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10年来中医脾胃病治则学的研究述评

2021-08-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卷第7 Vo1.8 No.7 湖南中医药导报 Hunan Guiding Journal of TCMP 2002年7月 July.2002 近1O年来中医脾胃病治则学的研究述评 Research advance on recently TCM therapy of spleen and stomach 温桂荣 (湖北中医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1) [摘要] 作者将l0年来中医药文献关于中医脾胃病治则学的研究,其中包括脾胃病理论方面,如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 临床方面,如辨证论治、以法组方等进行了综合述评。肯定了中医脾胃病治疗学取得的可喜进展,亦对不足之处,如对辨证分 型过多过杂、证候缺乏微观分析及剂型问题等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脾胃病;治则;研究述评 [Abstract] Reviewing research advance on recently TCM therapy of spleen and stomach,in which included pathdo ̄.etiolo— gy,syndrome diferentiation treatment(SDT),prescription formula,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deficiency, such as too much of SDT,scarce of microanalysis,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47(2002)07—0391—03 以脘腹胀满为主症的疾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特别是近 l0年以来,中医脾胃病学与现代医学技术的有机结合,阐明 了许多中医药学对脾胃病进行诊断与治疗机理,而且以最新 分类方法,将脘腹胀痛分为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病、慢 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上f肖 化道出血、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20余大 类,其中以脘腹痛为最常见。我国尚无流行病学资料,但从 各地临床报道看,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脾胃病是反复 发作的顽固性疾病,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目前对脾胃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涉及到环境因 度揭示了脾胃病变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丰富了中医关于脾 胃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对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研究起到促进作 用。 1,2证候分类近l0年来发表的按辨证划分证类来治疗 脾胃病,如:(1)按病因病机分怔。张光华等…通过7315例 慢性胃脘痛进行了系统的证候分类观察,本病以气滞、虚弱、 火郁、湿热多见。从临床辨证的角度,约有1/2的病例出现 气滞证,1/2的病例出现虚弱证,1/3的人出现火郁证,1/5 的人出现湿热证,而寒凝、阴虚、瘀血、食积出现的频率较少。 (2)按脾胃病分期分证。将脾胃病分为发作期、间歇期。发 作期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病邪犯胃等证 型。间歇期可分为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胃阴不足等证型。 (3)按西医病种分类,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探讨脾胃病 发展变化规律。由于脾胃病涉及病种繁多,证候复杂多样. 长期以来,各家的分证方法难于统一。 2临床研究 素,机体易感性等多方面。西医采用的方法和药物,虽起到 定的防治作用,但远期疗效不理想。近l0年来,我国中医 界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综合治疗脾胃病,症状改善明显,止痛 一效果显著提高,复发率也大大减少,为治疗脾胃病积累了一 定的经验,丰富了治疗内容。为了不断探索总结有效的治疗 方法,现将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概述如下。 1 脾胃病理论的研究 2.1 辨证论治为主体近l0年来许多学者以中医理论为 1.1病因病机脾胃疾病首载于《内经》:“邪气客于肠胃 指导,探讨脾胃病的辨证施治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董建 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灵枢》又云: “喜怒不节则伤”。以后历代医学家均有论述和发展,如《难 经》“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李杲的《脾胃论》“形体劳役 华 认为“降”是胃的生理特征,“滞”是胃的病理特点,胃的 治法应着重于“通”,提倡疏其壅塞,消其瘀滞,调畅气机为 胃病的治疗大法。他提出胃脘痛治疗l0法为:(1)理气通 降;(2)化瘀通络;(3)通腑泄热;(4)降胃导滞;(5)滋阴通 则脾病,…脾即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以病焉”。其 病因内容日趋丰富。