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过度教育”现象的博弈论解释

2024-04-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33卷第3期Vol.33 No.3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SocialSciencesEditiongy(

2018年5月

Ma􀆰2018y

“过度教育”现象的博弈论解释

施晓光,张东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大学的扩招政策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过度消费,导致了学历筛选作用的失效.高学历群  摘 要:

体急剧膨胀,从而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平衡造成了不利影响.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可知,扩招政策下的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分别从自身的最优策略出发,却在整体上产生了较差的结果,这种互动促使了“过度教育”现象的形成.要缓解这一局面,需要重构学历的筛选机制,同时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避免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过度干预.

关键词:过度教育;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扩招;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G40G01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G3571201803G0096G04

“:过度教育”一个结构失衡的问题  一、自2我国逐渐出0世纪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有统计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结构中无论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的招生规模都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且增十多年2003年的26.9万增至2015年的64.73万,

2]

“.间翻了两番,过度教育”的问题凸显[纪7是指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0年代的西方国家,背景下,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高学历劳动力大量从事低学历者即可完成的工作,从而使教育收益

2]

.就国内而言,率下降的现象[过度教育又与高等1]

.以研究生为例,幅较大[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

历的教育,一些学生接受的过度教育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成本,还超过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从长期来看,过度教育所带来的学历相对贬值又会驱动人们追求更高的学历或更好的教育背景,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这一现象,已有许多经典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就强调了教育投资的重要性,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分配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一方面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降低失业往集中于对社会资本及其再生产的探讨,他们更关注学历本身在社会分层当中的作用,代表性的有鲍尔斯和金提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布迪厄的文化再«文凭社会»中的论述在内,这些理论大多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统治阶层垄断性的权力之上,他们利用学校以及文凭来对他们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和特殊利益进行再生产.因此,人们为了冲破这种控制、实现社会公平而追求获取更高的学历.

随后出现的“筛选假设”理论则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该理论强调教()育作为一种“市场信号”的筛选marketsinalingg作用,从而在不完全信息的劳动力市场中,通过求

5]

.在职者的教育程度将不同能力的人进行区分[

4]

.包括柯林斯在生产理论以及艾普尔的反抗理论[

]3

.社会学角度的理论解释则往率并促进社会公平[

“()过度教育”一词发端于2overGeducation0世

教育扩招密不可分.大学扩招使得高学历的毕业生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人才供给的增加速度超,过了社会发展需求,导致了“知识失业”于是“过度教育”现象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也令人担忧.对学校来说,招生的增加将给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后勤资源造成压力,而部分学校盲目开设研究生专业则可能因为缺乏转型条件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单位来说,在高学历毕业生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往往会在招聘中设置更高的学历门槛要求,这极有可能是岗位所不需要的,从而造成人力成本的无效增加,也促使“就业难”的问题激化.对学生而言,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或需要接受更高学

收稿日期:2018G02G16

,作者简介:施晓光(男,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比较高等教育政策和教师教1962-),育研究;张东明(男,河北秦皇岛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1993-)

“],():引文格式:施晓光,张东明.过度教育”现象的博弈论解释[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8,33396G99.

􀅰96􀅰

“施晓光,张东明:过度教育”现象的博弈论解释

这一理论视角下,雇主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将高能

6]

.筛力者筛选出来,并支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

彼此的选择,这也就在局部形成了静态博弈,即单位和学生同时作出策略选择.而假定学校选择了维持原状,那么出于招聘的实际考量,用人单位并无动机提高门槛,所以也只有维持原状的一种选择,这样,学生则处于最后行动的位置,且有升学读研和直接就业两种策略.模型当中的“学生”特指没有学术意愿或兴趣的就业导向类型.

选假设理论的另一特点在于反映了学生和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有学者认为“过度教育”现象

[]

的原因是1但考虑999年以来高校的盲目扩招7,

到各个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方的决策.

