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不但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情节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有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下面介绍一些实用的做法。
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作“扣子”或“关子”,即为设置疑团,不并作答疑,借此唤起读者的写作兴趣。通俗地说道,它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并使读者产生迫切的盼望心理,然后在适度的时机掀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下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走进北海亭面馆喝面。这么晚了才去,而且就是喝一碗,这一情节不足以引发读者的疑惑。接下来写下一年后他们二喝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掀开谜底。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喝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为了两碗,这又就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摸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遇的厄运。但作者还疑悬念设置得比较充份,往下就是写下母子三人十年没去喝面,由此布下了代莱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有去?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至篇末,读者很紧高悬的一颗心才卸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喜悦。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变得坎坷存有并致。
二、误会法。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三、耐人寻味法。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下了多少耐人寻味,那就是难以数明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变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耐人寻味,就没故事;必须想要引人入胜,设置耐人寻味就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创作技法。例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精心安排了许多耐人寻味。篇首写下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下李小二知恩图报种下伏笔。李德生李小二巧遇陆虞侯,揪出林冲上街卖刀准备工作报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很紧,林冲才被迫至山神庙容身;正是风大雪很紧,林冲入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压制住庙门,从而听见了仇人的谈话,晓得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身先士卒,同时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脱胎换骨。整篇课文,连设耐人寻味,环环相扣,促进着情节发展。
四、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
“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来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利害法。负面轻易写下叫做晶灵,侧面间接写下叫做虚写下,虚记为晶灵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又一个波澜。例如《藤野先生》主要描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处,但结尾三小节没轻易回去写下,而是奇峰突起,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游学“月华、学唱歌”的思想腐化、不学无术的虚伪形象。鲁迅对东京的沮丧,实际上就是为中国人的麻木而心痛,从侧面流露了作者不免同流合污、不与之习于的爱国之情。又例如《荷花淀》,晶灵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下水生他们报名者出席“地区队”;晶灵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东山再起冲上岸的紧绷场景,虚写下参军的战士们紧绷迎击的整体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虚,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获得生动的刻画,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促进作用也由此整体表现得富于情趣。
六、相错法。“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避免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的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如课文《第二次考试》,首节倒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玲初试时成绩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接下来五节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的原委。而第十三节作者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伊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火、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前面的倒叙、补叙结合起来,在结构上形成摇曳多姿的态势。
七、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描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变得低沉或平淡无奇。例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下水乡,风景异常恬淡幸福,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就是弛。接着作者抬起笔锋,描绘水上一场惨烈的游击战,并使浓郁的战争气氛弥漫着其间,这就是张。又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结尾写下春节过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冷清景象,这就是弛;接着写下忽然响起平陆县委的求救电话,这就是张;再Nagaon补叙事情的出现,这又就是弛。一张一弛,文章就存有波澜了。 八、离合法。清人唐彪在《作文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的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院子的人事沧桑、遗存古迹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细微,初读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以为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的对比,“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的全面的描绘和赞美。原来,前面部分是写马缨花的“影”的广阔社
会背景,没有“影”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
九、蓄放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就是在非政府篇章的过程中,急于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出来,积情蓄势,就像是水库蓄水一样,积蓄至一定程度,行文至适度的时候,突然间将暗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发动出,例如水库之开闸放水。例如毕淑敏的《儿子的创意设计》,作者以特有的清爽、柔和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了“儿子”出席一个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设计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的构想十分精致高明。儿子一心一意想要拎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制止非难。儿子严肃认真,把出席课外活动看作就是培育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妈妈则千方百计地鼓励孩子注重课本。多么锋利的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当儿子领到金牌,妈妈反问他为什么想要得金牌至日本去时,儿子的提问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有趣了,我回去了就可以卖一台回去啊”。原来儿子的“一心一意”、“严肃认真”竟是为了一台游戏机!这里,作者顺利地运用了“蓄放”的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争夺战就是一种“积情蓄势”,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回,则就是开闸放水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