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与解答
第1章
1 为什么说光波是一种横波?
答: 我们知道,当波的传播方向与其振动方向垂直时,称为横波;光波是一
种电磁波, 而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向与其电场矢量和磁场矢量的振动平面垂直; 所以,光波是一种横波。
2 计算下列辐射的频率,波数及辐射中一个光子的能量
(1) 钠线(D线)589.0nm;
(2) 波长为200cm的射频辐射; (3) 波长为900pm的X射线。
3.01010cms1解:(1)ν = c/λ ==5.09³1014(Hz) 7cm589.010 ΰ = 1/λ = (589.0×10-7cm)-1 = 1.7×104(cm-1)
E = hc/λ
6.62610343.01010Jscms1==3.38³10-15(J) 7cm589.0103 吸光度与透光率的换算
(1) 将吸光度为0.01, 0.30, 1.50换算为透光率; (2) 透光率为10.0%, 75.0%, 85.5%换算为吸光度。
解:(1) ∵A=log(1/T) ∴ logT=-A=-0.01, ∴ T=10-0.01=97.7%
∴ logT=-A=-0.30, ∴ T=10-0.30=50.1% ∴ logT=-A=-1.50, ∴ T=10-1.50=3.16% (2) A=log(1/T)=log100/10=log10=1.00 A=log(1/T)=log100/75=log1.333=0.125 A=log(1/T)=log100/85.5=log1.17=0.068 4 填表: 能 量 频率 J 3x1010 2.4³1024 2.4³1012 2.4³1014 1.99³10-23 1.6x10-9 1.6x10-21 4.97x10-19 eV 1.24x10-4 9.98x109 0.01 3.1 波 数 cm-1 1 8.05x1013 8.05 25000 光 谱 区 微波区 γ区 远红外 近紫外
1
5 在765 nm波长下,水溶液中的某化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54×103
(L²mol-1²cm-1),该化合物溶液在1 cm的吸收池中的透光率为43.2%。 问该溶液的浓度为多少? 解: ∵A=-logT = ε lC
∴ C= A/ε l=-logT/ε l = -log(43.2%)/1.54×103×1=2.37×10-4 (mol/L) 6 某化合物的标准溶液浓度为2.5×10-4 mol²L –1,在5 cm长的吸收池中,
在347nm波长处,测得其透光率为58.6%。试确定其摩尔吸光系数。 解:∵A = ε lC =-logT,
∴ ε = -logT/ lC = -log(58.6%)/5×2.5×10-4
= log 1.71/5×2.5×10-4= 0.232/5×2.5×10-4=1.86×102(L²mol-1²cm-1)
7 以丁二酮肟光度法测镍配制镍和丁二酮肟配合物的标准溶液浓度为
1.70×10-5 mol²L –1,在2.00 cm长的吸收池中,在470nm波长处,测得其透光率为30.0%。试确定其摩尔吸光系数。 解:∵A = ε lC =-logT,
∴ ε = -logT/ lC =-log30.0%/2.00×1.70×10-5=1.54×104(L²mol-1²cm-1) 8 以邻二氮菲光度法测二价铁, 称取试样0.500g, 经过处理后,配成试液
加入显色剂,最后定容为50.0ml。用1.0cm的吸收池,在510nm波长下测得吸光度A=0.430。计算试样中二价铁的质量分数(ε510=1.1×104);当溶液稀释一倍后,其透光率为多少? 解:首先求出二价铁的浓度C1:
A = ε lC
∴ C1 = A/ε l = 0.430/1.1×104³1.0 = 0.391×10-4(mol/L)=0.2×10-6(g/ml) 而试样的总浓度为C=0.5/50=0.01(g/ml) ∴试样中二价铁的质量分数为:C1/ C=0.2×10-6/0.01=0.2×10-4(g/ml)
溶液稀释一倍后,∵吸光度A = 0.430/2 =0.215 ∴其透光率T= 10-0.215=60.9%
9 有两份不同浓度的同一溶液,当吸收池长为1.00 cm时,对某一波长的
透光率分别为(a)为65.0%和(b)为41.8%,求: (1) 两份溶液的吸光度;
(2) 如果溶液(a)的浓度为6.50×10-4 mol²L –1,求溶液(b)的浓
度;
(3) 计算在该波长下,此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
解:(1) Aa = -logT = -log65.0% = 0.187;Aa = -log41.8% = 0.379
(2) 因为同一溶液浓度不同, 所以摩尔吸光系数相同 ∴ Aa/ Aa=Ca/Cb, ∴Cb = Ca×Aa/ Aa=6.50×10-4×0.379/0.187
=13.17×10-4 mol²L –1
(3) ε = A/ lC =0.187/1.00×6.50×10-4=2.88×102(L²mol-1²cm-1) 10 浓度为1.00×10-3 mol²L –1的K2Cr2O7溶液在波长450nm和530nm处
2
的吸光度分别为0.200和0.050; 1.00×10-4 mol² L –1的KMnO4溶液在波长450nm处无吸收,在530nm处的吸光度为0.420。今测得某K2Cr2O7和KMnO4混合溶液在450nm和530nm处的吸光度分别为0.380和0.710。计算该混合溶液中K2Cr2O7和KMnO4的浓度。
解:首先,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两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摩尔吸光系数: 在450nm处, K2Cr2O7 的 ε = A/ lC = 0.200/ l×1.00×10-3=200 l-1
在530nm处, K2Cr2O7 的 ε = A/ lC = 0.050/ l×1.00×10-3=50 l-1 在450nm处, KMnO4 的 ε = 0
在530nm处, KMnO4 的 ε = A/ lC = 0.420/ l×1.00×10-4=4.2×103 l-1 然后, 根据混合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求出浓度: 0.380 = C1×200 l-1×l + 0 ∴C1=1.90×10-3(mol/L) 0.710 = C1×50 l-1×l +C2×4.2×103 l-1×l
∴C2=1.46×10-4(mol/L)
11 试液中Ca的浓度为3g/mL,测得的吸光度值为0.319,问产生1%吸收
信号对应的浓度为多少?
