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中的蒙古族民俗翻译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作者:杨宇婷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5期
摘 要: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族史诗之一,记录了以江格尔为首的蒙古族英雄们保卫宝木巴理想国的传奇故事。该史诗由三种母题故事组成,战争故事、婚姻故事和兄弟结义故事。其中不乏许多对于蒙古族民俗的描写,本文基于《江格尔》贾木查英译本,对于涉及蒙古族民俗翻译的概念隐喻部分进行探析,力求探索出更加合适的民俗隐喻翻译,希望能为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传播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江格尔》;民俗翻译;概念隐喻 一、引言
《江格尔》是一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的长篇英雄史诗,它是明代蒙古族卫拉特部的杰作,是蒙古族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化丰碑。《江格尔》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 从2010年到2018年,许多期刊和硕博士論文从不同角度对《江格尔》的英译本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视角可分为4个部分:一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从国家经典著作的角度分析,弘扬草原文化,唤醒共同记忆,是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人心,加快“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坚实纽带和桥梁(杨海鹏,2018)。二是从活态史诗翻译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缺乏多方位、多角度的尝试。三是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学者从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江格尔》的一些典型文化意象翻译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翻译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四是从特定点来分析《江格尔》——人物形象。大多是英雄形象、女性形象和母体主题研究。此外,《江格尔》的女性形象分为不同类型,如额吉(蒙古族对于母亲的称谓)、妻子、助手和障碍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少数学者或研究者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蒙古族民俗的翻译进行研究。《江格尔》充满了蒙古族民俗文化,包括结义兄弟、婚姻和战争,以及整个背景下的民族和宗教信仰。虽然有许多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江格尔》的中文翻译进行研究,但很少有研究者或学者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为从认知隐喻的视角研究《江格尔》的蒙古族民俗英语翻译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概念隐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它也是一种修辞,通过提及另一件事来起到修辞的效果。它可以为两种事物提供清晰地识别其隐藏的相似之处。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思想和行动。”最早的隐喻研究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他认为隐喻语言是诗歌中的修辞手段。《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作者Lakoff&Johnson提出了隐喻理论,包括概念域、源域目标域、图像模式、不变性假设和映射。此书出版后,语言学家开始研究隐喻,他们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即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认为有两个域组成了隐喻,一个是具有明确相关结构的源域,另一个是具有模糊相关结构的目标域。源域在人类经验和生产的基础上具有完整而连贯的结构,其概念具体;目标域有一个模糊结构,其概念是抽象的。概念隐喻可以被描述为抽象概括,在这个概念下,有许多具体的隐喻表达。
我们可以发现认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修辞理论,并且更多地关注隐喻语言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系统在语言和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者认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翻译的核心问题是文本翻译方法的整体选择,但最重要的特殊问题是隐喻的翻译。”因此,人们认识到了概念隐喻的重要性,进而感知到它的魅力之所在。 三、实例探析
(一)战争情节中的民俗隐喻翻译
在史诗《江格尔》中,各位英雄为了保护理想国宝木巴不断进行斗争,因此战争场景的描写无处不在,有敌人来犯英雄英勇迎战,也有英雄为了保护土地和百姓以及扩张领土主动出击。这些情节体现了蒙古族英勇善战的民族品质,以及一些有关战争的习俗特色翻译。 例如,第二十一章“铁臂勇士萨布尔生擒克勒甘汗”中,勇士萨布尔因圣主江格尔在面对敌人威胁时第一个想到的是英雄洪古尔而心生不满,决定投靠另一位大汗时对江格尔说的话。 他(萨布尔)把这威力无比的神鞭,在右手里攥得出了汗:“当我不在的时候,你才会晓得马高镫短!”英译本中翻译如下:He held his sturdy whip tightly in his grip,“when I am away from you--only then will you know who is your reliable hero.”