近l0年来通过深入研究,反复临床实 践,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一步深化,以收集的资料看, 降;(6)辛甘通阳;(7)升清降浊;(8)辛开苦降;(9)平肝降 逆;(1O)散寒通阳等。危北海 根据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 疗慢性胃肠病,其方法是:(1)对胃粘膜的活动性炎症变化 如充血、水肿、浸润、出血和溃疡等,临床上辨证多属实热证 和虚热证,治宜清热解毒,亦可以活血凉血;若热毒甚,化腐 成痈,则宜解毒消痈;(2)对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粘膜萎 缩,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赤芍、川芎、桂 39l 多数学者认为脾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饮食所伤,情志失 调,劳倦过度,外感六淫,他脏病变累及等。其病位在脾肠 胃,涉及肝脾胃肾大肠等多个器官,提出升降失调,气机郁 滞、湿浊困阻、病邪犯胃、脾胃虚弱、瘀血停滞等为脾胃病的 主要病理机制。这些来自临床实践的独特见解,以不同的角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湖南中医药导报 枝、蒲黄、三七、莪术、乳香等;(3)对胆汁返流,多采用疏利 通降法,采用半夏泻心汤、旋复代赭汤、加味四逆散等。治疗 胃酸缺乏,可用温补法和清补法。分别用健脾益气法,酸甘 化阴和甘寒生津法。酸甘化阴以芍药甘草汤为主,甘寒生津 以养胃汤为主。邓铁涛 认为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 2002年7月.第8卷第7期(总第73期) 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2.2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许多学者认为,脾胃内伤湿 滞,升降失司是脾胃病的主要病机,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法 当辛开苦降,双管齐下,使中焦脾胃得和,升降复常,气机调 畅。辛开可行散宣浊,苦能降浊通利除湿;开散升浮,轻清向 上,通浊沉降,至浊向下,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二者 相反相成,相激相制,翰旋气机,开结消痞。因此,辛开苦降, 和胃降逆成为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杨淑珲 认为胆汁 脾。脾气虚常为本病的重要一环,并提出分型论治。主要有 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虚肝郁兼瘀、胃阴亏损等证型。其基 本方为党参18g白术12g茯苓15g柴胡9g佛手5g 海螵蛸15g甘草5g。而施奠邦 则从脾胃的“纳化功能”、 “升降之机”、“燥湿之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脏腑、阴阳、 寒热、虚实、气血5个方面论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李乾 构等 以健脾消痞汤(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 皮半夏 枳壳 厚朴 炒莱菔子酒大黄 黄连 丹 参)为基本方,脾胃虚弱证加木香、砂仁;气滞血瘀证加醋柴 胡、三七粉;食积停滞证加焦三仙、鸡内金;寒热错杂证加干 姜、栀子。关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董丽春等 认为脾虚湿 困是其病机,气滞血瘀是久病不愈的原因,常分为5型:(1) 湿热蕴滞,可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苓连汤加减;(2)气滞血瘀, 用少腹逐瘀汤加味;(3)肝气犯脾,用痛泻要方加减;(4)脾 虚湿困,用参苓白术散加味;(5)脾肾阳虚,用四神丸加味。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梁乃津 主张从肝论治:(1)疏肝解郁 法,方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加减;(2)抑肝缓急法,方选痛 泻要方、芍药甘草汤加味;(3)滋肝养阴法,方选滋水清肝饮 合增液汤加减;(4)暖肝温阳法,腹泻者方选暖肝煎合四神 丸加减;便秘者方选暖肝煎合济川煎加减。 2.2以法组方,另立新方许多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 许多治疗方法,筛选出众多的有效方药,现按治法进行概括 为如下几方面。 返流性胃炎是由于肝胃郁热,胃气上逆引起,用辛开苦降法 为主治疗40例,自拟方由吴茱萸2g黄连10g柴胡10g 黄芩10g半夏10g竹茹10g茯苓10g陈皮6g熟大 黄3g(便秘者熟大黄改为6—9g)组成。结果:治愈26例,有 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治疗组较对照组优 (P<0.o1)。张耀泉 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与饮食不节、 不洁有关,治宜辛开苦降,温清并用,攻补兼施,关键在于翰 旋胃气,使脾升胃降,上下无所阻留。自拟方由半夏枳实 黄芩蒲公英各15g干姜党参大枣 炙甘草 生 大黄各10g黄连5g砂仁5g组成。在治疗的48例中,显 效30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6%。杨路 平 刮用自拟和胃消痞汤治疗慢性胃炎48例,自拟方为半夏 黄连干姜甘草木香(后下) 砂仁(后下)各10g 党参30g大枣20g枳壳厚朴各15g,总有效率为93. 75%,HP转阴率为61.11%。 2.2.3清热化湿,运脾和胃 《温病条辨》中对脾胃病亦有 论述,其清热化湿治疗脾病大法,延用至今的藿朴夏苓汤等, 仍有效地指导临床。目前持脾胃湿热论的学者认为,湿热毒 内蕴,壅塞不通,运化失司,故见胃脘胀痛,治宜清热化湿,运 脾和胃。