解:此题主要知道1%吸收相当于吸光度值为0.0044, 然后根据吸光度与浓
度成正比的关系计算:Cx = C1×Ax/A1 = 3×0.0044/0.319 = 0.0414(g/mL) 12 写出下列各种跃迁的能量和波长范围:
(1) 原子内层电子跃迁; (2) 原子外层价电子跃迁; (3) 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 (4) 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 (5) 分子的转动能级跃迁。
解: 能量(ε/eV) 波长(λ/nm)
(1) 原子内层电子跃迁; 2.5×105~6.2 0.005~200nm (2) 原子外层价电子跃迁; 6.2~1.6 200~800nm (3) 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 6.2~1.6 200~800nm (4) 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 1.6~2.5×10-2 0.8~50µm (5) 分子的转动能级跃迁。 2.5×10-2~4.1×10-6 50µm~300mm 13 某种玻璃的折射率为1.700, 求光在此玻璃中的传播速度。 解:∵ 介质的绝对折射率n = c/υ
∴ 光在此玻璃中的传播速度
υ = c/n = 3³1010/1.700 = 1.76³1010(cm/s)
14 计算辐射的频率为4.708×1014Hz在结晶石英和熔凝石英中的波长。
解: ∵ 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 ν = υ/λ ∴ λ= υ/ν
又∵ υ = c/n
∴ 在结晶石英中的波长
3
λ= υ/ν = c/n×ν =3×1010/1.544×4.708×1014=476.4(nm)
在熔凝石英中的波长 λ= υ/ν = c/n×ν =3×1010/1.458×4.708×1014=437.0(nm)
15 轻质遂石玻璃的折射率为1.594,计算波长为434nm的辐射穿过该玻璃
时每个光子的能量。
解: ∵E = hυ/λ 而且 υ = c/n
∴穿过该玻璃时每个光子的能量 E = h c/n×λ = 6.626×10-34 J · s×3×1010cm · s-1 /1.594×434×10-8cm = 2.9×10-18 J
16 阐述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的本质区别。
解:干涉是有固定光程差的、频率相同的两束或多束光波的叠加过程, 干涉
中光的传播方向没有改变;而光的衍射是单波束光由于绕过障碍物而产生的叠加过程, 或者说是次波在空间的相干叠加, 衍射中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 第2章
1 解释光谱项的物理涵义,光谱项符号32D1、32P1/2和21S1/2中各字母和数
字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解:原子光谱项的物理涵义有二:其一是代表原子中电子的组态。 根据描
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n、l、m、ms的耦合规则, 来描述原子中电子的组态, 而且, 同一组态中的两个电子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不同的原子态, 也能用光谱项描述;其二能描述原子光谱的谱线频率。因为, 实际上, 每一谱线的波数都可以表达为两光谱项之差。 32D1: 3表示主量子数n =3, D表示角量子数L=2, 左上角的2表示称
为光谱项的多重性, 即(2S+1)=2, 所以, 总自旋量子数S=1/2;
32P1/2: 同样, n =3, P表示角量子数L=1, 总自旋量子数S=1/2, 内量
子数J=1/2;
21S1/2: 同样, n =2, S表示角量子数L=0, 总自旋量子数S=1/2, 内量
子数J=1/2。
2 推算n2S、n2P、n2D、n2F、n2G和n3S、n3P、n3D、n3F各光谱项中的光
谱支项的J值、多重性及统计权重。
解:∵ J = L+S,从J = L+S到L-S,可有(2S+1)或(2L+1)个值,
多重性为(2S+1), 统计权重g=2J+1, 那么, 在n2S中: L=0, (2S+1)=2, 则S=1/2 ∴ J = L+S=0+1/2 = 1/2,
且J值个数为(2L+1)=(2³0+1)=1个, 多重性为2, 统计权重g=2J+1=2 ;
同理, 在n2P中: L=1, S=1/2, ∴ J = L+S=1+1/2 = 3/2,
J = L-S=1-1/2 = 1/2, 多重性为2,
4
统计权重g=2J+1为4, 2 ;
在n2D中: L=2, S=1/2, ∴ J = L+S=2+1/2 = 5/2, J = L+S-1=3/2,
J值个数为(2S+1)=(2³1/2+1)=2个, 多重性为2, 统计权重g=2J+1为6, 4 ;
在 n2F中:L=3, S=1/2, ∴ J = 3+1/2 = 7/2, J = 3+1/2-1 = 5/2, 多
重性为2, 统计权重g=2J+1为8, 6 ;
在n2G中:L=4, S=1/2, ∴ J = 4+1/2 = 9/2, J = 4+1/2-1 = 7/2, 多
重性为2, 统计权重g=2J+1为10, 8;
在n3S中:L=0, S=1, ∴ J = 0+1 = 1, 且J值个数为(2L+1)=(2
³0+1)=1个, 多重性为(2S+1)=3, 统计权重g=2J+1为3; 3
在nP中:L=1, S=1, ∴ J = L+S=1+1 = 2, J = L+S-1=1+1-1 =
1, J = L-S=1-1=0, J值共有(2S+1)或(2L+1)=3个, 多重性为3, 统计权重g=2J+1为5, 3, 1;
在n3D中:L=2, S=1, ∴ J = 2+1 = 3, 2+1-1= 2, 2-1=1 共有
3个J;多重性为3, 统计权重g=2J+1为7, 5, 3;
在n3F中:L=3, S=1, ∴ J = 3+1 = 4, 3+1-1=3, 3-1=2 共有
3个J, 多重性为3, 统计权重g=2J+1为9, 7, 5;
3 解释当原子能级的总角量子数大于总自旋量子数时,2S+1在光谱项中
的含义?
解: 由于存在着轨道运动与自旋运动的相互作用, 即存在着LS耦合, 使
某一L的光谱项能分裂为(2S+1)个J值不同的、能量略有差异的光谱支项, (2S+1)称为光谱的多重性;但是当原子能级的总角量子数大于总自旋量子数即L<S时,由于J值必须是正值, 所以光谱支项虽然为(2L+1)个, 但(2S+1)仍然叫做光谱的多重性, 此时并不代表光谱支项的数目。 4 解释下列名词:
(1) 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 (2) 原子线和离子线; (3) 等离子体; (4) 谱线的自吸;
(5) 共振线和主共振线。
解:(1) 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 使原子从基态到激发到产生某谱线的激发
态所需要的加速电位称为该谱线的激发电位;将原子电离所需要的加速电位称为电离电位。
(2) 原子线和离子线: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称为原子线;
离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称为离子线。
(3) 等离子体:在高温激发源的激发下,气体处在高度电离状态,在空
间谁形成电荷密度大体相等的电中性气体,这种气体在物理学中称为
5
等离子体。在光谱学中,等离子体是指包含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各种粒子电中性的集合体。
(4) 谱线的自吸:原子受激产生谱线的同时, 同元素的基态原子或低能态原子将会对此辐射产生吸收,此过程称为元素的自吸过程。
(5) 共振线和主共振线:电子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跃迁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线;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之间跃迁产生的谱线属于第一共振线,或主共振线。
5 Cu 327.396nm 和Na589.592nm均为主共振线,分别计算其激发电位。 解:根据公式(2.1) 对于Na589.592nm:
6.62610343.01010Jscms1-19
ΔE = hc/λ==3.37³10J 7cm589.59210 =3.37³10-19³6.24³1018eV=2.1eV
对于Cu 327.396nm:ΔE =3.9eV
6 简述原子发射光谱线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①统计权重,谱线强度与统计权重成正比;②激发电位,谱线强度与激
发电位是负指数关系,激发电位愈高,谱线强度愈小;③谱线强度与跃迁几率成正比, 所以主共振线的强度最大;④温度升高,可以增加谱线的强度, 但增加电离减少基态的原子数目, 所以,要获得最大强度的谱线,应选择最适合的激发温度。⑤谱线强度与被测元素浓度成正比。 7 解释下列名词:吸收谱线的半宽度、积分吸收、峰值吸收、峰值吸光度
和锐线光源。 答:吸收谱线的半宽度:是吸收谱线中心频率处所对应的最大吸收系数值的
一半处所对应的Δν或Δλ;
积分吸收: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称为积分吸收, 它表示吸
收的全部能量;
峰值吸收:吸收线中心波长所对应的吸收系数;
峰值吸光度:在实际测量中, 原子对辐射的吸收用中心频率的峰值吸收
来表示称为峰值吸光度;
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远远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而且两者的中
心频率与一致, 称为锐线光源。
8 试说明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及应用条件。
答: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为:A = KC (K为常数);
应用条件:采用锐线光源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必要条件。 9 试说明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及应用条件。 答: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I = a C b 式中a为与测定条件有关的系数, b为自吸系数;
应用条件:测量中必须保证a 稳定, 即试样蒸发过程基本一致, 所以试
6
样形态、试样组成等要基本一致;为了保证b=1, 则试样浓度不能太大。
10 在2500K时,Mg的共振线285.21nm为31S0—31P1跃迁产生的,计算其
基态和激发态的原子数之比。
()Ng解:根据玻兹曼分布i(i)eKT 首先计算gi, g0, ΔΕ ;
N0g0E∵g=2J+1, ∴ gi = 2³1+1= 3 g0 =2³0+1= 1
6.62610343.01010Jscms1-17
ΔΕ = hc/λ==0.70³10(J) 7cm285.2110()Ng∴i(i)eKT= (3/1)²exp(-0.70³10-17/2500³1.38³10-23) N0g0E = 3²exp(- 200) = 4.15³10-87?
