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街巷空间自发式更新现象解析——以重庆弹子石大佛段街区为例

2021-10-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7年第5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71

DOI: 10.13791/j.cnki.hsfwest.20170510

王中德, 李兴霞, 孔明亮. 街巷空间自发式更新现象解析——以重庆弹子石大佛段街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05): 71-75.

街巷空间自发式更新现象解析*

——以重庆弹子石大佛段街区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Spontaneous Renewal in Street Space

—Taking Chongqing Danzishi Dafoduan Block As an Example

王中德 李兴霞 孔明亮 WANG Zhongde, LI Xingxia, KONG Mingliang

摘 要 街巷空间中的“侵街”现象一直为人所诟病,该种现象是使用者自发进行空间更新的一种方式。这类更新存在于多数生活街巷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街巷空间自发更新的典型现象的研究,探析其外部空间的使用及空间界面的多样化改造,提出了空间自发式更新中功能为先、非标准化的特点,并对该类现象进行讨论与思考,力求从使用者的角度对街巷空间自发式更新现象进行重新审视,为打造稳定、适用的街巷空间提供借鉴。

关键词 改造;街巷空间;自发式更新

Abstract: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 phenomenon of “street invasion” in the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This kind of update exists in most life streets and lane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 This paper, by studying the typical phenomenon of street space spontaneous renewal, explores the diversified transformation of its external space and space interface, puts forward th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ous renewal are taking space spontaneous update function as first, and non-standardized. Then it discusses this kind of phenomenons and tries to re-examine the phenomenon of spontaneous renewal 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uilding stable and suitable street space.

Keywords: Reform; Street Space; Spontaneous Renewal

0 引 言

街巷空间是城市生活的载体,在其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由使用者展开的自发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7)05-0071-05

更新现象。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主流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虽然创造了一些适用的公共空间,但部分“无地方”、“无意义”的空间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街巷的风俗文脉[1]。市民自发的更新手段虽然使部分街区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空间切割及摊位外摆等“乱象”,但是它蕴含了使用者在有限条件下改造空间以达到自身使用诉求的智慧,且自发式更新现象体现了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存遗之间的博弈,政府与社会、市民之间规划与反规划的对立,以及自上而下的程序性改造和市民自发改造之间的较量[2]。因此,街巷中的自发式更新现象值得被关注。本文从现象出发,对街巷空间的自发式更新进行现象研究,探究其自发式更新的特点,进行现象的思考与讨论,以期为打造稳定、适用的街巷空间提供借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04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106112016CDJXY190007)

作者简介王中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建设

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460699511@qq.com

李兴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孔明亮: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建设

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

1 街道概况与典型现象

1.1 街道概况

弹子石大佛段(本文下称大佛段)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朝天门大桥东侧,南起弹子石新

ISSUE 5 OCT. 2017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72

街,北至腾滨路(图1),是重庆市为数不多的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老生活街区。弹子石是重庆开埠最早的地区之一,大佛段作为其核心地区,曾经十分繁华。抗日战争时期,伴随着国民政府第十三兵工厂、裕华纺织厂等单位的迁入,该地区周边建起了职工住宿区,大佛段逐渐形成街市,且因其临近大佛寺而被命名。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旧城得到改造扩宽,街市不断扩大。1982年,由大佛段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原有的土石路被改建成6 m宽的水泥路,改善了街道交通情况[3]。

大佛段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具有普通街道交通通行功能外,还逐步演变为片区重要的商贸交易市场,这不仅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成为街市商贩的重要营生。各个商户在有限的街道空间与各自经济诉求的矛盾下对街巷进行再设计,以平衡交通通行与商贸活动之间的矛盾。尽管在现代城市追求美观、卫生的环境目标下,城市管理者通常会对城市中低端商贸市场采取强制统一整修再建的处理方式,但大佛段由于功能的复合与现状的复杂而基本得以完整保留。虽历经岁月,在周围现代建筑的衬托下已呈现出衰败的面貌,但其自发的摊位、外摆和有限的空间利用,依然使街道呈现出微妙的朴拙之美[4]。其既是线性的城市街道,又是片区集市与居民交流的复合空间载体,是解读传统街巷自发式更新现象的典型范本。街道自发式更新的现象主要包括了商户前区平面布局调整、街巷边缘空间的再处理以及空间的立体利用这三个方面。1.2 商户前区平面布局调整

由于街巷原本的布局不能充分满足商户及周边居民的需求,因此各家商户对其前区平面布局进行了自发改造,而各家各户的自发改造也使街巷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改变。商户前区的平面布局调整以大佛段正段南端入口段(下称该段)为典型。

