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代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形成许多思想流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代表、主张
① 道家:A老子 B庄子 P5
② 法家:A代表:商鞅、韩非子等。B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C实践:在各国
变法(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吴起在楚国,申不害在韩国)P5-6。D影响、结局:对秦的统一和制度建立有重要影响;韩非子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两汉以后,独立法家学派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了。 ③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3.影响: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儒学形成 1.孔子
① 总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任鲁国司寇。
② 思想:A内容:a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礼:贵贱有序,是
其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c民本: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B评价:是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③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P4 2.孟子:发展孔子思想。
① 仁: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主张“省刑法、薄税敛”。 ② 民本: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提出“民贵君轻”。其含义是:人民的力量不可
忽视,统治者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 3.荀子:
① 丰富儒家思想P4。 ② 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③ 他还用舟水关系比喻君民关系。 4.焚书坑儒
① 背景: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P8 ② 目的: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③ 经过:P8注意焚书的范围。
④ 评价:是一场文化浩劫,儒学进入低潮,应预否定。 三.儒学兴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① 背景:中国大一统得到巩固P9。
② 经过:A汉武帝举贤良策:汉武帝重视人才,起用:贤良文学,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
董仲舒正是通过这一途径得到重用的。
B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a糅合道、法、阴阳等学派的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儒学体系。b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还总结出“君为臣纲”等封建道德标准,后人将其归纳为:“三纲五常”。
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创建太学,令各郡设立学校,传授儒学。
③ 评价:A目的: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维护专制统治。B积极:实现了思想上的统
一,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C局限: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D实质:文化专制主义。 3.太学的出现
① 情况:汉武帝创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为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 影响:A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B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
起了重要作用。C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有入仕的机会。D出现太学生议政的运动。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P10。 四.宋明理学
1.儒学的困境与复兴
① 困境:汉末,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 道教、佛教兴起与传播,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② 复兴:A唐中期:韩愈、李翱主张复兴儒学,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B北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复兴运动,理学也在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2.理学的创立
① 含义:宋代儒学从佛、道教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
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② 代表:北宋五子及主张:P13。
③ 思想核心:天理生万物,主宰万物。
3.理学的成熟: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朱熹的学说,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① 理论:A在理气关系方面:(以二程学说为主,又部分吸收了张载的思想)认为:理气
不可分离,但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唯心主义) B理学修养论:个人通过学习、实践,循序渐进以实现理;“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C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掌握道的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② 经典:为“四书”作注,使“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地位高于“五
经”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4.陆王心学:P15
① 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
2
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
②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5.程朱与陆王比较
① 同: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纲常伦理
来束缚人们的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② 异: 程朱:理是万物的本源,存在于人心之外,属客观唯心主义 A对理的认识
陆王:心即理也,天理存在于人心中,属主观唯心主义
程朱:重实践 B实现理 陆王:自我修炼 五.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时代背景
①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 政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阶级、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严重。 ③ 思文:理学空谈、文化专制。 2.李贽:
① 反正统思想产生的背景:P16
② 内容:P16-17.李贽的主张: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
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童心说”。 ③ 文学成就:P17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① 人物及主张:P17-18
② 共同之处:A处于民族、阶级矛盾激化的动荡年代,都参加过抗情斗争。B主张:反对
专制主义、主张经世致用。C都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4.唐甄: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5.时代特征: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意识,是封建社会衰弱,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方面的反映。
6.影响:对晚清(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
① 经过:A西汉:已发明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并用。B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
料易得,便宜;质量好。
② 传播: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的羊皮、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③ 影响:影响最为深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2.指南针和方位测定技术 ① 经过:
3
战国:司南,《韩非子》中记载。 北宋:指南鱼。《梦溪笔谈》记载了制作指南针技术。 南宋:木刻指南鱼、指南龟。
② 传播: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转入阿拉伯,再入欧洲。 ③ 作用:为郑和下西洋,欧洲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其发明与古代炼丹制药有关。
① 经过:从商周到汉:人们已具有制造火药的木炭、硝石和硫磺相关知识。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南宋:管形火器突火枪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明朝:制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自动地雷、水雷。
② 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便利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促进了欧洲
采矿、金属制造的发展。 4.印刷术:
① 背景:佛教传播,科举、文化的发展。
② 经过:唐:出现雕版印刷,最早的作品是《金刚经》。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胶泥),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 元:王祯,发明木活字,转轮排字盘。 明:铜活字在江南得到较多的应用。 清:《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
③ 传播、影响:经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5.古代科学思想 ① 内容:P27
② 特点:A天人合一,尊重自然;B重视人文科学、实践经验和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理论概括。