这里的“马高镫短”采取了隐喻意译法,勇士萨布尔将自己比作马镫,是英雄骑马时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工具,蹬子短了自然无法顺利上马打仗,借此来隐喻少了萨布尔那么保卫宝木巴理想国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以“马镫”喻指“英雄”,这样一来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概念隐喻,即将“英雄”投射到“马镫”。因其对于“战争”和“骑马”皆有重要作用,也更容易联想和理解。
(二)兄弟结义情节中的民俗隐喻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蒙古族将结义兄弟称为“安达”,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蒙古族兄弟的英勇事迹,他们歃血为盟,出生入死,成就一番伟业。在《江格尔》中,许多英雄就是拜过安达的异姓好兄弟,他们一同为宝木巴理想国而战,即使英勇牺牲也在所不惜。史诗中许多拜安达的民俗信仰翻译,无不印证了蒙古族人民善良真诚又重情重义的优良品德。
“赤诚的雄狮洪古尔大战骑大灰马的残暴芒乃汗”中有关兄弟结义的描述:“第十一位萨纳勒道:此事我可不愿参与。我们曾经歃血为盟,是顶天立地十二兄弟,现在其中的十一个,要将英雄洪古尔捆起,若是洪古尔痛极而泣,我念当初结义之情,会把你们十个家伙,统统扔到殿顶上去。”英译本中将此段话译为:But one of them, Sanal,refused.“This kind of thing I cannot do.We twelve have solemnly sworn to be brothers,since we were born.How now can we betray him?How now can we bind him?Were it not for the sake of our long-time friendship,I would throw you, all ten,onto the palace roof,then!”
这段话中涉及到蒙古族兄弟结义的一个重要仪式“歃血为盟”。古代会盟,人们将牲畜血涂在嘴上表示诚意,以此来宣誓缔约。这里想说明萨纳勒念及兄弟情义拒将洪古尔捆绑起来将给敌人,凸显了兄弟情谊牢不可破。英译本中将其翻译为“we twelve have solemnly sworn to be brothers,since we were born”的意思无误,但是无法体现其坚不可摧的情谊。为了更加贴近目标域读者的文化内涵,应采取更能被其理解的翻译。可以用“covenant of salt”代替“歃血为盟”,因为《圣经》曾记载亚伦是以色列民族领袖摩西的兄长,也是犹太教的第一位大祭司,上帝对他说:“凡以色列人所獻给耶和华圣物中的举祭,我都赐给你和你的儿女,你们永远可以享用这份祭品,这是给你及你的后裔,在耶和华面前永远的盐约。”
在古代,盐弥足珍贵,且不会变坏,所以,盐约表示约定的永恒性、不朽性。在古希伯来传统中有“永远的盐约”之说,盐持久不变质,表示“永远不改变”。盐还可以调味,有中和的作用,是友谊的象征。古代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人们立约时都会吃点盐作为结束仪式,结交朋友也会吃盐,意味着成为盟友。因此,可以采用有同样隐含“永不改变”意义的“盐约”来表达“歃血为盟”。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we twelve had a covenant of salt”。 (三)婚姻情节中的民俗隐喻翻译
除了征战的故事情节,《江格尔》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便是各位英雄的婚姻家庭故事了。有的婚姻则是自己通过了解和观察女方而自由结合组成家庭,有的则需要通过其“凶悍”的岳父甚至是一个部落的刁难与折磨才能抱得美人归,还有的英雄还需要接受姑娘的重重考验才能喜结连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蒙古族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忠贞,其中涉及到不少流传至今的婚姻习俗翻译也值得一探究竟。
第九章“赤诚的雄狮英雄洪古尔与阿拉齐汗之女阿勒坦·登珠凯公主成婚”中写道:“常言道家中有女,奶酒壶塞容易掉。女儿并非胸前佛像,女大当嫁谁都知道,总会有那么一天,要去别人家中吃饭。接受谁家彩礼,不是我说了就算,要遵照卫拉特人规矩和习俗,让男子汉三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赛来做决断。获胜的一方可娶走我女儿。”英译本中为:“The daughter of a family is like the lid of a milk-wine flask.That can be easily fall and lost;when a girl becomes old enough,she must leave for another’s home. The betrothal gifts, yea or nay? Well,I do not have the say,the Oirat custom we must obey:contest three games to win the day.”这里写道“女儿并非像胸前佛像”,但是英译本并没有翻译这一句话。蒙古族人民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人们会将佛像一直佩戴在胸前,直至生命的尽头。女儿不像胸前的佛像,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就会出嫁,不会一直呆在身边,这里隐含了蒙古族对于佛教的推崇,以及对于婚姻延续的践行力。个人认为少了这一句的翻译就不能如实地体现涉及到的文化概念隐喻,因此可以加入这一句的翻译:“...and lost;a daughter isn’t the Buddha statue which is worn around the neck all the time,when a girl...”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中英译本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蒙古族民俗的概念隐喻研究进行了一些探析,其中涉及民俗翻译的基本可以归为战争故事、兄弟结义和婚姻情节三大类。本文摘取部分实例对其进行浅析,比如通过注解或直接找到较为对应的目标语文化翻译将一些隐喻背后所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更好地被目标域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希望能为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传播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杨海鹏.《江格尔》中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3):11-15.
[5]张媛.《江格尔》翻译研究综述[J].民族翻译,2013(4):52-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