 格的《权力与政治: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1970)、苏 珊•斯特兰奇的《相互忽视的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关系》(1970)等著作中。在 所有这些研究中,罗伯特•吉尔平是将国际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结合起来研究 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

凡是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者,都不能忽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20世 纪60年代兴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也不例外,而且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 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上的普遍观点。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先生就是这样分析的。他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存在重商主义(或民 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种观点。他对其中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阐述, 主要见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75)和《美国权力和跨国公司:对外投 资的政治经济学》(1981)中。

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吉尔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经济问 题的观点做了综合评述。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被三条不可抗拒 的规律所支配,“第一个规律,即不平衡规律,是对萨伊定律的一个否定。 第二条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条规律。……这是一条资本集中(或积累)规 律。” “资本主义的第三条规律是利润率下降规律。”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 义只限丁•西欧,是一种封闭经济。然而1870-1914年,“资本主义已逐渐变

成一种活跃的技术性的向全球扩展的开放系统。”在尼•布哈林的《世界经 济和帝国主义》启发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家列宁认为,“资本主义通过海 外帝国主义扩张,已逃避了其三条基本运动规律的制约。……资本主义国际 经济的确在使世界向前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不稳定的。每个资本主义国家的 发展速度也不一样,各个国家的实力发展不均衡最终将导致帝国主义战争以 及国际政治动乱。”作者提出了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与列宁的分歧,“在马 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资本主义衰落的原因是经济性的;资本主义将由 于经济因素而导致灭亡,因为无产阶级会不甘贫困而起来反抗。马克思进而 还指出了这出戏的主角是社会各阶级。但是,列宁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换成 了一种政治的批判,实际上的主角已经变成了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竞争性 的重商主义民族国家。”吉尔平认为,“由于布尔什维主义在苏联的胜利,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理论尽管受到马克思主义其他继承人的不 断挑战,终于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理论。”据此,吉尔 平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观点。

在《美国权力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中,吉尔平认为, “动力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变革理 论。它强调了关于生产方式变化以及其对既定阶级冲突的影响朝向不平衡发 展的趋势。当这些趋势不能被容纳时,社会政治体制便通过巨变而打破。战 争与革命被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构成部分。” “第二种观点——马克思主义 者和重商主义者共同持有的——认为每一个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在本质上是 一种帝国主义的或等级制的体系。这种帝国或垄断的权力组织商业、货币和 投资关系以促进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吉尔平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观点的评述可以概括为:国际关系过程 中,经济因素是国际关系的动力源泉,它决定政治发展;这种理论在马克思 那里体现为,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阶级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实现;这种理论在列 宁那里体现为,国际关系中的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斗争导致国际战 争,这种战争又成为国内社会变革的导火索和推动力。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 宁,都把国际关系看作一种“帝国主义的或者等级制的体系”。

显然,吉尔平侧重强调“战争与革命”在经济过程中的作用,这与其对国 际经济活动的政治框架的强调是一致的。他是把马克思主义放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特定背景中理解,并且侧重分析短期内国际 关系的演变及其决定因素,从而把帝国主义理论这一特殊观点作为马克思主 义一贯的和主要的观点。吉尔平认为,“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演变及其他的 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一直在发展着。”不幸的是,吉尔平背离了自己的 这句话。实际上,这种理解广泛存在于西文学者甚至马克思主义学者中。我 们不禁要问,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观点吗?