该段两侧主要为一至两层建筑,中间为宽6 m的双向车道,沿街建筑与车行道两侧为宽8.4 m和5 m的宽阔人行道,街道D/H(街道宽度与临街建筑高度)大于2,局部大于3。外部空间论中,当D/H>2时,

空间围合感较弱,D/H>3时,空间的封闭感其结果或强调了商户自家的使用权限,或隐完全消失[5],因此,该段空间围合感不足。性延伸了商铺的使用面积。底界面的处理而由于各商户、摊贩通过对店铺前区空间包括商铺门口铺装的更换及高差处理等;的占道经营,使实际步行感受与理论数值顶界面处理包括搭建雨棚、遮阳伞等。

有所不同,并使入口街巷形成新的界面 首先,在底界面处理上,第一类商户感(图2)。商户通过外摆扩展商铺的经营在门前的铺装与商铺内的铺装相统一(图区域,摊贩通过放置独立摊位与遮阳伞、4a),以此扩大使用面积,这一般为餐饮这雨篷等,对自己的摊位进行空间界定,于是类需要较大使用面积的业态商户所采用;步行街调整至商铺与增加的摊位之间,改第二类商户在进行商铺门前高差处理时善了商铺的经营效益和人行界面体验(图通常设置一步台阶,即使室内标高高于室3)。如此形成的道路宽高比D/H在2:1~1:外(图4b),这样的处理一方面能防止街道1之间,在这样的视觉感受下,道路空间感雨水倒灌,另一方面也是对经营面积的宣较为匀称,且给人以内聚向心的安定感,同示强调;第三类商户在门前铺装形式上尽时,空间不至于压抑或离散[6]。量与左右商户形成不同的地面纹理,并与商铺面宽相对应(图4c),这通常是同一种1.3 街巷边缘空间的再处理

业态形式在街道并排分布时,各个商户因街巷与建筑之间的衔接地带,即街巷相互竞争而采取的处理方式,图4c的例子的边缘空间,具有媒介性、共有性及选择性就是相邻商户都在售卖服装。其次,在处等特点[7],其亦成为部分商户进行再处理的理顶界面时,通过搭建雨棚或遮阳伞,使对象。商户通过对边缘空间底界面与顶界其下部形成灰空间,以达到边缘空间的私面的再处理,使公共空间向半私有化转变,

化处理。

ab

c图1 街道区位(a)、大佛段正街(b)、大佛段后街(c)

Fig.1 street location (a), the front of Dafoduan Street (b), the back of Dafoduan Street (c)

图2 正街入口段剖面(改造前、后)

图3 街贩在商铺前的摊位

Fig.2 the profile of the part of street entrance (before and 

Fig.3 street stalls in front of shops

after transformation)

2017年第5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73

abc

图4 商铺前的边界处理(铺装变化、高差处理、相邻商铺间铺装及高差分界)

Fig.4 shops before the border treatment (pavement changes, elevation treatment, adjacent shop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eight of the road boundaries)

通过底界面与顶界面的再处理所形成的“灰空间”具有多义性,它既是公共活动的场所与商户经营的场所,同时,还是商户私生活的延伸区域。街巷空间成为居住者生活的重要场所,并因此减轻了由于砖混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情况所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8]。1.4 空间的立体利用

由于大佛段的自发式改造,街道在满足居者需求的同时,也体现了商户与居民丰富多样的空间改造手段,表现出街道更新后丰富的空间利用形式和多样化的素材应用方式。首先,以大佛段街道后段为例,立体空间再造通过两个空间层次完成:遮阳伞、雨棚、棚架作为空间的第一次划分,从顶界面对空间进行了暗示;而每个摊位的具体分割则完成了对空间的第二次划分。

其次,街贩的摊位多是由竹架、木条、铁杆或各种泡沫箱、塑料筐等材料搭建而成,通过对街道的竖向剖解,可以看到不同素材摊位的立面区别,反映出摊主依据材料的承受力度来调整高低,以稳定重心;而遮阳伞或雨蓬则呈现出白启夜合的动态化状态,即白天无序的空间再置街道到了晚上会恢复原有的面貌(图5)。

将摊位的棚架上空作为仓储空间亦体现了空间的立体化应用。部分街道外摆摊位是由铁架支起的框架构筑,以及加在“房顶”之上的棚架,摊贩将集装箱、闲置储物箱置于棚架之上,使其成为储物空间,这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下部个体摊位对空间的占用,形成了对局部空间的立体化使用(图6)。

