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不懂得使⽤“⼈⼯智能”的教师将被懂得使⽤“⼈⼯智能”的教师所取代。(⼀)重塑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承载教育使命的⼈,⾃当以育⼈为⼰任。⾃古以来,对教师的要求就不⽌于照本宣科,做知识的搬运⼯,⽽是“传道”为先,更注重⾔传⾝教,将教授学⽣为⼈处事的道理、培养学⽣的价值观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由此可知,教师职业存在的最⼤理由在于他所⾯对的是⼈⽽不是物,是社会的⼈不是个体的⼈,是拥有独⽴⼈格但⼜须交互影响、具有合作意识和发展意识的⼈。传统的教师⼀直扮演着讲授者的⾓⾊,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的⾓⾊和内涵也在不断转变,必须重塑教师⾓⾊。⾸先,教师应该是学⽣灵魂的⼯程师。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社会性、情商、适应性、创新、审美、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引领等精神活动会越来越重要,教师的育⼈⾓⾊将越来越重要,教师必须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命、塑造⼈的时代重任,要成为学⽣“灵魂的⼯程师”、情感的呵护者,为学⽣的未来发展和终⾝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该是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共同学习者。就如之前所⾔,“⼈⼯智能”将更多承担辅助的⾓⾊,承担记忆性、规范性的知识的传授,可以帮助学⽣检查问题,帮助学⽣创造出实验空间,让学⽣了解问题背景,以及知道能做的事情。⽽教师从过去的处于中⼼地位,变成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在“⼈⼯智能”时代,学⽣的“学”将会激发⽼师的“学”,师⽣之间将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变⾰教学⽅式
在未来社会,不仅需要重视教师最基本的职能,即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应对 学⽣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式,和 “⼈⼯智能助教”合作分⼯,提升教学能⼒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的核⼼素养。
1.建构以学⽣为中⼼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中,教师的主要精⼒在于备课、授课并为学⽣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学⽣有教⽆类和因材施教,但“⼈⼯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会。“⼈⼯智能”本⾝就是⼀个模拟⼈类能⼒和智慧⾏为的跨领域学科,其⽬的在于促进⾃适应学习环境的发展和“⼈⼯智能”⼯具在教育中⾼效、灵活及个性化的使⽤。教师借助“⼈⼯智能”技术可解决阻碍教育⾛向个性化的关键问题:
(1)学习过程个性化。⼤数据智能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极⼤的⽀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学习数据,例如做题正确率、考试情况、历年 学习成绩、听课专注度、平时兴趣等。拥有这些数据,智能技术可以为每个学⽣画像,清晰掌握学⽣的个性特征、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然后根据每个学⽣的真实需求,智能化推送合适的个性化学习资源,进⾏⾃适应学习路径设计,让其能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减少重复学习的时间,提⾼效率,实现学习过程的个性化。
(2)教学过程个性化。通过“⼈⼯智能”,教师能够精准掌握学⽣个体的学习需求、学习经验、学习潜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状况、薄弱知识点分布、成绩分布等学情信息,为每个学⽣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法,对学⽣实施⼀对⼀的教学,将教 学变为⼤数据分析和“⼈⼯智能”辅助的以学⽣为中⼼的个性化教学,并随时根据⼤数据的更新进⾏调整,从⽽激发出学⽣深层次的学习欲望。
可见,在“⼈⼯智能”的⽀撑与推动下,教育的个性化必然会由理论构想逐步转为落地实践,个性化也将成为智能教育应⽤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时代,“没有创意的⽼师”可能会被替代,教师应充分利⽤“⼈⼯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以学⽣为中⼼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变⾰。
2.推动以⾃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式变⾰
“知识⽆处不在,任何交互都是智能的”, “⼈⼯智能”能够帮助学校实现让学⽣“知道更多,做到更多,体验到更多”,原先学⽣需要教师帮助的很多学习⾏动,都可以借助于机器去实现,如沟通、协作、阅读、写作、问题解答、课外辅导、寻求信息等,从⽽使学校的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超越时空的 局限,⾛向更加⼴阔的天地。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到校学习最主要的不是记忆知识,⽽应该是智慧的成长。所以,在“⼈⼯智能”时代,教师⼯作的重点要放在推动以⾃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式变⾰,培养学⽣⾃主学习、提出问题、谋划未来、分析思辨、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及创造性思维等⼀系列机器⽆法具备的核⼼素养和能⼒。(三)教师培训与时俱进
教师对“⼈⼯智能”技术的更新和应⽤能⼒严重⽋缺,⾼等院校、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应设 “⼈⼯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建⽴适应智能教育需要的终⾝学习和教师培训体系,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能⼒。⽬前,教育部联合北⼤等主办的“中国⾼校⼈⼯智能(AI)⼈才国际培养计划”已启动,计划五年内培训500名教师和5000名学⽣。针对教师培训应注意以下⼏点:1.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第⼀,培训教师⼈机交互和协作的效率。教师需要增强对机器的理解和交互能⼒,以适应“⼈⼯智能” 的技术更迭。⼈机协作的前提是⼈机交互,只有理解机器信息,学会信息传递和转换,才能真正参与到⼈机协作的系统中完成⼯作任务。为此,提供 “⼈⼯智能”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智能系统所采⽤的算法和逻辑以及预期故障模式等⽅⾯培训内容,将帮助教师加深对“⼈⼯智能”系统的理解与认知,有利于实现⼈与机器各司其职,协同完成⼯作任务。其次,“⼈⼯智能”时代的教师培训体系,不应局限如计算、数据分析等,⽽更应该提供“⼈—⼈”“⼈—机”以及“⼈—世界”的沟通能⼒培训;提供⾯对瞬间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进⾏处理的培训;提供批判性认知和思考的培训。这些培训内容的提供,⽆疑能够为教师在“⼈⼯智能”时代成功实现⾓⾊转换做好铺垫。再次,对教师进⾏培训应重视教育观念和教学⽅法的培训。
2.丰富培训⽅式
⾸先,培训应充分合理地利⽤VR、AR、MR等新兴技术,结合传统的指导、学徒制等⽅式,建⽴起新的培训模式,帮助教师获取相关的培训内容。其次,培训可以通过模型、多媒体设备让教师观察机器的外在构造、物理特性和运⾏状态等信息,引导其根据⾃⾝的知识经验、分析能⼒,获得机器的对象特征、模型等内在规律信息,使得教师在⼈机协作中掌握主动权,将⾃⾝的知识和技巧结合到机器中。第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机会。设计和促进教师发展活动的时候,应密切联系教师实践,提升参与者的参与度、认知体验和情 感体验。最后,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智能”时代,培训所涉及的⽆形技能等培训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