二、帝国主义理论的特殊性和马克思观点的普遍性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国际经济活动是国内利润率下降的结果,它具 体表现为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这种斗争成为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国内阶级斗争的导火索,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同 时也造成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然而,帝国主义理论只是马克思主 义的一个特例,不可能有力地解释成为世界主流的和平与发展趋势。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对二十世纪初国际垄断资本及其代表发达国家政府 国际行为进行分析的结果。这个时期的资本及其政治表现具有特殊性。由于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必须指出,在任何生产方式下都存在这个规律, 而不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引起了国际秩序的混乱,伴随着发达国 家政府的世界扩张,资本开始进行全球掠夺,这样就产生了列宁提到的帝国 主义现象。当然,这并非排除了资本对帝国主义行为的责任,资本追逐利润 的本性不会改变,但是却会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约和促进。在国际秩 序相对稳定的时期,列宁所指出的帝国主义现象相对隐蔽和微弱,而且各发 达国家政府会在斗争中学会如何保护共同利益,这就是不要在帝国主义行为中 共同灭亡。因此就很难普遍发生列宁所谓的无产阶级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战 争进行革命的现象。而且,战后的福利国家实践更是破坏了列宁的假设。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是最具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现在所谓的 “不要顽固不化”,所谓的“进行不受原始理论束缚的创新”,所谓的“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了”等等观点,都是在否认回到马克思原始思想的必 要性。与此相应,这些观点的鼓吹者们根本不屑于去寻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原始思想;根据这种忽视理论根源的作法,我们称这些鼓吹者为历史虚无主 义者。可悲之处正在于此,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们一方面根本不知道马克思 主义的原始思想为何物,另一方面却在极力否认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始思 想去考察的必要性。正如查尔斯•巴罗奈(Charles A. Barone)指出的,“20世 纪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并没有充分接触马克思的著作。”无论是否马克思主义 者,对于自己根本没有理解的东西极力否认对其进行理解的必要性,这种作 法是荒唐的。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普遍意义的追寻迫使我们必须从马克思那 里寻求起点。

吉尔平在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少论述国际经济问题时,列举了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中的观点。显然,吉尔平没有读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写成的 《共产党宣言》,或者读过但忽略了其中与此相关的内容

,所以才导致他仅仅把恩格斯对德国统一市场形成原因的分析作为他们对国 际经济问题的看法。即便吉尔平后来提到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并将其与马克 思的理论相比较时,也仅仅是指出马克思观点中阶级力量被列宁观点中国家 力量代替的事实,并没有提到《共产党宣言》所表达的国际经济发展理论。马 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从0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从西欧发展

到西欧以外世界的过渡阶段。历史时代这种过渡性质并没有阻碍马克思对未 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然而马克思兴趣的焦点限制了其对这个方面 的深入探讨。《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明显体现了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该书中只是在论述资产阶级问题的时候略带了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趋势。这 是马克思对国际经济问题的最早和较为详细的论述,虽然他在《资本论》写 作计划中提到了 “国际经济”问题,但是由于他的兴趣焦点在工人阶级的地位 以及为改变这种地位而进行的斗争方面,加之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他对于国际 经济问题的论述就只能成为一个未实现的计划。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了。”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 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 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

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 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此外,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写道,“问题本身并 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 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这些观点与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体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致的,前者只不过是后 者一般观点在国际范围内的体现。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观点代表了马克思主

义关于国际经济问题的原始观点,这里的观点应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 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问题观点。

今天看来,虽然不大可能出现考茨基所谓的超帝国主义,然而随着发达国 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政府之间协调意识的增强和协调能力的提高,避免列宁提 到的帝国主义战争以及利用帝国主义战争进行的国内革命是可能的。欧洲联 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南亚国家联 盟(ASEA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国际经济区域性经济政治合作组织的 兴起证明了这一点。虽然这些组织内部也会出现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也许 今后仍会出现由于贸易保护主义而发生的国际经济争端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 政治争端,但目前国际经济自由化的趋势却是走着一条相反的路。

三、经济全球化中马克思观点的启发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大量关注和认可。经 济全球化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现象,对此同样存在经济自由主义、经济 民族主义和重商主义三种观点,显然经济自由主义占上风。这不仅体现在学 术研究领域,而且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进 入9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领域中的政策自由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1991 1994年,在全球所发生的373个与国际直接投资有关的国家法律与规定变化 中,有368个即占98. 7%的变化朝着更加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9]这种情况 的根本原因在子,当今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主宰的,国际经济在贸易、 投资和金融等方而的自由化是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利益的。发达国家的学者为 本国政策辩护,这些经济理论通过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学习和传播在发展中国 家扎根成长。

