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走向高考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提升练 专题4.doc

2020-08-30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专题四 现代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艺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5·烟台)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通过了《和平法令》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米罗诺夫认为一战的继续进行使俄国国内原来反抗沙皇统治的斗争转变为反对继续参加一战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斗争,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人们是反对战争的,故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国内矛盾,所以选择B项。材料信息表明原来的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A项错误;C项是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结果;D项是十月革命后召开的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通过的。

2.(2015·潍坊)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这里省略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体制 【答案】 B

【解析】 “军事共产主义”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材料是说打开之后有了新的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才有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体制是在新经济政策之后,故C项错误;新经济体制属于无中生有,故D项错误。

3.(2015·临沂)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 )

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凋敝 C.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

D.新经济体制

B.新经济政策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主义主张单一的公有制,取消商品市场,列宁允许部分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市场,因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者”。A项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是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C项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4.(2015·河北名校联盟)《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苏俄20世纪20年代出现“社会主义商店”“私人商店”,并且“社会主义商店”不如“私人商店”,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竞争的存在。

5.(2015·连云港)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答案】 D

【解析】 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决策是由当时面临的国内叛乱、国际上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而作出的政策,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决策,材料中主要批判该政策过多地剥削了农民的利益,忽视了该政策在战争年代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故D项符合题意。

6.(2015·洛阳)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1987年”“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故选B项。A、C两项不是最终目的,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7.(2015·合肥)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依次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面对现实的实验”是指面对经济政治危机,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指“斯大林模式”,所以应选D。

8.(2015·无锡)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措施,故B项错误;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也是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措施,故C项错误;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9.(2015·济南)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斯大林体制建立 【答案】 C

B.新经济政策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停止实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于20世纪20年代末被废除,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193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5·吉林实验中学)英国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赋予教区强制性要求贫民受雇于雇主的权力。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进行严格分类和审查。1948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国民扶助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福利体制评价正确的是( )

A.18世纪的救济措施适应了工业革命的要求 B.新济贫法体现了对贫困者的人道主义援助

C.19世纪社会矛盾尖锐是英国救济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因 D.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反映出政府职能扩大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揭示了英国在济贫和扶助过程中涵盖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建立起囊括全民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在其间的职权范围逐渐扩大,这也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干预的重要表现。A、C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因为早期济贫存在严格的分类和审查,这与“人道主义”相矛盾。

11.(2015·无锡)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混合经济” 【答案】 C

【解析】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与“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相反,故A项错误;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十月革命和“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平等原则的体现,故C项正确;70年代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混合经济”与十月革命和“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无关,故D项错误。

12.(2015·淮安)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

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

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以及材料的理解。注意材料信息“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明此时的苏联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说明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故本题选择C项。

13.(2015·济宁)“它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主要是美英两个国家为维护战后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达成妥协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西方金融霸权主义的色彩。”“它”指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它”的意义和特征,反映的是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历史现象,故A项正确;B项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也不是“金融”范畴;C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世界贸易体系;D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区域经济组织,均不符合题意。

14.(2015·南京)“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1933年与1973年美国都遭遇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元两度贬值的目的是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本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A。

15.(2015·邯郸)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资本市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非场地交易,大量不受各国管理当局和国际组织监控的“无国籍”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这反映出信息化( )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D.欧洲经济共同体 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A.加快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 B.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 C.提高了各国的国际竞争力 D.刺激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大量不受各国管理当局和国际组织监控的”无国籍“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说明A项正确,故应选A。其他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16.(2015·合肥)《冷战1945~1991》中写道:“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为实现“安全保障”,美国1945~1991年在经济上采取的举措是( )

①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倡导建立关贸总协定 ③推行马歇尔计划 ④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A.③④ C.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依据“……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可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保障安全,包括①②③,故本题选C。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于1994年。

17.(2015·福建质检)有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被当作威胁民族独立与政治自由的祸害,而今,它们却被认为是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的行为主体。对其“积极变化”理解有误的是( )

A.推动了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 B.减少了国际政治分歧与经济差距 C.加速了资本流动与科技传播 D.促进了区域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答案】 B

【解析】 题干设问是“理解有误”的。A、C、D各项都是跨国公司的积极影响,排除;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故选B项。

18.(2015·合肥)“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与此相符合的历史现象是( )

B.②③④ D.①②④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 D.亚太经合组织的运行 【答案】 B

【解析】 从“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的信息可知世贸组织符合这一特点,故B项正确;C、D两项都是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与“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亚洲、非洲还没有建立市场经济,故排除。

19.(2015·淄博)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世界市场体系的完善 C.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 【答案】 B

