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论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的生态影响
彭 越1,李立华2,艾南山1
(1.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自然保护区逐渐打破传统的消极保护模式,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开展起旅游活动,但由此带来的生态影响不容忽
视。本文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出发,就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景观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要对旅游活动强度与游客量进行合理控制,按照生态旅游的方法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使保护区获得可持续发展。关 键 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44(2002)03-0033-03
TheImpactonEcosystemoftheTourisminNatureReserves
PENGYue1,LILi-hua2,AINan-shan1
(1.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Department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5,China;2.InstituteofMountainHazardsandEnvironment,ChineseAcademyofScience,Chengdu,Sichuan,610041,China)Touringisrisinginsomenaturereserves.ThispaperanalysestheimpactonthebiodiversityandecolandscapeoftheAbstract:
tourisminthereserve,thenhastheconclusionthatthetourismintensityandthequantityoftouristsshouldbecontrolledandecotourismcouldbeadaptedtothereservesandmakereservesgetsustainabledevelopment.Naturereserve;biodiversity;ecolandscape;ecotourismKeywords: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面对自身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所采取的一项保护性措施[1]。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迅速,从1978年的34个发展到1999年1146个,它们大多位于偏僻地区。实践证明,传统消极的封闭式保护并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保护地贫困、自然保护区经费短缺、经营困难等问题的出现,70年代以后,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对物种和生境的保护要寓于人类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之中,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将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2]。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环境受保护的地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传统产业在这里受到限制,而旅游作为传统的“无烟”产业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小,投入少产出高,且可以带动如服务业等其他第三产业,明显改变当地的经济状况。如卧龙保护区1994年接待游客的毛收入就达100万元。随着人们回归自然,欣赏自然风光的需求增加,旅游业在许多自然保护区逐渐兴起。1992年底,我国林业系统把旅游活动引入林业开发,建立
收稿日期:2002-02-26作者简介:彭 越(1973-),女,重庆人,现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专业2000级硕士研究生。
了100多个国家公园。
虽然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缓慢、不明显,但如不加以控制将给保护区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态损失,违背建立保护区的最初意义。下面从种间关系及生态景观两方面来分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区生态景观的影响。
1.旅游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
影响
1.1 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前的生态模型
(Logistic模型[3])
自然保护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前,人类活动很少,可以看成一个无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模型。这个模型中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将这些动、植物看成是独立于人类的一个整体,为群体1,模型的结构为
dN1K1-N1
=r1N1()dtK1
N1为群体的数量,t为时间,
r1为群体自然增长率,K1为这个群体的环境容量—34—
可见,这个群体的增长只受自然环境容量K1的限制。由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未受污染,其环境容量K1几乎等于环境本底值,相对于受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代工业发展影响的人类住区的环境容量来说,是较大的,因此生物的多样性较高。
1.2 随着旅游活动在保护区内开展,游人与区内生物形成竞争模型(lotka-volterra方程
[3]
四川环境2002年第21卷第3期
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而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前者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地的整体保护
[4]
。因此,分析旅游活动对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影响
也极为重要。
)
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游人进入保护区,由于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子有污染,影响到区内环境容量降低,而且由于游人与区内生物共享生存空间、食物和水,存在生存竞争。因此,由Loistic方程变化,得竞争方程
[3]
2.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对保护区景观的
影响
2.1自然保护区景观的特点
自然保护区由于长期封闭保护,自然景观完整丰富,有高山峡谷、灌木丛林、温泉瀑布、飞禽走兽、奇花异草,还有完整的地质地貌景观,垂直变化的自然景观等。其原始性、自然性正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吸引点。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的人们渴望与自然交融,领略大自然的绮丽风光。但是在到处是人工景观的大都市里,人们无法见到如此美丽的自然景观。因此,走向大自然成了人们的时尚。美国每年走向大森林的游客已达3亿人次,日本8亿人次。1992年我国仅在森林类自然保护区接待中外游客就达2400万人次。
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具有不可再生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草地以及其中的物种等都是难于或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于甚至无法恢复。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由于50年代滥砍滥伐造成的植被破坏至今都未曾恢复。在自然保护区内有很多稀有濒危物种,遭到破坏就有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全世界也仅有1000多只,人们在野外能见到的大熊猫的数量越来越少。还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如遭破坏,人们将再也无法欣赏其独特风光。如九寨沟、卧龙山区的海子、温泉等,干涸了便不能恢复,永远失去其本身所有的景观价值。
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具有脆弱性。许多濒危物种生活在保护区内。地球上地质地貌以及气候等变迁使得适合这些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逐步缩小,这些生境好似一个个小岛散布在地球上,破碎化程度高,稳定性差。由于彼此孤立,弹性小,一旦有干扰就难于恢复。如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便是一个破碎化景观[5]。生态学家建议通过建立适宜的生境廊道来改变景观的破碎度,保护生物多样性[6]。2.2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影响