③ 影响: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天文等成就突出,近代科技落后。
6.古代发明对欧洲的影响: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7.16-19世纪中西科技差异:中国从先进转为落后,西方突飞猛进。 原因:
① 中国:专制主义,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科举制度等。 ②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
启示:围绕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及科技发展对生产力发展、政治变革、思想解放等方面的影响回答即可。 二.中国古代艺术 1.文字
① 形体变化: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3600
4
年的历史。
② 五种字体的特点:P28. 2.书法
① 发展阶段:A魏晋之前,自发阶段,注重其实用功能。B魏晋时,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② 书法家及作品:A东晋“书圣”王羲之,擅长行书、草书,作品《兰亭序》。B唐代楷
书大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其他P28. 3.画的演变
① 魏晋时,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涌现一批名画家,如顾恺之。 ② 隋唐时,吸收印度、波斯的风格。
隋:展子虔的《游春图》,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唐初:阎立本,善于重大事件,作品《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善于宗教人物,《送子天王图》。
③ 两宋,宫廷画最为活跃,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成为亮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为代表。
④ 元明清,文人画突出,P29,代表:A明朝苏州的“吴派”(沈周、唐寅等,将诗、书、
画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B清朝“扬州八怪”。 4.戏曲发展
① 元:元杂剧,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② 明:传奇剧兴起。 ③ 清:京剧形成
A经过:乾隆末年,安徽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术家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经过徽汉艺人实践,徽汉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成熟。(同光十三绝)。
B特点:a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b用京胡、二胡、笛子等伴奏;c有不同的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化妆有一定的谱式(红:忠勇正义,如关羽。白:奸诈狡猾,如曹操。黑:刚直果敢,如包拯。);d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多采用虚拟性的动作。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时间、内容、影响P33. 2.楚辞
① 概况、特点:P33. ② 屈原及离骚:P34.
③ 对文学的影响:文学史上以“风”、“骚”并称。 3.汉赋
①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② 概念:P34.
③ 代表、作品:P34.
④ 特点:气势恢弘、词藻华美。
5
4.唐诗
① 背景: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诗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 概况:二千多位诗人,五万多首诗。 ③ 代表、作品、地位: A初唐:王勃、陈子昂。
B盛唐:李白、杜甫,P34-35. C中唐:白居易为代表。 5.宋词
① 概念: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
于唐代,宋代走向辉煌。
② 词牌:词须有词牌,如《蝶恋花》、《念奴娇》等。
③ 背景:A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
井生活的需要。B词更能抒发感情,一些文人用词来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现实,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
④ 柳咏:北宋婉约派的重要代表,特点是吸收大量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繁荣、男女离合
之情。作品《雨霖铃》。
⑤ 苏轼:豪放派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作品《赤壁怀古》。
⑥ 李清照: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慷慨悲壮、低迷感伤是其作品的时代特征。 ⑦ 辛弃疾: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派的集大成者。 6.元曲:
① 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
② 著名杂剧家关汉卿,作品《窦娥冤》。 ③ 城市演出杂剧的场所:瓦肆、勾栏。 7.明清小说 ① 小说演变:
A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唐末出现传奇,即短篇小说
C宋代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阶段,为以后小说繁荣奠定了基础。 D明清时期,空前繁荣。 ② 作品、成就 A《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转》:施耐庵,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西游记》:吴承恩,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精神,中国第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D《红楼梦》曹雪芹、高鹗,通过家族的兴衰、爱情悲剧,鞭鞑封建礼教,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一.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1.开眼看世界
6
① 背景:A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衰,社会矛盾尖锐,知识分子埋首读书,远离现实,统治者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B随着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许多有识之士呼吁“经世致用”,这为学习西方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爱国知识分子,他们抛弃了自大的观念,向西方寻求真理。 ② 概况:A林则徐: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魏源:受林则徐委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③ 评价: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和学习西方有重要启迪作用,但他们都是地主阶级代表,其思想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思想)
①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 含义:以中国儒家纲常为立国之本,同时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 ③ 内容:办近代工业,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等。 ④ 结果:对中国近代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最终失败。 3.维新变法思想
① 背景: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开眼看世界,洋务思想的影响。
② 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主张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早期维新思想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 发展:19世纪90年代,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④ 主张:A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旗号,借用进化论观点宣传维新思想,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结合起来。他的思想被称为“大飓风”、“大喷火”。 B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认为只有顺应潮流,实行变法,才是中国的出路。 C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最大,译有《天演论》,用进化论的观点宣传变法。他还宣传主权在民的思想,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⑤ 意义:A爱国性:维新变法是一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B启蒙性:维新派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兴民权、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起到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作用。
C进步性: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走向共和:略。
4.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比较:
① 相同:A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B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C挽救民族危亡。
② 不同:A方式:维新派:改良;革命派:革命。B政体:改良派: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 二.新文化运动 1.背景
7
① 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找新的出路。 ② 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 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面对北洋军阀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2.兴起
①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 前期指导思想:(1915-1919五四运动):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③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属于(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④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3.内容:P47-48.
