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人文学中对黑人身份探寻的渊源:自非洲人被贩卖到美国为奴, 在美国的黑人奴隶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团体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国黑人。美国黑人原非来自同一地域、同一种民族文化, 除了肤色相同之外, 别无多少相同之处。然而,美国历史上一贯存在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迫使他们在潜意识上逐渐萌发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民族认同感, 在客观上加强了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不过,这种认同感是以被压迫被奴役的体会为基础的。事实上, 美国黑人不仅在政治和经济地位处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被迫失去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的非洲部落文化的断裂, 以及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隔阂使得美国黑人民族在文化生活上形成了一个暂时的真空状态。美国黑人这种在文化上的“失语”, 被学术界称之为“文化休克”。 并且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 在这样“一个新兴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定义自我, 寻找自我是一个长期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其次, 美国历史较短, 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再者, 两次世界大战的卷入带来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美国文学中写得比较多的主题就是寻找自我——探索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黑人文学中较为著名的对于黑人身份探寻的小说:托尼·莫里森是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所经历的特殊生活为背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一般的语言描写美国非裔族群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个黑人男人和女人的生动形象。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成功地记载了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黑人男青年奶娃寻根、寻求自我与自由的历程。她所创作的创作《宠儿》着力表现了黑人被践踏的人格与被戕害折磨的心灵。作者深刻描述了黑人主体意识的建构,探索了作为自我意识怎样从觉醒到重塑,鼓励黑人从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弘扬黑人的传统美德以实现黑人心灵世界重构的伟大目标。同时还有著名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沃尔夫.艾里森的《无形人》(又译《看不见的人》),该小说一经问世便广获好评,小说《无形人》正是描写了一个年轻黑人不断探寻文化身份的历程。然而, 鉴于黑人独有的历史经历以及美国的社会现实, 主人公的探寻之路上充满了各种阻碍。白人种族主义的猖獗, 黑人思想家们既冲突又有同一性的观点, 以及黑人文化传统的传承等因素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思想和行为。 提到黑人文学,不得不提的就是阿历克斯.哈利的《根》,作者认为寻到根就寻到一切,他希望黑人寻到“根”就可以寻到尊严;白人寻到“根” 就能理解黑人;天下所有的人都来寻“根”, 就能和平共处相容相通。《根》通过一个黑人家族几代人口口相传的家族史, 哈利找到了自己非洲之根,也找到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之根。
三、就《根》中的身份探寻寻找结论:小说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主人公昆塔在被白人掠夺到美洲土地之前所生活的非洲土地的美好, 正是这样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勤劳、坚毅、不服输的个性,也塑造了他的非洲人的身份。当他被掳至美洲后,在白人的压迫和歧视下,他坚定地保持自己非洲人最基本的特色, 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傲,坚守自己的非洲人身份。同时,他也有很强的种族认同感, 对和他一样肤色, 一样行为举止的人有很强的亲近感, 这也是每个黑人所共有的感觉——族群意识。此外, 就算他如此固守着自己的文化, 白人土地上几十年的生活,黑白两种文明的碰撞以及白人文化的冲击和侵蚀让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白人文化的同化。他的后代子孙与在这个土地上生活的其他黑人后代一样, 更是完全接受了白人的一切——语言甚至文化。尽管他们在企图完全融人白人的社会中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双重意识的困扰, 有些黑人甚至产生了自我仇恨的心理,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精神力量, 获得美国社会人的身份。
四、简述黑人文学中身份探寻的意义:简单的说黑人文学中身份探寻的意义在于美国黑人文化逐渐得到美国社会主体的认同并融入其中,从而丰富和扩大了美国文化的内涵。美国黑人身份的认同,提高了美国黑人的自尊心,从而使美国黑人地位提高。当然,在更加广阔的层面,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各国文化, 各民族文化, 各地区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交流,
相互撞击, 相互融合。于是, 我们也在时时问自己“我是谁?”“我”就是过去的“我”亦或现在的“我”?“我”是变化的“我”吗? “我”和“我”的民族又有什么联系? 别人怎么看“我”, “我”该怎么做到真正的“我”等等。这些既是小说主人公在思考的、而又何尝不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所遇到的问题。黑人文学在身份的探寻之路,文中每个主人翁的种种大悟是黑人群体表露心声、认识世界、努力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 无疑也具有更为广阔的现实意义: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 也应如那些主人翁一般, 在认同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不失“真我”, 却也要努力地兼容并收, 不断地积极地建构一个更复杂、却也更有助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文化身份, 这又何尝不是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