【解析】 题中反映的是货币体系并不是市场体系,故A项错误;“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现了世界经济的霸主从英国到美国,故B项正确;题目主要讲述货币体系的演变,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题目没有提及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故D项错误。

20.(2015·合肥一模)电视片《大国崛起》说到:“受牛顿定律的影响,……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这段话表明( )

①科学有利于改变人类的世界观 ②科学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③歌颂了牛顿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④指出了欧洲近代科技产生的原因 A.②③④ C.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说的是科学的发展对人的思想与人类社会的影响,①②③均强调这一点,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近代科技的影响,不是原因,④错误。

21.(2015·淮安)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在一篇瞻望20世纪物理学的文章中就曾谈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也就是

B.①②③ D.①②④

B.世界经济霸主的更替 D.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

在测量数据的小数点后面添加几位有效数字而已。”对此言论率先进行挑战的科学成就是( )

A.经典力学体系 B.电磁感应现象 C.量子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量子力学的把握以及对材料的理解。从材料“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的信息可知,该言论主要高度评价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而对该体系提出质疑的最早是普朗克量子力学的发明,所以答案选C项。

22.(2015·广东联考)牛顿说:“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材料反映了牛顿( )

A.强调对上帝要诚实 B.思考人生的价值 C.质疑上帝的作用 D.洋溢着人文主义光芒 【答案】 D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对上帝要诚实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用祈祷代替自身的努力是人性的懦弱,更多的是强调人而不是思考人生的价值,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不要依靠上帝,而是要依靠自己,并非否定上帝的作用,故C项错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主张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这与牛顿的说法内涵一致,故D项正确。

23.(2015·淮南)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一首短诗——《人生》,通篇只有一个字:“网。”而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告我国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这表明( )

A.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 B.诗人的预测变为现实 C.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网” D.世界开始连成了整体 【答案】 A

【解析】 材料“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宣告我国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反映出互联网飞速发展,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A项符合题意。诗人的“网”是对人生的诠释,移动互联网是当今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容,两者性质不同,B、C两项错误;世界开始连成了整体始于新航路的开辟,D项错误。故本题选A。

24.(2015·淄博)18世纪中期以后,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

D.相对论

它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在风格上属于( )

A.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反映和描写„自然‟”“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在风格上属于浪漫主义,故B项正确。古典主义将古希腊、罗马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现实主义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故A、C、D三项错误。

25.(2015·长沙)无声片大师卓别林拍摄讽刺希特勒的影片《大独裁者》时,美国电影管理局曾试图阻止影片的拍摄,纳粹分子则大肆攻击卓别林而之前对卓别林赞不绝口的好莱坞也改口批评起来。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德国市场对于好莱坞意义重大 B.《大独裁者》是又一部无声片 C.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D.好莱坞影评圈被纳粹分子控制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信息“纳粹分子则大肆攻击卓别林而之前对卓别林赞不绝口的好莱坞也改口批评起来”可知好莱坞跟随纳粹分子的立场而变化,由此可见德国市场是好莱坞不敢得罪的地方,故A项正确;《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美国电影管理局曾试图阻止影片的拍摄”可知美国政府虽然反对但最终也没有阻止成功,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能反映纳粹分子控制好莱坞影评圈,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12分)(2015·厦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江山岛、大陈岛、渔山列岛、披山岛等岛屿,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同年3月1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称,如果新中国在台湾海峡扩大战争,美国将使用核武器。

——根据“人民解放军战史”整理

材料二 1955年是世界历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新解放的非洲和亚洲人民召开了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此后不久,美苏决定不再限制联合国接受新会员国,这项

B.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决定有利于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两大战胜国在原则上仇视欧洲殖民帝国。苏联的意识形态提倡人民解放。美国支持非殖民化,因为它本身就是非殖民化的最早期结果。除了这个感情原因外,美国还想乘欧洲之危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

《欧洲史·欧洲帝国的结束》

材料三 1955年5月5日起,联邦德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苏联和东欧成员国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终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转折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为“________1955年的世界局势”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答案】 (1)敌视新中国(支持蒋介石,反对大陆解放台湾)。(2分) (2)转折:欧洲主导的殖民体系瓦解(或欧洲帝国的结束)。(2分)

原因:亚非会议联合反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支持非殖民化;欧洲的衰落(或危机)。(任答两点,4分)

(3)美苏冷战,欧洲正式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2分) (4)略。(2分)

