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申报汇报
一、项目基础 (一)学校概况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历史积淀厚重,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在这里,古典神韵与现代文明相因相生,自然气息与艺术氛围相得益彰!
在省赣中这所传统与现代和谐发展的学校里,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江苏省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教研组更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舞出了一所名校名师团队的风采。在这支优秀的队伍中,先后涌现出来一位江苏省首批名教师,四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七位语文特级教师,三位全国模范教师,四位市名师,还有一批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省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二)名师引领
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莫立刚校长倡导构建“高中语文和谐课堂”,通过“和谐之美”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语文课程基地将以莫立刚校长主持的“港城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到教育教学中,进而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基础
校“荠菜花文学社”成立于1985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阅读写作热情,每年有近百名学生获国家及省市级作文比赛大奖。2007年文学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学生文学社”,2007-2011年连续被共青团中央学校部评为“作文教学先进单位”。
建设语文课程基地是我校借助语文组厚重的教学科研实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确立的发展方向。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将通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
二、项目概述 (一)课程哲学
教育的过程是提升受教育者生命价值的过程。受教育者是一个具有能动发展需要与可能
的生命整体,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由他人根据需要或目标去塑造的客体,更不是“物”。这个生命主体应该具有认知能力、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生命教育”为课程开发的哲学依据。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依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语文课程应担负的人文教育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开发出既能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又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经典探究课程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是用生命去体验、用思想去感悟,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地说语文课程开发就是要促进学生“立人”、“立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本课程旨在通过开发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即通过从经典中精选和建构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使语文课程内容更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的主体生命更充盈,更丰厚。 (二)课程目标
1.营造语文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 2.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课程资源。 3.重视基本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 4.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5.形成凸显学生主体的课程行为。” 6.构筑学生言语发展的创新途径。 (三)建设内容
1.硬件建设
打造一流的基地硬件设施——遍布校园的经典载体、十大经典主题研修室、五大语文课程功能室、一场、一苑、一园。
①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经典文学氛围,校园内路桥山石、亭台楼阁命名及楹联已顺利完成,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将强调经典主题性,多维度、立体式展现经典文化特色。
②在学校南区教学楼各楼层打造十大经典主题研修室。如儒家文化研修室(重点设“《论语》”研修)、先秦散文研修室、唐诗研修室、宋词研修室、唐宋八大家散文研修室(重点设“曾巩”研修)、明清小说研修室(重点设“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修)、现代诗歌研修室(重点设“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研修)、现代小说研修室(重点设“鲁迅小说”研修)、现代散文研修室(重点设“朱自清散文”研修)、现代戏剧研修室(重点设“曹禺戏剧”研修)等,将各项研修主题相关书籍、资料充实到研修室中,把全校语文教师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分派到不同的研修室,在方便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指导和开展专题语文教学。
③着力打造五大语文课程功能室。将图书馆一楼改建为文学音像观摩室、视频音像制作室、古代文字与软笔书法研习室、文学创作成果展示室,并改造小报告厅,使之成为语文多功能教学实验教室。