第3章
1
试从能级跃迁机理比较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的异同。
答: 首先都是发射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都是外层电子的能
级跃迁;而X-射线荧光光谱是原子内层电子的能级跃迁;原子荧光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都是光致发光, 是二次发光过程, 所以发出的谱线称为荧光光谱。 2 解释下列名词:
(1) 共振荧光和非共振荧光; (2) 直跃荧光和阶跃荧光; (3) 敏化荧光和多光子荧光; (4) 激发态荧光和热助荧光。 答:详见书p32- p 33, 这里省略。
3 原子荧光分析时,为什么不用烃类火焰?
答: 因为原子荧光猝灭常数与碰撞粒子猝灭截面有关, 而隋性气体氩、
氦的猝灭截面比氮、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猝灭截面小得多, 烃类火焰容易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所以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时,尽量不要用烃类火焰。
4 为什么说元素的X-射线荧光光谱具有很强的特征性。
答: X-射线荧光光谱来自原子内层电子跃迁,与元素的化学状态无关。内
层轨道离原子核较近,所以X-射线荧光谱线波长强烈地依从于原子序数Z,并遵守莫塞莱定律。所以说说元素的X-射线荧光光谱具有很强
7
的特征性。 5 名词解释:
(1) 总质量吸收系数、真质量吸收系数和质量散射系数; (2) 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3) 相干散射和非相干散射; (4) K系谱线和L系谱线; (5) 拌线和卫星线。
答: (1) 总质量吸收系数:又称质量衰减系数μm, 其物理意义是一束平行
的X射线穿过截面为1cm2的1g物质时的X射线的衰减程度。真质
量吸收系数:又称质量光电吸收系数ηm, 真质量吸收系数是X射线的波长和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函数, 总质量吸收系数是由真质量吸收系数和质量散射系数(ζm)两部分组成, 即 μm = ηm + ζm。
(2) 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在弹性散射中电子或者粒子没有能量的
改变, 只有传播方向的改变;在非弹性散射中则能量和方向都发生改变。
(3) 相干散射和非相干散射:相干散射就是弹性散射, 非相干散射就是非弹性散射。
(4) K系谱线和L系谱线:当原子K层(n=1)的一个电子被逐出,较外
层的电子跃迁到K层电子空位,所发射的X射线称为K系特征X射线;同样,L(n=2)层的电子被逐出,较外层的电子跃迁到L层所产生的X射线称为L系特征X射线。
(4) 伴线和卫星线:但一个原子的内层受初级X射线和俄歇效应的作用而产生两个空位时, 此原子称为双重电离的原子。在双重电离的原子中,由电子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的波长,与单电离原子中相应的电子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的波长稍有不同。这种谱线称为卫星线或伴线。对轻元素来说,卫星线有一定的强度。
6 说明基体吸收增强的类型及其对谱线强度的影响。 答:基体的吸收增强效应大致有三种类型:(1) 基体对初级X射线的吸收, 使
初级X射线强度减弱,使分析元素受激下降, 分析元素的谱线强度将减弱; (2) 基体吸收次级分析线, 当基体元素的吸收限如果处在分析元素谱线的长侧,分析元素的谱线将被基体元素吸收,其强度将减弱; (3) 基体增强次级分析线 基体元素的特征线的波长位于分析元素吸收限短侧, 分析元素不仅受到初级X射线的激发,而且受到基体元素的特征谱线的激发。因此,分析元素的谱线其强度将增强。 7
为什么元素的K1谱线强度比K2谱线的强度要大一倍?
8
答:谱线的强度与电子跃迁始态的内量子数J的大小有关。内量子数较大的
支能级所包含的电子轨道数多,则谱线的强度比较大。Kα1谱线是电子从LⅢ(J=3/2)跃迁到K层所产生的谱线,Kα2谱线是电子从LⅡ(J=1/2)跃迁到K层所产生的谱线。但LⅢ支能级内有两个电子轨道,能容纳4个电子,而LⅡ支能级内只有一个电子轨道,只能容纳2个电子,所以,电子从LⅢ支能级跃迁到K层的几率比从LⅡ支能级跃迁到K层的几率大,Kα1和 Kα2的强度比大约为2︰1。
第4章
1
简述有机分子中存在几种价电子及其能级轨道、能级跃迁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有机分子中存在着ζ、π和n三种价电子, 对应有ζ、ζ*、π、π*和n能
级轨道;可以产生n→π*、π→π*、n→ζ*、ζ→ζ* 类型的能级跃迁;其特点是跃迁能级的能量大小顺序为:n→π*<π→π*<n→ζ*<ζ→ζ*。 2 CH3Cl分子中有几种价电子?在紫外辐射下发生何种类型的电子能级
跃迁?
答:CH3Cl是含有非键电子的化合物, 在紫外辐射下将发生ζ→ζ*和n→ζ*
能级跃迁。
3 某酮类化合物分别溶于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其吸收波长有什么差
异?
