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每题2分,共16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龁(hé) 褊小(biǎn) 挟太山(xié) 邪侈(chǐ) B. 觳觫(hú sù) 孝悌(tì) 莅中国(lì) 狗彘(zhì)
C. 便嬖(pián bì) 罔民(wǎng) 庠序(xiáng) 彼恶知之(wū) D. 忖度(cǔn duó) 吾惛(hūn) 商贾(jiǎ) 是心足以王(wàng) 2. 下列句子中,肯定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莫之能御也 B. 是折枝之类也
C. 何由知吾可也 D.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王许之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圣人之所以为圣 C. 百姓之不见保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4.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苛政猛于虎也
B.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怵然为戒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 亦去之 去:离开
C. 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D.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6.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举国同庆 B. 包九夷,制鄢、郢/兼容并包 C. 拔三川之地/攻城拔寨 D.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长治久安 7.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打四个部分组成。 B.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C. 《雷雨》的作者是曹禺,原名万家康,代表作《日出》《原野》。 D. 《哈姆雷特》作者莎士比亚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剧作家。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雷雨》围绕周、鲁两家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造成的矛盾冲突展开。
B. 《雷雨》中周萍、周冲、鲁大海、四凤是兄妹,都是侍萍所生。 C.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
D. 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的叔父克劳狄斯进行复仇。
二、《红楼梦》基础知识检测。每题2分,共16分。 9. 以下哪项不是《红楼梦》异名( )
A. 《风玉宝鉴》 B. 《情僧录》 C. 《石头记》 D. 《金陵十二钗》
10. 关于以下回目中的别称及“一字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中的“闺秀”指香菱 B.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中“叔”指贾宝玉 C.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中“懦小姐”指惜春 D. ______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空格处应填“勇” 11. 《红楼梦》中如下外貌描写对应人物无误的一项是( ) ①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③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④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A. 探春 凤姐 惜春 妙玉 B. 凤姐 探春 黛玉 宝钗 C. 探春 凤姐 黛玉 宝钗 D. 凤姐 探春 惜春 妙玉
12. 以下关于“贾府盛衰”相关情节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中更多展示了贾府的荣盛,通过她的眼睛,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大观园中精致典雅的屋舍装饰和贾府中矜贵奢侈的饮食起居。
B. 查抄大观园时,探春早有准备,她命丫鬟们将自己的妆奁打开,请其查验,气势上压倒凤姐一众人。面对王善保家的冒犯,她毫不犹
豫的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C. 贾母典当项圈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府的衰败。面对宫中前来讨要钱财的夏公公,她只能典当自己的金项圈换取银子加以应付,并且将换取的银钱存好以备不时之需。
D. 探春认为,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社会关系盘根错节,不会一瞬间被外力击倒,反而是因为家族内部自相残杀人心涣散,从内部腐朽蚕食,才会最终轰然坍塌。
13. 以下关于“宝黛爱情”相关情节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照应了书中的“木石前盟”: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绛珠仙草。
B. 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二人看的入迷,还各借书中“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银样蜡枪头”词句表白、打趣。
C. 宝玉挨打后,众人纷纷前来探视。宝钗特意带来药为他擦拭,并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深受感动,忙用旧帕替她擦泪。
D. 黛玉读到《芙蓉女儿诔》后“忡然变色”,因为她由此想到自己,“无缘”暗指“木石前盟”最终败给“金玉良缘”,“薄命”则预示了黛玉因身体弱而早逝。
14. 以下哪一项不是周瑞家向刘姥姥介绍凤姐的话( ) A. 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B. 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C. 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她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 D. 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了。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史湘云提议以“柳絮”为对象来填词,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填的词得到了众人的推崇。请阅读下面两首词,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①,香残燕子楼②。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③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释:①百花洲在姑苏山上。②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③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这里暗自呼应“白玉为堂金作马”。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黛玉词中“粉堕”“香残”写出了春花香消玉残的败景,与后文柳絮飘飞之形做对比,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B.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写出了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也暗含黛玉的自我嗟叹。
C. 宝钗词中“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 宝钗的柳絮词描写了春光里柳絮飘飞的景象,充满了缠绵悱恻的情调,同时也显现出开朗乐观的气质。
16. 宝钗和黛玉的两首词,吟咏之物虽都是柳絮,但二者的特点不同,寄寓的情感更是不同。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飘飞的地点不同:黛玉诗歌中是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宝钗诗中是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
B. 飘飞的姿态不同:黛玉是粘连飘飞,随风漂泊,无人收拾;宝钗则是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何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写出柳絮不随水而逝,不沦芳尘。
C. 寄予的感情不同:黛玉词表达了对自我不幸身世的自伤,青春流逝的伤感,孤苦伶仃无人怜惜的哀愁;宝钗词表达了青云直上的向往追求,以及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
D. 象征的意义不同:柳絮在古人眼中,通常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黛玉词暗寓自己离亲远嫁的意思,对命运徒叹奈何;而宝钗词则象征了对他人瞧不起的真实内心。
三、现代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京剧以唱念做打的程式化综合表演手段、简朴多变的舞台呈现形式、虚实相生的写意技巧、崇高正义的道德追求,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表演艺术。