因此,本文从筛选假设理论出发,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模型,尝试从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对“过度教育”现象进行解释.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基于对现实情况的量化和参与者的理性人假设,它更侧重于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演绎,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解释现实中“过度教育”现象的成因.本文之所以选择博弈论的方法进行研究,更主要是希望藉此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思路,并在研究方法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

二、扩招政策下的选择困境

1999年的高校扩招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经济发展的考虑,高等院校只是这项政策的“被动”执行者.但是当作为政策主要执行者的高等院校从被动角色转为主动接受角色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高等院校要不要扩招?如何扩招?在扩招的决策过程中,高等院校陷入了如何发展的选择困境.

众所周知,博弈论是基于理性人假设的一种对策理论,需要根据其他参与者的行动来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它需要确定三个基本要素:“参与者”

“p校过度教育layer)、“、用人单”策位现象的形成过程中略”(strategy)和“和学生,这是三个,支参与者主要包括学付”(payoff).在独立的行为主体.

在决策过程中,三方并不是同时行动,也并非可以观察到彼此的行动.据此,不妨先构建一个简单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如图;者的互动关1所示)然后借助博弈论的思想对三系加以分析.首先列出每个参与者的全部策略:假定学校可以扩招上浮,即提升层次或扩大规模,也可以选择维持原状;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提高招聘时的学历门槛,或者维持原状;而学生可以选择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者直接就业.

就大学扩招政策而言,学校是直接落实机构,因此学校可以作为动态博弈中最先行动的参与者.如果学校选择扩招上浮,那么用人单位和学生将进行后续的博弈,由于两者的策略选择都发生在毕业之时,所以在学校作出决策后,后面两者并不能观察到图1 学校、单位、学生的动态博弈模型

假定学校扩招所获得的声誉以及经费收益为

生的额外薪酬水平为,

需要付出的后勤及w师学生升学成,资本升学需要付出的成本为等成本为π,单位给予c学不同类型的系数为n,每种策略下,学校、单位和学生各自.得接到下的来支,考付虑情况,就会出现六种可能情况.

第一,学校扩招上浮、单位提高门槛、学生升学

读研的情况下,学校得到的支付为α-π付出了工资wc的升学成本,学生得到w的学历工资收入,单位,额但外需要付出n.第二,学校扩招上浮、单位提高门槛、学生直接就业的情况下,显而易见会导致研究生教育以及就业市场的失衡和混乱,这对每一方都将造成L的损失,同时学校还将白白付出准备扩招的成本π状、学生升学读研的情况下.第三,学校,扩用人单位显然处于不利招上浮、单位维持原地位,在没有提高学历要求的条件下需要额外付给学生更高的薪酬W一种情况类似.第,四参与者的其他成本和收益与第,学校扩招上浮、单位维持原状、学生直接就业的情况下,单位和学生的情况比之于扩招之前没有变化,所以将两者得到的支付记为终得到,

而学校同样面临着扩大规模的固定成本投入学生升学读研的情况下-π.第五,学校,维学校由于未执行上级政策持原状、单位维持原,状最、以及校际竞争的外部影响而得到-δ的支付,由于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因此学校维持原状的损失δ相对较大;学生在没有扩招的情况下选择升

􀅰97􀅰

α0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

学,将付出更高的成本记为C,而单位没有提高学历第六,学校维持原状、单位维持原状、学生直接就业的情况下,学校同样面临着δ的损失,而单位和学生的支付情况都维持原状,记为0.

如果采用逆向归纳法,要从最后的行动者开始

要求,所以这些学生仍能获得较高的额外薪酬W.

的结果,这便形成了扩招政策下的选择困境,进而促使“过度教育”现象愈演愈烈.

三、困境化解:学历筛选机制的重构

要防止过度教育问题,或者走出由于规模急剧扩充所带来的扩招困境,关键之处在于从学历筛选机制入手,完成对学历筛选机制的重构.