答:酮类化合物存在着n→π*和π→π*跃迁, 在极性溶剂中n 电子与极性溶
剂形成氢键,降低了n电子基态的能量, 使n→π*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λmax蓝移;而极性溶剂使分子激发态能量降低, 所以π→π*跃迁吸收带λmax红移。
4 某化合物在己烷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05nm,在乙醇中的最大吸收波
长为307nm,试问其光吸收涉及的电子能级跃迁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
答:其光吸收涉及的电子能级跃迁属于π→π*跃迁, 因为一般在极性溶剂中
π→π*跃迁吸收带红移, 最大吸收波长从305nm变为307nm, 波长红移。 5 某化合物在乙醇中的λmax=287nm,在二氯乙烷中的λmax=295nm。试问
其光吸收跃迁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
答:属于n→π*跃迁, 因为n→π*跃迁的最大吸收波长在极性溶剂中蓝移, 乙
醇是极性溶剂, 所以是n→π*跃迁。
6 试说明含π键的有机分子,特别是含有较大共轭π键的有机分子为什
么具有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
答:含共轭π键的有机分子, 由于电子能在共轭体系内流动,使分子轨道的
能量降低,共轭π键电子易于激发;从而使最大吸收带波长红移的同时产生有效吸收的分子增加,所以摩尔吸光系数增大。
9
7 简述金属配合物电子能级跃迁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 金属配合物电子能级跃迁有三大类:电荷转移跃迁、配位场跃迁和
键合跃迁。电荷转移跃迁是在具有d电子的过渡金属离子和有π键共轭体系的有机配位体中,形成d–π生色团, 使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在可见光区, 摩尔吸光系数大;配位场跃迁是金属原子的d或f轨道上留有空位, 在轨道在配位体存在下, 产生d–d跃迁和f–f跃迁。这种禁戒跃迁的几率很小。因此,配位场跃迁的吸收谱带的摩尔吸光系数小, 吸收光谱也在可见光区;键合跃迁是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结合形成共价键和配位键, 从而影响有机配位体的价电子跃迁, 多数情况下使最大峰显著红移,摩尔吸光系数明显提高。 8
某化合物在波长λ1和λ2的吸光系数分别为ε1和ε2,并且ε1<ε2。用一复合光测量其吸光度,在λ1处入射光I10>I20;在λ2处入射光I20>I10。讨论在不同波长处,随着浓度的增加吸光度将有什么变化。
ε2lc解:将(4.3)式改写为:T测T2S2(T2T1)T1S2(10 或:T测T2S1(T1T2)T2S1(10其中,S110ε1lc)
ε1lc10ε2lc)
I01I02 , S2
I01I02I01I02 上式表明:复合光(λ1+λ2)的透过率T测是介入单色光λ1的透过率
T1和单色光λ2的的透过率T2之间。由于ε2>ε1(即T1>T2),所以,复合光的透过率T测为T1减去修正项,或为T2加上修正项。修正项的大小与复合光的成分、样品对不同波长的摩尔吸收系数、样品浓度有关。当I01>I02时,修正项T测-T1较小(或者说T测-T2较大),起决定作用的是透过率T1,此时,吸光度测定的负偏差小;反之,当I02>I01时,则测得的负偏差大。但是,无论复合光的组成如何,其共同特点是:修正项的数值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浓度愈高负偏差愈大。
9 试比较原子荧光,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的发生机理。
答: 荧光或磷光都是光致发光。 原子荧光是原子电子在原子能级上跃
迁形成, 而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是电子在分子能级上跃迁形成。而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的根本区别是:分子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层的光辐射,而分子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层所产生光的辐射。
10
10 名词解释:量子产率,荧光猝灭,系间跨越,振动豫,重原子效应。 答:量子产率:亦称荧光效率,其定义为 f发射的光子数,
吸收的光子数因为,激发到高能级的荧光物质分子返回到基态时存在多种不同的跃迁方式。辐射荧光仅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所以荧光效率总是小于1。 荧光猝灭:荧光物质分子和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
度的降低现象称为荧光猝灭。
系间跨越:是指不同多重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过程。它涉及到受激
电子自旋状态改变。
振动豫:它是指发生在同一电子能级内,激发态分子以热的形式将多余
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自己则从高的振动能级层转至低的振动能级层,产生振动驰豫的时间为10-12s数量级。
重原子效应:重原子是指卤素, 芳烃取代上卤素之后,其化合物的荧光
随卤素原子量增加而减弱,而磷光则相应地增强。
11 哪类有机物可能属于强荧光物质?试比较下列两种化合物荧光产率的
高低,为什么?
CH2
联苯 芴
答: 在有机化合物中,具有较大的共轭π键,分子为刚性的平面结构,
取代基为给电子取代基的物质将具有较强荧光。上述化合物中芴较联苯有较强的荧光, 因为芴分子为刚性平面结构。
12 简述给电子取代基、得电子取代基和重原子取代基对荧光产率的影响。 答: 给电子取代基加强荧光产率,得电子基取代基一般将使荧光产率减弱,
重原子取代基使荧光产率减弱。
13 简述溶剂的极性对有机物荧光强度的影响。为什么苯胺在pH3的溶液
中的荧光比在pH10的溶液中的荧光弱。 答: 溶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要视溶剂分子和荧光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
作用而定:对分子中含有孤对非键电子的荧光物质来说,溶剂的极性增加,将增加荧光强度,但对极性荧光物质来说,则极性溶剂将使其荧光强度下降。
11
带有酸性或碱性官能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一般和溶液的pH值
相关,苯胺是含有碱性官能团的芳香族化合物, 所以其在pH10溶液中的荧光比在pH3的溶液中强。
14 哪类无机盐会产生荧光?哪些金属化合物的晶体会产生磷光? 答: 镧系元素的三价离子的无机盐有荧光;不发荧光的无机离子和有吸光
结构的有剂机试剂进行配合反应,可以生成会发荧光的配合物;有类似汞原子的电子结构,即1s2„„np6nd10(n+1)s2,在固化的碱金属卤化物(或氧化物)的溶液中会发磷光。 15 配合物荧光物质有几种类型? 答:
16 简述化学发光的基本条件,哪类化学反应可能产生化学发光?
答: 化学发光的基本条件:①化学发光反应能提供足够的激发能,足以
引起分子的电子激发。能在可见光范围观察到化学发光现象,要求化学反应提供的化学能在150~300KJ · mol–1;②要有有利的化学反应历程,至少能生成一种分子处在激发态的产物;③激发态分子要以释放光子的形式回到基态,而不能以热的形式消耗能量。
17 简述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的区别?它具有什么特性?
