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学辅导(3)
第五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函数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理论研究的是生产者(亦称厂商)的行为。
在经济学上,我们假定,厂商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极大利润)为目标。
为了追求利润,厂商运用生产要素从事生产。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二、生产函数
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其产出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函数。精确地说,生产函数是表明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一组投入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
Q=f(L、K、N、E)
第二节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如劳动)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这一规律发生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分为可变的与不变的两类。 第三,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量递增;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第三阶段:产量绝对减少。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总产量(total product TP)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AP)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MP)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TP和MP的关系: MP>0时,TP递增 MP<0时,TP递减 MP=0时, TP最大 MP和AP的关系:
MP相交于AP产量的最高点 相交前,MP>AP AP递增 相交后,MP<AP, AP递减 相交时,MP=AP, AP最大
第三节 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 1 页 共 5 页
一、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
理解这一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也是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在同比例地增加。第三,两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变动的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规模收益递增; 第二阶段:规模收益不变; 第三阶段:规模收益递减。
二、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
第一,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 第二,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 第三,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可以对副产品进行;
第五,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
内在不经济是指一个厂商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 引起内在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管理效率的降低;
第二,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的增加。 三、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外在不经济是指一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减少。 四、适度规模
是指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 第二,市场条件。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原则是:
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为:
第 2 页 共 5 页
PkQkPLQLM(1)MPkMPLMP()m2PkPL
二、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见下图)
K
·
Q
L
0
· (等产量线)
三、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等成本线表明了厂商进行生产的限制条件。这个限制条件可以写为:四、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结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见下图)
K A · E
· Q3 Q2 · Q1
E · L 0
·
第 3 页 共 5 页
E点说明生产者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下产量最大。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第一节 成本分析
一、短期与长期的含义
在生产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在这个时期中是否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动。
短期是厂商不能根据它们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长期是指厂商能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二、短期成本的分类
1.短期总成本(short-run total cost, STC)
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短期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 FC)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费用。这种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是固定不变的。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只要建立了生产单位,就是没有生产,也要支付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 VC) 可变成本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这种成本是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是可变的。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的支出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等。 短期总成本(STC) STC=FC+VC
STC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从FC出发,表示没有产量也不为零。 2.短期平均成本(short-run average cost SAC)
SAC是指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 AFC) 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AVC)AVC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SAC) SAC=AFC+AVC
SAC的变动规律由AFC与AVC决定。
3.短期边际成本(short-run marginal cost SMC) 在短期内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4.短期边际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1)SMC与SAC的关系SMC相交于SAC曲线的最低点。 相交前,SMC<SAC,SAC下降; 相交后,SMC>SAC,SAC上升;
相交时,SMC=SAC,SAC最低。(2)SMC与AVC的关系 这一关系与MC和AC的关系类同 SMC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 相交前,SMC<AVC,AVC下降; 相交后,SMC>AVC,AVC上升;
相交时,SMC=AVC,AVC最低。第二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 4 页 共 5 页
一、长期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ong-run total cost LTC)是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长期总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没有产量时没有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增加。
二、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long-run average cost LAC)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在长期中,厂商可以根据SAC曲线来调整LAC。因此,LAC曲线可以从SAC曲线推导出来。 1.LAC曲线的构成
LAC曲线指的是在不同的产出规模上,企业生产最低成本的轨迹。(见下图) 2.LAC曲线的特征
(1)LAC曲线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 (2)LAC曲线比较平坦。 三、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ong-run marginal cost LMC)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收益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它是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P×Q)。 收益中既包括成本,又包括利润。 总收益(total revenue TR):
总收益(TR)是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 average revenue AR): 平均收益(AR)是厂商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边际收益( marginal revenue MR): 边际收益(MR)是指厂商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TR、AR和MR三者的关系:
TR=AR·Q AR=TR/Q MR=⊿TR/⊿Q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1)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
(2)这是因为,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厂商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3)厂商对利润的追求要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无限大的利润。这样,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厂商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自已的产量。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