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4、度是 ( )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 )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5、“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 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6、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 ) A.原始社会B.阶级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7、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 ) 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 8、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9、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国家政权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农民问题
1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11、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12、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3、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二、多项选择题
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17、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8、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 A.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B.二者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
C.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就是共产主义实现的证明 D.社会主义社会是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19、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 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2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三、辨析题
2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3、物质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四、简答题
24、理解“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6、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27、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28、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29、简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理解。
五、论述题
30、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B 5、A 6、D 7、D 8、A 9、B 10、A 11、A 12、A 13、D 14、C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D 17、BCD
18、AC 19、ABCD 20、CD
三、辨析题
21、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2、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偶然性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2)科学与偶然性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偶然的发现可能就会转化为科学发现的必然。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很好地认识必然性,也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这个说法割裂了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否定了偶然性对必然性的作用,因此,题目的观点是错误的。
23、答:该观点正确。“物质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它强调了客观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发展的原因(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的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a.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往往会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b.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④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方法要求全面认识和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在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去分析基本矛盾,从而解决基本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改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
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代中国,改革就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第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科技发展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科技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曰益提高。 b.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第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②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a.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原因在于:
第一,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 第二,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第三,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c.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四、简答题
24、答: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1)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理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面对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所以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指导。飞速发展的实践要求理论也要跟上,在新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只有跟上实践的步伐,理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发挥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2)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来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活动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坚持这种统一,归根到底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费切结合起来。
①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
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都是不可取的。
(3)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答: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只有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分析如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4)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所以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竖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26、答: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髙形式,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革命。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5)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绝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而是更重要更困难的革命任务的开始。无产阶级必须永葆革命性和先进性,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27、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
①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不同,各部门利润率不同,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围绕争夺有利投资场所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髙的部门。资本转移会引起各部门生产规模的变化,进而引起产品供求关系以及产品价格相应变化,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它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一定量的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是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②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从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只是表明一种趋势,不能认为是利润的绝对平均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也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前面分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时,我们是把每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而是以每一个部门的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至于同一部门中各企业之间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别,当时是存而不论的。事实上,这种差别引起的各个企业利润率的高低不同是必然的。因此,其中少数先进企业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而有的企业却得不到平均利润。 (2)平均利润的本质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其实质仍然是剩余价值,只不过它们是剩余价值总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己。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把利润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
概念上便完全确立了和固化了。利润的本质、源泉以及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便进一步被掩盖和扭曲。
28、答:(1)社会意识的定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付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29、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
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具体来看:
(1)在哲学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3)在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与旧哲学有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以往旧哲学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不懂得改造客观世界,即实践的作用。
五、论述题
30、答: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融为一体。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主要如下: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a.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b.劳动生产率的提髙,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 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a.科技革命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①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③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a.“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b.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总之,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