杨国红等 认为慢性胃炎多属寒热交错,虚实夹 2.2.1疏肝理气,调和肝脾大多数学者认为肝气郁结为 脾胃病的的主要致病因素,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机不利, 肝旺而脾弱,肝木侮土,致脾运化功能失常,被认为是脾胃病 发病的主要病机。因此,疏肝理气,调和肝脾是本病的主要 治疗方法。其代表方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味逍 杂所致,故按扶正祛邪之法,筛选对HP敏感的中药组方,意 在清热祛湿,解毒,调节整体功能。自拟方由黄芩10g大 黄10g陈皮12g槟榔8g白术15g延胡索15g丹参 15g三七3g生甘草2g组成。用于治疗慢性胃炎128例, 结果:治愈65例,显效28例,好转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 率88.2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何志 良等 钊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复发与HP密切相关,自 拟清胃止痛丸(方由黄连 地榆 白芍 白及鸡内金组 成),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1.67%,有较好的抑制HP作 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o1),HP清除率 为47%。 遥散、芍药甘草汤等 俞承烈等 认为本病病位在胆、胃,而 与肝、脾关系密切,从肝论治,自拟新加四逆散袋泡剂治疗肝 胃不和证185例,其方由四逆散原方加蒲公英、玫瑰花、徐长 卿等组成。结果治愈57例,显效89例,好转30例,总有效 率为95%。江波等 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由于情志失和, 肝失条达,气机失调,损伤脾胃。自拟消郁汤治疗功能性消 化不良56例,其方由人参15g 白术20g茯神30g法半 夏10g陈皮6g郁金10g柴胡6g香附6g佛手15g 台乌10g木香5g石菖蒲10g枳实10g大腹皮15g 丹参12g组成。结果治疗后精神症状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状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o1)。对于慢性结肠炎是一 种多因性或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潘金辉… 认为病因多 由饮食无度,宿食内停或喜膏粱厚味,呆胃滞脾。此外情志 失调,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失其疏泄。病理 变化与肝脾密切相关,而关键在于肝。他自拟抑肝理脾法治 疗结肠炎278例,方由白芍15g枳壳10g防风10g白术 12g黄连5g木香8g厚朴10g泽泻10g山楂10g槟 榔10g陈皮5g干姜6g组成并随症加减。结果治疗组总 有效率和治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 392 2.2.4疏肝健脾大多数学者认为,肝郁脾虚是脾胃病反 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不少脾胃虚弱者在脾胃病治愈后,在食 用生冷或肝气郁结,导致胃脘不适或疼痛,空腹或夜间有胃 空虚感,得食减轻,都是脾胃虚弱的证候。根据肝郁脾虚的 病机,疏肝健脾的治法就显得重要。李国霞等 根据肠易 激综合征的主要证候是腹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 质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特点,采用疏肝健脾 法,自拟方由柴胡香附枳壳白芍木香防风 白术 陈皮 茯苓炮姜乌梅组成。临床随症加减,治疗 24例患者,结果:血浆MTL降为350.56±54.07pg/ml,与治 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疏肝健脾通过抑 制MTL的释放,使肠道平滑肌收缩间接受到抑制,延长食 物、水、电解质在肠道的转运时间,而起到治疗作用。程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7期 温桂荣.近10年来中医脾胃病治则学的研究述评 军 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3例,自拟方由柴 胡12g香附10g枳实6g 白芍2g防风10g党参15g 黄芪5g茯苓5g白术12g苡仁18g淮山15g蒲公 英25g甘草10g组成。按此比例制成散剂,每服10g,每日 3次。总有效率为97%,与西药柳氮磺胺嘧啶对照相比差异 有显著性意义(P<0.05)。陈寿菲等 以疏肝健脾为总治 则,选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治疗7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总有效率为93.17%。 2.2.5温中补虚,行气止痛《伤寒论》中对太阴脾虚寒有 详细的论述,其创立的温中散寒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一直有 效地指导着临床。目前持脾胃虚寒论的学者认为,辛温补脾 理气药有调整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强胃粘膜自身的抗病力。 余松辉 驯用温中健脾祛寒法治疗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63 例,自拟方由黄芪 党参各20g 白芍15g淮山 延胡索 各10g大枣15枚 肉桂3g(冲兑) 甘草 香附 砂仁 (后下) 各5g组成,水煎服。总有效率为90.4%。马德安 等 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顽固性泻泄22例,方由制附子 6g白术6g干姜4g党参9g罂粟壳6g赤石脂12g 车前子6g甘草3g组成。结果:痊愈19例,显效3例,总有 效率为100%。严光俊 以温中健脾,行气活血止痛为法, 自制通降胃炎2号,方由黄芪30g肉桂10g赤芍15g 白 芍15g陈皮15g大腹皮15g枳壳12g郁金12g当归 12g丹参30g金不换5g三七3g组成。