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03-03 来源:客趣旅游网
关于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1年1月21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的一年,是我省继续应对历史罕见金融危机、夺取百年不遇特大干旱胜利,取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全力以赴抗大旱,抢抓机遇保增长,坚定不移转方式,千方百计保民生,积极有效化解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全省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主要经济指标可圆满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其中,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3%,比

计划目标高3.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1%,比计划目标高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9%,比计划目标高5.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比计划目标高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2%,比计划目标高5.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1%,比计划目标低0.39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比计划目标低0.22个千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完成计划目标;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6.7%,超额完成计划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7%,比计划目标高0.7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和9.9%。“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继续把贯彻落实党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作为加快云南发展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坚持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结合云南特点,不断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全省生产总值7220.14亿元,增长12.3%;全部工业增加值2606.04亿元,增长14.7%。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1.19亿元,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

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6065元和3952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41元和583元。

(二)扩大内需成效进一步显现。投资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28.71亿元,增长22.1%。中央投入力度加大。2010年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176亿元,超额完成132亿元的年初预期目标,处于全国前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75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35.5亿元,创历史新高。金融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全年新增贷款1789亿元。一批重大项目通过国家审批开工建设。沪昆客专长沙至昆明段、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实现开工,龙陵至瑞丽、宣威至普立公路可研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全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949亿元,增长78%;云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实现双极投运;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云南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开工建设;金安桥水电站经国家核准正式开工建设。“三个一百”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600亿元,圆满完成计划目标,项目推进情况好于往年。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和建材下乡等政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00.25亿元,增长21.9%,消费与投资增幅趋于同步;旅游总收入1006.83亿元,增长24.2%;汽车、文化、通信、健身等消费热点正在形成。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7.7∶41.6∶40.7调整为15.3∶44.7∶40。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通过引进技术、联合重组、海外并购,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央企入滇”战略,产业

竞争力逐步提高。启动实施500户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和标准厂房建设、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生物产业、物流业、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新产品118个,其中1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万元GDP能耗下降3.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和0.5%,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和全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四)农业在大灾之年实现平稳发展。在省委、省政府“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的战略部署下,应对特大旱灾取得重大成效,保障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农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2010年农业实现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粮食产量达1650万吨,增长1%,对保障供应、稳定大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社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资金27.06亿元用于社会事业建设,增长18.3%。其中,教育9.8亿元,卫生14.3亿元。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5万人次,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1%。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部覆盖。民生工程有力推进,2009

—2012年,每年安排保障性住房50万套;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深入开展;藏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中小学校舍工程和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六)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争取到国家对我省改革的大力支持。我省被列为全国五省八市低碳经济试点之一,大理市被列为全国33个旅游改革试点市之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一批持续多年的改革继续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全省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财政、投资、文化、卫生和农村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对外贸易回升势头强劲,2010年7月我省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同期水平,全年实现133.68亿美元,增长66.7%。利用外资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目标;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争取到南亚国家商品展永久落户昆明;大湄公河次区域、孟中印缅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启动实施了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云南行动腾冲纲领,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由5个州市扩大到9个州市。积极推进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16.9亿元。着眼于打造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制定实施了《“三江流域”(云南部分)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为加快推进我省“三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

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7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3万顷。

(八)“桥头堡”战略推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将云南“桥头堡”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主动做好各项衔接工作,配合中央各部委完成了多次重大专题调研。国家46个部委、162人组成12个调研组赴我省,开展了大范围、全覆盖的调查研究;配合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开展了桥头堡重点提案调研。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若干意见》,主动开展《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规划》编制,并从省级层面组织开展了20多项专题研究,涵盖了桥头堡建设的环境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交流合作等方面的166个项目,为建设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提供了广泛的项目筛选空间。我省提出的桥头堡建设的基本思路、重大政策和项目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和基本采纳。

过去的一年,是全省在极其困难、极其复杂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科学驾驭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加强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各部门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启示十分珍贵,形成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坚持和弘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协调、发展速度不够快的问题仍然突出。解决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任务仍然繁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价格调控任务艰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受干旱影响,上半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尽管省政府在稳定物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半年物价涨幅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但受气候异常、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以及土地、劳动力和运输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1—11月我省食品价格累计上涨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仅食品类一项就较全国多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是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特别是自2009年底以来我省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造成4740万亩农作物受灾,占已播种面积的90%,全省小春粮食(夏粮)因灾减产44.2%;全省近1000万人、22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干旱造成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6亿元,凸显了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此外,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镇化水平不高,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工作压力依然较大。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发展环境分析