京剧吸收和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文化艺术精华,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表演的基本特征是程式化。将生活中的自然形态加工提炼,变成舞台上的规范形式,这就是京剧的程式。如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一根马鞭,演员在表演中却能够让观众明白,六七步就是走遍天下,八九人代表千军万马。这种程式化的艺术手段,具有写意的艺术风格。京剧中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都有自己的程式,音乐中的板式、曲牌、锣鼓,念白中的韵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势、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套路,以及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无一不是生活中语言、声调、心理和形体动作的程式化表演。京剧中程式化的表演,其实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使京剧富有魅力。
无论是传统京剧还是新编京剧,它们都鲜明地体现了京剧的价值追求。在长期的演出中,众多传统京剧剧目的魅力经久不衰,许多故事内容深入人心。《八义图》的义薄云天、《长生殿》的亘古爱情、《金钱豹》的扶危扬善……传统京剧以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共通的价值观念,
在且歌且行中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灵距离。新编京剧也同样具有这种功能。如新编历史京剧《于成龙》,以简约明快的艺术表演,刻画了一代廉吏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形象,观众深受感动,体会到范仲淹所说的“先忧后乐”的古代士大夫情怀和忧国忧民的为官政治理想。
京剧艺术对观众的精神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广大人民在看戏、听戏、唱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京剧能够做到寓教于戏、以戏化人。观众欣赏京剧的时候,往往被精彩的剧情吸引,沉浸其中,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心灵得到净化,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 《杨门女将》会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人们心灵受到震撼;《四郎探母》让人感慨百善孝为先,进而反省人生;《锁麟囊》让人效仿乐于助人,牢记知恩图报。许多人因为看了京剧表演,就会被京剧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影响一辈子。许多人在看戏、听戏、唱戏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浸润的过程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有效而长远。 (取材于刘玉普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历史上,影响范围广、生命力强、传承度高的戏剧艺术,一般都具有强大的内在精神。京剧就是这样一种戏剧艺术。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在传承京剧精神、扩大京剧影响力方面功不可没。作为一名旦角演员,他将视点投射到中国古代的英雄女性身上,编演了《木兰从军》《抗金兵》等一批宣传爱国主义,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剧目。“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严辞拒绝了日本人的演
出邀请。上海沦陷后,梅兰芳留居香港,坚决不为日伪演出。他冒着生命危险,蓄起胡须,不再登台。梅兰芳在舞台上塑造的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等巾帼英雄形象被观众广泛认可,他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气节,也唤起了万千戏迷的爱国热情。
不止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大批京剧名角也是如此。20世纪20年代,程砚秋在上海红极一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他满腔义愤,编演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亡蜀鉴》等,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信芳积极参演《文天祥》《史可法》《明末遗恨》等京戏,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诸多京剧名角在舞台上塑造的英雄形象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优秀的京剧艺人不仅注重道德追求,也注重对行规的严格遵守。京剧演员对全身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丝不苟的。以行头为例,京剧舞台上演员穿戴的行头有着精细的区分和严格的规则,每一样都不能弄错。“宁穿破,不穿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行头都是从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职业、剧情出发设定的,如蟒袍、官衣、褶子、帔等,各自有它的表现语言;每一类又有更加细致的区分,如官衣又有紫、红、蓝、黑等,可用来区分不同人物。行头和妆容、脸谱等,都成为一个人物性格、善恶、身份的外在表现。当演员踩着鼓点出场时,观众打眼一看,便知人物的地位甚至所处的情境和心性。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一剧中戴相貂,其丞相身份得以彰显;在《失空斩》中戴道巾,
将满腹韬略和仙风道骨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是绝对不会将行头弄错的。一个资深戏迷在反复观赏玩味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这种严格行规的影响。
2020年是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十年,也是徽班进京230周年。我们要继续弘扬京剧精神,将京剧发扬光大。 (取材于梅葆玖、梅玮等人的相关文章)
17.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京剧的“程式化”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剧的程式是对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加工和提炼。 B. “一桌二椅”的舞台布景简朴多变,代表千军万马。 C. 京剧中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都有自己的程式。 D. 京剧的写意艺术风格与程式化艺术手段密切相关。 18.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剧富有文化内涵,融合多种艺术精华。 B. 有崇高的道德,才使传统京剧常演不衰。 C. 新编京剧都非常注重刻画廉政亲民形象。 D. 京剧的魅力是由它的浪漫气质决定的。 19.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剧生命力强,具有强大的内在精神。 B. 梅兰芳在传承京剧精神方面功不可没。 C. 梅兰芳为了赢得观众的认可蓄起胡须。 D. 周信芳抗日时积极参演京戏鼓舞士气。
20.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行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宁穿破,不穿错”体现了京剧行规的严格。 B. 同一个角色在不同剧目中穿戴可以是不同的。 C. 行头包括京剧演出服装、妆容、头饰和脸谱。 D. 行头可让观众明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
21. 作为一名京剧戏迷,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结合两则材料,概述京剧戏迷是从哪些方面受到影响的。 四、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①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②,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两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恼夫有立志。 ——取材于《孟子》 材料三
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取材于《韩非子》 材料四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徽子③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
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注:①孤竹:商朝的一个诸侯国。②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③徽子: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徽。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
2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怨是用希 希:变得稀少 B. 盍往归焉 盍:何不 C. 不利重赏 利:认为有利 D. 从天下之贤士 从:跟随
2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以暴易暴兮 ②不可以赏使也 B. ①命之衰矣 ②居北海之滨 C. ①思与乡人处 ②与天下之诸侯
D. ①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 ②夫岂有求而为哉
24.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我对伯夷的心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B.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自己理想的百姓,不去役使
