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1.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首先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功扩展。 其次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最后是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2.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3.民族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国际体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4.法国大革命孕育了三种政治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5.重商主义这个名词是亚当·斯密第一个使用的,注重货币即财富 6.吉尔平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根本上将马克思从一种国内经济理论变为一种阐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际政治关系的理论”
7.古典马克思主义范式贡献:剩余转让资本积累工资水平资本主义体系
8.罗伯特·吉尔平在其《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对国际体系的统治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际体系的统治或控制主要有如下途径: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之间的权力分配、国家间威望的不同层次、国际体系中的一系列权力和规则
9.“以牛顿以前的科学合计数以及牛顿以前的对物质世界的态度为基础的”是传统社会、
10.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学术界的发展和现代化理论侧重不同,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是追求一个普遍的、一般的模式
11.中心—外围的结构的理论假设中包括的具体内容有: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价交换、二元社会结构
12.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创新新毁灭、波兰尼《大转变》19世纪文明崩溃的原因是自我调节的市场对人、自然和社会的扭曲、
13.实际体系论的分析方法起源:法国年鉴学派长时段和大范围研究方法、康德拉基耶夫经济周期、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
14.(世界体系论者认为,世界体系一旦建立便围绕着两个二分法运行,一个是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第二个是经济专业化的空间等级)
15.根据这些模型对政府的假设,如果一个政府没有任何私利,政府最大目标是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提高社会福利,消解社会风险,这是仁慈型政府
16.一个好的政府就是技能满足利益集团的利益,又能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模式是民主的政府模式
17.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作为一个推动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协定”而运行,在GATT框架内前后进行了8个回合的多变贸易谈判,其中持续时间最长、争议最为激烈但成果最为丰富的一次谈判是乌拉圭回合。
GATT的基本目标和WTO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贸易自由 18.世界上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维护经济运行的三大支柱。
19.多边投资协定”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概念。根据鲁杰《多边主义:一种制度的解剖》中的观点,多边主义主要包括的原则是:不可分割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扩散性互惠原则
20.东盟方式其基本特征:协商一致、灵活性原则、政府间合作 21. 名词解释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定义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主要是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本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
2.绝对利益:亚当·斯密认为,在某一个商品的生产上,已过所耗
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相互交换,那么各国就都可以获得绝对的好处。
3.劳动分工与交换:劳动分工是斯密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概念和逻辑出发点,也是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古典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为根本的区别所在。
4.权力与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敏感性:指的是在某种政策框架内所作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付出代价的大小。衡量标准:跨国界的交往数量、因交往变化所付代价对社会或政府所产生的影响。脆弱性是“国家试图改变政策以减少外部条件所强迫付出的代价”即一方对另一方获得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付出的代价。衡量标准:做出这种政策变化代价的大小和承受这种代价的政治意志
5.国际机制:在相互依存条件下,调节行为体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一系列控制性的规则、规章及程序的网络。与国际体系联结紧密,相互影响。国际机制是国际体系中权力结构的中介因素,具有降低冲突潜能,避免无政府状态,实现有控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系内的决策。
6.理解霸权和国际体系的关系
1.霸权国家的利益霸权稳定论者认为,霸权国家的利益是其建立和维持国际体系的动机和动力。
2.国际体系的公共利益国际公共产品:国际公共产品是一种原则上能使不同地区的许多国家的人口乃至世界上所有人口受益的公共品,它是公共产品概念在国际范围内的引申和拓展,因此也必然具有公共品的基本特性,即收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7.外围社会的一般形态及其发展
依附理论着萨米尔·阿明认为,随着外围地区从前资本主义形态发展为外围资本主义形态,所有的外围资本主义都有如下共同社会形态:在国营部门中,农业资本主义站主导地位、产生一个追随统治地位的外国资本的当地资产阶级;
具有当代外围地区所特有的特殊官僚主义发展的趋势、无产阶级化的现象具有不完全的特点8.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变经济制度,构成了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依赖美元汇兑本位制,但该制度在清偿能力机制与国际上对该制度信心之间存在本质上的矛盾,这就是:特里芬难题。
9.雁型发展模式:日本学者1962年提出,当时主要是用来解释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增长和贸易模式变化之间的关系。按照这种模式,在东亚地区,领导者和跟随者之间是以一种类似于雁型的方式进行的:日本是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头雁,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台湾)随其后,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以及马来西亚)收其尾。这样,投过投资和贸易,东亚地区融合为一个整体。
10. 简答题
1.库珀的相互依存论的内容
相互依存论最早由理查德·库珀提出,但最初主要是从单一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作用做了阐述,没有推进到了政治战略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主要是政策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加深使经济福利成为各国外交政策和政治的主要目标。这样,国家间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斗争的性质才能由“零和博弈”转变为“双赢博弈”经济相互依存论主要内容:经济问题政治化。第一、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使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原则大打折扣。表现为:经济结构上的相互依存,即采取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制,一国发生的经济事件必然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经济目标上的相互依存,即各国经济政策目标受
