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仁”、“孝”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参考价值
“仁、义、礼、智、信”,是几千年来仁人志士对自己的道德约束。久而久之,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了整个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首先要做到正其心,诚其意。一个君子便在人格的砥砺中,在知行的积累中完善自身,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回馈了社会。同样,我们常说“仁者爱人”,“仁者必有勇”,上至君王施行仁政,下至人人都要履行“孝悌”。“仁”的思想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已经成为了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使得整个社会的伦理结构井井有条。而“孝”,作为“仁”的基础,在宗法制度的背景下,在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从亲情升华为基本的道德。
然而,我们这些华夏民族的子子孙孙,坐拥如此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受大树之荫蔽,却未回馈树根以润泽。近些年来,一些违背传统道德的人和事总是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底线也屡屡被冲破。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生而为人之基础的思想文化主体已经岌岌可危。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缺失了道德,信仰与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信。
隐藏在不良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极其复杂而根深蒂固的。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门槛上一步步迈了过来才发现,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根本还是为考试、选拔和竞争服务的。“他人即是地狱”,我们在异化的竞争中为一个个考试而准备知识,为追求单一答案而僵化思维。没有人在乎你这个学生是否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只有人关心你是否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选手。这样的大环境不要求“仁义礼智信”在一个孩子身上发芽长大,久而久之,由于大多数的人对传统文化及其包含的思想价值接触的太少,了解的太少,故而人们能够具备的这些素质更是少之又少。其次,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及其包含的传统价值具有很片面的认识。以公交车上坐在小女孩腿上的老人为例,他认为小孩
应该尊老,但他并不明白,“孝”与“悌”,尊老与爱幼总是同时存在,密不可分的。仁与爱都是相互的,如果只有单方面的要求别人而放宽自己,那只能演变为老人“倚老卖老”,小孩“倚小卖小”的恶性循环。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很多人为“取今复古”,回归善美所做的努力。以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成都地铁上的广播“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给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前半句似乎点醒众人,将尊老爱幼上升到一个道德层面,其教化效果不言而喻。台北公交车上的博爱座,无论公交车拥挤与否,年轻人都是不会坐的。这个贴心的细节提醒我们,尊老爱幼,仁者爱人并不是一时兴起的高姿态,而是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在当今社会,“仁”是将心比心的爱人,“孝”是持久坚韧的守候。道德的力量是最强大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弭的力量。有些大道理永远不过时,只等待众人想要成为一个谦谦君子,是我们的社会充满关怀和爱,使我们生活的安全,真正得到心灵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