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50—153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编辑李布青 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刘红侠 。冯佰利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搞好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 高。高等农业院校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中,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以科技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网络信息技 术信息等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民的素质。文从分析我国农民素质状况入手,明晰高校优势,研究 其为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高等农业院校;农民素质;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09)1149150-04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raining New-type Farmers LIU Hong—xia ,FENG Bai—li (1.College of Adult Education,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Yangling 712100,China; 2.College of Agronomy,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Yangling 712100,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ifc development view.The key of 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lies in improving farmers’ quality.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ra,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advantag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talent resources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to service the new socialist countyrside consturction and improve the new—type farmers’quality.The status of farmers’quality in China is analyzed,the advantages of ag—cultural universities are definited,and the ways to train the new-type farmers are studied. Key words:New socialist countyrside construction;Agricuhural universities;Farmers’quality;New—type farmers 我国是1个农民人口占主体的国家,农民问题是解 较,差距还较大。 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广大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 1.1文化科技素质较低 直接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无论从当前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文化 眼,还是从长远考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千 教育比较落后,导致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据统 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 计,我国5亿左右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高等农业院校具有科技、信息 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 和人才资源优势,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中发挥 半文盲在农村,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 着龙头作用。作者从分析新农村建设要求与农民素质现 <5%,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普及率低。农民科技素质较 状人手,明确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优势和 低状况表现为农民生产技术单一,科技贡献份额太低; 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 信息网络利用太少,绝大多数农民还不能运用网络信息 等农业院校在农民培育中的作用,旨在为新形势下农民 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真正掌握和应用科技的能力偏 素质提高提供思路。 差,在农业生产中只能运用一些现成的保守的技术,缺 1新农村建设要求与农民素质现状 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 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文化 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全面 科技素质,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落实科学发展,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 1.2缺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 城乡经济发展前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在党 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和文化水平 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的限制,有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的 得到较大提高,但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新型农民相比 思想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主观上依赖政府和集体,计 划经济的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缺乏变革精神和竞争 收稿日期:2009-09.18 意识,缺乏快速有效捕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 作者简介:刘红侠(1972一),女,陕西长安人,讲师,主要从事职 融入社会经济的知识和能力,面对变革中遇到的困难和 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科研工作。 第11期 刘红侠等: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问题常常表现出束手无策,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能力 准备。由于缺乏从事非农岗位工作的能力和受传统思想 的束缚,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而农村大量富余劳 的多样化需求 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体系不完善,农村职 业学校学生升学渠道狭窄。②“三教统筹”措施不到 动力的存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严重 障碍。 1.3科技信息利用能力较差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特别是村级干部文化科技素 质较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强,致使新信息、新技 术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 使得许多农民对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有1种本能的拒绝感 和观望感,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成果转 化率的提高。 2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民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优势 2.1 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综合类、专业性强的高等农 业院校,可依托自身雄厚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条件,大力 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依托专业特 色和人才优势,针对农业科学技术应用能力问题,在扶 持“一镇一色”、“一村一品”上下功夫,在农村种植、 养殖技术等方面加强与农民的联系。各高等农业院校可 围绕“科技兴农”的主题,找准专业对接点,采用培 训班、咨询站、网络服务等多种形式服务于农村经济发 展的需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2具有科研创新与实用技术推广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代 表,高校在科学技术上始终占有领先和主导地位。各高 等农业院校可依托自身的人才和专业优势,加强贴近农 业生产、实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强化创新,服务农民。 2.3具有科技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能提供信息的先进性、安全性、准确 性和实用性,是其他信息提供者所不能比拟的。由于高 校在科学技术上始终占领先地位和主导地位,因此他可 为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民知识更新、观念更 新、技术创新构筑坚实的平台。 2.4具有培训新型农民的专业知识 高等农业院校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人才、科 研、网络信息、专业技术资料等特有的资源基础为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还能凭借 高校的各类专业特色为培养新型农民起作用 。