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牡丹亭》中“情”的多重意蕴

2021-09-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8期 兰 州 学 刊 Lan zhou xue kan No.8 2006 Genera1.No.155 总第155期 ・文学研究・ 《牡丹 亭》中“情" 的多重意蕴 何 姗 罗嗣亮2 (1.中国计量学院 图书馆,浙江杭州310018;2.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 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 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 笔。 [关键词]情;情欲;情爱;理;个性;自由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6)08—074—03 作者简介:何姗,女,湖南岳阳人,就职于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罗嗣亮,男,湖南岳阳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情”是《牡丹亭》的主题和灵魂,正是汤显祖在该剧中赋予 “情”以深刻而丰富的意蕴,才使该剧在同时代的诸多剧作中鹤 立鸡群,并在文学史上和社会现实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在“以理 杀人”的封建时代,汤显祖对“情”的顶礼膜拜,已经使“情”上升 到了本体的高度。具体到该剧中,“情”到底指情欲还是情爱,众 说纷纭。笔者认为,既然情已经上升到本体的高度,汤显祖所谓 的“情”便是一种放大的情,具有多重意蕴,包括情欲、情爱、亲 字,概括了整个作品的主旨。据说,汤的老师张位读《牡丹亭》 后,劝他:“以君之辩才,据麈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关、闽下? 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衿所笑!”汤回答说:“某 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张位无言以 对。 6 J汤显祖公然以他的“情”来对抗当时坚不可摧的“理”,但是 问题在于,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情”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显 然望尘莫及。汤显祖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提高“情” 的地位,他将情提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 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7j如果说一般的情不能与理抗衡,那 情、友情在内的许多情,都是“情”的表现。在《牡丹亭》中,“情” 的范围虽然缩小到了男女之间的情,但仍具有丰富的意蕴,情欲 和情爱都是它的重要内容。 一么,至少“至情”是可以与理平起平坐的。汤在《耳伯麻姑游诗 、本体意义的“情”及“至情”的世界理想 序》中提出了“世总为情”这一观点,一个“总”字,表明他已经将 情抬到了本体的高度。当然,汤显祖不是哲学家,以情反理还是 汤显祖的“情”与当时的反理思潮密切相关。明王朝定程朱 理学为正统思想,理学在政治的调教下日趋僵化、古板,严重束 缚着人们的思想,同时,一些假道学家们借助理学为自己谋取私 利,招摇惑众,使理学形象扫地。到明朝中期,一股怀疑、否定理 学的思潮开始出现。王阳明反对理学将“理”抽象到至高无上的 地位,强调“心”的作用,对当时的理学权威起了一定的动摇作 用。“泰州学派”由王阳明的学生王艮开创,汤显祖的老师罗汝 芳正是王艮的三传弟子。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是天赋的,但一般 被私欲所遮掩,因此修身养性、恢复本心的“致良知”就显得必不 可少,而泰州学派则强调本心自明,良知无须从外学习或从内修 养,相信即使是素不识字之人,不学不虑,也“俄顷之间,能令其 心地开明,道在眼前”。…从汤显祖的作品和言行中都能看到他 以情存理,始终都是他无法圆满解决的问题,但他最终还是没有 能接受王学左派要求人们率其性情之正以合于天理的主张,也 没有按达观所说的那样去“绝情”,可见,汤显祖是有执于现实人 生的,他始终都在捍卫着“至情”二字。 “情”已经被推到了“世总为情”的本体高度,于是,在汤显祖 的理想中,便有着“至情”这一最高的有情人生的境界。这一境 界具有丰富的内蕴,包括爱情在内的所有情都在这一境界之中。 王思任曾指出:“《牡丹亭》,情也。” 8j可见,“至情”的理念在此剧 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很显然,现实中不可能有杜丽娘这一“至 情”的女子,汤只是想通过该剧告诉人们,当时,被“理”束缚着的 社会是多么地缺乏“至情”二字。《牡丹亭》只是汤显祖的一个表 达自我的工具,或者不如说,杜丽娘即是汤显祖的化身。事实 上,满腔热情但不免天真的汤显祖真的尝试过“以情施政”,企图 建立一个“至情”的理想国。他曾在除夕、元宵放走囚犯,并无一 逃逸;曾为百姓开办相圃书院。这些都为他赢得了百姓的感激, 但是封建王朝的保守性最终只能使他的“至情”理想国归于破 碎,从此,他只能借梨园这块小天地来苦苦经营他的“至情”理 想。 