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跨文化交际全书总结

2021-11-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全书共分为九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绪论,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第七单元介绍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第八单元介绍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最后一单元介绍了中西方世界观在对宇宙、自然、知识、社会、时间及交际等人事方面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第一单元:绪论 绪论部分总体介绍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1文化成员分享着行为模式以及世界运行模式,然而,尽管在不同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人的行为和习俗会发生快速的转变,但是人的价值观却很难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2. 交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三个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一是人的个性,二是所处的文化,三是所处的物理环境。交际是一种互动的行为。

3.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研究领域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的鼻祖,EdwardHall于1959年发表了《无声的语言》一书。也有研究发现是四种趋势----便捷的交通系统、创新的交流系统、经济全球化以及大范围的移民(Samovar & Porter,2003),促进了地球村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三单元:日常言语交际

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主要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

1.称呼。中西称谓语分为两种,一是亲属称谓,一是社交称谓。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

不同,无论亲属称谓还是社交称谓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杂多样,而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指称宽泛,语义模糊,比如一个Cousin就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八个词。中英语在社交类称谓方面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在头衔性称谓的偏好,英语身份类称谓种类少。中文中身份类称谓可细分为三种:(1)姓+职务;(2)姓+职称;(3)姓+职业。类似王院长、李教授、肖律师等称谓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可以是衔称+姓氏,也可以是衔称+教名,如Queen Elizabeth,Father White 等。

2. 问候语。问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或者保持社会联系而不是交换信息。英语中的问候语一般有“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之类的。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一般会问“上哪去?”“吃饭了吗?”这对外国人来说会觉得是侵犯人隐私的问题,在中国确是司空见惯。

3. 话题的选择。中国人大多喜欢以询问人家籍贯年龄等较隐私的话题开始一段谈话,然而外国人对此却较为反感。一般以兴趣、节日、工作、天气或者书籍等话题作为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话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应当尽量避免涉及隐私跟政治宗教的话题。

4. 年龄。一般来说,在西方文化中,询问陌生人的年龄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询问30岁以上女性的年龄。

5.拜访礼仪。中国亲朋好友以及同事之间的串门是很随便的,邀请别人来访也无需对方确定具体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也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而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是不礼貌的行为。

6. 赞语与赞语应答。赞美某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一件东西或者一种品质等,接着,用一些理由去支撑你的赞美,最后再问一个跟赞美对象有关的问题。这样可以让你的赞美令人易于接受。对于赞语的反应,中国人一般是比较谦虚的回应,而西方人则是大方的感谢人家的赞美。赞语具有一系列的社会功能,例如作为问候语,或表达感谢之情或者庆贺等等。

第四单元:语言交际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重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

1. 文化负载词。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短语的意思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里有着不同的意思或者文化涵义。例如,中国人把龙当做是一种权利的图腾,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然而龙在西方人眼里中却是一种恐怖恶心的怪物,代表着邪恶。又如,同样表达“副”,英语中根据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表达,例如vice-chairman ,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uty director , lieutenant governor, undersecretary 。中英文主要的语义差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一种语言的词语可能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的相似的词语(例如“三伏”“三九”)。2>、在中英文中都存在一些短语中在表面上指同一事物或概念但实际上指代不同的事情(例如“social science”不等于“社会科学”)。3>、某件事情或者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另一种语言却又许多不同的表达。(例如“wife”和“湾”)4>、有些对等表达的词组只是部分对等( 例如family不一定等于“家庭”)。

2. 谚语的文化反映。谚语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人类经历和观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种语言的有些谚语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明显的对应谚语,也有些找不到对应的,也有

些是不精确的对应表达,还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应的,但是实际上有种不同的使用语境。

3. 禁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有语言上的禁忌,有动作上的禁忌也有颜色跟数字上的禁忌等等。中西方文化都对讨论性交际和特指身体某一部分的言语非常禁忌。另外骂人也是一种禁忌。

4、文化思维模式。西方人思维模式呈直线型,而东方人则呈圆圈性,犹太人是切线和半直接结合的方式,罗马人是比较迂回的思维模式,而俄国人是直接跟迂回相结合的方式。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美国人趋向于归纳事实,俄国人主要是推论演绎,阿拉伯人主要是依靠直接。

第五单元:非语言交际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身体语言、副语言和环境语言。非言语交际包括在交际中认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简单地说就是“不用语言的交际”,被称作”无声的语言“。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或情绪状态。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各种表情、动作、姿态。口头表达是伴随着眼神、面部表情、姿态等身体语言的,通过理解身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副语言。包括语速、音量、停顿、沉默与非语义声音。