4.新发展: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 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5.意义:A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其主要功绩是猛烈地批判了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C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E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中国人广泛接触了西方政治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发生,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2.经过
① 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梁启超、朱执信介绍过马、恩的生平和学说。 ② 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③ 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以后。其表现有: A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B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等。C出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共产党》、《劳动界》、《工人周刊》等。
D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a内容:问题派:胡适为代表,主张一个个地研究、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反对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宣扬改良主义。主义派:李大钊为代表,主张通过革命,变革社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b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c影响: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④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意义:
A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
8
质。
B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C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① 背景:A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朝统治日益腐败,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无法实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选择了革命道路。
B 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② 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③ 内容:P58-59.
④ 意义:A P59.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 局限:没有明确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⑤ 实践:A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请王朝的统治。
B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 C 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新三民主义
① 背景:A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反军阀斗争屡遭失败,寻找新的出路。B孙中山得到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 提出: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③ 内容:P60.
④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民族 旧三民主义 反满,推翻清朝统治。 新三民主义 反帝,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独立;反对民族压迫,国内各族一律平等。 普遍平等的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民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权 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生 平均地权,增价归公。
⑤ 意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的到来。 二.毛泽东思想
9
1.萌芽: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关注农民问题。 2.诞生
① 标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毛泽东鉴于以城市为中心起义失败的教训,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毛泽东在理论上对中国革命道路作了说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② 意义: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打破了俄国革命的模式,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 2.成熟――新民主主义思想提出
① 背景:抗战时期的延安,环境相对稳定,使毛泽东有条件总结以往经验,进行新的理论研究。
② 提出:著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③ 内容:A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部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B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④ 地位、意义:说明毛泽东思想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走向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提出
① 提出: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其理论论述有:“七届二中全会”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等。
② 内容:A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B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农、轻、重协调发展)。 ③意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4.毛泽东在其他理论方面的独创:军队建设、军事战略、思想文化、外交政策、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 5.意义、历史地位:
① 性质、特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② 作用、影响:
A指导民族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 C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10
三.邓小平理论 1.形成
① 背景:A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但“左”的错误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许多中央领导呼吁实事求是。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 标志: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提出解放思想,实行改革。这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入新时期,此后,邓小平理论不断完善、发展。 2.发展:
① 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② 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 南方讲话和十四大:1992年,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了新回答;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3.历史地位: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他在总结建国后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而创立。
B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C 1997年,中共十五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思想 1.背景:P69
2.内容、含义:P69
“三个代表”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前提、基础条件。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点、归宿。
3.意义:P69.„„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① 背景: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② 内容:P74.
③ 影响:A文学创作繁荣,P75.
B生物学领域出现不同学派各抒己见的局面。 2.“十年动乱”,文化凋零
11
① 文革对文艺的摧残
A林彪、江青诬称(文革前)文艺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 B红卫兵破“四旧”,文化典籍被毁,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被批斗,遭迫害。 C许多优秀作品被当作“毒草”批判,百花凋零,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
② 教训:A必须防止文化领域中的极“左”路线,反对文化专制,坚持“双百方针”。 B不能将学术争鸣与政治问题、阶级斗争混同,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革新的关系。 二.教育
1.新中国教育开基创业
① 建立新的教育体系:P78. ② 制定人民教育方针:
A毛主席提出: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P78. B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P79.
③ 成就: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2.探索教育发展道路(教育的曲折发展)
① “大跃进”的干扰: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中,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大
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② 文革中的教育: A对教育的冲击:“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宣队”进驻学校、改革高校招生,取消招生考试,工农兵学员产生等。 B后果: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 教育的复兴(新时期教育蓬勃发展)
A背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是 重要标志之一) B措施和表现:
a恢复高考:1977年,引起全国巨大反响。 b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c教育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d科教兴国:为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95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P81.
e依法治教: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相继制定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f两个工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211工程”(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启动“希望工程”(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G均衡发展:加大对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 C成就:P81. 三.科技成就
12
1.背景、措施:
① 科学院成立:1949年,郭沫若任院长。随后组织一批科学家,制定了科学发展远景规
划,确定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② 许多海外知识分子归国贡献,如: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 ③ 推行科技体制改革。
④ 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⑤ 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成就
① “两弹一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② 载人航天:2003年,“神州”五号载宇航员杨利伟上天,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这一技
术的国家。
③ 医学、农业: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人工牛结晶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培
育出被成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南优二号,为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被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计算机:P84.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