街巷的空间立体化塑造让看似随性的再设计体现了民间的智慧。不管是雨篷、遮

阳伞的暗示效果还是棚架空间的使用,民间设计者通过对灰空间的塑造,体现出对空间立体层次的划分,实现了对空间的多层次使用[9]。

2 在地化的自发式更新特点解读

2.1 功能为先的布局调整

商铺前区空间的摊位转化形成了街道新的空间布局。调整后的街道虽然局部路段人行道仅2 m,摊位及外摆各为2.4 m与 4 m,但却形成了紧凑的通行空间和富有人

[10]

情味的近人尺度“小空间”,街巷成为生

活的重要场所,摊位、车辆、行人的生活需求在空间中一一铺开,既涵盖了日常购买食材与基本通行的需求,还满足了商铺自身扩张的需求,这些场景在一条街道上看似乱象却井然有序地发生。其改造的结果是

图5 雨篷的空间划分及动态变化

Fig.5 the space division and dynamic change of canopy

图6 棚顶空间利用

Fig.6 utilization of roof space

ISSUE 5 OCT. 2017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74

这些摊位成为街道新的活力点,重新构成了街道的活力。

由此,大佛段街道商铺前区空间布局的调整由各个商户自发形成,虽然造成了“侵街”现象,但却优化了街道功能,满足了街道使用者的基本诉求,整体形成了新的步行通道。同时,通过增加商铺的售卖面积,提高了街道的使用效率;通过使用边界的处理,增强了边界空间的物权属性。2.2 随性的非标准化设计

正是源于基本需求导向,居者成为其日常生活空间的再设计者,没有理论枷锁的束缚,反而脱离了范式化的景观,进而更贴近设计的核心——创新。大佛段改造空间界面的手段极为丰富,主要表现为生活街巷随性的摊位划分和对新的空间环境的拓展,通过对灰空间的塑造与空间的立体化使用,对生活闲置要素进行再利用,使之再度资源化,在设计上体现出的非标准化特征成为其与自上而下设计的最大区别。

可以看出,这样随性而非标准化的改造造成了公共空间私有化的现象,以个体为单位存在的摊贩通过灰空间暗示和空间实物阻隔,对街道公共空间进行了再划分,实现了公私的转化。在大佛段街巷自发式空间改造调研中发现,居者作为空间的再设计者,在空间再划分后并没有对空间进行绝对性的占领,而是在公私不清的空间含糊地带进行空间私化处理。在处理方式上,除了上述铺装及高差的处理,还有多样化的表现(表1)。而对空间不同形态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彰显了传统民间设计智慧,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其中的实体分割和高差处理切断了原本街道空间的连续性,造成街道空间短期的不可恢复性。

客观地分析,尽管非标准化的自发改造有局部不和谐的现象,但这种设计并不是空间秩序的混乱,在自发秩序下,街巷空间的物质性结构表现得更为成熟、稳定[11],如重庆的十八梯、磁器口、大佛段等。这样的由使用者发起的非标准化设计依托于生活需求,虽然表现得较为粗糙,但却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了生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下去。

表1 多样化的空间私化处理

Tab.1 diversified spatial privacy

手法空间效果图示

铺装

底界面暗示

高差(建筑入口垂直界面台阶处理)

断裂

“屋顶”(遮阳顶界面伞、雨蓬等)

暗示

实体分割

空间连续性断裂

3 自发式更新现象的思考

建、功能转化以及空间重组[13],或是武汉市汉正街“鳝鱼式”的再生格局[14],它们都是3.1 需求导向的功能再置

街巷的初始功能在使用过程中被用户重新导致上述大佛段自发式更新的根本原定义,以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诉求。 因是居住者对街巷功能的不满。以大佛段为代表的诸多重庆生活街巷,除了街巷环境本3.2 两种活动的交互演化

身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而进行的自发式更新,如扬·盖尔所述,必要性活动是自发在街巷空间中,在建筑本身存在功能缺失的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15],以使用者情况下,人们亦很容易将建筑内部功能向外需求为导向的、自发式改造的街巷空间,一部环境延伸,以满足生活需求,其结果就是定是以存在必要的活动为前提。大佛段街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的对环境的改造(图7)。

巷作为连接商铺与民居的空间载体,原始一般情况下,自发式更新的空间演变街巷为单一的“商铺—路径—民居”空间程度及建筑内部功能的完整性与城市管理活力模式,在必要性活动的前提下,自发式是否严格正相关,体现出较强的功用性。以活动逐渐产生,其空间模型也逐渐发生改磁器口街巷为例,重庆沙坪坝区近年创建全变。首先,商铺与民居作为活力源,使街巷国卫生城区,城市管理较严格,其街巷空间充满人流,大量的人流为活动的产生提供虽有一定的自发式改造,却与大佛段呈现出了人群基础;其次,街巷作为商铺与民居的不同的改造面貌。但无论是哪种改造,都是连接线,适当的步行距离在人的意愿范围源于日常生活需求而出现的对街巷空间“空