201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会议对国内外发展环境作了深入分析。

从国际看,一是2011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势头较好,但复苏动力不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2%,全球贸易额增长7%,均比2010年有所放缓。二是消费需求不旺。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费方式趋于保守,影响了需求的扩大,也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三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一致。美国和日本推出了新的经济刺激方案,而欧洲各国受主权债务风险的重压,财政政策被迫收紧;美日俄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四是全球复苏不确定性加大。美国实施了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泛滥,持续推高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对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构成威胁。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机遇期,和平、合作、发展仍然是国际主流,有利于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巨大市场和增长动力。我国正处于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几十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我国正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良性循环转变的关键期,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十分复杂,无论开展宏观调控还是深化体制改革,都面临一些“两难”选择,主要有: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既要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又要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

稳定;既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又要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既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又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保持必要的财政赤字、结构性减税、公共支出力度。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投资方面:国家要求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善始善终地完成4万亿元投资计划续建、收尾项目,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前期工作已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3826亿元,比2010年减少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水利、农业基础、教育卫生基础设施,以及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7个重点领域。在货币政策方面: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是宏观政策导向的一个重要变化。对此,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超前谋划,及早做好相关工作,抓紧做好重大项目的对接和落实。

从省内看,2011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云南发展条件向好。有重大的发展机遇。我省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抓住机遇就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我省加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加快实施“桥头堡”战略,特别是桥头堡重大政策的出台和重大项目的开工实施,对投资增长和经

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利于凸显区域优势,强化“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入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联印巴”的枢纽作用;三是“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有利于改善发展的基础,推动经济较快增长;四是中央“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总体发展思路,有利于我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此外,国家将推进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有利于我省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和积累,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500公里左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600公里,居西部第一;机场总数达12个,位列全国第二;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率较2005年提高了近1倍;全省实现“普九”目标,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在“十五”末基础上实现了翻番。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改善,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建设中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省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农业产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工业产品多数仍为资源型、粗加工型、原料型,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的潜力仍然较大,丰富的水力资源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能源后盾;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桥头堡”建设使我省由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极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2011年工作中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转变发展方式不快,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节能减排任务压力较大;二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三

是信贷投放可能趋于紧缩,对投资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四是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工作压力较大。

总的看,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仍然严峻,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珍惜机遇、抢抓机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工作的总体要求上来,准确把握和认真分析发展态势和政策导向,在更高起点上以更高要求谋划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经济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的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做好2011年的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坚定不移转方式,脚踏实地调结构,全力以赴促发展,一心一意保民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预期目标建议为: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2‰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宏观调控和运行调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把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着力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把加大投资力度作为必须坚持的重大措施。

一是扩大有效投资。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0年的基础上新增1100亿元。交通:继续加快云贵铁路、沪昆铁路昆明至长沙客运专线等13个在建项目建设,推进玉溪至磨憨、大瑞铁路保瑞段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石林——锁龙寺、磨黑——思茅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龙陵——瑞丽、宣威——普立等高速公路,力争渝昆高速公路嵩明至昆明段、昆明绕城公路东南段等2个重点项目完成

立项并开工建设;继续加强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大力推进昆明新机场可研调整项目和红河机场、泸沽湖机场前期工作,并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昆明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争取3、6号线得到国家批复;大力推进水运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水运通道及港航设施。能源:加快推进溪洛渡、向家坝、金安桥、糯扎渡等大型水电项目和镇雄电厂等骨干火电项目建设,积极做好中缅油气管道和炼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工业:加快云维集团5万吨/年醋酸乙烯项目、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10kt/a海绵钛项目、国家大型铁路养护设备昆明产业基地、云景林纸年产9万吨纸浆技改等项目建设。水利:抓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等重点项目,确保新开工40件骨干水源工程。物流:加快昆明呈贡新城国际物流中心、东盟多式联运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提高投资效益。积极探索投资与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点;逐步提高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争取“十二五”期间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于50%;把增加投资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逐步加大非公经济投资在全省投资中的比重。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坚决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领域的盲目重复建设;优先支持调整振兴传统产业的技术研发和装备投入,逐步提高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力度。抓好省政府确定的20个重大建设项目和全省“三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的200个在建和新开工项目稽察工作,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三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紧紧抓住“十二五”规划、西部大开发以及“桥头堡”战略实施等重大机遇,积极争取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盘子,争取得到中央更多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超前谋划和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工作,落实项目责任制,实施动态管理,提前统筹各项资金来源渠道,规范审批程序,改进核准和备案管理模式,提高审批效率。