C. 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 不管别人的对错,都是豪杰之士。 D. 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那二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宁可饿死也不顾惜 25.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26. 对于伯夷、司马迁、孟子、韩非子和韩愈各自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三人,结合上述几则材料加以概括,并结合你对论者的了解及学过的课文,分析他们持这样观点的原因。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木兰花慢·彭城①怀古 元 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②,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③满关中。更戏马台④荒,画眉人⑤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彭城:即徐州,项羽曾在此建都。②重瞳:传说项羽一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乌骓:项羽所骑战马。③禾黍:这里化用《诗经·王风·黍离》的典故。西周亡后,周大夫过宗庙宫室,尽为黍离,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诗。④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⑤画
眉人:汉代人张敞,每天为其妻画眉。
27. 下列选项中对于本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紧扣“彭城怀古”题旨,点出了徐州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B.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正面刻画了项羽英勇威武的形象和兵势强盛的情形,和后文兵败自刎形成对比。
C. “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典故,暗示物是人非、世事变迁,昔日的美好情景已成追忆往事。
D.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借助皇陵在秋风中屹立不倒、禾黍丰茂的景象表现了汉朝根基稳固、富饶繁荣。 28. 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29. 完成默写。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为国以礼,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
(4)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庖丁释刀对曰:“_____________,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_____________。(《庖丁解牛》)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9)有日月朝暮悬,_____________。(《窦娥冤》)
(10)地也,_____________?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11)_____________,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游园》) (12)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游园》)
(13) _____________,自携手瓮灌苔盆。(薛宝钗《咏白海棠》) (14)_____________,碾冰为土玉为盆。(林黛玉《咏白海棠》) (15)蘅芷阶通萝薜门,_____________。(史湘云《咏白海棠·其二》) (16)无赖诗魔昏晓侵,_____________。(林黛玉《咏菊》) (17)欲讯秋情众莫知,_____________。(林黛玉《问菊》) (18)高情不入时人眼,_____________。(贾探春《簪菊》) (19)秋花惨淡秋草黄,_____________。(林黛玉《秋窗风雨夕》) (20)抱得秋情不忍眠,_____________。(林黛玉《秋窗风雨夕》) 七、作文 微写作(8分)
30. 在第五回中,曹雪芹用判词高度概括了“金陵十二钗”等人的人生际遇。那些判词意蕴丰富、语言精巧,非常值得品味和学习。请你在
以下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其在书中的性格和命运,为他/她写一首判词,并作解说。
可选人物:贾母、贾宝玉、刘姥姥、鸳鸯、芳官 要求:结合原著,符合身份;150字左右。 大作文(50分) 31. 作文。
课堂上,同学们就如何理解“应运而生”展开了讨论。
小张同学说:“应运而生”就是“应时而生”“顺时而生”,正所谓“春来草自青”“凌寒梅怒放”。
小李同学说:“应运而生”中“运”很关键,历史上有不少例子可以证明。有了“运”,“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小赵同学说:我有一点不同的理解。比如人们常说互联网成就了很多新业态,其实,新生事物的成长不只是简单地去“顺应”时运就可以的。 这几位同学对“应运而生”的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说应运而生”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4.04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每题2分,共16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龁(hé) 褊小(biǎn) 挟太山(xié) 邪侈(chǐ) B 觳觫(hú sù) 孝悌(tì) 莅中国(lì) 狗彘(zhì)
C. 便嬖(pián bì) 罔民(wǎng) 庠序(xiáng) 彼恶知之(wū) D. 忖度(cǔn duó) 吾惛(hūn) 商贾(jiǎ) 是心足以王(wàng)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D.“商贾”的“贾”应读作“gǔ”。 故选D。
2. 下列句子中,肯定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莫之能御也 B. 是折枝之类也
C. 何由知吾可也 D.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句意:没有人可以抵挡他。 B.判断句,“是……也”为标志,翻译为“这是……”。句意:这是不愿为长者按摩肢体的那一种类型(这是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句意: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然则不举一羽,为不用力焉”。句意: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不愿用力。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王许之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圣人之所以为圣 C. 百姓之不见保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反问语气,吗;介词,相当于“于”,对。句意:大王会相信这句话吗?/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用法意义均相同,表原因。句意: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圣人变得更加圣明的原因。
C.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它。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D.兼词,相当于“之于”;各个。句意: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故选B。
4.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苛政猛于虎也
B.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怵然为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对;/介词,表比较,比。句意: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B.“是”,代词,这;/判断动词,跟现代文中的“是”意思相同。句意: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C.“微”均为“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句意: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这种人,我用谁一道呢? D.“然”,连词,然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谨慎地因此产生戒备。 故选C。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 亦去之 去:离开
C. 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D.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句意:早上渡过黄河,傍晚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 B.句意: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C.“既”,已经,在……之后。句意: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D.句意: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故选C。