之内,街道主要以步行为主,车行为辅,步白”处的自发式“填补”[12]

,如台湾各地的僭

行空间为空间再造提供了空间载体。

2017年第5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75

图7 建筑功能外延至街道

Fig.7 architectural function extension to the street

图8 摊位为局部终点的街道布局

Fig.8 street layout for local end points

基于上述原因,街道在自发式活动下形成了新的空间模式,“商铺—路径—摊贩—路径—民居”街道空间逐渐形成,摊贩对原有的必要性活动路径进行切割,形成以摊贩为局部终点的新的空间路径(图8)。城市街区的空间历史是一张连续不断的网,在追寻过去的同时,也衍生着未来的街巷[16],自发式活动随着街巷空间模式的稳定,逐渐成为居者每天的必要性活动,并在此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空间形式的不断演变和调整。3.3 空间可行性界面改造

除了空间功能的再置和空间活动的演变外,建筑临街界面改造模式亦是自发式改造下的一种空间形式的演变方式,如商铺外延的雨篷、遮阳伞以及民居外横跨街巷的晾衣杆等建筑功能外延至街巷的表达。此类自发式设计多聚集于建筑界面较为开敞的柔性边界中,当建筑的内外环境有较大的接触面时,公与私的界限很容易被打破;相反,当建筑界面为刚性的封闭式墙体时,自发式改造仅依赖于街巷的活力产生,若街巷活动不足,改造则很难产生。虽然自发改造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原因,但建筑的临街界面为改造提供了可操作性空间界面,为建筑内空间的外延提供了可能。

量在原设计基础上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进行的空间自发式更新行为对原设计的空间布局逐渐进行调整,在一定的空间内实现了城市空间微更新。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对街巷空间自发式更新现象的解析,近距离观察民间智慧在空间再设计方面的体现,以呼吁设计师本身从新的视角——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设计本身,以此延续城市发展中所呈现的生活肌理。参考文献:

[1] 高权, 钱俊希. “情感转向”视角下地方性重构研究——以广州猎德村为例[J]. 人文地理, 2016, 150(04): 33-41.

[2] 黄耿志, 薛德升. 1990年以来广州市摊

贩空间政治的规训机制[J]. 地理学报, 2011, 66(08): 1063-1075.

[3] 重庆市南岸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重庆市南岸区志[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62-63.

[4] 曹正伟, 欧阳桦. 从福宝传统民居撑拱的朴拙之美探寻其文化特征[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3): 56-61.

[5]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 尹培桐, 译. 第1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7-30.

[6] 夏祖华, 黄伟康. 城市空间设计[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32-35.

[7] 唐鸣镝. 人性的道路空间——北京“白颐路”改扩建分析[J]. 中国园林, 1998(05): 48-50.

[8]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M]. 覃力, 黄衍顺, 徐慧, 等,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120-125.

[9] 李敏稚. 传统城镇特色营造下的建筑风貌控制规划研究[J]. 南方建筑, 2016(05): 90-96.

[10] 彭文峥, 郭璇. 城市空间的情景对话——

传统街道体验空间对城市步行街更新的启示[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28(05): 44-49.

[11] 龚清宇. 规划结构限度与大规模再开发中城

市设计障碍[J]. 城市规划, 1999(23): 53-57.[12] 贝岛桃代, 黑田润三, 冢本由晴. 东京制

造[M]. 林建华, 译. 台北: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7: 25.

[13] 陈英峰. 二次性的建筑—另一种建筑的自

由[M]. 台北: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2.

[14] 陈煊, 魏小春. 城市街道空间的非正规化

演变——武汉市汉正街的个案(1988—2013)[J]. 城市规划, 2013, 37(04): 74-80.

[15]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 译. 第

4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3-17.

[16] 王中德, 孙思晗, 秦烨. 对基于公共历史学

的历史街区空间调研的探讨——以重庆十八梯街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1): 35-38.图表来源:

图1-2、7-8:作者绘制图3:作者拍摄图4-6:作者拍摄绘制表1:作者绘制

收稿日期:2017-04-20

(编辑:袁李姝)

4 结 语

一直以来,政府与设计师一直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扮演主导地位,他们是城市的设计者。随着城市设计的初步完成,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