在思想上所受的泰州学派影响。他曾说,“如明德先生(即罗汝 芳)者,时在吾心眼中矣o"[21另外,汤显祖在思想上还有他最佩 服的两个人:李贽和达观。二者都强烈反对封建礼教,被当时的 统治者视为异端,而汤显祖则把二者作为自己的思想上的挚友, 他说:“见以可上人(即达观)之雄,听以李百泉(即李贽)之杰,寻 其吐属,如获美剑” 3 J。李赞猛烈批判封建理学,反对把“理”、 “欲”对立起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 J,提倡“童心”。 汤显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受到了李赞的一定影响。达观从禅 宗立场出发,批判程朱理学在“情”、“理”问题上的自相矛盾,指 二、自然意义的“情”及“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个性呼吁 如果将“情”具体到《牡丹亭》中,这种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 义的情,即情欲。这种自然意义的情对于年方二八的杜丽娘来 说,应该是正常的需求。可是,残酷的封建礼教却要么视而不 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虽然汤显祖对此作了自己 的理解,但对达观的这一论断他还是非常仰慕的。_5 汤显祖将“情”提到了本体的高度。他在《牡丹亭》题词中第 一见,要么极力压制。传统与现实、家庭与教育联合起来,将杜丽娘 堵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死胡同里。这样麻木、腐朽的礼教,将杜丽 句话即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一个“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 《牡丹亭》中“情”的多重意蕴 75 娘的青春蒙蔽得铅华尽丧。但是,这不但没将她塑造成他们所 需要的木讷贤德的大家闺秀,反而更挑起了她对美好事物的好 奇与追求:“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当她听春香说有一个大花园时,忙问在哪里,可有什么景致,一 那个迂腐的先生陈最良,居然以“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伤个春,从 不曾游过花园”为自豪;杜宝夫妇看见女儿裙子上绣了一对花、 一双鸟,也十分惊慌,怕引起女儿的春情;先生在解释《关雎》这 不朽爱情诗时,不许学生“多嘴”,生怕将她们“往歪路上引”。 “写真”一出最能体现个性的觉醒。锁在深闺,终日思念着 一看到满园春色时,她立即惊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 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 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眼前美不胜收的春色令她如痴如醉,如 梦中情人的杜丽娘一病不起,一日忽然从镜中照着自己的病容, 竞自悲自叹:“哎也,俺往日艳冶轻盈,奈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 大梦初醒。这是她对自然美的觉醒,是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的真实写照。她的审美情感从此解放出来,井马上又将审美对 象由自然美转移到自身之美:“天呵,春色恼人,信之有乎!常观 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 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官之客?……吾生于宦 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 过隙耳。”自然美感召她珍视生命,享受青春,一直被压抑着的几 乎快要丧失的爱欲像火一样喷涌而出。然后,她就在花神的保 护下与柳梦梅翻云覆雨,享受第一次美好的情欲。初次“见面”, 缺乏 tL,灵的感受和情感的沟通,“情不知所起”却“一往情深”,其 实,这种不知所以然的情正是被压抑的自然情欲。所以,汤显祖 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吞吞吐吐的表白,省去了 思念、猜疑,直接进入到情欲这一人的正常欲求之中。可以说, 这时候的柳杜是没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爱情可言的。汤这样写的 目的是想告诉大家:这一恐怖的社会将人的基本欲求都压抑殆 尽了,还谈何卿卿我我、高雅典正的爱情呢?才子佳人的温柔敦 厚、凄凄惨惨的只怨不怒的爱反倒成了贵族们的消遣,如果有那 么一点反抗也只不过如隔靴搔痒,只有这样如火山喷薄般的爱 与欲才能振聋发聩,唤起高枕无忧的抑或麻木不仁的人的共同 觉醒。不过,在后面的情节中,汤还是没忘记将这种情欲升华为 可歌可泣的爱情,从而赋予了作品以更深刻的意义。 汤显祖对自然情欲的肯定,与泰州学派及李贽的影响是分 不开的。罗汝芳对“制欲非体仁”的赞同,肯定了人的多重欲求, 对汤的启发很大。从“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一语,还可以看到李 贽“童心”、“真心”的影子。