④将学校大礼堂改建为经典教育剧场。
⑤在校史馆内开设省赣中语文名师风采苑,将名师成果集中展示,以带动教师整体发展。 ⑥在校史馆南面建设经典文化园(以雕塑、碑刻等形式呈现)。 2.模型建构
语文课程模型建构,主要体现将学生经典欣赏、诵读、学习、表演、探究与语文素养的陶冶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让学生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者和母语的传承者,形成审美体验,提升语文素养,为生命注入永不枯竭的文学源泉。
着力建构六大学习平台: ①经典文学诵读平台
成立经典诵读活动项目组,组建“黄海潮”诵读社,编制《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定期举办“传统节日与经典名篇”等诵读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②经典文学研修平台
成立经典研修活动项目组,组建“怀仁”国学馆,以十大经典主题研修室为依托,开设经典研习课程。
③经典文学创作平台
成立经典创作活动项目组,在“荠菜花文学社”基础上组建“沙旺河”古典诗词创作社团等,体现个性化创作。
④经典文学表演平台
成立表演活动项目组,组建“海洲湾”表演社,与学校艺术组合作,将经典文学推上校园舞台。
⑤书法艺术展示平台
成立汉字文化研习活动项目组,组建“夹谷山”书法社,将经典诗文以书法艺术呈现。 ⑥活动视频制作平台
在“荠菜花文学社”新闻社基础上组建“荠菜花”小记者团,及时将语文课程基地各项活动以音像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并快速予以报道。与赣榆电视台合作,打造“经典欣赏”等电视专题节目。
3.资源开发
开发经典语文课程资源就是要让学生亲近经典,阅读经典,内化经典;就是要让经典浸染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各个研修室与各个功能室将充分发挥其功能,让学生的活动有足够的硬件依托。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经典篇目分到各个研修室和各个备课组来用心设计、精心打造,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形式呈现,如经典诵读、经典研修、影像观摩、课本剧表演等。
三、项目创意与效能分析 (一)项目创意
1.从学习环境创设来说,学习空间拓展,视频制作、影像观摩等,把语文学习与当代媒体发展技术、教育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
2.从学习内容来说,国家课程与传统经典、阅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与学科学习构成了互补性;
3.从学习方式来说,以主体式研习和探究为主,转变了传统语文学习方式;
4.从课程资源来说,传统经典领域、书法艺术领域、新媒体领域、现实生活领域,多元开发,以语文作为视点整合;
5.从队伍建设来说,六大中心,有专业领军人物,每个专项有语文教师团队引导,专项资源开发,专门方向研究,专业框架设计,定期交流展示,有利于教师形成专业特色;
6.从创新途径来说,引领学生生命发展,拓展课堂,学生能够多样化学习,终身学习,为他们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必然会形成创新意识。 (二)效能分析
1.深化教学改革。语文课程经典探究学习将促使教学方式发生重大转变,能切实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态。
2.促进学生成长。语文课程经典探究学习将使在古典文学上有天赋的学生得到发挥的空间,使他们在自己的特长上终身发展,从而涵养人生,丰富生命。
3.推动队伍建设。语文课程经典探究学习将促进教师专业的深度发展,整体提升语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4.形成学校特色。语文课程经典探究学习将充分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彰显地域文化魅力。
四、项目保障
(一)项目的组织功能构架
学校成立 “课程基地创建领导小组”,由莫立刚校长任组长,并聘请李震等语文学科专家为顾问。在此基础上,组建语文课程开发总项目组,由王经军副校长任组长,下设若干子项目组,实行总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二)资金投入
学校将全力以赴保障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将课程基地建设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学校前期投入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有序推进各个场馆设施建设。
1.2012年1月,各活动项目组组建工作启动。
2.2012年2月,校园、班级、宿舍经典文化氛围营造。计划投资50万元。 3.2012年3月,实施经典主题研修室改造。计划投资100万元。
4.2012年4月,文学音像观摩室、视频音像制作室、软笔书法研习室、文学创作成果展示室和语文多功能教学实验教室等改造工作启动。计划投资150万元。
5.2012年5月,经典教育剧场改造工作启动。计划投资100万元。
6.2012年6月,省赣中语文名师风采苑及经典文化园建设启动。计划投资100万元。 (三)社会支持
1.我校语文学科教学形成自身特色,具有绝对优势,语文教科研成绩得到市县教育局领导充分认可,他们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课程基地充分认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2.我校与诸多专家学者、乡土作家有着广泛的交流,他们将对课程基地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将在项目的顶层设计、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①拟聘请大学教授,尤其是研究国学的著名教授作为导师团成员。定期来学校作国学等方面的学术报告,让学生与大师实现面对面。
②拟聘请省内外著名作家或赣榆乡土作家来学校作创作方面的报告。
③同龄人引领。拟邀请本校近年考入名校的大学生,来校开讲座,与学生交流。
五、时序进度
1.2011.10~2011.12:启动课程基地建设,完善规划,制订计划。
2.2012.01~2012.10:实施语文基地各项设施建设,做好课程基地教师的培训和促进课程基地课程开发与语文教学的相互融合。
3.2012.11~2012.12:完善课程基地各项工作和总结阶段性成果,为下一阶段提升课程基地做好规划。
4.2013.01~2014.12:推进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提升基地层次,形成各类物化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