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向死而生,活得自然

2024-01-27 来源:客趣旅游网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向死而生,活得自然

死亡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事情,生命的尽头就是死亡。《最好的告别》这一本书为我们讲诉了一位老人,在生命最后关头的内心各种矛盾。我们都害怕老去,但是接受衰老和死亡,是一个必修课。下面是我带来的最后的告别读后感:向死而生,活得自然 。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取暖,回忆青春。”耳旁又响起了这首歌曲,脑海中浮现着耄耋之年的悠闲岁月和惬意生活。

手边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的《最后的告别》又把我拉回现实,一个个伤感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一句句对医学功能与局限的叩问,一次次对如何自主、快乐、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终点的叩问,都直击一个残酷而冰冷的话题:衰老与死亡。

恋生恶死,人之常态。

精湛的医学也挡不住死神的脚步。那当我们不能独立自主地生活时,该怎么办?当生命走到终点时,我们该和医生谈论什么?当医学与伦理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去优雅地跨过生命的终点,而不是将生命交给医院、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衰老和死亡是我们一贯有意识忌讳的话题,而死亡如同出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句号。如作者所说“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严谨并珍惜当下”。

1 / 6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书籍是现实的写照,《最好的告别》揭示着美国老年人最后岁月里自我尊严、自由与医学、伦理限制之间的矛盾,在人类大社会里,在日益老龄化的中国,生与死的困境、伦理限制与生命尊严的困境仍然固存。

回忆拉往自己的生活。想着以前去给老人拜寿,自己也总是愿意祝寿星长命百岁,当然也准没错,能够讨得满堂欢喜。

近来回家,我遇到了一个80几岁的亲戚。才明白,长命百岁地老去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需要的祝福。

亲戚在外人眼里算是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了,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儿孙满堂,生活悠闲。他以前是一个军人,上山下海,走南闯北。那是他20几岁的骄傲,现在是80几岁怀恋的谈资。是的,他80几岁了,你所能够想象得到老人的模样。

唯一遗憾的是老伴儿过世,他自己一个人独自生活十几年,小辈平时只是空闲时捎个电话回来。逢年过节时,家里才添了一点热闹气。夜晚电视机里的声音在空荡的房间里伪装着家人的对白。闷得慌的时,家里的猫是他唠嗑的唯一对象。

脑海空白的孤独也总是伴随着失智的前影。

摔跤是每一个老人的致命伤,他也不曾幸免。再次见到亲戚,是在病房里。

由于骨质脆弱和不止一次地摔跤,幸福似乎不太眷顾他了。幸好,他孝顺的子女和敬业的医生正在全力挽回着生命。他的身上插满着各种管子:鼻息管、透析管、饲管等等,偶尔还有起搏器之类的。他的家人想要他活得更

2 / 6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久些,就算有一口气息也还算是活着的,这是他们做儿女应尽的赡养责任和社会要求。他的医生也尽着毕生所学诊治,这是他的医学经验和职业道德。

琼瑶曾经说过:“活着的起码条件,是要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会爱懂爱,会笑会哭,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动......到了这些都是失去的时候,人就只有躯壳了。”

他躺在病床上,他还有气息,却无人知晓他是否还想要插着各种管子、输着各类药水、忍受着痛苦、满足着希望地活下去?

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想要的是安全感。而如果不是为了满足所爱的人的希望,2/3的病人宁愿放弃他们不想做的治疗。医学界也向来为生做好了准备,却未曾为死做好准备。我们需要坦然明确地是: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需要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这是琼瑶给儿女的“遗书”中对自己一生的轻描淡写。

这封书信是她在理智下对生活的期待,对生命的尊重。琼瑶在其中做着最后的叮嘱,她不想要在老年生活里,还像我的亲戚一样,在生命的最后旅程,还得带着各种管子,还得只剩气息留存,还得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陌生人掌控,还得没有思想地活着。

她想选择自己的死亡,选择老去的尊严,选择生存的意义。

在阿图·葛文德看来,老人在最后的岁月里,精神状态的良好与医院、药品相比才是真正的良药。除了医院,疗养院也逐渐成为大多数老人选择的最后驿站。正如以前了解过一些敬老院的生活,由于资源限制,有的老人的

3 / 6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房间不得不与别人共用,或者不得不与公共空间连用。有的老人不能自己锁门,不能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朋友、食物,甚至不能自己上厕所和洗澡。没有什么隐私,更谈不上自由。

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养老院也许是可憎的、害怕的,他们仅仅是因为老了就被投入了监狱。他们需要的,想要的更多。而这生命最后阶段的栖息之所,也许也只是为子女修建的,而不是父母自己的选择。

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像琼瑶一样坦然接受自己的去留。定式戏目都有设好的开始和结局,就像我们人生戏,既不能选择自己的生,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死。在慢慢老去时,可能经历种种蹒跚生活后,仍然不得不与这个世界再见。最后,也许也得像敬老院里有些老人,将自己的自由交给别人操控;也不得不像病房里的病人,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其他的陌生人。

美国是世界上养老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之一。最近几年,美国提出了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姑息治疗方式。姑息治疗就是对病人最后时光里自我实现的满足。采取这种养老模式的老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是他们最大和最珍贵的权利。他们可以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可以选择陪伴的宠物,可以选择出游的时间,而这本来是被各种冷冰冰的血压、血糖、卫生指标限制。这既不符合医学标准,也不能满足家人对老人健康的期待。

但是,他们选择着自己的生活自由,他们追求着生命最后的意义。他们说自己不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亡的可能性,害怕在这个过程中的听力、记忆力的丧失,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4 / 6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在这旅程的最后阶段,老人与生命开始之处的孩童却十足相似,同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管束,有着健康指标的限制,有着父母亲朋的规则。而其中,他们从少不了探求自由、追寻喜爱、证明人生的火焰。

一生能够避过杀害、车祸、火灾、战争等非自然之死,顺顺利利活到老,必然是一件相当幸运的事了。然而,慢慢老去也不算是一个安然顺心的过程。老去,是一个我们时常不愿提起的词眼,听起来那么柔和,却是一个谁也不能幸免的残酷事实。正如菲利克斯所说:“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我们会害怕老去,更会害怕在这个过程中的失智和失能。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在一点点丧失,一点点老去,就在向死亡靠近。也许我们正想着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忧虑,却对老去的生活缺少概念。而它是一个事实,我们正在向它走近。

我们正年轻,在处在人生的黄金阶段,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有着自由和希冀。对于父母,我们也有着自己想要给予的感恩和关爱,我们给父母安排好了固有的生活,就像孩童时期,父母安排着自己的成长。

但是我们也许从未想过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试着去了解他们,看看岁月的皱纹,摸摸苍老的双手,聆听沉重的声音,尊重他们小心翼翼的想法,你会发现,他们想要的,也许更多。

死生有度,生命无常。读《最后的告别》,了解衰老和死亡,是为了现在更好地活着,是为了尊重仅有一次的生命。也许我们读过很多故事,听过

5 / 6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很多经验,看过很多分享,但是当衰老和死亡的问题接踵而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唯恐不及、兵荒马乱。

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逐渐去接受衰老和死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门人生必修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无论你现在是年轻,还是暮年,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都需要我们亲自去经历。而在这最后一站,我们仍然在追求做一个独立、自由、有尊严的人,我们与其担心着衰老中的丧失,不如选择现在,选择每一天生活的实现方式,选择自我生命的轨道,向死而生,活得自然。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