【解析】 第(1)问通过概括材料一的信息,联系新中国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联系材料二“新解放的非洲和亚洲人民”,说明他们原来大多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他们的独立实际上反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小问的原因注意结合材料二反映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第(3)问依据材料三“终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的信息,说明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第(4)问通过整合题目材料,说明材料的核心是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1955年世界局势的演变即可拟定标题,只要能够包含材料的主要信息即可。

27.(14分)(2015·淮安)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一直是主导货币,国家的兴盛能够促使本国主权货币上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有一席之地,得到足够的话语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

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 在这10年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升至27%,同期美元比例则由71.2%跌至62.5%,而单论市场流通纸币的发行量,欧元在2006年也已超越了美元。

——《欧元10岁:“危机涅架”再出发》

材料四 金砖银行的成立将推动现有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

——林跃勤《金砖银行: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

注:2014年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同意以相同的出资比例成立一家旨在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这对美国和世界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5分)

(3)据材料三、四指出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怎样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5分)

【答案】 (1)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1分)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1分)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2分)

(2)原因: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滞胀);(1分)西欧、日本的竞争。(2分)影响:对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2分)

(3)变化: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或国际货币多元化);(2分)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2分)趋势: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1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据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体系的内容从“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美国和世界从“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角度回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的角度归纳出“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滞胀)”的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对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的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升至27%,同期美元比例则由71.2%跌至62.5%”的信息可以概括出“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的答案;第二小问要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信息从“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提升全球经济治理

权”思路表达。

28.(10分)(2015·安徽六校教研会)21世纪是世界公认的“海洋世纪”。近代以来,大国兴衰无不打上了海洋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郑和最后一次远征之后,此种行动就突然中止。政府又重申海禁,其大舰队不久也化为乌有。……明朝的海上战略缺少必要的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撑。明朝的手工业、商品交换较之南宋要大为逊色。然而明朝与宋一样,面临极为严峻的边防压力,集权的中央政府自然是将国家经济当成军事的基础,重农轻商,并将所有的物资征集起来,囤积仓库,剩余产品很少能作为商品流通。此外,明朝人口增长很快,农业中的富余,也被人口的增长部分消化了,根本不可能形成繁荣的市场经济。明朝的商人阶层始终未出现,商人富裕后,通常不是投资于作坊或商业,而是购地。

材料二 20世纪初,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海洋政策的转变及根本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请分别列举“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的典型国家,并任选其中一个时代加以评述。(6分)

【答案】 (1)转变:由积极航海转向重申海禁。(2分)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尚未发展到足以推动社会转型的程度。(2分)

(2)典型国家:意大利;英国;美国。(3分)评述:地中海时代:意大利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展了文艺复兴运动;大西洋时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殖民扩张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太平洋时代: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并且在二战后成为两极之一,控制资本主义阵营。苏联解体后,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有着重要影响力。(任选一国,观点明确、表述清楚即可得3分)

【解析】 (1)由“在郑和最后一次远征之后,此种行动就突然中止。政府又重申海禁,其大舰队不久也化为乌有”可知明朝的海洋政策由积极航海转向重申海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政策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明朝商品经济尚未发展到足以推动社会转型的程度,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极其缓慢。(2)结合所学知识,“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的典型国家分别有意大利、英国和美国。评述时需注意这些典型国家在各自的时代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如大西洋时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殖民扩张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29.(14分)(2015·泉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6世纪末,欧洲人对世界陆地面积的了解,比14世纪时增加了5倍。……

欧洲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大陆发展起了跨洋贸易……。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印度的纺织品、茶、咖啡等逐渐取代香料,尤其是胡椒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18世纪欧洲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了普通商品,……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进口量的增长,价格下跌,砂糖、咖啡、茶叶以及各种香料成为大众商品。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家,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巨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还在诸大海的海底铺设了516000多公里的电缆。到1914年时,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几条横穿大陆的铁路的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漫画《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

(注:牌子中单词GLOBALIZATION是“全球化”的意思) (1)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欧洲对外贸易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经济空前统一”的原因。(4分) (3)材料三漫画中人物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7分)

【答案】 (1)特点:跨洋贸易兴起;商品种类增多;进口量大;进口商品大众化。(3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和掠夺,扩大资本输出;通讯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4分)

(3)观点:反对经济全球化。

评析:这一观点是不可取的。漫画家中人物享受全球化的成果,却又反对全球化,这是自相矛盾的。

全球化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

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应当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7分)

【解析】 第(1)问需要认真解读材料一包含的信息,然后逐条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题目的要求,一是归纳材料二反映的信息,二是联系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进行分析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对材料三漫画信息的说明即可作答;第二小问依据第一小问可知其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这一观点违背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漫画反映的信息可知,其又享受了经济全球化的成果,然后简要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说明如何避免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