答: 化学发光是指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受化学能的激发,使反应产物的
分子处在激发态,这种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便产生一定波长的光。此现象发生在生物体系中就称为生物发光;生物发光反应常涉及到催化反应和发光反应。这类反应一般选择性很好、微量、特异、灵敏和快捷。
第5章
1
解释下列名词:
(1) 简谐振动,非谐振子振动,简正振动; (2) 基频,倍频,合频,差频,泛频。 答: (1) 见p76~79;
(2) 基频:分子从基态(υ=0)到第一振动激发态(υ=1)之间的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基频吸收带,相应的频率称为基频;倍频:从振动基态到第二激发态(υ=2)的吸收频率称为倍频ν0,倍频比基频的二倍低6υx,一般倍频吸收带较弱;合频:当电磁波的能量正好等于两个基频跃迁的能量的总和时,可能同时激发两个基频振动基态到激发态,这种吸收称为合频,合频吸收带强度比倍频更弱;差频:当电磁辐射波的能量等于两个基频跃迁能量之差时,也可能产生等于两个基频频率之差的吸收谱带,称为差频,差频吸收带比合
12
频更弱;倍频、合频、差频又统称为泛频。 2
HF中键的力常数约为9N/cm,请计算: (1) HF的振动吸收峰频率; (2) DF的振动吸收峰频率。
/2N11~A解:(1) 根据公式(5.2) (cm)2cKK, 1302A'A'先求出HF的折合质量A'A1A2=1³19/1+19 = 19/20,
A1A2~(cm1)1302³(9³20/19)1/2=4007(cm-1) 则(2)
DF的折合质量=38/21
~(cm1)1302³(9³21/38)1/2 = 2944(cm-1)? 则
3 说明影响红外吸收峰强度的主要因素。
答: 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弱取决于相应振动能级的跃迁几率大小。决定跃
迁几率大小有两个因素:其一是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几率最大,因此基频吸收谱带比倍频、合频的吸收谱带的强度高;其二是振动能级的简并多重度,振动能级的简并多重度越大,相应的吸收谱带的强度就越高。
4 CS2为线性分子,请画出其基本振动的类型,并指出其中哪些振动是红
外活性的。
答:CS2的基本振动的类型有四种:
①对称伸缩振动
S C
②反对称伸缩振动
S C SS C SS C S③面内弯曲振动
5
④面外弯曲振动
②、③、④都具有红外活性, 且③、④能量相同。
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有: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中介效应,耦合共振和费米共振,请分别说出它们的影响。
答: 诱导效应:由于取代基具有不同的电负性,通过静电场诱导,引起分
子中的电子云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键的力常数,使该键相应
13
的特征频率发生位移。
共轭效应: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分布密度平均化,使共轭双键的电子
云密度比非共轭双键的电子云密度低,共轭双键略有伸长,力常数减小。因而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中介效应: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与具有多重键的原子相连时,孤对电
子和多重键形成p-π共轭作用,称为中介作用。使键的力常数减小,振动频率向低波数位移。
耦合振动:化合物中两个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相等或接近并具有一个公共
的原子,通过公共原子使两个键的振动相互作用,使振动频率产生变化。一个向高频移动,一个向低频形动,使谱带分裂。
费米共振: 当一个基团振动的倍频或合频与其另一种振动模式的基频
或另一基团的基频的频率相近,并且具有相同的对称性时,由于相互作用也产生共振耦合使谱带分裂,并且原来很弱的倍频或合频的谱带的强度显著增加。
6 分别在95%乙醇和正己烷中测定2-戍酮的红外吸收光谱,请预计C=O
吸收带频率在哪种溶剂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为什么? 答: C=O吸收带频率在乙醇中比较高。因为, 在乙醇中的羟基和2-戍酮的
羰基形成分子间的氢键,导致羰基的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7 指出下列振动是否是红外活性:
(1) CH3—CH3中的C—C伸缩振动; (2) CH3—CCl3中的C—C伸缩振动; 答: (1) 无红外活性;(2)有红外活性。
8 已知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5H8O,它的红外吸收带的频率为:3020,2900,1690和1620cm-1,在紫外吸收在227nm(ε=104)。试提出其结构。
答: 先根据分子式计算该化合物的不饱和度U: U={(2n+2)+ t-m}/2 ={(2³5+2)+ 0-8}/2 =2 3020 cm-1 ν=C-H 不饱和的化合物,含有双键,
2900 cm-1 νC-H 饱和。
1690 cm-1 νC=O 共轭的羰基,占有一个不饱和度, 1620 cm-1 νC=C 共轭双键,占有一个不饱和度,
从ε=104可以知道, 此跃迁是由π–π*产生的, 所以可能有如下结构: CH2=CH-CO-CH2-CH3 或者 CH3-CH=CH-CO-CH3 用Woodward规则计算,
前者:母体基数 215nm 后者:母体基数 215nm α-烷基取代³0 α-烷基取代³1 12
14
计算值 215nm 计算值 227nm 所以该化合物为CH3-CH=CH-CO-CH3。
9 1,2-环戊二醇的CCl4稀溶液的红外光谱在3620 cm-1和3455 cm-1处各有
一吸收峰,指出该化合物是顺式结构还是反式结构?为什么?
答: 该化合物应该是顺式结构。因为3620 cm-1的吸收是游离的OH伸缩
振动,3455 cm-1处是氢键的振动吸收向长波移动形成, 在CCl4稀溶液中只可能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只有顺式结构才可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如下图所示:
HOO
10 什么是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 斯托克斯线和反斯托克斯线?什么是拉
曼位移?
答: 瑞利散射是光子与物质分子弹性碰撞,在弹性碰撞过程中,没有能
量的交换,光子仅仅改变了传播的方向;拉曼散射是非弹性碰撞,散射光不仅改变了传播方向,而且光子的频率发生了变化。拉曼频率改变有两种情况:当散射光的频率比入射光的频率减小时,这种散射光的谱线称为斯托克斯线,当散射光的频率比入射光的频率高时,这种散射光的谱线称为反斯托克斯线;斯托克斯线或反斯托克斯线与入射光的频率之差Δν称为拉曼位移。
11 指出以下分子的振动方式哪些具有红外活性?哪些具有拉曼活性?或
两者均有。
(1) O2的对称伸缩振动; (2) CO2的不对称伸缩振动; (3) H2O的弯曲振动; (4) C2H4的弯曲振动。
答:(1)无红外活性, 有拉曼活性 (因为有电子云的变化) ;(2)有红外活性,
无拉曼活性;
(3) 有红外活性,有拉曼活性;(4)无红外活性,无拉曼活性;
12 确定已烷和苯分子所有可能的振动峰数.
解:对线性分子来说,振动峰数M与原子个数N的关系为:M=3N-5
∴ 已烷分子的M=3N-5=3³20-5=55
对非线性分子来说,振动峰数M与原子个数N的关系为:M=3N-6 ∴ 苯分子的M=3N-5=3³12-6=30
HOHOH第6章
15
1 下列原子核中哪些核无自旋角动量?
73Li212193116114,42He,6C,9F,15P,8O,1H,O,7N。
1216答: 42He、6C、8O均无自旋角动量,其他都有自旋角动量。?
2 一个自旋量子数为5/2的核,它在磁场中有多少个能态?