6.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举国同庆 B. 包九夷,制鄢、郢/兼容并包 C. 拔三川之地/攻城拔寨 D.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长治久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举:攻取,攻占。/ 举:全。句意: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全国的人们共同庆贺。
B. 包:吞并,囊括。句意: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广泛收罗,把所有各方面都包容在一起。
C. 拔:夺取,攻占。句意:攻下三川地区。/夺取对方城市和攻下对方营寨。
D. 治:安定。句意: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故选A。
7.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打四个部分组成。 B.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C. 《雷雨》的作者是曹禺,原名万家康,代表作《日出》《原野》。 D. 《哈姆雷特》作者莎士比亚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剧作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由唱、科、白、打四个部分组成”错,应由唱、科、白三个部分组成。
C.“原名万家康”错,原名万家宝。 D.“法国”错,应为英国。 故选B。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雷雨》围绕周、鲁两家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造成的矛盾冲突展开。
B. 《雷雨》中周萍、周冲、鲁大海、四凤是兄妹,都是侍萍所生。 C.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
D. 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的叔父克劳狄斯进行复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把握能力。 B.“周冲……是侍萍所生”错,周冲是繁漪所生。 故选B。
二、《红楼梦》基础知识检测。每题2分,共16分。 9. 以下哪项不是《红楼梦》的异名( )
A. 《风玉宝鉴》 B. 《情僧录》 C. 《石头记》 D. 《金陵十二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常识把握能力。
A.《红楼梦》的初稿叫《风月宝鉴》,不是《风玉宝鉴》。其它都是《红楼梦》的异名。 故选A。
10. 关于以下回目中的别称及“一字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中的“闺秀”指香菱 B.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中的“叔”指贾宝玉 C.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中的“懦小姐”指惜春 D ______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空格处应填“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把握能力。
A.“香菱”错,“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的“闺秀”指甄家的丫鬟娇杏。 B.正确。
C.“惜春”错,“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的“懦小姐’指迎春。
D.“勇”错,探春目光敏锐,洞察贾府隐患,行事敏捷,处事干练。故应该填“敏”。 故选B。
11. 《红楼梦》中如下外貌描写对应人物无误的一项是( )
①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③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④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A. 探春 凤姐 惜春 妙玉 B. 凤姐 探春 黛玉 宝钗 C. 探春 凤姐 黛玉 宝钗 D. 凤姐 探春 惜春 妙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①句的相貌特征是美丑融合,丹凤眼、柳叶眉是美女的写照,写出其姿容俏丽;三角眼、吊梢眉是悍妇的特征,写出其刁钻狡黠,据此判断应是王熙凤。
第②句,从“顾盼神飞”可知这是能干的探春,“文彩精华”是才华出众的探春,“见之忘俗”是志趣高雅的探春,据此判断应是探春。 第③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突出人物微带着轻愁,多情又说不清的美丽;“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突出人物的弱不禁风的娇态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主要突出人物的含愁带露的眉目和飘灵超逸的风度,据此判断应是林黛玉。
第④句“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突出人物的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突出人物的行为豁达、处事低调、不露锋芒、固守愚拙。据此判断应是薛宝钗。 故选B。
12. 以下关于“贾府盛衰”相关情节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中更多展示了贾府的荣盛,通过她的眼睛,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大观园中精致典雅的屋舍装饰和贾府中矜贵奢侈的饮食起居。
B. 查抄大观园时,探春早有准备,她命丫鬟们将自己的妆奁打开,请其查验,气势上压倒凤姐一众人。面对王善保家的冒犯,她毫不犹豫的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C. 贾母典当项圈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府的衰败。面对宫中前来讨要钱财的夏公公,她只能典当自己的金项圈换取银子加以应付,并且将换取的银钱存好以备不时之需。
D. 探春认为,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社会关系盘根错节,不会一瞬间被外力击倒,反而是因为家族内部自相残杀人心涣散,从内部腐朽蚕食,才会最终轰然坍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情节和内容的把握能力。 C.“贾母典当项圈”错,面对宫中前来讨要钱财的夏公公,凤姐跟旺儿媳妇演了一出库里没有银子的双簧,结果是凤姐叫平儿把他的两个金
项圈拿去,押了四百两银子。一半给人,剩下的二百两给旺儿媳妇,命她去备中秋节。 故选C。
13. 以下关于“宝黛爱情”相关情节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照应了书中的“木石前盟”: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绛珠仙草。
B. 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二人看的入迷,还各借书中“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银样蜡枪头”词句表白、打趣。
C. 宝玉挨打后,众人纷纷前来探视。宝钗特意带来药为他擦拭,并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深受感动,忙用旧帕替她擦泪。
D. 黛玉读到《芙蓉女儿诔》后“忡然变色”,因为她由此想到自己,“无缘”暗指“木石前盟”最终败给“金玉良缘”,“薄命”则预示了黛玉因身体弱而早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把握能力。
A.“神瑛侍者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绛珠仙草”错,应该是绛珠仙草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
B.“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牡丹亭》”错,应为《西厢记》。
C.“宝钗特意带来药为他擦拭”错,应该是黛玉特意带来药为他擦拭,并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故选D。
14. 以下哪一项不是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凤姐的话( ) A. 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B. 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C. 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她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 D. 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红楼梦》第六回中写到“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故选B。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史湘云提议以“柳絮”为对象来填词,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填的词得到了众人的推崇。请阅读下面两首词,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①,香残燕子楼②。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③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释:①百花洲在姑苏山上。②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③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这里暗自呼应“白玉为堂金作马”。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黛玉词中“粉堕”“香残”写出了春花香消玉残的败景,与后文柳絮飘飞之形做对比,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B.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写出了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也暗含黛玉的自我嗟叹。