建设现 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 民。因此,依托高等农业院校,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 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可充 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水 平和速度。 3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难以适应农民对职业教育 位,没有形成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高、中、初有效衔接的 学历教育体系。普教与职教渗透不力。③由于经费无保 障,编制不落实,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基本上名存实 亡。④“农科教结合”缺乏新的政策组合,各部门各 行其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缺少相应的基地,缺少项目 的支持和带动,不能有效的发挥中心作用,影响了农村 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3.2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难以适应农民素质变化的需求 由于大多数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 明确,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缺 乏研究,致使学校的教学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 农民生活脱节。在专业设置上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脱 离农民及其子女就业与创业需要,专业课程设置僵化, 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 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办学实力及自我发展的 能力弱。 3.3 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农民素质变化的需求 受传统正规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在结构上和 教学模式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 应。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倾向,专业技 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所占比重太小,农村经济建设急需的 职业和技术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没有得到应有发展,使我 国农村各类技术人才尤其是初、中级技术人才奇缺。 3.4招生安排不合理难以适应农民素质变化的需求 目前农村职业中学招生对象一般为初中毕业生,作 为农村人口主体的大多数成年劳动者没有列入招生对 象。而事实上很多成年劳动者也有学习文化知识和农业 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 加上正规教育培养周期较长,一般在2 a以上,而且开 班时间一般在秋季,而此时正是农忙季节。同时由于目 前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民对农业 技术的需求随意性较强,并且随着市场和农业技术的发 展而不断地变化,长学制教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 3.5师资制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发展 农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属于艰苦行业,较难吸 引人才,留住人才,所以农业教育培训的师资人才流失 严重,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低,尤其是“双师型” 教师缺乏,直接导致农民教育培训师资水平与培训水平 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发展。 4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途径 4.1 构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教育结构、教育质量 都存在着不足之处。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农民教 育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分 -l52・ 河北农业科学 2009拄 散、重复、低效现象严重;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亟待改 进。因此,构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各层次农 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已成为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建设,大力开展职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以及农 村职教师资的教育培养工作,为农村职教培养既有合格 学历,又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 断提高在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 育的当务之急。在农村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应不断更 改革的1个重点。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建立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 育、继续教育)龙头,以中等职业教育(农业中专学 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为骨干,以县乡村农业职 新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 自觉性。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提高职教师资的实践教学 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技能。依 业(成人)教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农村职业 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在培养规格和层次上,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 是培养县以下的乡(镇)级与村级领导干部、农业技 术人员、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 师等。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农业生产技术 能力与经营能力为重点,重在应用。农村中等职业教 育,主要培养对象是农民,重点是种植大户、养殖大 户、经营大户等专业大户与农民企业家、现代农场主 等。在培养模式与内容上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技 能与经营管理能力,知识面要宽。 4.2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 高等农业院校具有科技、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在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应成为 各农业领导干部培训和农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 地。可利用现有的农业高校成人(职业、继续)教育 学院的有效资源,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调查研 究。举办高级专题研修班,开展县以上农业领导管理干 部的培训、农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农业中等学校、乡 村干部培训、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 高等农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扩大面向农 村的招生规模,并在招生方面设立优惠、特殊政策,优 先录取农村考生。并加大对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 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减免种植、养殖专业学生的学费。 高等农业院校应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管 理体制和教学方法,发展适应当前农村实际的职业教育 和培训。 要按照“三面向”(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 民)和“两适应”(适应农业技术现代化,适应农业产 业化经营)的要求,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以培养 新型农村干部和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努力调整与改造 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农村职 业、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课程设置贯彻以“实际、实 用、实效”的教育原则,实现以横向扩展能力为主,纵 向扩展能力为辅,强化素质教育,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4.3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农职教师资,造就一支双师型的骨干 教师队伍,是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 此,依托高等农业院校,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专业、人 才、科学技术资源,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 托高等农业院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我国农村 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师资,促进和带动农 林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4.4提高农民科技创新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 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 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 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高 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直接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服务,在服务现代农 业发展中责任重大,大有可为。