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和反抗精 神,在晚明时期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他提出,“穿衣吃饭即 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从正面肯定了人的生活 欲望,卸除了枷在百姓身上的理学沉枷,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解放 了人。他大胆提出冲决“条教禁约”,要求个性解放:“只就其力 之所能为,与心之所欲为,势之所必为者以听之,则千万其人者, 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 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l9 他们的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 自然本性的合理性和价值。 情欲是属于人的自然本性的东西,它是个人的一种感性特 征和需求,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它与生俱来却又各不相同,而 封建礼教却硬要把他们所坚信的普遍的“理”和“礼”加到每个具 体的个人身上,否定个人的合理情欲,给每个人都套上一副沉重 的道德枷锁,这实际上也就是否定人的个性。 明代是程朱理学统治森严,“以理杀人”的高压时代。处在 这个时代的妇女更是要再被加上另一重压迫。统治阶级对女性 高度防范,严厉禁锢。程朱理学、三纲五常自然不用说,还要用 太后、皇妃的《女鉴》、《内则》、《女iJlI》等牢牢捆住妇女的手脚。 《明史・列女传》所收妇女,名目繁多,写尽了妇女们的屈辱史。 汤的家乡临川,元代只有一个孝节祠,到明代就增加到六十二 个。[Jo]《牡丹亭》中“训女”、“闺塾”两出,首先就展示了当时的时 代气氛:森严的家教不许睡午觉,连自家的后花园也不许跨入; 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 貌乎!”遂自画形容。这一出中,杜丽娘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女 为悦己者容”,几千年来,女性的美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男 性的,女性美要靠男性来欣赏和评判,此处,杜丽娘终于开始赋 予自身之美以适当的价值。这与李贽的“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 之用”l1 ,有着惊人的一致!小、r头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女 孩,可以说,春香正是杜丽娘调皮性格的外化。闹学的主角是春 香,后台却是小姐丽娘。虽然杜丽娘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 格言训斥春香,但在心底里,杜丽娘和春香是相通的,她们都有 着对沉闷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新鲜、美好事物的渴求,这从她们 对花园的共同兴趣就可以看出。 总之,杜丽娘竭力反抗理学压抑,“~生儿爱好是天然”,她 爱自然美、自身美、甚至情欲美。对这些美的爱融合成了其朴素 的个性意识,与理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抗。在《牡丹亭》中,爱情故 事同时也是个性解放的故事,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的 宣言,另一方面又时时可以看到个性解放的呼吁。 三、社会意义的“情”及“千般爱惜。万种温情”的自由情爱 某些学者常常为《牡丹亭》的主题是爱情还是情欲争论不 休,对此,笔者认为,如果回到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可能并不存在 关于情欲和爱情的严格划分,所以如果论及主题,还是“情”比较 合适。有学者认为,《牡丹亭》并没有写爱情,而是一曲人欲的赞 歌。笔者虽然也认为该剧中的“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 欲,但并不赞同该剧没有写爱情的说法。“情”在该剧中有一个 升华的过程,先是情欲,后来随着柳杜二人交往的深入,这种便 上升到了情爱。 在戏剧文学史上,《西厢记》中崔莺莺是第一个敢于突破封 建礼教,追求真情真爱的女性形象。莺莺出身显赫,具有一定的 文化修养,而且已经和郑恒定亲,这使得她在爱情道路上举步维 艰,一方面热烈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战战兢兢。因此,她开始 对红娘甚是狐疑,对张生则是出尔反尔,生出“闹简”、“赖简”的 波折,她有“乖性儿”和“假意儿”,既撒娇,又撒野,欲说还休,欲 罢不能。要不是有热情大胆的红娘牵线及痴情勇敢的张生追 求,这段爱情很可能难以发生。所以说,崔莺莺不能算是一个真 正意义上离经叛道的典型,相比之下,杜丽娘则显得大胆热烈得 多。由于作者没有拘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是将梦境和冥 界引入情节当中,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现实中的压力, 比如不用怀疑身边的、r头,不用怕父母知道。因此,在醒时还有 点唯唯诺诺的大家闺秀,一进入梦境则成了一个毫不受拘束的 热情女郎。