第一,要正确理解就业过程中的学历筛选机制及其作用.在劳动力市场上,姑且假设存在能力较强和能力较差这两类学生,由于他们获取特定学历所付出的成本不同,要求的薪酬回报也相应存在差对模型求解.一是在学校扩招的情况下,单位和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对方的行动选择,也可能出现如图2所示的静态博弈的标准模式,即先考虑单位的决策过程:假定学生选择升学,那么单位提高门槛获得就业-w,则单位提高门槛造成,显然要优于维持原状的.二是在考虑学生的决策过程中-L-的后果显W;而学生若选择然不及维持原状,如果单位提高门槛,学生的最优选择必定是升学读研,从而避免-,扩招后的升学成本较低而收益更高L的糟糕结果发生;而在单位维持原状的情况下,于是选择读研就成为学生的占优策略.由图,这一静态博弈的均衡是单位提高门槛2的求解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升学读研,双方分别获得从图1逆推可知,对学校来说扩招的收益-w和w-nc的支付.另外为α-π三是在学校维持原状的情况下,学生选择升学还是.就业取决于W-nC与但从另一个角度入手,由于学校是动态博弈过程中0的大小,

其结果并不确定.首先行动的参与者,维持原状所得的支付是不受学生行动影响的;而由于政策的强制性,学校扩招所得到的-整个动态博弈的均衡解就是上述的第一种情况δ.α因此-π无论是正还是负,

学校从理性的角度不会选择维,

必定大于不扩招所得的持原状:学,校扩招上浮、单位提高门槛、学生升学读研.图2 单位和学生的静态博弈模型

在不考虑政策等外界影响δ的情况下,以扩招

前的学校、单位、学生的支付结构(扩招后的博弈均衡状态(α-π较.假定社会福利可以加总,那么扩招后,-w0,,0w,0-)n为参照c,单位和学)进行比,与生的总福利为因,关键在于政府政策影响了学校的支付结构-nc,反而小于扩招前的0;究,其使学原校扩招成为占优策略.也就是说,博弈的参与者都选择了对各自而言的最优策略􀅰,最终却得到了较差

98􀅰

异;但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他们都只会接受高于学历成本的薪酬.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而言,由于学生的特质不能直接观测出来,他们往往会根据求职者的学历提供相应的薪酬回报;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用人单位显然希望通过特定的“学历—薪酬”标准,使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能力差的学生望而却步.

在劳动力市场,影响雇主(用人单位)和被雇佣者(毕业生)达成合约关系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学历和薪酬.这个时候,学生的实际能力往往会被遮蔽.尽管雇主会用各种办法甄别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时间和手段等原因,学生的实际能力并非能够完全被测试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影响筛选机制的形成在于学生和单位围绕学历和薪酬的互动.这一机制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市场中的“学历—薪酬”标准能否将两类学生区分开来.

目前,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下的学生就业过程中,这种建立在学历这两个因素不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选+薪酬的因素似乎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择,同时也影响学校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走向.也就是说,似乎无需政策的干预,高等教育结构正在“朝着筛选机制重构的方向进行自然的调节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就业环境中,高学历原.在当前本带来的高薪酬正在随着“过度教育”现象的加剧而

逐渐降低,而处于最不利地位的恰是扩招之后过度接受教育并获得高学历的群体,他们相对更高的升学成本在低收入和难就业的背景下逐渐凸显出来,过度教育的回报逐渐无法满足这种成本,于是出现了“上大学不如打工”之类的说法,这种观点虽有些极端,但教育回报率的降低也的确在转变着人们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学历筛选机制的重构.

第二,建立不完全信息下的学历筛选模型.在构建学历筛选机制过程中,依据博弈论的不完全信息对称模拟出劳动力市场中的筛选机制,有利于防止学历筛选机制失效,同时也有利于完善甚至重构这种机制.这种模拟的学历筛选机制模式如图3所示.