C. 宝钗词中“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 宝钗的柳絮词描写了春光里柳絮飘飞的景象,充满了缠绵悱恻的
情调,同时也显现出开朗乐观的气质。
16. 宝钗和黛玉的两首词,吟咏之物虽都是柳絮,但二者的特点不同,寄寓的情感更是不同。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飘飞的地点不同:黛玉诗歌中是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宝钗诗中是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
B. 飘飞的姿态不同:黛玉是粘连飘飞,随风漂泊,无人收拾;宝钗则是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何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写出柳絮不随水而逝,不沦芳尘。
C. 寄予的感情不同:黛玉词表达了对自我不幸身世的自伤,青春流逝的伤感,孤苦伶仃无人怜惜的哀愁;宝钗词表达了青云直上的向往追求,以及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
D. 象征的意义不同:柳絮在古人眼中,通常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黛玉词暗寓自己离亲远嫁的意思,对命运徒叹奈何;而宝钗词则象征了对他人瞧不起的真实内心。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与后文柳絮飘飞之形做对比”错误,因为“粉堕”“香残”并不是与柳絮飘飞形成对比,而是同为春天凋零的景象,共同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C.“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
柳絮”,烘染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并非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
D.“缠绵悱恻”错,薛词以舞姿优美、舒卷均匀的柳絮自比,柳絮在洁净华美的白玉堂前舞动身姿,高贵优雅;它既不随水而逝,也不沦落芳尘;它要借助风力,青云直上。柳絮身上寄托了宝钗的向往追求,全词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句并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D.“黛玉词暗寓自己离亲远嫁的意思……而宝钗词则象征了对他人瞧不起的真实内心”错误。黛玉词应该是暗寓寄人篱下的凄苦,而宝钗词并无对她人的瞧不起,实际上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借柳絮抒情,表达自己平步青云的志向。 故选D。
三、现代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京剧以唱念做打的程式化综合表演手段、简朴多变的舞台呈现形式、虚实相生的写意技巧、崇高正义的道德追求,成为
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表演艺术。
京剧吸收和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文化艺术精华,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表演的基本特征是程式化。将生活中的自然形态加工提炼,变成舞台上的规范形式,这就是京剧的程式。如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一根马鞭,演员在表演中却能够让观众明白,六七步就是走遍天下,八九人代表千军万马。这种程式化的艺术手段,具有写意的艺术风格。京剧中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都有自己的程式,音乐中的板式、曲牌、锣鼓,念白中的韵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势、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套路,以及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无一不是生活中语言、声调、心理和形体动作的程式化表演。京剧中程式化的表演,其实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使京剧富有魅力。
无论是传统京剧还是新编京剧,它们都鲜明地体现了京剧的价值追求。在长期的演出中,众多传统京剧剧目的魅力经久不衰,许多故事内容深入人心。《八义图》的义薄云天、《长生殿》的亘古爱情、《金钱豹》的扶危扬善……传统京剧以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共通的价值观念,在且歌且行中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灵距离。新编京剧也同样具有这种功能。如新编历史京剧《于成龙》,以简约明快的艺术表演,刻画了一代廉吏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形象,观众深受感动,体会到范仲淹所说的“先忧后乐”的古代士大夫情怀和忧国忧民的为官政治理想。
京剧艺术对观众的精神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广大人民在看戏、听戏、唱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京剧能够做到寓教于戏、以戏化
人。观众欣赏京剧的时候,往往被精彩的剧情吸引,沉浸其中,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心灵得到净化,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 《杨门女将》会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人们心灵受到震撼;《四郎探母》让人感慨百善孝为先,进而反省人生;《锁麟囊》让人效仿乐于助人,牢记知恩图报。许多人因为看了京剧表演,就会被京剧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影响一辈子。许多人在看戏、听戏、唱戏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浸润的过程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有效而长远。 (取材于刘玉普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历史上,影响范围广、生命力强、传承度高的戏剧艺术,一般都具有强大的内在精神。京剧就是这样一种戏剧艺术。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在传承京剧精神、扩大京剧影响力方面功不可没。作为一名旦角演员,他将视点投射到中国古代的英雄女性身上,编演了《木兰从军》《抗金兵》等一批宣传爱国主义,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剧目。“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严辞拒绝了日本人的演出邀请。上海沦陷后,梅兰芳留居香港,坚决不为日伪演出。他冒着生命危险,蓄起胡须,不再登台。梅兰芳在舞台上塑造的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等巾帼英雄形象被观众广泛认可,他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气节,也唤起了万千戏迷的爱国热情。
不止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大批京剧名角也是如此。20世纪20年代,程砚秋在上海红极一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
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他满腔义愤,编演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亡蜀鉴》等,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信芳积极参演《文天祥》《史可法》《明末遗恨》等京戏,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诸多京剧名角在舞台上塑造的英雄形象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优秀的京剧艺人不仅注重道德追求,也注重对行规的严格遵守。京剧演员对全身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丝不苟的。以行头为例,京剧舞台上演员穿戴的行头有着精细的区分和严格的规则,每一样都不能弄错。“宁穿破,不穿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行头都是从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职业、剧情出发设定的,如蟒袍、官衣、褶子、帔等,各自有它的表现语言;每一类又有更加细致的区分,如官衣又有紫、红、蓝、黑等,可用来区分不同人物。行头和妆容、脸谱等,都成为一个人物性格、善恶、身份的外在表现。当演员踩着鼓点出场时,观众打眼一看,便知人物的地位甚至所处的情境和心性。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一剧中戴相貂,其丞相身份得以彰显;在《失空斩》中戴道巾,将满腹韬略和仙风道骨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是绝对不会将行头弄错的。一个资深戏迷在反复观赏玩味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这种严格行规的影响。
2020年是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十年,也是徽班进京230周年。我们要继续弘扬京剧精神,将京剧发扬光大。 (取材于梅葆玖、梅玮等人的相关文章)