答: 核自旋角动量的状态数是由自旋量子数I决定,只能有2I+1个取向,
所以,当I=5/2时,它在磁场中有6个能态。 3 请计算在1.9806T的磁场中下列各核的共振频率:
1
H, 13C, 17C, 31P. 解: 根据公式(6.6) ν04
γ1-1-18
H0, H的磁旋比γ=2.675(T²s²10) 2πγH0 ∴1H的共振频率ν02π=2.678³108³1.9806/2³3.14(T-1²s-1²T) = 84.3MHz 同理: 13
C的磁旋比γ=0.672(T-1²s-1²108) ∴其共振频率为 31.6MHz 17
C的磁旋比γ=-0.363(T-1²s-1²108) ∴其共振频率为 11.44 MHz 31
P的磁旋比γ=1.083(T-1²s-1²108) ∴其共振频率为 34.13 MHz 名词解释:
磁旋比,共振频率,耦合常数,化学位移,磁各向异性。
答:磁旋比的定义为:a式中μ为总磁矩,P自旋角动量;
α
P共振频率:当照射的电磁波频率与核磁矩自旋频率一致时,它们将吸收
能量,产生核能级跃迁,并产生相应的共振吸收信号,此频率称为共振频率。
耦合常数:自旋耦合产生的分裂峰之间的距离称为耦合常数J,单位是
Hz。J的大小表示耦合作用的强弱。耦合常数和化学位移不同,它不因外磁场变化而变化,外界条件(如溶剂、温度、浓度等)对它的影响很小。耦合常数和分子结构有关。
化学位移:分子中不同的1H核,由于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
的屏蔽常数,其核的自旋频率ν0 也不同,这种差异称为化学位移。 磁各向异性:是指分子置于外加磁场中时,分子中的电子运动所产生的
感应磁场,使分子所在的空间出现了去屏蔽区和屏蔽区。导致处在不同区域内的质子移向低场或高场。
16
5 自旋—自旋弛豫和自旋—晶体弛豫有何不同?
答: 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发生在自旋核之间,在固体中,核与核
之间结合紧密,容易产生横向弛豫,横向弛豫过程中核磁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自旋一晶格弛豫又称为纵向弛豫,这类弛豫是高能态的核将能量转移给周围的分子(固体的晶格,自旋核总是处在周围的分子包围之中,一般将周围分子统称为晶格。纵向弛豫中,总的能量下降了。 6 使用60.0MHz的核磁共振仪,TMS的吸收与某化合物中某质子的频
率差为80Hz,如果使用40.0M Hz的核磁共振仪,它们之间的频率差为多少?这说明什么问题?
νν解: 根据公式(6.10) xs106(ppm)首先求出δ=80/60=1.33(ppm)
νs 若保持同样的距离,则Δν=δνs×10-6= 1.33³40=53.2(Hz)。此数据说明, 核
磁共振仪的磁场强度愈大,核磁共振谱图就分的愈开,分辨率就愈高。 7 在如下化合物中,质子Ha和Hb中哪个具有比较大的δ值?
HClCHCBrHaHb
答:因为Cl的电负性比Br大,拉电子能力比Br大,所以Ha的δ值比Hb
大。 8 预测丙酸的1H的精细核磁共振谱图。
OOH由结构可以预测丙酸的精细核磁共答: 丙酸的结构式为
振谱图类似于乙醇的谱图(如图6.8所示)。一个单重峰为OH的峰,δ在10左右;一个四重峰为-CH2-峰,它是由邻碳-CH3耦合引起的分裂峰;一个-CH3的三重峰,它是由邻碳-CH2耦合引起的分裂峰。 9 根据1H 的NMR谱图能鉴别下列两种异构体吗?
CH3CH2CCH2CH3
CNNCCHCCHCCNCH2CH3CN
解:可以。两化合物的-CH3均为二重峰,前者二重峰的间距,即耦合常数
大于后者。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0H13Cl,在NMR波谱中有三个单峰,化学位移δ分别为7.27,3.07和1.57。推测它的结构式。 解:它的结构式为:
10
17
CH2CH3CClCH3
11
解释下列化合物中所指出的质子为何有不同的δ值?
HCOHaHHa=7.72Hb=7.40
Hb答: Ha和Hb是化学全同、非碳全同的质子,Ha只受一个邻碳自旋耦合
和两个远程4J自旋耦合的影响;而Hb受到两个邻碳质子3J自旋耦合的影响和两个远程4J自旋耦合的影响。所以,它们有不同的δ值。 12 下图为乙酸乙酯的NMR谱,试解释各峰的归属。
13
下图为乙酸异丙酯的NMR谱,试解释各峰的归属。
14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H10O, 下图为其NMR谱。试推断其结构式。
18
15 名词解释:
同碳耦合,邻碳耦合,远程耦合,化学全同;磁全同。
答: 同碳耦合:表示氢核之间存在两个键;邻碳耦合:表示氢核之间存在
三个键;远程耦合:氢核之间存在四个键以上的耦合;磁全同:化学全同质子与组外任一核磁耦合时,其耦合常数相等,即具有相同的自旋耦合,这一组质子称为磁全同质子。
第7章
1
名词解释:
结合能,费米能级,样品功函数,仪器功函数,电离能,垂直电离能,绝热电离能。
答: 结合能:是指样品中的电子从原子或分子的某能级跃迁到费米能级所
需要的能量,也可以看作原子在光电离前后的能量差,即原子在始态和终态的能量差。
费米能级:是指在绝对零度(0ºk)时,固体能带中充满电子的最高能级。
样品功函数:固体样品由费米能级变到真空静止电子还需要一定的
能量,此能量称为样品的功函数。
电离能:价电子的结合能习惯上称为电离能。
垂直电离能:电离发生在中性分子和电离分子对应能级之间,相应
的电离能称为垂直电离能,其跃迁几率最大。
绝热电离能:电离发生在中性分子基态和分子离子的基态之间,相
应的电离能称为绝热电离能。
2 以MgKα (λ=989.00pm)为激发源,测得ESCA光电子动能为
977.5eV(包括仪器的功函数),求此元素的电子结合能。
19
解: 根据公式(7.3)
Eb = hυ-Ek′-φ′ = hc/λ - 977.5eV
= [6.626³10-34³3.0³1010/989.0³10-10]³6.24³1018 - 977.5 = [19.878³10-24/989.0³10-10] ³6.24³1018- 977.5
= 1250 - 977.5=272.5(eV)
3
试比较ESCA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原理及特点。
答: ESCA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都是最适宜研究原子的内层电子受
激后光电子的能量信息,从而获得物质的组成结构等信息;而X-射线荧光光谱是通过原子内层电子受激后产生的特征波长来反映原子的内层能级结构,从而识别元素,但X-射线荧光光谱不能反映元素的状态。上述三方法的激发源都可使用X-射线作光源。ESCA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都是物质表面分析工具,用于表面组成和化学状态的分析。但是ESCA光电子能谱对Z>32的重元素敏感,而俄歇电子能谱对Z<32的轻元素敏感,并且更适于作元素状态分析。
4 如何区别样品发射的电子是ESCA光电子还是俄歇电子?