环境语言。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城市规划以及人对自然的影响等,即影响生理与

心理的环境因素。

其中环境语言主要包含着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

1>、时间语言。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有三种时间指向:过去时指向、现在时指向和将来时指向。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安排时间方式。Hall提出两个时间系统: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北美、西欧和北欧文化是典型的单向计时制文化,这些地区的人一般都比较重视日程安排、阶段时间和准时。而拉丁美洲、非洲、阿拉伯和大多数亚洲地区的文化属于多向计时制文化范畴,他们可以同时进行好几件事情,强调人们参与并做完事情,不僵守预先安排的日程表,安排比较灵活。这些地区的人们的时间比较灵活和人性化。

2>、空间语言。根据Hall的研究,美国社交和商务圈子主要有四种主要的身体距离:亲密距离

(0-45cm)、个人距离(45-80cm)、社交距离(1.30-3m)和公共距离(>2or3m)。不同国家的人交往过程中身体距离也不一样。日本人会站得离交流对象较远,其次是美国,而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则喜欢靠近交流对象。空间距离又分为两种广义的文化目录: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接触文化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较于频繁地进行身体接触,例如握手、拍肩或者拥抱等。非接触文化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习惯甚至不喜欢与交流对象有较多的身体接触。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和拉丁人都属于前者,而美国人、北欧人和东方人属于后者。

第六单元:跨性别文化交际

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介绍中外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如

谈话风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如何跨越这些障碍而达到彼此的沟通与理解。

性别可以分为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两种。

社会性别(gender)是指社会造成的基于性别(Sex)之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后天习得的社会性角色,是由社会建构的差别即性构(gendered),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方式。社会性别(Gender)有别于自然性别(Sex),自然性别(sex)是男女的自然属性,即两性的先天的生物差异。对社会性别的两个最初影响分别是家庭沟通,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的沟通,还有孩子之间平时的娱乐互动,研究表明女孩和男孩喜欢玩的游戏有很大的不同,女孩通常喜欢玩扮家家,捉迷藏或者跳绳,而男孩一般比较喜欢竞争性体育活动像踢足球打篮球之类的。

六大有效的跨性别沟通原则:

(1)、不要过早对跨文化交际差异性作出判断。

(2)、认识不同沟通类型的多样性。

(3)、提供让对方理解你说话意图的线索。

(4)、寻找对方说话意图的线索。

(5)、扩大自己的交际类型。

(6)、不要评价别人和防范自己。

第七单元: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

第七单元介绍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着重分析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谈判风格,介绍了中西方谈判氛围、谈判人员的组成、决定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1. 各国谈判氛围的对比。

A.美国人。注重获取的利益,热衷展示“美国人的专业性”,不在乎与对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取威望,也愿意在谈判过程信任对手。

B.法国人。在谈判之初是不会信任对手的,并自视是经验丰富的谈判者。

C.日本人。注重社交关系,关注长期合作关系和个人关系。

D.中国人。与日本相似,注重相互利益和社会关系。

E.中东、巴西和墨西哥人。注重个人关系,热情是其首要考虑,信任和尊重是谈判成功的关键。

2. 各国谈判者对于谈判细节的态度对比。

A.美国人。注重结果和书面协议以及合同。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

B.法国人。跟美国人一样注重书面协议以及合同。

C.日本人。较少注重细节,依赖较简单的书面协议,注重谈判双方原则性的东西而

不是协议书上具体的要求。

D.中国人。跟日本人相似,注重书面协议,在信任和常识之间留有余地。

E.中东、巴西和墨西哥人。他们认为书面协议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比口头理解更具有约束力。

3. 交流类型。

A.美国。美国人擅于表达出温暖、真诚、自信和积极性。做好讨价还价和妥协的准备。表达趋于直率,喜欢威胁警告对手和一意孤行,常导致谈判不欢而散。

B.英国。英国谈判者一般都比较友善,擅于交际,易于协商,处事灵活并且责任心强。

C.日本。日本人易于说服。喜欢较为含蓄的表达意愿,在谈判过程经常处于沉默状态。注重谈判的平和顺畅。交流富有积极性,较少说“不”和提出要求。

D.中国。不希望发现正面冲突,尽量避免反对建议的谈判。中国人很爱面子,不会一下子就做出大妥协。

E.法国。在谈判过程经常说“不”并经常坚持使用本国语言。据说是欧洲谈判者中最难搞的,比较注重原则性的东西。

F.德国。德国人喜欢钻牛角尖。重点关注谈判的投标环节。不喜欢妥协。跟日本人相反的,德国人习惯于清楚坚定果断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谈判中不会问很多问题,但是会透露很多事情并频繁的打断谈话。