17.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京剧的“程式化”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剧的程式是对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加工和提炼。 B. “一桌二椅”的舞台布景简朴多变,代表千军万马。 C. 京剧中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都有自己的程式。 D. 京剧的写意艺术风格与程式化艺术手段密切相关。 18.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京剧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剧富有文化内涵,融合多种艺术精华。 B. 有崇高的道德,才使传统京剧常演不衰。 C. 新编京剧都非常注重刻画廉政亲民形象。 D. 京剧的魅力是由它的浪漫气质决定的。 19.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剧生命力强,具有强大的内在精神。 B. 梅兰芳在传承京剧精神方面功不可没。 C. 梅兰芳为了赢得观众的认可蓄起胡须。 D. 周信芳抗日时积极参演京戏鼓舞士气。
20.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行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宁穿破,不穿错”体现了京剧行规的严格。 B. 同一个角色在不同剧目中穿戴可以是不同的。 C. 行头包括京剧演出服装、妆容、头饰和脸谱。 D. 行头可让观众明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
21. 作为一名京剧戏迷,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结合两则材料,概述京剧戏迷是从哪些方面受到影响的。
【答案】17. B 18. A 19. C 20. C
21. ①京剧剧目内容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使戏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②京剧艺人的道德追求,对戏迷的精神人格有积极的作用。③京剧演员对行规严格的遵守,影响到戏迷严谨态度的形成。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
B.“‘一桌二椅’的舞台……代表千军万马”错误,原文“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一根马鞭,演员在表演中却能够让观众明白,六七步就是走遍天下,八九人代表千军万马”,可见,代表“千军万马”的是“八九人”而非“一桌二椅”。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
B.“有崇高的道德,才使传统京剧常演不衰”错误,材料二中列举了有崇高道德的京剧演员,他们的道德品质确实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但这与传统京剧“常演不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C.“新编京剧都非常注重刻画廉政亲民形象”错误,原文材料一只列举了“新编历史京剧《于成龙》,以简约明快的艺术表演,刻画了一代廉吏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形象”,但并未说“都非常注重刻画廉政亲民形象”。
D.“京剧的魅力是由它的浪漫气质决定的”错误,材料一中,除了“京剧
中程式化的表演,其实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使京剧富有魅力”外,还有“众多传统京剧剧目的魅力经久不衰,许多故事内容深入人心……传统京剧以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共通的价值观念,在且歌且行中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灵距离”,可见,京剧的魅力来源不止一处,除了浪漫气质,还有其内在的价值观念、文化底蕴。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为了赢得观众的认可蓄起胡须”错误,扭曲了梅兰芳蓄须的原意,他是“坚决不为日伪演出。他冒着生命危险,蓄起胡须,不再登台”,不再登台演出,显然不会是为了赢得“观众认可”。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C.“行头包括京剧演出服装、妆容、头饰和脸谱”错误,“行头”主要指的是服装、头饰等,不包括妆容和脸谱。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京剧艺术对观众的精神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广大人民在看戏、听戏、唱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京剧能够做到寓教于戏、以戏化人。观众欣赏京剧的时候,往往被精彩的剧情吸引,沉
浸其中,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心灵得到净化,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可见,戏迷被京剧健康向上的内容吸引,形成正确价值观; 材料二“梅兰芳留居香港,坚决不为日伪演出。他冒着生命危险,蓄起胡须,不再登台。梅兰芳在舞台上塑造的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等巾帼英雄形象被观众广泛认可,他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气节,也唤起了万千戏迷的爱国热情”“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他满腔义愤,编演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诸多京剧名角在舞台上塑造的英雄形象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等可见,京剧演员的道德追求,也能对戏迷的道德精神起积极作用;
“优秀的京剧艺人不仅注重道德追求,也注重对行规的严格遵守……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是绝对不会将行头弄错的。一个资深戏迷在反复观赏玩味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这种严格行规的影响”,京剧演员对于行规的严格遵守,也能够让戏迷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严谨的态度。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
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四、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①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②,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两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
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恼夫有立志。 ——取材于《孟子》 材料三
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取材于《韩非子》 材料四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徽子③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注:①孤竹:商朝的一个诸侯国。②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③徽子: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徽。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
2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怨是用希 希:变得稀少 B. 盍往归焉 盍:何不 C. 不利重赏 利:认为有利 D. 从天下之贤士 从:跟随
2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以暴易暴兮 ②不可以赏使也 B. ①命之衰矣 ②居北海之滨 C. ①思与乡人处 ②与天下之诸侯
D. ①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 ②夫岂有求而为哉
24.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我对伯夷的心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B.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自己理想的百姓,不去役使 C. 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 不管别人的对错,都是豪杰之士。 D. 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那二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宁可饿死也不顾惜 25.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26. 对于伯夷、司马迁、孟子、韩非子和韩愈各自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三人,结合上述几则材料加以概括,并结合你对论者的了解及学过的课文,分析他们持这样观点的原因。 【答案】22. D 23. A