旅游开发要修路搭桥,建宾馆、餐厅、娱乐设施,以及进行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开发中不合理的旅游dN1K2-N1-αN2
=r1N1()dtK2
α:在群体1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群体2的个体,对群体1的效应,即旅游影响力
N2: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数量K2:游人进入后的环境容量
游人进入区内造成环境污染,则K2 α值的大小由两方面决定:一是保护区内物种对人类旅游活动的敏感度;二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强度。因此,在自然保护区要根据旅游活动范围内物种敏感度的不同,开展不同程度的旅游活动。如根据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的划分,有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内的物种为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强,则α值较大,因此不宜开展旅游活动。缓冲区内的物种对旅游活动有一定的赖受度,α值不大,但如果旅游活动强度增大,α值也会变大。因此,在缓冲区和实验区可以开展适度的旅游活动。 由于αN2值的大小还与N2有关,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要对游客数量加以控制,对不同的区域要有不同的游客量限制。另外,旅游是季节性很强的活动,旺季游客量大,对保护区内的物种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要对游客加以适当的时间分流。 以上是根据物种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四川环境2002年第21卷第3期 —35— 大众旅游为实。在自然保护区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开展旅游活动,能够使自然景观得到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规划将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进行旅游规划,控制旅游开发强度,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并且,按照承载力控制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对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量进行控制,协调环境保护与旅游活动之间的关系。生态旅游管理包括监测和减少旅游对保护区的影响,保障适宜的环境承载水平,使保护区内生物的环境容量得到保证,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景观也就保护了生态旅游资源,使旅游活动得以持续开展下去,当地的经济状况获得长久的改善。 因此,如果合理控制,保护与发展是能够相协调的。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线路将使原本破碎化的生态景观更加破碎化。人工修筑的道路桥梁不是自然介质,会阻隔生物之间的联系和迁移,加速物种灭绝。宾馆、餐厅、娱乐设施等构成的人工景观会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风貌,降低景观本身所特有的旅游吸引力。 由于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具有不可再生性、脆弱性、破碎化等特点,在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要进行系统规划,协调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将旅游线路绕过核心区,降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旅游活动会给保护区带来不可避免的生态影响,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但是通过合理的控制,矛盾可以降低,不利的影响可以最小化。以最小的生态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以当代人的享受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准,这便是可持续的观点。生态旅游就被认为是可持续的旅游。 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在大众旅游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一些旅游地破坏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保大会上提出来的。它强调回归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公民环境意识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地区经济一起摆脱困境 [1] [2] 参考文献: [1] 韩念勇.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0,15(3):201-207. [2] 李文华.当代生物资源保护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J].自然资源学 报,1998,12(增刊):2-8. [3] 金 岚,等.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 俞孔坚,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 1998,6(3):205-212. [5] 陈利顶,刘雪华,等.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研究[J].生态学 报,1999,19(3):291-297. [6] 陈利顶,傅伯杰,等.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设计与物种保护-以卧 龙自然保护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64-169.[7] 钟林生,肖笃宁.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 2000,20(5):841-847. ,符合自 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保护区带来发展机遇, 。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资源的载体[7],具有原生性、脆弱性、保护性和不可更新性。因此,生态旅游活动能够在保护区蓬勃开展,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需求。 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旅游有其特殊的旅游规划与管理,防止以生态旅游为名行(上接第19页) [24] 庄世坚.用投影寻踪技术评价环境质量[J].环境保护,2000,(2): 25-26. [25] 李祚泳.用投影寻踪进行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J].中国环境科 学,1999,19(3):270-272. [26] 武丽敏,钱振华,张长青.大气质量评价综合指数法的研究[J].环 境科学,1995,16(3):58-60. [27] 李祚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余分指数合成法[J].中国环境科学, 1997,17(6):554-556. [28] 李祚泳.大气环境评价的标度指数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 (5):433-436. [29] 李祚泳.大气质量评价的广义对比加权标度指数法[J].环境工程, 2000,18(6):48-50. [30] 徐肇忠,陈 亮.Fuzzy-Grey理论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的 研究—以湖北黄石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1997,17(3):260-267. [31] 李 胜,赵冬梅,童利忠.城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灰色层次 方法[J].四川环境,1999,18(3):53-57. [32] 李凡修,陈 武.应用模糊集对分析法优化大气环境监测布点[J]. 环境保护科学,2001,27:30-32. [33] 刘开第,庞彦军,姚立根,等.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 型[J].环境科学,2000,21(3):11-15. [34] 窦素珍,王黎虹,侯存东,等.城市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模糊优 选模型及应用实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5):55-58. [35] 何 斌,高登好.大气质量综合评价的变权识别模型及其应用[J]. 环境工程,2001,19(6):57-58,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