答: 光电子峰和俄歇电子峰的根本区别是:光电子的动能随激发源的X
射线的能量而变化;而俄歇电子的动能和激发的X射线的能量无关。 5 ESCA光电子能谱的伴峰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征?
答: 伴峰有4种类型:① X射线源的卫星线(伴线)产生的伴峰,其强度
约为主峰的十分之一;② 俄歇电子峰,其动能和激发的X射线的能量无关;③ 振激峰和振离峰。振激过程是量子化的,出现的峰是连续的锐峰;振离过程是非量子化的,出现的峰是“台阶”式的波峰;两者都在能谱图的低能区域出现。④ 峰的多重分裂,由于过渡元素的外壳的d或f支壳层有未填满的电子空位,所以,过渡元素的光电子能谱常常出现光电子的多重分裂。 6 如何从紫外光电子能谱带的形状来探知分子轨道的价电子性质? 答: 可以说,在双原子分子中存在三种类型的电子:非键电子、成键基态
电子和反键电子。三种不同电子的电离所形成的分子离子的位能曲线是不同的。电离一个非键电子所生成的分子离子的振动频率几乎不变,原子的核间平衡距离也不变,分子离子几何构型也和中性分子相同;若激发电离移去的电子是成键电子,化学键的强度相应减弱,其结果是分子离子的振动频率减低,核间平衡距离增大;若激发电离移去的是反键电
20
子,则分子离子的核间平衡距离较中性分子的核间平衡距离还小,振动频率则增高。
7 有一金属Al样品,清洁后立即进行测量,光电子能谱上存在两个明显的谱峰,其值分别为72.3eV和7.3eV,其强度分别为12.5和5.1个单位。样品在空气中放置一周后,进行同样条件下测量,两谱峰依然存在,但其强度分别为6.2和12.3个单位。试解释之。
答: 清洁后的金属Al表面上的双峰分别是Al2O3(7.3eV)和Al(72.3eV)的
3s的电子结合能。放置一周后,Al2O3的含量增加,所以其峰强度增加。(有再考虑考虑!)
第8章
1 名词解释:
晶胞参数,点阵参数,结构单元,阵点,米勒指数,面间距。 答: 晶胞参数:是指晶胞的三个棱a、b、c的长度、三条棱之间的夹角α、
β、γ和晶胞的体积V。点阵参数:就是晶胞参数。结构单元:是固定配位的离子、原子或分子。阵点:点阵中的结点。米勒指数:点阵的面与晶胞三个坐标a、b、c的相交,交点的点阵参数a、b、c分别除以面与各坐标的截距,将所获得的数加上圆括号,就是该面的指数,这种面的指数称为米勒指数。面间距:? 2 简述倒易点阵的点阵及其矢量的长度与晶体点阵的关系。 答:倒易点阵的三个单位矢量定义为(8.1)式,即 a3
bc,Vbca,Vcab V晶系是按晶体形状来分类吗?简述立方晶系,四方晶系,正交晶系的区别。
答: 晶系是按晶体点阵的对称性元素分类,立方晶系,在4个按立方体
对角线排列的方向上有一三重轴;四方晶系,在1个方向上有四重轴;正交晶系,有三个互相垂直二重轴,或两个互相垂直的对称面。 4
金为面心立方结构,晶胞参数a=407.825pm(25℃),晶胞中含有4个金原子。25℃时金的密度为19.285g•cm-1。试计算金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 根据公式 M =ρV N0/n =19.285×(407.825×10-10)3³6.0244³1023/4 = 197.202.25 5 已知钠为体心立方点阵,晶胞中含有2个原子,晶胞参数a=429.0pm,
试计算金属钠的密度。
解: 根据公式 ρ= n M/ V N0=2³22.99/6.0244³1023³(429.0³10-10)3 =0.967 (g•cm-1)
21
6
已知晶胞参数a, b, c, α=β=γ=90°;晶胞中存在一个三原子组成的分子,它们的坐标分别为(x1,y1,z1),(x2,y2,z3),(x3,y3,z3)。求三原子之间的键长和键角。
解 7
金属AL为立方晶系,用CuKα射线(λ=1.5405Å)测得晶面(333)的一级衍射角为81°17ˊ,求晶胞参数a。
解: 根据公式(8.9) 2d(hkl)sinn= nλ ? 今有一批富氏体(氧化铁),测得其密度为5.71g•cm-1,经X-射线衍射法测得其立方晶系晶胞参数a = 428.0pm,计算这批富氏体的化学式,并计算出实际组成。 解: 先求出氧化铁的相对分子量
M =ρV N0 =5.71×(428.0×10-10)3³6.0244³1023=269.7 这批氧化铁可能的组成是Fe3O4²2H2O。 9 名词解释:
原子的散射因子,结构因子,结构振幅,电子云密度函数,电子云密度截面图。
答: 原子的散射因子:原子核外电子云对辐射的散射作用,并且衍射角θ
不同时,原子的散射能力改变。用原子散射因子f来表示原子的散射能力, 8
f原子散射波的振幅一个自由电子散射波的振幅。
结构因子:结构因子是衍射指标hkl的函数,用Fhkl表示。结构因子由
两部分组成:结构振幅|Fhkl|和相角αhkl,表达式为: Fhkl = |Fhkl|exp[-αhkl]。
结构振幅:结构振幅F定义为:|F|一个晶胞内全部电子散射波的振幅一个点电子散射波的振幅
电子密度函数:电子密度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电子密度最大的位置即为
原子的中心位置。晶体内部原子分布的周期性,反映在它的电子密度函数也是周期函数,此周期函数也可以通过付立叶级数表达。
电子云密度截面图:晶体衍射测量可获得各个晶面的衍射强度,从而得
到晶体倒易阵点中各结构因子的结构振幅,通过衍射数据的与相角的隐含关系,推引出近似相角,经付里叶变换获得近似的电子密度函数截面图。图中能反映晶体中原子的空间排布,分子的构象,化学键的类型、键的长度、键角、离子半径、原子半径等。
22
10
测得乙醇的折射率n20D为1.3590,其20℃时的密度为7.88,计算其比
折射度和摩尔折射度。 解:根据公式(8.21) 比折射度
(n2-1)1r2 =[(1.3590)2-1/(1.3590)2+2] /7.88 = 0.028 (n2)公式(8.22) 摩尔折射度 R = rMr = 0.028 × 46 =1.25
11 在20℃时,CHCl3,C6H5Cl及其混合溶液有下列数据: CHCl3 nD=1.4457 ρ=1.488 C6H5Cl nD=1.5248 ρ=1.110 混合溶液 nD=1.4930 ρ=1.260
求出混合溶液的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2n11m1n2n21m21m2解:根据公式(8.23) 222
n121n222n1 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得 0.179m1 +0.276m2 =0.231m
又∵ m1+m2 = m, 或 m1 = m-m2
代入上式可得:
m20.1790.2310.536=53.6% m0.1790.276 m1/m = 1-53.6% = 46.4%
∴CHCl3含量为46.4%,C6H5Cl 含量为53.6%。
12 某有机物1g溶于50ml水中,测得其旋光度+2.5340°(管长为20.0cm),
同样条件下,蒸馏水的读数为+0.016°,计算该溶液的比旋光。
100αTα]解: 根据公式(8.26)[= 100³2.5340°/2³2 = 63.24°
lC
13 某溶液100ml,含有被测定物质10g,用20 cm试样管测得其旋光度
-10.50°,照射的平面偏振光的波长为6000Å。计算左旋和右旋园偏振光的折射率之差。
解: 根据公式(8.28) α = л lΔn / λ,式中λ的单位为cm,π为180º。
T ∴Δn =αλ/л l = [-10.50°³6000³10-6]/180³2 = -1.75³10-4
14 应采用何种方法(本章所述)对下列物质进行分析鉴定?并说明理由。
23
(1) 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的百分组成; (2) 糖水中的蔗糖的百分含量;
(3) 鉴定某有机化合物的旋光活性(左旋或右旋)。
第9章
1
棱镜和光栅的分光原理有何不同?它们产生的光谱特征有何不同? 的折射率, 所以能将不同波长分开。光栅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进行分光的色散元件,不同波长经过光栅后有不同的衍射角,从而将不同波长分开。产生的光谱特征差异有①棱镜的角色散率与棱镜的折射率、顶角以及棱镜材料有关,产生的是非匀排光谱;光栅角色散率是常数,不随波长而变,产生的是匀排光谱。②棱镜的分辨率与镜棱底边的有效长度及棱镜材料的色散率成正比,光栅总刻线越多,则分辨率越高, 一般光栅的分辨率比棱镜高。③光栅适用的波长范围较棱镜宽。 2
光栅光谱为什么有重叠现象?如何消除?