G.墨西哥。墨西哥谈判者喜欢用夸张的言语表达空泛的思想,很少坦诚的交谈。他们倾向于推论的方式,注重思考和直觉。另外,墨西哥人喜欢跟人有身体接触以此显示其自信。

H.巴西人。巴西谈判者具有挑衅性的。在谈判桌上经常提出许多要求并频繁使用“没有的”和“你的”等词。

4. 谈判人员的组成。

A.美国。美国更趋向于选择技术型精英作为谈判队伍的代表。在美国人看来,社会地位、教育和年龄都不是主要的选择依据,他们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实际能力。因此美国谈判团队中生力军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B.法国。法国谈判团队通常会选择德高望重的人作为谈判代表。社会地位、职业、学业和家庭背景都是主要的选择依据。在法国人看来,谈判双方能力和背景的对等有助于谈判的进行。

C.日本。日本的谈判者平均年龄在30多岁,谈判领队最少要40岁。日本女人很少参与谈判。大多数是根据社会地位跟学识来挑选谈判者。年长是挑选队长的最重要的标准。

D.中国。中国谈判者希望跟有权威有地位的人进行谈判,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会觉得是受到侮辱。

E.中东。中东选择谈判队员跟日本相似,也很注重年龄。年长的经常受到器重而年轻人常常受到忽略。沙特阿拉伯人主要依据社会地位跟忠诚度进行挑选。

F.墨西哥。个人能力和熟人关系通常是选择谈判队员的标准。

5. 决定方式

A.美国。美国人视谈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依赖理智的思维和具体的数据。

B.法国。法国人较为保守顽固,决定一般有高权威人士做出。

C.日本。日本人根据具体的信息下决定而不是有说服力的争论。他们做出决定的过程很缓慢,但是一旦做了决定就会很快实施。

D.中东。中东人一般根据直觉作出决定,在询问下属相关事情后由领导做出决定。

E.墨西哥。墨西哥是一种集中化的做决定方式。

第八单元 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

第八单元介绍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介绍在跨文化交往中如何理解幽默、欣赏幽默和使用幽默。

幽默语言的魅力既基于表达者独特的语言技巧,同时也有赖于交际双方在共知语境的前提下领悟幽默语言的潜信息,也就是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准确理解欣赏英语中的幽默并非易事。除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外,要熟悉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说本族语的人跟说非本族语的人分享幽默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需要制作一个新的谈话规则,即说非本族语的人要敢于询问有关幽默的问题。第二步是利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省略式推理法解释幽默,通过解释非本族语的人无法理解的

大前提,再加上显而易见的小前提从而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大前提是指推论演绎的一般性知识的前提。

第九单元 跨文化人格:中西方文化观的融合

第九单元以跨文化人格形成为内容,讨论中西方文化观的融合,介绍了中西方世界观在对宇宙、自然、知识、社会、时间及交际等人事方面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提出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一种必然需要。

世界观。西方出现多元并立的各色世界观,其中尤以天人相分观念形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最为突出。而中国则多为天人合一学说,形成一元论的整体传统世界观。中西方人们的世界观在早期就已出现了相当不同的认识定势和框架基础,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基础、核心和深层特征。

知识。东方趋向于通过直观的概念和思考强调同一性的直接经验,西方认为才智非凡之人的天赋是取得世俗优势的原始工具。东方在思维上,趋向于用比较灵活的模糊的不精确的论据得出结果,而西方思维是通过分门别类和演绎推理的线性逻辑分析得出清晰明确的观点。当东方还在天人合一的寻找突破时西方人追求的是物质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时间。传统上东方认为时间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移动的车轮,而西方认为时间是来自过去遥远的地方,像箭头或者流动的河流向着将来同样遥远的地方前进。可见,东方的时间观是循环的圆形,较为灵活,而西方的时间观呈直线型的,因此,在西方人看来,事情总是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的。

交际。东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总是习惯于用微妙的,暗示的,非言语的,语境范畴

的表达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直觉感知对方所表达的暗含意思。而西方却相反,西方的交际模式是按照逻辑和理智的感知和想法直接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