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间一度“春秋”——〈左传〉今读》后记

2021-12-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29卷第2期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1 《人间一度“春秋" (汕头大学文学院, 广东<左传>今读》后记 汕头515063) 张惠民 王富仁先生为我的这本书作序.开篇从我与 他的缘分谈起.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人与 书也是有“缘分”的。《春秋左传》是我生命中情有 独钟的一部书.他凝聚了我人生中太多刻骨铭心 的情事与情感 60年前的那一个龙年.我的父母 把我带到人间一个温馨的小康之家 我这几年在 课堂上讲欧阳修和苏轼.都会告诉学生.人生有 个好母亲是最大的福气 我的母亲是完全意义 的大家闺秀,端庄贤淑.心灵手巧,不知书而达理 (那个时代.家境再好的女子也多不能接受学校 教育),充满慈悲,最伟大的品质是能淡定处忧 患。先兄惠泽是我家第一个知识分子.很早就在 家里有了一个像样的书柜.其中最为珍爱的就是 函清初版本的《文选》和一部没有封面的《左 传》。当然,其时我只能借助小人书而读下《三国 演义》,《文选》和《左传》只作为镇室之宝敬若图 腾。20世纪60年代初。家中遭了大难。母亲靠手 工生产了一点小商品.偷偷出卖换几个养家的小 钱.竟被视为罪恶的资本主义的尾巴.罪名是投 机倒把 尾巴被无产阶级专政巨斧砍断了.接着 又抄了家.值钱的东西抄了.不值钱的文化也抄 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文选》和《左传》,一看就是 封建文化 父亲原也防着这点.把这两部书混放 在医书里,但也难逃其厄。那天晚上,月黑风高, 粗暴的撞门声把我惊醒.睡眼忪惺.一帮凶神恶 煞破门而人.把我那神圣的书架推倒.把书全部 抄走 本分老实的父亲不知从那里生出来的勇 气,竟然挺身而出,护住那批藏着《文选》和《左 传》的医书,并连连申辩“这是医书”。带头的强盗 扬起巴掌给了我父亲一记耳光.说:“什么医猪医 狗,通通抄走。”几十年来,《左传》与我父亲挨的耳 光一起镌刻在我的生命中。1978年,我考上中山 大学.与苏洵一样。27岁才开始正式发愤读书。到 一一了广州,第一次与同学结伴上北京路书店.我就 直奔古籍柜台,毫不犹豫地用半个月的伙食费买 下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的《春秋左传集解》,并迫 不及待地半懂不懂地读了一遍 但是并没读出什 么感觉.似乎只是下意识地为我的父亲.为我的 长兄找回一个被粗暴扯碎的梦而已.所以刚买回 来的《左传》被我束之高阁 我自1982年在中山大学毕业获翰林学士学 位以后来到汕头大学.30年来以所谓的学术谋 食.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我应是宋代文学中的词 学中人,而今竞写下几十万言的关于《春秋左传》 的文字。经学中人与史学专家会说,君处北海,我 处南海.不虞竟然而涉吾地.闯进了一片门禁森 严的领域。词学界的朋友也疑之.并深表遗憾.以 为这是选择性、方向性错误。不务专业之正业 毕 业3O周年,往事并不如烟 人生何似.雪泥鸿爪 不要妄图人生的长在。也不要迷信文字的不朽.30 年的努力.只求在自己人生的路上留下一些印记 而已。10年沉浸于唐宋词.有了以《宋代词学审美 理想》为代表的几本研究唐宋词的小书;又l0年 与苏轼为友,有了一本关于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 思想的《士气文心》(与张进合作):对文学与文化 的寻根.让我有了10年的阅读先秦.而其中用了 5年时间细读《左传》十余遍。而有了这本辩思春 秋文化的读书札记 这些就是我留在自己心中的 雪泥鸿爪。进入学术界.治词虽也出于天性,但其 中著书不免有为稻粱谋的成分.这也是生存与职 业的需要 而10年以苏轼为友.则意在寻求安身 立命了 苏轼之出入儒释道.积极乐观旷达深刻, 都成为我爱之而学之的良师与益友 10年读先秦 而下及汉魏两晋.则在追问苏轼之所以为苏轼, 我之所以为我.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源。由形 而下进窥形而上.为我之学.打破了学科分类之 收稿日期:2012—04—20 作者简介:张惠民(1952一),男,广东饶平人,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惠民《人间一度“春秋”——(左传>今读》后记第2期 93 门限,冲破经学之桎梏。出入文史哲,怀古而为伤 今 不再为稻粱而读书.不再为学问而读书,只为 生命的需要读书.做回到一个完全纯粹的读书 人。而读书之道,我取诸葛亮的读书“知其大略”、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而“每有会意.辄欣然忘 食”.悟到此中的真意.悠然而见眼前的南山。人 经人史回到先秦,思想放飞.精神远游.追寻经 典,思考文化.怀古咏史。静思而悟。有感而发。我 注六经.神游春秋,人乎其中,得其生气;再出乎 其外.回到当下,立足当代,此为六经注我。就题 发挥,悲喜咏叹.