高校农业院校的科研、 教学、推广等不同方面的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通过加强合 作、贴近生产、强化创新、服务农民,形成促进农业科 技进步、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大科技合力。 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农业 劳动者及其子女,因此,一方面要满足其子女接受良好 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 产业化的发展,满足广大农业劳动者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的需要。高等农业学校必须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 举,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积极面向农村、农 民,多层次,多渠道及时有效地普及农业先进科技知 识,引导农民向生态型农业、外向型农业发展。同时, 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对多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实行学 分制管理,分阶段完成学业,实施能力建设计划。坚持 “培训、示范、推广、服务”的方针,以各类实用技术 培训为重点,搞好科技示范,引导帮助农民掌握运用新 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提高农村各类从业人员素 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开展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为 农村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总之,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发展应 该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积极 从农民的需求变化中去研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 依托的高等农业院校,应从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和产 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村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以及农民素质变化的趋势中探索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的新的增长点。从社会化学习和终身教育中构建独具农 村特色,面向农村的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符合的现代化高 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 第11期 刘红侠等: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53・ 参考文献: [1]戴红梅.对新农村建设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36—1837,1858. ——以河南省黄淮4市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 2009,13(4):120—122,161. [12]林丽丽,付永峰,李玉娟.培育创新型农民的作用及政 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161— 163,172. [2]侯金超.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作 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62— 13364. [13]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2003.7. [3]郝改花.农业高校成人教学管理刍议[J].河北农业科 学,2009,13(6):161—162,164. [14]陈国胜,黄武刚,林利迈,等.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和 发展对策探索——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J].河北农业 科学,2008,12(6):115—117. [4]田玉敏,张雅光,佟丽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 路径选择[J].河北农业科学,2O08,12(2):169—170. [5]林楠.新农村视角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战略研究 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15]杨丽.当前农民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 [J].河北农业科学,2009,12(7):159—162. [6]颜平建.拓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代农业科学,2009,16(2):187—190. [16]胡灵红,鹿红娟.试论高等农业院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 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培育新农民的模式机制研究 务[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236—1237. [17]徐新林.培养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23—2525. [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47—150. [7]刘胜洪,洪维嘉.新农村建设中的高等农业教育思考 [J].河北农业科学,2009,12(1):165—166,169. [8]马亭亭.构建和谐农村的对策探析[J].河北农业科学, 2009,13(2):141一l44. [18]沈振锋,胡紫玲,赵35(1):215—217. 静.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 [19]田玉敏,张雅光,佟丽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 设的路径选择[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2): 169—170. [9]焦守田.培养现代农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10]刘 斌,张兆刚,霍 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 [20]列胜洪,洪维嘉.新农村建设中的高等农业教育思考 [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165—166,169. [11]崔俊敏.农业产业链 产业集群与粮食产区农民增收 (上接第85页) 的快速发展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步伐 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建设规模逐年增大,园林建设基本 上能很好地协调人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但在园林绿化工 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势必制约创建高原特色生态园林 城市的步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发现问题,才能 及时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将西宁市建设成具有良好生 划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04— 2105. [4]崔淑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 农业科学,2007,35(13):3852—3853. [5]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72—10274. [6]陈卫元.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浅议[J].现代农业科 技,2007,(14):22—23. 态环境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国家园林城市标准[J].中国公园,2000,(3):4—5. [7]田建林,杨海荣,周39,104. 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 节约型园林[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2):38— [8]王新民,许艳霞.谈城市园林植物配置[J].河北农业 科学,2009,13(5):83—84. [2]杨庆仙.城市园林绿地节水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J].河北林业科技,2006,(6):52—54. [3]冀风全,姚崇怀.生态园林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 (上接第135页) [6]天津市种子管理站.1999—2008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 定公告[z]. [7]秦川.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制度的优化与构建 (8):42~45. [9]楼洪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种业导报,2005,(4):8—10. [EB/OL].(2009—6—5) [2009—6—16].http:// www.1 10.com/ziliao!article—l 35485.htnd. [10]霍文娟,刘秀杰,张金来,等.天津市植物新品种保护现 状及发展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O08,(2):43—46. [11]林祥明,蒋和平.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评价 [J].农业科技管理,2006,(8):27—31. [8]张梅申,岳增良,陈保华.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