24. C 25. 这是我所鄙视厌弃的人,却是当代君主所称赞访求的人。 26. ①司马迁对伯夷的心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司马迁推崇儒家思想,所以司马迁刻画的项羽具有率直宽厚的性格。②孟子认为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要施行仁政,让百姓吃饱穿暖是行王道的开始。③韩非子认为伯夷是无用的臣子,是韩非子所鄙视厌弃的人。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严罚重赏,有章可循。④韩愈认为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韩愈尊崇孔孟之道,所以他认为伯夷能够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从”,使……跟从;句意:(他们)带领天下贤士。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介词,用”;句意:用暴力来取代暴力。/②“介词,用”;句意:不能够用赏赐来支使他们。
B.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命运衰薄令人哀伤!/②“结构助词,‘的’”;句意:他隐居在渤海边。
C.①“介词,‘和’”;句意:他认为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②“连词,‘和’”;句意: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
D.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周武王把天下让给他们,他们却不接受。/②“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句意:他们难道是有所求而这样做的吗? 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是非”,肯定否定;句意: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 故选C。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少”,鄙视;“去”,厌弃;“多”,称赞;两个“……也”,判断句。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可知,作者司马迁对伯夷的心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司马迁推崇儒家思想,如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宴席上乌云密布,杀气腾腾:范增示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刘邦脱身、张良留谢、范增碎玉等一系列紧张曲折的情节,即刻画了项羽率直宽厚的性格。
由原文“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恼夫有立志”可知,孟子认为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要施行仁政,让百姓吃饱穿暖是行王道的开始。
由原文“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可知,韩非子认为伯夷是无用的臣子,是韩非子所鄙视厌弃的人。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严罚重赏,有章可循。
由原文“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可知,韩愈认为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韩愈尊崇孔孟之道,所以他认为伯夷能够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的心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就去投奔他。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材料二: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 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唤。天下太平就出
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认为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 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却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样。当殷纣王暴虐统治的时候,他隐居在渤海边,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 材料三:
古代曾有伯夷、叔齐两个人,周武王把天下让给他们,他们却不接受,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像伯夷、叔齐这样的臣子,不畏重刑,不图厚赏,不能够用刑罚来限制他们,不能够用赏赐来支使他们,这就叫做无用的臣子。这是我所鄙视厌弃的人,却是当代君主所称赞访求的人。 材料四:
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当殷商灭亡,周朝兴起的时候, 徽子作为殷的贤臣,(尚且)抱着祭器离开纣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带领天下贤
士,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不曾听说有人指责他们。(而)那个伯夷叔齐,却偏偏认为不能这样做。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就这一点来说,他们难道是有所求而这样做的吗?(他们只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有充分的自信(而已)。现在的所谓读书人,一有人称赞他,就自以为才德有余;一有人诋毁他,就自以为才德不足。唯独伯夷敢于这样指责圣人肯定自己。(要知道)圣人,乃是万世立身行事的标准啊!所以我说: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木兰花慢·彭城①怀古 元 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②,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③满关中。更戏马台④荒,画眉人⑤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彭城:即徐州,项羽曾在此建都。②重瞳:传说项羽一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乌骓:项羽所骑战马。③禾黍:这里化用《诗经·王
风·黍离》的典故。西周亡后,周大夫过宗庙宫室,尽为黍离,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诗。④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⑤画眉人:汉代人张敞,每天为其妻画眉。
27. 下列选项中对于本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紧扣“彭城怀古”题旨,点出了徐州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B.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正面刻画了项羽英勇威武的形象和兵势强盛的情形,和后文兵败自刎形成对比。
C. “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典故,暗示物是人非、世事变迁,昔日的美好情景已成追忆往事。
D.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借助皇陵在秋风中屹立不倒、禾黍丰茂的景象表现了汉朝根基稳固、富饶繁荣。 28. 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7. D 28. ①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感慨。 ②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③抒发了大志不能得伸的沉闷感情。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借助皇陵在秋风中屹立不倒、禾黍丰茂的景象表现了汉朝根基稳固、富饶繁荣”错,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
桑变幻的慨叹。 故选D。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开宗明义,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感慨。诗人又借刘邦、项羽两位英雄人物都逃不掉历史长河的消磨这一历史事件,强化了这一感慨。
②“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三句将目光投向自身,在对英雄的缅怀和对往事的追忆的基础上,抒发了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的感慨。
③“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以“飞鸿”写愁。历史如过眼烟云,个人得失让人惆怅。在这流动的历史大河面前、在项羽这样的英雄面前,自己却渺小至极。在与英雄的对比中,以景结情,抒发了自己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之情。 六、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29. 完成默写。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为国以礼,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
(4)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庖丁释刀对曰:“_____________,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_____________。(《庖丁解牛》)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9)有日月朝暮悬,_____________。(《窦娥冤》)