“施晓光,张东明:过度教育”现象的博弈论解释

的区域意味着更低的薪酬回报,这对两类学生都不利,因此这两块区域都不能实现对不同能力学生的筛选.而曲线之间的区域则是有效的筛选机制范围,其间的职业方案只会对能力强的学生有利,而能力差的学生效用会降低,因此只有能力强的学生会选择高学历,例如点B表示大学扩招之前的高学历—高回报方案,能够起到筛选作用.

在过度教育的状态之下,由于高学历的过量和贬值,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

图3 就业过程中的学历筛选机制

高的学位,这无疑使得文凭的信号作用大为削弱.变得更平坦,而能力强的学生所受扩3中虚线所示)

招的影响并不明显.于是,原来能够起到筛选作用的点B由于曲线的变化而移动到了上方区域,两类从而导致了筛选机制的失效.对此,可以根据同样的原理找出应对之策,即在较高的学历水平上适当降低薪酬回报,由点B移动到点C,使能力较差或无志于学术的学生将无法通过薪酬弥补获取高学历的成本,同时,能力强的学生在回报降低的条件下仍有收益,从而重构学历筛选机制.

学生都倾向于取得高学历并拿到超额的薪酬回报,反映在无差异曲线图3中,即能力差的学生曲线(图

学生的无差异曲线,由于能力较差(或缺乏学术兴趣和志向)的学生获得同样学历付出的成本更高,要求的回报也就更高,所以其曲线更陡;而能力强的学生情况正好相反,其曲线更平坦.图3中的每个点都表示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学历水平和薪酬回报的组合,点A为不接受教育时的固定薪酬,两种类型的学生没有差别.

两条曲线上方的区域意味着同样的学历水平下更高的薪酬回报,对两类学生都有利;两条曲线下方参考文献:

假定图3中的两条实线分别代表不同能力禀赋

[]]():张德祥.中国高教研究,11998—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制度分析[J.2009121G7.

[]]():刘险得.劳动力市场视域下的研究生“过度教育”内涵与应对路径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J.2017170G73.[]“],():曲恒昌.筛选假设”与“文凭疾病”的防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J.1998320G26.[]]():李为民.文凭的花环与文化的荆棘[内蒙古教育,4J.20101157G59.[][],():5SPENCEM.JobMarketSinalinJ.QuarterlournalofEconomics197387355G374.ggyJ[]]():洪柳.教育与经济:从人力资本理论到筛选假设理论[教育评论,6J.2012614.

[]/([:////张谋贵.当前中国“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体制原因[7EBOL].2003G10G02)2017G12G12].httwww.xslx.comhtmp

//szrshts2003G10G02G14892.htm.p

(责任编辑 朱春花)

Interretinthe"OverGeducation"PhenomenonontheBasisofGameTheorpgy

,SHIXiaoGuanZHANGDonGmingggg

(,,)SchoolofEducationPekinniversitBeiin00871,ChinagUyjg1

,fromtheirowninterestswithoutconsiderationofthewholeeducationalstructurewhichbrinsabouttheg

,overGeducationphenomenon.ToalleviatethissituationitisnecessarorestructuretheselectivemechaGytterventionofeconomicandpoliticalfactors.

:;;;KeordsverGeducationstructureofhihereducationuniversitxansionametheorgyepgyyw

,,nismforacademicqualificationsmeanwhiletoadheretothelawsofeducationitselfandavoidexcessiveinG

haveadverselffectedthebalanceofhihereducationstructure.Theresultofthegamemodelanalsisyagy

,showsthatcolleesemloersandstudentsundertheenrollmentexansionpolicroceedinallcasesgpypyp

haveledtotheselectivefailuretotheacademicqualifications.Thebloatedgrouswithhihereducationpg

:AbstractTheexansionpolicfuniversitnrollmentandpeole'soverGconsumtionofknowledepyoyeppg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