到共同制约;经济手段的相互依存,即各国的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为他国所左右。第二、打破了“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的人为划分。美日贸易摩擦、国际货币体系动荡、欧洲联合等,使国际经济问题越来越难以在自身领域中得到解决,日益成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必须亲自出面交涉的重大外交难题。
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观点
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霸权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理解模式:一种是基本力量模式,一种是力量行动模式,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模式。
按照基本力量模式的观点,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有四种物质资源尤其重要,包括原材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中的竞争优势。在此模式中,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霸权国家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志:巨大的市场规模、货币优势以及经济的灵活性和流动性。
按照力量行动模式的观点,霸权是指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主宰国家之间关系的必要规则,并且有意愿这样做。但这一理论同时具有将霸权国家看做国际体系合作中充要条件以及忽视国内因素的局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霸权是一个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将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际体系中。历史上增有荷兰、英国以及美国三个霸权国家,他们的霸权与在农业-工业、商业以及金融方面的效率相关;奉行全球“自由主义”;霸权力量主要源于海洋的军事力量模型。
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劳动价值理论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在所有的产品生产商都处于劣势,但在国内各产业之间或商品生产的成本之间,总有相对占优势的产业或商品,它就可以生产这种在本国内有优势的产品。也就是说,和其他国家相比劣势较小的产品以供出口;而对于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占优势的国家,也不必生产所有的产品来出口,指需生产自己国内优势最大的产品以便出口,这种情况下,贸易对交换双方仍然都有利。由此,李嘉图得出结论,决定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
绝对利益。即使已过与另一国相比,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国际分工和贸易仍然可以发生。
论述题
1.相互依存理论的理论贡献以及局限性
通过对相互依存理论的学习,该理论主要贡献在于将非国家因素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原有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认识。将权力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拓宽了国家关系研究的视角。将国际机制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为后来国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更为全面地说,相互依存论者对古典现实主义的批判,使人受益颇多。
传统现实主义理论者存在三个传统的假设,即认为国家是国际政治舞台的最重要行为体、军事力量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世界政治中的问题具有等级之分。但是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现实主义者的理论存在缺陷,对于很多问题不存在解释力,如美元浮动、石油冲击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互依存论者进行了反驳:社会联系渠道的多样、问题间等级之分得以消失、军事力量不起主导作用。事实上在当前这一理论仍具有很好的解释力,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和突出,国家主权不断削弱,甚至部分国家再想超国家机构让渡主权。在这一过程中,经济问题变得同政治问题一样重要,对于贸易、投资以及援助问题的讨论甚至超过了对军事和战略问题的关注。这些实践都说明了相互依存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该理论也存在不足,相互依存论忽视了对国家实力,特别是对霸权国家实力和行动力的考察。事实上相互依存的国际机制必须有一个制定者和维持者,而这个制定者就是霸权国家。换句话说,相互依存理论太注重对于相互依存、国际机制、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的探讨,反而忽视了传统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的探讨和分析。
2.世界体系论的贡献及局限性
世界理论体系的贡献对国际关系的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研究;对
世界政治的长周期研究;对国际体系(资本主义体系)的研究。世界理论体系的挑战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争论:1500年以前的世界体系是否存在?世界体系究竟有什么特征?世界体系的未来是社会主义还是其他?世界体系论是否是一种新的理论?
我们认为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者将依附论发展推进了一步,以“世界体系”的宏大思维思考世界体系,而非传统现代化理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考察。在这一点上,世界体系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在世界体系论者看来,世界上部分国家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部分国家之所以无法成为发达国家,原因在于存在一个经济上完成统一、政治上存在允许多重国家并存的世界体系。国家想要取得发展,必须在世界体系内超越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想要保持发展优势,必须在体系内保持住优势地位。这样一来,对于国家发展和世界体系的问题便被抽象为一个体系问题。这种抽象提供了其他理论流派所不具备的思维方式,世界体系被赋予了更为强烈和明显的竞争色彩。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践中,这一理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在当前世界体系,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体系的地位由下而上,中国为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多个方面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最后才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在体系内取得更多优势。
对于世界体系论的争论长期存在,主要集中在1500年以前世界体系是否存在、世界体系的特征以及世界体系的未来是否是社会主义这三个方面。在我看来,世界体系论最主要理论弱点在于其方法来源,即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吸收。年鉴学派采用长时间的研究方法,具有地理空间跨度大,覆盖层面广的特点。世界体系论因而也成为了一个覆盖世界体系的超宏观理论。这一理论的宏观性质使得其对于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无法提供良好的分析视角和解释。其解释只能停留在世界体系层面,而不可能对较为微观的问题进行更好的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