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三河市第二中学
一、主题与背景
物质的量及其一套相关的概念是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计算中经常使用的物理量,它贯穿高中化学的始终,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正确理解此概念的内涵及正确使用该物理量进行计算也是中学生必备的化学素质。而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抽象。一般教师往往是直接讲述这些概念的定义、单位及使用方法;学生仅是背知识要点,做题目重复练习,而对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式量、摩尔质量的内在联系不甚理解,这些都是通过学生长时间的摸索体会才能慢慢理解。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本课内容我作了一些努力,有成效,有时也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把教学设计的全过程整理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教学过程描述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2、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应用与创新) 1、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责任)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重点是操作技巧和能力: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摩尔质量和有关计算 解决措施:小组交流操作体会,总结归纳最有效的方法。 依据的理论 在做中学、带问题学,引导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 学 导 入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复习旧知:化学计算 [投影]:1gH2与12gO2混合反应。 求:①哪种气体过量,过量多少? ②生成多少水? ③反应前后的分子数? ④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本例题还需要增加什么条件才能解决剩下的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讨论,分析: 从学生旧有按已有知识问题①②可以解知识引入,决,而问题③④无法解决, 以利于建构新的知识。 设疑 强调 复 习 化 学 计 算 讨论后回答: 已知1gH2与1gO2含有的分子数 若知道1gH2与1gO2含有的分子数此 为新授内容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作准备 [板书]:1gH2与1gO2含有的分子数目 学生板演: 复习初三化先把问题①②解决掉 学的 根据 化学方程式 4 32 计算,强化1g 12g 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O2过量,按H2的量计算,设反应的O2的质量为x,生成的H2O质量为y 41g x=8g 32x剩余O2为12g-8g=4g 41g y=9g 36y 设疑 深入 [投影]:第③问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 [提问]:为什么4gH2与32gO2恰好反应? 共同思考回答 [讨论、总结]: H2、O2式量之比为2:32 H2、O2分子质量之比为2:32 又因为恰好反应时H2、O2分子数之比为2:1,所以反应中H2、O2的质量之比为4:32 对原有知识深入分析,揭示其矛盾,以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平衡 揭示隐藏的矛盾:在反应中,当我们从微观解释其反应原理时,说每2个H2和1个O2反应生成2个H2O,但在实际应用计算时却按H2 、O2、H2O的4:32:36的质量比计算? 为什么式量之比与分子质量之比相学生讨论,教师推导: 等?(分子的式量是怎样得来的?)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 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拔高,暗中引入新知识 在推导的过程中进行新知识的潜移默化,此时并不点明是新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联系。 c质量的1/12为标准的。 设H、O、C原子的质量分别为m(H)kg、m(O)kg、m(C)kg H、O的相对原子的质量分别为M(H)、M(O) H2、O2、H2O的相对原子的质量分别为M(H2)、M(O 2)、M(H2O) M(H)2M(H)22m(H)m(H)11m(C)m(C)12122 M(O)2M(O)2m(O)2m(O)11m(C)m(C)12122 M(H)m(H),即H2、O2式量之比与分子质量之比相等M(O)m(O)2222对上式进行变换:M(H)M(O) 该等式意义? m(H)m(O)2222M无单位,上述等式无意义,为了使其具有物理意义,令其单位与m相同, M(H)gM(O)g并取其数值,则: 该等式表示与物质式量数m(H)gm(O)g2222值相等质量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微粒数。 由推导的过程可知,此关系对于其它物质也成立。即: 由推导可看出,在数值上与式量相等质量的物质含有微粒的个数都相等,是一个常数。如果用NA表示,即2gH2、32gO2、18gH2O…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微粒,NA个。 如果知道的大小,1g物质中含有的分子数这一问题就可知,问题③④就可以解决 假如说NA的大小已经知道,请同学们课后把刚才的习题解出。 小结 小结课堂内容 2m(H)m(H)M(H)2M(H)11m(C)m(C)121222整理,计算 1gH2与1gO2含有的分子数目 [学生板演]]: 4 32 1g 12g O2过量,按H2的量计算,设反应的O2的质量为x,生成的H2O质量为y 41g x=8g 32x M(O)2M(O)2m(O)2m(O)11m(C)m(C)12122M(H)m(H), M(O)m(O)2222即H2、O2式量之比与分子质量之比相等变换:板书 M(H)M(O) m(H)m(O)2222令其单位与m相同,并取其数值,则: M(H)gM(O)g m(H)gm(O)g2222 由推导的过程可知,此关系对于其它物质也成立。即: 剩余O2为12g-8g=4g 41g y=9g36y 课后作业
三、案例反思
1、课时紧张。课程标准要求的一节课内容,如此这般要将近2节课才能完成,时间紧迫。
2、简化计算。计算过程中引入符号较多,不利于学生在推导计算过程中的理解,直接有数值,最后带单位。
3、分层教学。奥赛班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可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展起来很困难,基础差,对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提出问题,更无从谈起解决问题。
假设NA的大小已知,课后解出习题,要过程。 4、精排问题。可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在下大力气,精心编排,达到连贯通畅,环环相扣的感觉,有利于学生的精力集中。
5、教学成绩。如果每节课都这样高,教学效果好,但是带来的问题是:进度放慢;短期的教学成绩受影响。而现在对教师的考核唯分数为高,教师很难坚持下去。
深入反思:传统教学模式该何去何从?如何开展素质教育?长远培养人才与短期的教学成绩的冲突如何解决?学生的良好的能力素质不是在短期能体现出来的,该如何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呢?今天的高考制度下,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