随意超悟。感慨系之。感天地于 一瞬,晤古人于千载.发怀古之幽情。伤来今而怆 然。笔端时带感情,见解力求超妙,形式不拘.随 物赋形.文字颇似小品的札记.卸下学术的刻板。 放下经学的威严.做一名亲切的古典文化的导 游。本书写作过程中.文本的解读,主要依据杨伯 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春秋历史之把握则多以 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史》为准;至于义理的阐发, 则多得西晋杜预的启迪 先秦的文化经典.在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 刻度上,我以为《左传》应与《周易》、《论语》、《庄 子》为同一层次。这都是值得治古代史、思想史、 文化史者高度重视 对于今天的读者.让经典冲 破经学的桎梏,让尘封的历史成为鲜活的文化.让 古人的思想成为我们的智慧.用古典的情怀滋润 我们苍白的魂灵.用朴野的血性强健今人孱弱的 生命。即如在文学上.《左传》也是一座高耸云天 的峻峰 它超越了右史记事左史记言的局限.言 事相兼以史传人.各具神采而千载之下凛凛如生。 书写二百多年之春秋.运大手笔.写大场面,真为 人文大历史。而作为史传散文之渊薮.其文字之 汪洋广远、沉雄悲壮,感情之充沛,笔力之雄大. 唯《史记》可以媲美。如果说,《史记》是辛稼轩笔 下的高山。雄深而雅健,《左传》则是李太白诗中 的黄河,“白波九道流雪山”;如果说《史记》是李 白《忆秦娥》中的“汉家陵阙”,而《左传》则是其 《关山月》中“苍茫云海间”的“天山明月”:《史记》 是愤书是谤书,则《左传》是赞歌是悲歌 本书取名用“人间”一词.虽为偶用.但也颇 有作者之用思。人间.自是在天地之间.有了人 类,有了人类结成的社会.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也就有了“人间” 而每个时代每个族群的文 化。总是不断地演变的 这种演变并非总是从不 完善向更完善演变。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某 些方面进步了提升了,但也同时伴随着某些高贵 美好的质素的失落,这种进步和失落也就构成了 每个演进的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文化风貌 春秋之 不同于战国.李唐之不同于赵宋.也就是历史的 不可重复性.人间也就只有一度的春秋了 钱穆 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 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 细腻雅致的时代。”“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 备.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 ”我尝 与王富仁先生有一段对话.王先生说中国人心之 坏.起始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 我则以为中国人 心之坏.起始于战国之际 我们相视而笑 他当然 明白我表达了一种对战国之与春秋“曾日月之几 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遗憾 这也就是本书贯穿 其中的春秋不可再现的“一度”的哀挽之情。《庄 子》有《人间世》一文,深慨于其时人间世的沉浊 黑暗动乱与人的异化 而近人王国维则以“人间” 名其词与名其书.或许“人间”也深含静安先生对 清末民初.旧文化已死而新文化未生的惶惑悲哀 及满目的沧桑与苍凉.以至于使他从这“人间”出 走,从彭咸与屈子之所居。质本洁来还洁去。故 “人间”一词,自与庄、王二氏有关。而“人间一度 春秋”之用则点化自东坡《西江月》中秋词“世事 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其中人间世之人生如 梦.人生之能得几度秋凉与春温 春花秋月何时 了.往事知多少 也如我自己之人生只有一度幸 福的童年.只有一度辛苦的盛年.却也如人类历 史只有一度的“春秋” 而苏词结煞“中秋谁与共 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则流露出旷达掩盖不了的 孤独寂寞.这就是我总结的所谓“静水深流” 东 坡式的孤独是深长的.我也时时感受着人生的孤 独 中秋谁与共孤光.举目四望。人海茫茫。凄然 回望.回望那遥远的春秋.不由有一丝彻骨的凄 然 写完这些文字,蓦然举首,发现今天又是人间 的一度中秋 天上那一轮从春秋走来的无声冷 月.把清光撒满当下的人间.普照着这人间的悲 欢离合,也撒满了我书房外的小树林。月光如水. 树影斑驳,鸟声清圆,绿萝爬上窗台。这是我在汕 头大学的第三十度中秋.但每年的中秋又都是唯 一的。今年的中秋,月圆的时候.人也圆了。儿时 朦胧的梦也圆了。明年呢?不知道.明月明年何处 看.美人竞夕起相思。 放下笔,举起杯,一缕茶香一瓣心香。虽然挥 不去那一丝淡淡的凄然.但却油然而生一种了却 前缘的释然与欣然 壬辰中秋于汕头大学近月楼 (责任编辑:李金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