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相结合的两次历史飞跃。产生了两个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提示,都必须坚决拥护、始终遵循; 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个代表”: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类型:
1、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2、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3、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4、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敌人: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为什么叫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
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改革、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争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做了集中概括:
一个有纪律,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段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型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今本制度的初步建立时间:1956年底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人是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三个有利于”:
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
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2、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3、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及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具体: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怎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股份制:
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累和积累的不足,环节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之间的矛盾。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个人收入分配实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即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主要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是党的十七大时提出的
目的: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同意的构想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杂很难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