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

2023-10-05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技信息 0高校讲台0 SCIENCE INFoRMATIoN 2006年第2期 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 卿 崧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kl1 510315) 摘要:19世纪中叶中和日本相继面对西方国家的大肆入侵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两国都从奉行闭关锁国之策转而向西方寻求救国之 道,开展西学运动。借文献翻译引进大量西方文化。本文以对比1842年到1912年中日文献翻译活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两国在西学中对异 文化的选取的共性,反映本族文化与异文化之间从冲撞到契合这一过程 关键词:文献翻译活动;文化摄取;西学运动 近代史一i-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从19世纪中叶到2O世纪初州,中国 族主义和进行社会变革与保留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成分是相容的;它并不 和日本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西学运动 社此运动中不约而同地出现r前所 意味着传统文化中那些影响到国家发展的因素就必须被加以否定和摈 未有的文献翻译高潮,本族文化与异文化有r史无前例的碰撞接触。本文 弃。这时的中国把注意力从英国转向了日本。从1900年起,中国的西学运 以中口近代翻译活动作为切入点,诠释两国近代埘学运动中的文化抉择 动实际上已以H奉为中心,从日本间接译介的西书数量也大大增加。西书 之共性。 的日I进不仅让中国读者了解到了嚼方的历史,科学和法律,更使他们领悟 1.西学运动中中日翻译室化活动之相似模式殛成因 到了进化论的精髓——奋斗抗争的必要,民族主义的合理,以及从忠于文 在中国和日本,对泮介西方文献的态度,都经历了接纳—繁 化到忠于民族的转化。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而且 止——再接纳三个阶段,尽管在两闰每个时期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井不足 对汉语语青本身也产生了影响。中译本中还沿用了一蝗日文汉字,如“交 同时出现的(于语和等1997:61) 在日本,l6世纪巾期基督敦的传人标志 响乐”、“伦理学”、“经济学”。“哲学 等,使之成为汉语的一部分,而在过去 着它与西方文化首次接触的开始 许多宗教15籍被译成13文并出版发行。 的一千多年里,日文中留下_『中文汉字深深的烙印(谭汝谦198&35)。 到 l7世纪30年代,随着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推行,E{本将舁教及西方的 在日本,传教士等外国人士在西学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 文化思想拒于圉门之外。在中圉,随着l7世纪末以洋教徒为主的外国人 r日本翻译人员外,许多传教士和外国专家也投入到西书的翻译及知识 士的到来,带来了以基督教及西方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异域文化 但自 的传播之中。除 宗教方面的宣传外,他们还带来了自然科学,数学。医学 1721年康熙皇帝颁布禁止阿学的法令起,中国也逐步走上了自我封闭的 等方面的西¨方最前沿的知识,以及对西方历史地理的详尽叙述。越来越多 道路。 的传教士的到来和不同学科领域的介绍扩大了日本学术及专业知识的深 在l9世纪前的几百年间,中闰和日本因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走在 度和广度,而与日奉专业人士及学者的合作又有助于提高译作的质量。通 世界的前列,因而和当时相对落后的两方的极其有限的交往和接触并未 过开办教会学校,他们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成就,一蝗学生后来成了明治 对之构成大的影响。但当新的时代到来时,随着阔际局势的变化,他们的 时期的领导人。 闭关政策成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个_l:业化的欧洲,凭借着工业技术, 在近代米华的外国人中,传教士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以从事文化事 管理技能和军事力量的优势,正迅速发展起来,其实 J已是今非昔比 步 业为主,在中国成立翻译机构和出版社,发行报刊杂志,影响中国政治、经 入19世纪中叶。很快中国和H本就发现自己陷入_『一个不利的局势,这 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在中国同事如李善兰和王韬等的协作下,这些外国 种劣势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相对薄弱的军事力量,也是凶为他们刘正 教:Jzx#鸦片战争之后的2O年问中国的翻译事业的发展起丁不可忽视的 席卷现代社会的科学知识及经济发展等方而的新的观点和理念的茫然无 作用(:E晓秋1992:53)。这些书籍汹盖了西方科学的主要学科领域,并且 知。两国在 同程度上承受着闭关自守带来的后果。这也部分说明了为ff 征总体上比1840年之前出版的译作翻译质量更高、更具系统性。 么他们在面对强大西方时的落后挨打的局面,以及为什么随后他们以 德川时代末期,面对外国的入侵,大部分的日本民众最初怀有反西 前的热情投入西学运动。 方的情绪、而一些从美国及欧洲I【1l来的学者从他们在国外的经历中得出 在1842年后的二十余年中,中国和日本选择译介的西方著作有很 r应学习西方的科技及体制的结论。保守的德川幕府也不得不承认翻译 大一-部分米自于英围。这反映r当时“和萁它西方国家相比,英圆文化的 西书、培养精通外语的官员的必要性,于1811年成立了“和蔺言籍和解御 显著优势”(Hewson 1991:224笔者译)。在19到2O世纪,中国和日本面对 用”这一机构。后来这一机构引进的书籍不再局限于荷兰一囿,并于1857 的都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正是夔国向中圄和日本展示了现代科学 年更名为“蕾裔调所”,1862年叉更名为“洋言涮所“。这一机构兼具外语 与技术的威力。 教育培训的职能。1863年,这一机构正式成为以传授西学为主的大学(杉 在日本,晚期的德川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已不合适宜。英国,作为当 沭--) 1993:428)。