一 这里一个颇为严肃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学者和政府对崇尚经济自由化的 本文主流经济学及其相应政策的盲目崇拜,可能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 在墨西哥1995年、阿根廷2001年金融危机中己有前车之鉴。所以,根据本 国利益研究国际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而不盲从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对于发 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马克思关于国际经济问题的观点包括:价值的创造、分配和转移;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价值的创造 过程以及价值在工人、企业家、资本家、地主等之间的分配过程;这种价值 创造和分配都是在一种封闭经济中进行的。至于国际范围的价值创造和转移, 马克思没有来得及研究,二十世纪的A.伊曼纽尔、安德烈•冈德•弗兰克、 保罗•斯威齐和保罗•巴兰等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结论认为在国际经济活 动中的确存在着价值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的情况,但这些研究并没 有否认发展中国家也从国际经济活动中获得一定利益。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问题,马克思的观点不再赘述。二十世纪出现了一种“进 化论马克思主义”,以拉克劳(E. laclau)、J.泰勒(John G. taylor)和P.雷

(Pierre-Phlippe Ray )等为代表,力图回复经典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进化论为依据,认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必须经过资 本主义阶段”。应该说,这种分析的某些方而是符合马克思原始思想的。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认为,“马克思是最勇敢的预言家,他所预 见的大部分事情得到证实,但是他肯定没有料到,在《共产党宣言》发表 125年以后,资本主义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繁荣,他也不曾料到社会主义革 命会在最不发达的国家获得成功。” [10]事实上,这些情况在今天看来正好 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预言。尤其是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带给 人们的思考,在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以前,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借助于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新社会的出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 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通过加入WT0而进一步加入国际经济循环的举措,都体 现了借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实际上,马克思对国际经济 问题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否认经济自由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的 观点,而是根据技术决定论肯定了这种观点。问题在于,马克思不认为这种 状况是人类最完美的经济形式,而仅仅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阶段;但是 经济自由主义却认为这种经济状况是人类的最完美的经济形式。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历史背景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马克思的国际经 济问题的观点:第一,全球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了有利于后者的价值转移。第三, 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市场等途径可以接受并改造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为己 所用,从而推进本国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分工提高效率的理论,只是侧重于国内一般分 析。在国际经济理论方面,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把分工理论 推广到国际经济活动中。二战以来,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发展对世界经 济的推动作用证明了这些论断的正确性。

然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总量增加的促进作用,不能掩盖其对商品价 值在国家之间转移的推动作用。根据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很容易推 出西文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

家投资生产的原因。这些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以更高的价格 出售,其销售收入除了补偿劳动力价值以外,可以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国际 贸易中,发达国家力图压低发展中国家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 而极力抬高本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以此盘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借以在 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的重新分配和转移。

如果说上述两点都是发达国家从国际经济活动中获利最大的话,那么经济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则使得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得了长远利 益,虽然也伴随着某种社会痛苦。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 新的技术和需求,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现代 化进程;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这些发展 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时非常困难。尽管如此,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府还是 对此抱有一定担心,他们担心跨国公司把本国的先进科技扩散到发展中国家, 从而失运河相对于这些国家的技术优势。(Robert Gilpin,1975)同时,在这

些发展中国家内部,如何分配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创造的 更多的价值,也成为一个问题。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原有的前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社会权力结构的存在,价值分配有利于强者和富者,社会贫富悬殊曰 益严重,特权消费社会和广大贫困阶层并存,或者是政权当局不能有效推进 现代化,或者是出现严重的社会动乱。

琼•罗宾逊(J. Robinson)说:“世界情况在开始好转以前肯定还要恶化下 去。” [11]我们也可以说,世界情况在恶化下去的时候,就在酝酿着好转的 动力。所以,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理解马克思对国际经济问题的观点, 必须抱着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刘同舜: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前言”,经济科学出 版社1989年第1版,P2.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 社 1989 年 10 月第一版,P46,P47, P48, P49,P51, P52.

U. S. 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Robert Gilpin, [monograph],New York:Basic Books, [1975],P32, P33.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 社1989年10月第一版,P52.

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第 1 版,P20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3版,P31, P31-32 .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8页. [1] 杨宇光:《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9月 第1版,P44.

[2] [11][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第1版,P395、P3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