结合洛赛克胶囊 20mg,早上空腹服1次,连服4周,阿莫西林胶囊0.5g,每天 4次,连服15天。治疗十二指肠溃疡95例,结果:治愈86 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 2.2.6酸甘化阴,养胃生津有许多学者认为,脾胃气结,久 郁化火,胃失濡润,胃络受灼,胃阴不足,胃络失于濡养,则脉 络拘急而发为胃病。许道文 使用酸甘化阴,养胃生津法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0例,属胃阴亏耗型,自拟方为沙参 15g天花粉15g玉竹15g麦冬15g佛手10g白芍20g 乌梅10g白豆蔻10g香附10g半支莲15g陈皮10g 白及10g甘草10g。结果:显效49例,好转32例,无效9 例,总有效率为90%,阚士宇等 自拟养阴荣胃煎治疗萎缩 性胃炎癌前病变辨证属胃阴不足者49例,其方由制半夏6g 生地18g沙参18g当归10g夜交藤18g木瓜10g 麦冬10g川楝子6g川黄连6g白芍18g麦芽10g炙 甘草10g炒扁豆6g等14味药组成。结果:显效19例,有 效2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3.7%。与对照组比较,治 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2.7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历代医家都认为,不通则痛, 久痛人络,久病多瘀,因此,脾胃病发展到慢性阶段,或多或 少都会出血瘀的症状,因而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法就广泛受 到重视。近10年以来在医学杂志报道治疗脾胃病的论文 中,田七和丹参应用最广泛,而且经过药理学的研究认为,活 血化瘀药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调节和改善作 用,田七和丹参不但能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而且有利组织 修复。在临床应用中,许多学者都根据不同的证型而灵活地 加入活血化瘀药。李寿山 自拟补中消痞汤治疗萎缩性胃 炎,浅表性胃炎,方由黄芪15g党参15g枳实10g桂枝 10g炒白芍15g丹参16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 15枚 白术15g组成。临床随证加减。高丕富等 自拟疗 疡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由白及20g砂仁8g 田七 15g白芷18g延胡索9g川朴10g乌贼骨30g吴茱萸 15g炙甘草9g组成,治疗120例,治愈率为68.42%,总有 效率为95.45%。 3结 语 综上所述,中医脾胃病治疗学已取得可喜的进展,特别 是中医脾胃病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创立的 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探讨脾胃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出现 新的局面。但是也应清楚地看到,中医的辨证分型过多过 杂,难于总结和推广应用。在证候方面,缺乏微观的分析,其 中很多是经验的成份。在中药剂型方面,尽可能作到符合现 代社会需要的简、便、廉。 参考文献 [1]张光华,张磊,汪淑钦,等.慢性胃脘痛证候分布规律研 究[J].中医杂志,1994,35(1)):617~618 [2]王永炎,杜怀棠,田德绿.董建华医学文集[S].北京:北 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17 [3]危北海.慢性胃病诊治研究之我见[J].中国医药学报, 1992,7(5):62—63 [4]邓铁涛,邓铁涛医集[S].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23—24 [5]施奠邦.脾胃病辨证论治[J].光明中医杂志,1995(4): 46~57 [6]李乾构,周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J].北京中 医,1996:15(1):15 [7]董丽春,张智勇,刘云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体会 [J].中医杂志,2001,42(2):123 [8]黄穗平,梁乃津.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证的经验[J].新 中医,1996,28(5):9—11 [9]俞承烈,陈明利,余国友,等.新加四逆散袋泡剂治疗肝 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3): 37~38 [10]江波,林江,张一凡.中药消郁汤加心理治疗功能性消 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 (6):424~425 、 [11]潘金辉.抑肝理脾法治疗278例慢性结肠炎的观察 [J].中医杂志,1998,39(5):289~290 [12]杨淑珲.辛开苦降法为主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40例 [J].中医杂志,2001,42(4):250 [13]张耀泉.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J].新 中医,1994,26(9):23~24 [14]杨路平.和胃消痞汤治疗慢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J]. 新中医,1998,30(7):17—18 [15]杨国红,冯常炜,冀爱英,等.清幽凡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相关胃炎12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 (1):45~46 [16]何良志,张琼,王书臣.