此外,一些社会团体也在从事西书的翻译以及西学 时世界上最强大和最繁荣的圆家,圜其在经济和先进文化 的领先地位, 的传播工作,他们致力于研究西学的众多领域,创办刊物,传播西方思想 无疑对日本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英豳成为日本社会各个方II;if效仿的她范 和知识。 许多的英文著作也得以翻译并广为阅读。13本人把在经济结构,政治思 在中国,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这个 想,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英国学习看作足一种需要甚至是潮流。即使 类似于今天的外交部的机构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管理 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之后,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 着较 修铁路、办学校、派留学生等。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附设于总理衙r】. 大的影响。 培养“译员”、“通事” 同文馆内还翻译印刷西方科技、历史、法律等方面的 而在中国,从1842到1895的半个世纪,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科技 书籍。除同文馆以外,影响最大的翻译日j刷机构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及 识方面,英国的实力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而占都是巨大的,刚此,中 广学会。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68年没立,译作以应用科学为主。1887 国在这个时期的翻译活动中表现出对英国著作的高度蘑视 从1850到 年广学会的设立,主要翻译出版社会科学类西书,“自1890年到1911年 1899。567种译作有一半是从英国引入的。即使是在1894--1895的甲午战 共约出版书籍400种,初版 重印合计 达100多万册”(刘作奎2o03)。 争后,中国开始大蛰译介日文著作,来f]英国的著作的翻译,仍排在其他 l877年,益智书会 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成立。从此中国的课程编排 西方嘲家之前(马肇春1993:5O)。 及名称开始规范化。仅I ̄91)年就翻译出版_『算术、几何、代数、博物、天 在中国,据估计,从1842年左右到1920年之前,被译介到中国的西 文、地理、化学、历史、哲学、语言等各科教科书共98种。从l9世纪早期开 书数目达为1,100余种。19世纪的4O年代到9O年代为这7O余年的翻 始,以教会学校为主的新式学校开始设立。至6O年代以后,教会学校明显 译活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面对西方列强的大肆进攻,中尉遭遇 增多。及至19世纪末,教会学校总数已增至近2ooO所。此时在中学的基 一系列的惨败。高层决策者开始寻求出路,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以与之抗 础上开始加设大学班级,这可谓足大学的雏形。后来在外国人的支持下, 衡的举措大大的推进了西学运动的开展,大量西方书籍得以翻译并推r 。 中嘲开始创办正规大学,如天津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刘 在此阶段译介的567种两书中,人文社科类的123种,其中首次出现_r哲 作奎2003)。这些各级各类的学校,从课程的设置,教科书的选择以及教 学和文学类作品;l69种基础自然科学类书籍,而应用科学类达230种, 学教育管理上都深受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同时它们也在传播西方知识 排在各学科领域之首 译作的总数是过去半个世纪的5倍。 文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19世纪9O年代到2O世纪初的近2O年是翻译活动的第二阶段, 2.结论 至1912年前后,中国近代翻译活动进入高潮。随着l9世纪未一系列变法 从以上对比研究中可以看到,在近代中日两国都从奉行闭关锁国之 和运动,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统治受到致命的威胁。爱国有识之士在绝望 策转而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借翻译引进大量两方文化。两国在对源语 和愤慨中掀起了革命的浪潮。在这仅仅2O年左右的阶段里,西书的削译 青,源文化的选择普及西学的的措施上颇具相似之处:如都积极引进欧美 和出版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就l900到l912年为例,这十年中译介的口 国家,特别是英国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以富国强兵; 语,英语和法语著作的数 是过去9O年的总数的两倍。同时这个阶段的 除了西书的直接引进外,先后出现了汉译西书的日译和日译西书的汉译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科学类书籍译介的大幅度增长,其数目约占总数 热潮;与外国传教:f=合作译书出书;通过教育改革普及西学.等等。在文献 的61%。不难看出前后两个阶段“中国在西学运动的过程中,逐步从重视 翻译活动中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交织,本族文化对异文化有一个从排 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旌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 斥,到摄取,再到融合的过程。中日近代的西学运动中的文献翻译活动生 (Pollard 1998:33笔者译)。 动表明了翻译,特别是大规模的翻译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源于本族文化自 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这个曾和中国 身发展的要求,及对异文化的认识、排斥、摄取。 一样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节节败退,饱受内忧外患的国家展示丁捍卫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