其发展之迅速,升华之强烈,很让人有从压抑郁闷的 环境中突然呼吸到一股清新空气的轻松感和畅快感。在这一过 程中,不用费尽周折,耍尽花招,不用怀疑,不用担忧,总之,一进 入梦乡便来了一个舍此其谁的翩翩公子,两情相悦,一拍即合。 杜丽娘的可贵之处当然在于其为寻梦觅爱徒然渴望而死,更在 于其死后和阎罗王的据理力争,在于其虽为鬼魂却一往情深,以 身相慰,在于其历尽艰辛为情而复生。如果说崔莺莺对爱情是 渴望的,那么杜丽娘则可以说是执着的,这种执着,使得她能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6 兰 州 学 刊 总第155期 历经劫难后勇敢地捍卫与维护他们的爱情果实。面对父亲“愿 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的狠心与淫威,杜丽娘在金銮殿上 时而慷慨陈词,时而深情述说,最后竞感动圣上,敕赐团圆。杜 住”。l131同样的“如花美眷”,同样的“幽闺自怜”。二者的心灵, 有着惊人的共振。对情爱的执着追求、个性的觉醒,都一脉相 承。从《牡丹亭》到《红楼梦》,可以说是一个爱情探索的过程,前 者高扬爱的理想,认为爱可以超越生死,后者则揭露了爱的必然 丽娘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够得上杜宝的那句评语:“这等胡为!” “胡为”只是杜宝眼中的胡为,杜丽娘纵有满腔热情,也还没 有到失去理智的时候。她的叛逆的看似懵懂的行为,正是为了 争取一种幸福宁静的生活。“幽媾”一出中,她郑重地向柳生表 悲剧(在当时社会)。前者是爱的觉醒,后者是爱的结局,可以 说,曹雪芹正好以冷静的声音回答了汤显祖的热烈的呐喊,这个 艰难的探索也就在古代中国社会告一段落。 当然,《牡丹亭》中的“情”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后半部戏, 逐渐回到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轨道,反叛的味道大为减弱。 将矛盾解决的方式寄希望于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实只相当于是 回避矛盾。杜丽娘复生后说的那句“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不免 让读者顿感心寒。 总之,虽然汤显祖不可能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主张,但他 毕竟是反礼教、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 为自《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的剧作,它以初生牛犊的反抗意志、 乐观必胜的浪漫主义精神,揭开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从此,中 国文学开始了突破礼教、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的漫长探索。 [收稿日期]2006一O5一l1 示:“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勿负郎心。每夜得共枕席,平 生之愿足矣。”一方面是杜丽娘大胆热烈地追求;另一方面作者 也为她的追求设定了一个美满的归宿。书生柳梦梅一表人才, 在梦中便与杜丽娘结合,并从此忠心不二。作者最后再给他们 来一个状元高中、一家团圆、夫荣妻贵,虽落入俗套,但也可以看 出作者对这种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赞颂,并进一步肯定了杜丽娘 此前的热烈行为。 对爱情的追求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爱情是一种 两情相悦的自主选择,因此在一种专制的非人社会里寻找爱情 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瓦西列夫说:“在自由与爱情之间存在着 必要而深刻的社会关系。它们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如果没有 自由与相互尊重的气氛,就不存在爱情。”ll 正因为封建礼教对 人性的束缚造成了人的极大的不自由,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 才会变得如此艰难,而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悲壮行为,也正 说明了她对情爱自由的执著与渴望。作者为杜丽娘设定一个深 情感动圣上的大团圆结局,虽然不可信,但也寄托着他对情爱自 由的希望和追求。刻画杜宝和陈最良这两个反面的形象,也正 是对剥夺情爱自由的假道学和封建礼教的无情讽刺。 四、《牡丹事=}中的“情”的影响和评价 注释 ①张潮《虞初新志》中有《小青传》,收有此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 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参考文献 [1]黄宗羲 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黄宗羲全集(第8册)[M].杭州:浙江 古籍出版社。2005.257 [2][3]汤显祖答管东溟.