清胃止痛微丸治疗胃溃疡的临 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6):422~ 423 (下转399页) 39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7期 杨晓勇.从络论治治疗胸痹36例小结 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及辛咸通络。所以用辛者, 多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血瘀络阻 的现象,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对于久病或久痛,应 该想到络阻的存在。单用活血化瘀而获效不佳者, 应用通络法,不失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新思路。 “辛散横行人络”,多能行气、散结、止痛。本病所选 方药中,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精选了辛咸通络的虫 类药,“飞者升,走者降”,走窜迅速,功专“追拔沉混 气血之邪”,“搜别络中混处之邪”。现代药理研究 证明:水蛭、地鳖虫可以降脂抗凝、降低血小板聚集 和粘附,具有抗血栓形成、溶解血栓的作用;全蝎、地 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内经》,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叶氏在 《临床指南医案》中多处提及“初病在经,久病人络, 以经主气,络主血……”。笔者认为,经脉为直行干 线,络脉则为横行支线,二者作为气血运行的通路。 可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从而使人体成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由经与络的分布与走行特点可以看 出,络之所在显然更为深隐。有学者认为:络脉具有 周围血管中的毛细血管与周围神经中的末梢神经的 功能,.马而络病主要是指毛细血管病变,其次为末梢 神经病变。关于通络的方法叶氏提到的有辛温通 龙、蜂房搜风通络解痉,能降低血浆内皮素、升高降 钙基因相关肽而解除心脏细小血管痉挛,增加心肌 血供。本组病人还采用活血化瘀剂雾化吸人治疗, 是因为呼吸道粘膜上有大量毛细血管网,通过药物 雾化,有利药物有效、大量迅速地吸收,发挥药物的 最大效能,化瘀与通络并用,给药途径灵活,所以疗 效显著。 [编辑湘泉收稿日期2002—06—21] (上接397页),对照组出现5例低钠、低钾,经统计 究发现肉桂、红参、丹参有扩冠增加冠脉流量的作 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 4讨 论 用。临床观察表明:本方在改善心肌收缩功能、抗心 衰功能与地高辛相当,对改善舒张功能优于地高辛, 心力衰竭古代中医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病状, 且无电解质紊乱之弊端,提示应用本方对慢性心衰 本病可归属于“饮证”、“水肿”范畴,其基本病机为 有一定的前途。 阳虚水泛。临床发现慢性心衰患者病程一般较长, 古有“久病人络”、“久病多瘀”之说,同时大多数患 参考文献 人民卫生出版 者出现唇青紫、舌底脉络迂曲之征,因此我们认为阳 [1]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五版)[M].北京:虚水饮血瘀为本病的的主要病机。治以温阳利水、 参益气温阳治本,白术、茯苓、葶苈子利水渗湿,红 花、丹参活血化瘀以治标,标本兼治。现代药理学研 社.200:159 龙俊杰主编. l1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长 活血化瘀之苓桂术甘汤加味:方中肉桂、生黄芪、红 [2]王净净,沙:湖南科技出版社.t993:322 [编辑何军锋收稿日期2002—06 10]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6):365—366 (上接393页) [17]李国霞,谢建群,陆雄,等.疏肝健脾法对肠易激综合征 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1,42(3):169 [23]许道文.运用养津运肺饮治疗CAG90例[J].黑龙江中 医药,1996,(3):18 [24]阚士宇,陈如芳,龙战生,等.养阴荣胃煎治疗萎缩性胃 炎癌前病变49例疗效分析[J].中医杂志,1999,40 (10):601~602 [18]程卫军.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34~36 [19]陈寿菲,黄可成,程云帆.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7l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1997,28(1):2 [25]张丰强,郑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方精选[S].国 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77~78 [20]余松辉.温中健脾祛寒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63例[J]. 新中医,1997,29(2):30~31 [26]高正富,李金梅,伍宗禹,等.疗疡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 疡12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12):739— 740 [21]马德安,杨怀恩,秦彩香.附子理中汤治疗顽固性泻泄22 例疗效分析[J].甘肃中医,1995,8(2):6 [22]严光俊.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92例[J].中国 [编辑湘泉收稿日期2002—05—16] 3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