四是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衔接汇报,积极主动争取中央投资;增加省预算内投资,加大各级财政支出力度;在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充分发挥地方融资平台功能,保持合理的信贷规模,全年新增贷款1700亿元以上;加大项目直接融资,加大企业债券发行力度,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相关工作;吸引社会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争取外商投资,重点做好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工作,促进有利于我省的外资产业政策出台。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坚持贯彻落实好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拓宽“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建材下乡”和“以旧换新”渠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二是完善城乡消费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好《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三是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通过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保体系,增强

消费信心。四是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强化食品安全质量监测工作,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五是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新兴服务消费,拓展新的消费空间。

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加强协调扩大生产,增加煤矿有效供给。强化电力运行调控,保障电力生产供应稳定运行。加强协调监管,缓解成品油供应紧张。完善铁路运输联席会议制度,保证重点物资运输和重点用户需求。排查安全生产隐患,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强化价格调控监管,稳定价格总水平。高度重视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重要商品市场供应。抓好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和储备吞吐调节,保障重要商品供应和物价稳定;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建立价格调节基金;落实“米袋子”、“菜篮子”扶持政策,确保农产品生产供应。二是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研究建立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推进价格服务进学校、商场、景区和社区等活动;把握价格管理、价格调查和改革的时机节奏力度,认真处理好利用价格杠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的承受能力的关系。三是完善储备制度,组织好重要商品的调运工作。继续推进1.5亿公斤省级动态储备粮工作,保证粮源充足。增加重要商品地方储备,引导企业增加商业储备。认真组织实施省级10万吨化肥的储备和销售,确保边远贫困地区的化肥供应

和救灾急需,稳定市场供应。四是强化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加强涉农涉企收费、医药价格、教育收费等专项检查,提高反垄断行政执法能力。继续落实治理和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五是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社会预期。引导各类媒体正确报道价格形势,加强正面宣传,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提高引导价格舆论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灵敏性。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构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真落实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6500万亩,力争粮食总产量增加50万吨。加快发展以烟草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种植业,以猪、牛、羊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肉类总产量争取增长5%以上。继续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建设,全面加快“双百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新开工水源工程项目和“五小水利”及时开工建设,解决2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00万亩左右,造林合格面积750万亩以上。抓紧组织实施好农垦危房改造工程、迪庆州游牧民定居工程、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三

是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切实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加大支持力度。

(四)狠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总体思路,坚持“存量优化、增量升级”的原则,第一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第二产业着力优化提升重化工业,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等优势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产业,积极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轻工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着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是以规划为指导,积极推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颁布实施《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十二五规划》、《云南省轻工业“十二五”规划》、《云南省清洁载能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并认真抓好规划的落实工作。

二是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继续新建一批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和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继续实施八大科技工程,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国家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尽快出台云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大企业、大品牌和大品种战略。同时,围绕生物产业、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新

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启动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重大专项工程。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2)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推进多种形式的矿电结合,高起点适度发展新型清洁载能产业。加快发展进出口加工型产业。积极承接丝绸、服装鞋帽、家具及木制装饰材料、小家电、塑料制品业、新型包装、玩具制造等产业转移,依托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珠宝玉石产业。(3)积极发展消费品工业。以糖、茶、酒、果蔬加工、肉制品、高端油脂等产品为重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切实推进重大项目进展,大力发展以林浆纸、林板、林化、林纤为重点的林产业。