级数与波长乘积相等时,会出现谱线的重叠,例如波长为600nm的一级光谱将与波长为 300nm的二级光谱和波长为200nm的三级光谱重叠。 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滤光片或低色散的棱镜分级器等办法消除这种各级光谱重叠现象。 3
影响光栅的色散率(线色散率)有哪些因素?线色散率的单位是什么? 答: 光栅的线色散率的表达式为dldθfnf,所以,影响光栅
dλdλdcosθ的色散率的因素有:光栅常数d(光栅刻线间距)、光谱级数n、会聚透镜的焦距f和衍射角θ,与波长无关。当d减少、n增加则线色散率增加,f和θ增大,线色散率也增加,但增加有限,增大f,使光强减弱,增大θ,相色散严重。线色散率的定义为dl/dλ, 所以单位为mm/Å。实际应用中,采用倒线色散率dλ/dl, 所以单位为Å/mm。 4
钠双线为589.0nm和589.6nm,用刻线面积为64×64mm的光栅在第2级恰好能分开此双线。问此光栅每毫米刻线至少应为多少条? 解:根据光栅的分辨率R公式:R答: 因为光栅公式为d (sinα ± sinθ) = nλ,所以在不同级光谱中,当光谱答: 棱镜是根据光的折射作用进行分光的色散元件,不同的波长有不同
λnN可求出光栅总刻线数为: λ N=589.3/2×0.6 = 491 ∴ 光栅每毫米刻线至少 = 491/64=7.7。
24
5 某一平面反射光栅,光栅刻线为1200条/mm,光的入射角为10°,问波长为300 nm的衍射光的衍射角是多少?(提示:先求出光栅常数,然后考虑衍射线与入射线在光栅的异侧和同侧的情况)。
解: 光栅常数d = 1/1200 = 8.333³10-4(mm)= 833.3(nm),
光栅公式为d (sinα ± sinθ) = nλ,
1)n不能取―-‖,而且,只考虑n=+1的情况;
根据公式;d(sinα ± sinθ)= nλ(同侧为―+‖,异侧为―-‖) ∴ ± sinθ = nλ/ d - sinα 2)求出 d = 1/1200 = 833.3 nm sin10°= 0.174
∴ ± sinθ = 300/833.3 - 0.174 = 0.36 - 0.174 = 0.186,
θ = ± 10.74°
∴同侧为10.74°,异侧为-10.74° 6 某一光栅,当入射角是60°时,其衍射角为-40°。为了得到波长为500
nm的第一级光谱,问光栅的刻线为多少? 解: 光栅公式为d (sinα - sinθ) = nλ
则 d = nλ/ (sinα - sinθ) = [1³500³10-6(mm)]/ [sin60°- sinθ(-40°)] =5³10-4(mm)/[0.866 – 0.642] = 22.34³10-4(mm) 所以,光栅的刻线为 [22.34³10-4(mm)]-1 = 447(条/ mm) 7
一束多色光射入含有1750条/ mm刻线的光栅,光束相对于光栅法线的入射角为48.2°。请计算衍射角为20°和-11.2°的一级光谱波长为多少?
解:∵ 光栅的刻线为1750条/ mm
∴ d = 1/1750条/ mm = 5.7³10-4( mm) sinα = sin48.2°= 0.746, sinθ1 = sin20°= 0.346, sinθ2 = sin11.2°= 0.552 则 λ1 = d (sinα + sinθ) = 620 (nm) λ2 = d (sinα - sinθ) = 315(nm) 8
某光栅的宽度为5.00mm,每mm刻有720条刻线,那么该的一级光谱的分辨率是多少?对波数为1000cm-1的红光,光栅能分辨的最靠近的两条谱线的波长差为多少?
25
解:光栅的分辨率R公式为 RλnN= 5.00³720³1 = 3600 λ ∴一级光谱的理论分辨率为3600。
对波数为1000cm-1的红光, 能分辨的Δλ = (1/1000)³107/3600=2.8nm 9
某光栅光谱仪,光栅刻线数为600条/ mm,光栅的面积为5³5 cm-2。问:a) 光栅的理论分辨率是多少(n=1时)?b)当n=1时, λ1=310.030nm和λ2=310.066nm的两谱线是否能分开?为什么?
解: R = nN = 1³600³5³10 = 30000
R实 = [310.030+310.066]/2³[310.030-310.066] =310.48/0.36 = 862.44 ∴ 能分开。
第10章
1 2 3
比较几种常用光源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何谓ICP光源?它有何特点?
光谱定量分析为什么用内标法?简述其原理,说明内标元素与内标线的选择原则。
4 试从仪器结构上比较分子荧光分析、分子磷光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的
特点。
5 为什么分子荧光分析的灵敏度一般比分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高? 6 扼要说明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分析的主要用途。
7 根据图4.15蒽的乙醇溶液光谱图,选择测定时的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
荧光发射波长。
8 简述拉曼光谱仪的结构特点,说明拉曼光谱在结构分析中的特点。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