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1295,1295 《牡丹亭》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相传娄江俞二娘酷爱《牡 丹亭》,反复诵读,断肠而死。杭州商小玲演出“寻梦”一出时,同 病相怜,竟一时激动,仆地而亡。扬州少女冯小青,生前也酷爱 [4]李贽.答邓石阳.李贽文集(第1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4. 【5]汤显祖.寄达观.汤显祖全集【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351. [6]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 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2573—2574. 《牡丹亭》,并写下一首感人的诗为证。 所有这些,都只因为《牡 丹亭》刻画了杜丽娘这一一往情深的人物形象,道出了被压抑的 时人的心声,特别是锁在深闺中的少女们的心声。以《牡丹亭》 为代表的“临川四梦”问世后,有一大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汤显 祖的影响,从立意到曲词风格,都刻意模仿汤的剧作,戏剧史上 称“临川I派”(或玉茗堂派)。毫无疑问,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 亭》所表达的至情理想对“临川I派”诸作家是有深刻影响的。其 中洪异的不朽名剧《长生殿》正是再次表达着这种感天地泣鬼神 [7]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 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1153. [8]王思任 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 社。1999 2572. [9]李贽.道古录.李贽文集(第7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365 【10]徐扶明.(牡丹亭>与明代婚姻.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7 32. 的至情;孟称舜《娇红记》是一部出色的爱情悲剧,“劳殒”一出仿 “闹殇”,写得非常感人。《桃花扇》第二出“传歌”和第二十五出 “选优”,都写了李香君唱《牡丹亭》,可见孔尚任对它也是很赞赏 的,多多少少受其影响。 从写情的角度来看,《牡丹亭》可以说是《红楼梦》的前奏。 [11]李贽 答耿中丞.李贽文集(第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 2000.15. [12][保加利亚]瓦西列夫.爱情面面观[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86. 324. 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受杜丽娘影响也非常深。曹雪芹在小说 中就曾写到黛玉听《牡丹亭》时的心理感受:先是“感慨缠绵”,然 后是“点头自叹”,最后竞“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 [1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二十三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206. [责任编辑:郭洪】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the“Passion’’in the Peony Pavilion 、H Shan LUO Siliang Abstract:“Passion”is all important topic in the Peony Pavilion,and the.soul of it.Tang Xianzu,the writer of this Ming dynasty opera。advances“pas— sion”tO be a kind of reality.In this opera,“passion”is firstly a natural ardor,secondly,a social love.By affirming ardor and love,the Peony Pavilion is actua1. 1y full of resisting to the…Li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and pursuit of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Just because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the“passion’’in the Peony Pavilion,it exceeds most of the former love operas and engraves a strong stroke in Chinese opera history. Key words:passion;ardor;tore;Li;individuatity;freed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