三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1)坚定不移地做优做强烟草产业。加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深化两大卷烟集团和计划资源配置改革,继续推进卷烟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精品卷烟比重,加快产业装备升级步伐,积极发展烟草配套产业。(2)提升冶金行业竞争力。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加快大中型矿山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妥发展冶炼能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产业链群,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强锡、铜、铅锌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铝、钛、硅等后发优势产业,做精锗、铟、铂等潜在优势产业。加快钢铁行业联合重组,推动钢铁产业优化升级。(3)做优做强化工产业。继续保持磷肥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适度发展专用肥等差异化化肥产品。着重发展黄磷和湿法磷酸精细深加工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焦炭技术装备和资源综合利

用水平。(4)高水平发展装备制造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汽车和柴油发动机,机床、大型铁路养护机械、物流成套设备、重矿化冶成套设备、特种输变电设备、新型农业机械和食品加工机械。

四是促进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生产互动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扩大滇菜辐射面和影响力,培育家庭服务市场,发展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加大旅游改革发展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强化旅游促销和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建设良性互动。

一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小带大的原则,促进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小镇、工业小镇、商贸小镇、边境口岸小镇、生态园林小镇、旅游文化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力争使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稳步提高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改革,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三是研究推进户籍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四是推进主

体功能区建设。贯彻落实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与国家衔接,出台并实施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六)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是以滇池及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全力抓好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争取将抚仙湖、洱海、异龙湖水污染防治及“三江流域”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纳入国家投资渠道。二是合理配置土地、矿产等资源。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矿产等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科学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三是狠抓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组织开展对州市级政府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度的评价考核;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推广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矿热炉烟气余热发电、硫酸低温位热能回收、黄磷尾气回收利用、电机系统节电等技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有计划地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使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0%以上;组织开展好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四是加大力度推动我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为重点,推进企业间物质和能量集成,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以曲

靖市、安宁市、开远市为重点,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创建循环经济型城市。

(七)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以人为本要求,把社会民生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加快对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的改造,继续推进学前幼儿教育、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大对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加快推进特殊学校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力争初中阶段三年保留率达到94.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7.5万人,研究生招生1万人。

二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城乡居民健康。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项目,推进省级医疗机构建设,加快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进程;进一步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筹资水平。

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促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加快省博物馆新馆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

四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力争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

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五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力度。安排5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确保完成中央下达我省的建设任务。

六是加大扶贫力度,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争取国家安排兴边富民工程专项资金,加大25个边境县(市)投入力度;实施易地搬迁、安居温饱、基础设施、素质提高、增收致富“五项工程”建设,为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打好基础。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快藏区发展。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根据中央确定的2011年改革重点任务,加强协调研究,加大工作力度,出台《云南省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一是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跨行业、跨领域实施兼并重组。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二是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富滇银行区域化和国际化步伐;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面向农村和县域中小企业的小型金融机制。三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效能。五是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六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扩大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和服务的覆盖面,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七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八是继续推进昆明、红河综合改革试点及旅游产业发展改革等各专项改革试点工作。

(九)抓住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

一是推进“桥头堡”战略、“大通道”建设。争取开工建设中老泰铁路国内段,加快推进国际铁路通道建设;继续完善澜沧江——湄公河港航设施;抓紧协调中越、中缅陆水联运。二是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尽快修订编制我省新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切实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的出口比例。三是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加大对中央利用外资新的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力度,实行无差别的对外服务;精心筛选一批交通、通信、水利、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探索多种招商引资新模式,开辟我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吸引外商投资的新路子;推进昆曼公路运输便利化进程,抓好中国河口——越南老街、中国磨憨——老挝磨丁“一站式通关”试点。四是积极实施

“走出去”战略。建设好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尽快协调编制完成瑞丽市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利用我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良好机遇,鼓励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等资源开发型的境外投资项目,鼓励化工、机电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到境外投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开发东南亚和南亚市场。五是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力推进与“长三角”和西南各省区合作,形成建设桥头堡的合力。六是启动一批资源在外、市场在外、能源在外的外向型产业项目,发展清洁载能产业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加工型产业。

(十)抓好“十二五”等规划实施,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启动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并尽快出台桥头堡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好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与相邻省区的沟通对接,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审批《云南省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规划》等各专项规划并做好贯彻实施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良好机遇,抓住“十二五”规划、“桥头堡”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给我省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任务,为“十二五”良好开局做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