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摘 要:通过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便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也为学校制定教育管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前言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1)调查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研究和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资料,并为学校制定学生教育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2)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3)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被试。河北师范大学2004级的新生,共卷4 273份,其中男生
1 363人,女生
5 494人,经过筛选收回有效问
2 910人。
2.测量量表。本研究采用UPI(University Persona litylnventory)调查表。UPI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问卷本身60个项目,包括56个消极性问题(16个躯体类、20个情绪类以及20个人际关系类项目),4个测谎题(题号:5、20、35、50)。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选择的题目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目记0分。第三部分是4道辅助题(题号:61、62、63、64),用来了解被测对象对自己身心评价以及主要困扰问题。根据消极性问题的得分和可能陷入危机的关键题(题号:8、16、25、26)及辅导题作答情况,UPI将受试者分为一、二、三类。一类者为可能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必须尽快约来咨询,进行面谈和复查;二类者为可能有某种心理障碍的学生;其余为三类。一类的判断根据为符合以下4个标准中的任何一项:(1)UPI总分≥25;(2)第25题作肯定选择;(3)同时至少有两道辅导题(61、62、63)作选择;(4)明确提出心理咨询。二类者为可能有问题,但可缓后再复查,其判断根据为符合以下3个标准中的任何一项:(1)UPI总分为20~24;(2)第8、16、26题中有一道题作肯定选择;(3)第61、62、63题中有一道题作肯定选择。
3.施测过程。按规范化程序实施测试,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施测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有效样本
4 273人,男生
1 363人(31.9%),女生
2 910人(68.1%);独
生子女989人(23.1%),非独生子女(21.1%),城镇831人(19.4%),农村
调查中
3 284人(76.9%);生源来自于城市902人2 540人(59.5%)。
3 900人(91.4%)认为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是非常有必要或有必
要的,认为无所谓的303人(7.1%),认为没有或非常没有必要的66人(1.5%),由此可见大学新生认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心理咨询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
2.各类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见表1)
由表1可知,大学新生可能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一类学生占3.88%,可能有某种心理障碍的二类学生占25.09%,一类和二类学生相加的比例高达28.97%。这一调查结果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3.关键项目和附加题得分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新生中“曾经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占24.25%,想要就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的学生为23.68%,但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只有3.65%,可见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加大力度。
通过对一些关键项目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3可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困惑。新生入学后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观念调整和恋爱等问题,还有进一步升学和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5.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见表4)
由表4可知,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从总体上说,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二者差异显著(P
<0.0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大
>0.05);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
>0.05)。
学生相比,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P
生子女相比,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也不显著(P
(1)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有关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所得的结论不一致。有人认为存在明显差异,或女生的心理问题显著高于男生[1],或男生的心理问题显著高于女生[2]。本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可能和男女生的社会地位和传统观念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特别是作为大学生,女生自我期望较高,导致自身压力过大,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的压力与传统观念加重了女性的心理负担,导致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2)城乡学生比较。来自城乡不同生活环境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问题十分复杂,所得的结论也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如城市学生[3,4],但也有研究发现,二者有差异,城市学生略好于农村学生,但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取样的多少和样本的代表性及采样地区有关。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对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问题儿童”[5],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受到关注;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一般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早期的教育较充分,父母文化程度较高,教育方法也较得当,同时情感方面的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其心理状态是乐观的、自我评价也较高[6]。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明显。
四、结论
本研究采用UPI量表对我校2004级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
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方向,为我们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坚松,刘民,等.528名新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118~200.
[2]张红杰,刘凤阁,等.大学新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1):89~91.
[3]刘民,陈建文,等.医学院新生心理卫生状况纵向比较分析
[J].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0(5):499~502.
[4]杨美荣.河北省三所大学城乡新生心理状况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117~118.
[5]刘兵,陈健红,等.大学新生3848名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15):2829~2831.
[6]卢晓红.大学生人格状况及性别因素的比较研究[J].云梦学刊,200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