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课程内容相对二三年级的内容来说,难度有所增大,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逐渐形成。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他们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下面就如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一、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采取多种形式学习方式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是比较枯燥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创设一些有趣的、可探索的、并且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研究的兴趣,渴望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我举个例子,如四年级下册《租船问题》,我当时是这样导入的:
首先问: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这档节目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以大家生活常见的引入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
接下来:播放歌曲伴奏
很多学生都能猜得出来,我播放的歌曲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首歌描写的是北海划船的情景,引出,在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由此揭示本课的主题《租船问题》。
其次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租船问题》这个例子中,我是采取了同桌交流的方式,先放手让他们讨论得出“怎么租船最省钱”,这种形式学生都很喜欢,毕竟是他们自己研究得出的结果,对他们来说很有成就感。
二、审题
首先,强调“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要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边读边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
还是《租船问题》这个例子,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目,找出: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第一遍不明白,再读第二遍,再不明白,再读第三遍,我一般要求学生最少要读三遍题目以上。通过读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找到已知条件是:一共有30人租船游玩,小船租金20元,限乘4人,大船35元,限乘6人,关键:小船和大船的租金不一样,问题是:怎么租船最省钱。
通过读题,让学生先初步理解题意。
另外,除了课堂教学中要学生读题,在练习中、写作业的时候都要多读几遍题目。
其次,是“述”
述,就是复述题目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题目的意思、各种关系分析清楚,复述明白。如在《租船问题》中,小船租金20元,限乘4人,大船35元,限乘6人,学生可以这样复述:小船可以坐4人需要20元钱,大船可以坐6人需要35元钱。通过学生的复述,我们可以掌握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到底有多少,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三、分析数量关系
应用题的核心是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它们是解答复杂应用题的基础。如四年级上册我们学过的重要的数量关系有: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由这两个关系式引出的另外四个关系式等等,在教学时应该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熟悉数量关系上,应花时间针对一些典型题目进行强化训练,为今后提高理解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72千米,提速后每小时比提速前多行27千米。这列火车提速后18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道题是求路程,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路程。这样根据数量关系式就能轻松的解决这道题。
在《租船问题》这个例子里,学生应该理清“如果都租小船,会怎么样;如果都租大船,会怎么样”,然后“又需要怎样调整呢”,由此弄清楚怎样租船最省钱。
四、借助各种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借助列表、画线段图等等,把题目比较抽象、比较繁杂的语言、数据转化成具体的、直观的表格、图形,如《租船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小船和大船的各自的费用、乘坐人数等用表格列出来,这样一目了然,就可以很容易计算得出怎么租船才最省钱了。
再如有关路程的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借助线段图来分析,让各个数量间的关系能够很清晰呈现出来。
五、回顾与反思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善于检验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当我们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学生就不知所措了。还有一种情况,当我告诉他这道题做错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擦去原来的做法,而不去想我说错了没有,他的做法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根据这些现象,我觉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反思”。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解答过程进行一个回顾与反思,如《租船问题》,引导学生回想我们是怎么解决“怎么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是采取什么方法等等,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反思习惯。其实这一步我平时的教学中做得比较欠缺,只是偶尔做到让他们反思,而没有坚持下去,这点是我在教学中应该多多加强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