(10)地也,_____________?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11)_____________,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游园》) (12)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游园》)
(13) _____________,自携手瓮灌苔盆。(薛宝钗《咏白海棠》) (14)_____________,碾冰为土玉为盆。(林黛玉《咏白海棠》) (15)蘅芷阶通萝薜门,_____________。(史湘云《咏白海棠·其二》) (16)无赖诗魔昏晓侵,_____________。(林黛玉《咏菊》) (17)欲讯秋情众莫知,_____________。(林黛玉《问菊》) (18)高情不入时人眼,_____________。(贾探春《簪菊》) (19)秋花惨淡秋草黄,_____________。(林黛玉《秋窗风雨夕》) (20)抱得秋情不忍眠,_____________。(林黛玉《秋窗风雨夕》) 【答案】 ①. 浴乎沂 ②. 其言不让 ③. 树之以桑 ④. 然而不王者
⑤. 臣之所以好者道也 ⑥. 未尝见全牛也 ⑦. 行李之往来 ⑧. 失其所与 ⑨. 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⑩.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 赏心乐事谁家院 . 珍重芳姿昼掩门 . 半卷湘帘半掩门 . 也宜墙角也宜盆 . 绕篱欹石自沉音 . 喃喃负手叩东篱 . 拍手凭他笑路旁 . 耿耿秋灯秋夜长 . 自向秋屏移泪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沂、姹、嫣、姿、欹、篱、屏。 七、作文 微写作(8分)
30. 在第五回中,曹雪芹用判词高度概括了“金陵十二钗”等人的人生际遇。那些判词意蕴丰富、语言精巧,非常值得品味和学习。请你在以下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其在书中的性格和命运,为他/她写一首判词,并作解说。
可选人物:贾母、贾宝玉、刘姥姥、鸳鸯、芳官 要求:结合原著,符合身份;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1)贾母的判词:史庭豪门金陵妃,假旨艳容代化眉,入楼只为玉黛泪,八十归梦雪花白。
解说:这段判词揭示了贾母出身于史家的豪门,曾是金陵的妃子,姿容美丽的贾母凭借圣旨嫁给了贾代化,代化眉化用夫名同时也有化妆出嫁的意思,“入楼”照应题目“红楼”,也代表嫁入豪门权贵家,“只为
玉黛泪”意思是说贾母心装着宝玉和黛玉,为他们而伤心流泪,在八十岁头发花白时颐养天年,80既指年龄也照应80回。
(2)贾宝玉的判词1: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贾宝玉的判词2: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解说1:无缘无故地自寻烦恼和忧愁,有时还像傻了一样,任性欢乐。虽生就一副好看的相貌,肚子里却尽是杂草,无才又无德。对于时务一窍不通,对于功名不屑一顾,愚痴顽劣,怕读圣贤文章。行为乖僻,生性不讲情理,哪管世俗之人对他指责和诽谤。
解说2: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却不知道守住家业;待到家庭衰败贫穷了,又哪里能在困苦中忍耐寂寞凄凉。可惜辜负了大好年华,就别指望他将来治国安家了。无才无德他算是天下第一名,不肖子孙古往今来找不出第二个。寄语荣华富贵之家的公子哥儿们:不要效法此子弟的行为模样。
综合1、2:描绘了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批判。全词所用的主要手法是反语,实现了外贬内褒、正话反说的效果。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等,看来似嘲,实为赞美,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
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以及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
审题:由“金陵十二钗”判词引入,暗含仿写的提示。要求从“贾母、贾宝玉、刘姥姥、鸳鸯、芳官”五位人物中任选其一,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比如任选《红楼梦》人物,给薛宝钗或林黛玉写判词,是不合乎要求的,另外还要对所写判词,加以解说,解说时以明确判词意思为主。判词内容一定要对应所选人物,突出性格特点,内容结合原著,不能生搬硬套任意发挥。最后还要检查一下字数,要求150字左右,这个“左右”也不是无底线,尽量限定于100至200字之间,力求接近150字。
写作指导:要写好判词,首要的是把握原著内容,熟悉人物性格,另外语言表达上要借鉴金陵十二钗的特点,有诗词言简义丰的风格,含蓄深刻,典雅,有底蕴,不要流于白话。
比如写鸳鸯:有一穷鸟,戢翼原野。罼网加上,机阱在下。缴弹张右,翼弓彀左。飞丸缴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内怀怖急,乍冰乍火。幸赖大贤,我矜我怜。昔济我南,今振我西。鸟也虽顽,犹识密恩。内以书心,外用告天。
《红楼梦》中,写了两只鸟,一只是凤,比较高贵,一只是鸳鸯,比较平凡。高贵的是王熙凤,有才,精明,会算账。平凡的是鸳鸯,于丫头中是一等一的,也是有才,精明,会算计。鸳鸯是可以和王熙凤
棋逢对手的人物,无论品性、脾性,还是智谋、胆略,皆不分仲伯。若从出身来评判,则鸳鸯还甚于王熙凤。但正如《警世通言》所说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鸳鸯终究只能是一只苦苦哀鸣的穷鸟,而无法比翼遨游于“在河之洲”,嬉戏吻颈于“鸳鸯之池”了。深得贾母之心的,唯有鸳鸯。鸳鸯是机巧有心,侍主有方,将贾母资财死死看住不使其被偷,使贾母“安富尊荣,日用排场”,真是贾母的左膀右臂,被贾母青眼有加。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乡下老太太,虽不是主要人物,却是曹公不吝笔墨大书特书的次角,在前八十回中多次出场,尤其是两进荣国府,写得栩栩如生;高鄂在八十回之后的续写,也多次写刘姥姥进荣国府,亦写得熠熠生辉。看似讨好粗俗,实则淳朴善良的刘姥姥,实际上是《红楼梦》中最闪光的底层人物,她在《红楼梦》中起着烘托的关键性作用,见证着贾府的盛极而衰;同时,从侧面展示了她的善良,体现了《红楼梦》作者对刘姥姥等代表底层劳动大众的热爱。 芳官,是《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贾府买来的戏班成员,原姓花,姑苏人氏,正旦。红楼十二官之一。戏班解散后成了贾宝玉的丫环。芳官的男子气概在“洗头事件”和“蔷薇硝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芳官在群芳夜宴中唱《赏花时》意蕴深厚。抄检大观园时她同其他唱戏女孩子一起被撵走,她跟随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芳官骨子里有一种叛逆精神,她对于不平事选择的是反抗,绝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通过书中多回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楚的感知到这一点,她的干娘何婆子把洗头水先给亲女儿春燕用,然后才让芳官洗,芳官就毫不掩饰地
向何婆子发炮,说她每个月扣着自己的月钱,反而给她用剩的东西,芳官不满现状就敢于反抗,面对剥削和压迫的这种斗争精神很值得歌颂。芳官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女子,她有没被浸染的纯洁,更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她对美好生活,有着深深的向往,她对唯美爱情有着不渝的追求,但在《红楼梦》大悲剧的背景之下,芳官又怎么可能逃出这凄惨命运的归宿呢? 大作文(50分) 31. 作文。
课堂上,同学们就如何理解“应运而生”展开了讨论。
小张同学说:“应运而生”就是“应时而生”“顺时而生”,正所谓“春来草自青”“凌寒梅怒放”。
小李同学说:“应运而生”中“运”很关键,历史上有不少例子可以证明。有了“运”,“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小赵同学说:我有一点不同的理解。比如人们常说互联网成就了很多新业态,其实,新生事物的成长不只是简单地去“顺应”时运就可以的。 这几位同学对“应运而生”的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说应运而生”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题目是“说应运而生”。材料中几位同学都针对“应运而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如小张的“应时而生”“顺时而生”,他把“运”理解为“时”,强调“应时”“顺时”。这是较为被动的观点,只是顺应时机自然而然就能“生”,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小李同学突出地强调了“运”的作用,“运”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我们并不否定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然小李过于强调了外界环境的价值,这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粗暴否定,而把外界神秘力量——“运”,作为决定力量。小李同学对应运而生的理解,犯了一个原则性方向性的错误。小赵同学对应运而生的理解,说得比较含蓄,他采取了否定式的表达,以此启发,不止是顺应的问题——言外之意就是还有顺应之外的存在。那么到底顺应之外的这种存在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了。
由此我们可以全面把握“应运而生”的含义,既要看到“运”的作用,更不能忽视“应”不是被动迎接,而是有主动选择、甚至主动创造的成分。 写作时建议采用驳论文的写法来写。先提出两个较为片面的观点加以驳斥,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在批驳时也要注意前两个观点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强调“运”的确有自己的价值,如就是因为越南委托我国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才使得青蒿素得以诞生;但如果没有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的努力,青蒿素的正确提取方法也不会被找到。正面论述观点时可以突出人可以主动把握住“运”,如马化腾、华为、比亚迪等都属于主动把握“运”,从而“生”出辉煌。
立意:
1.把握命运,应时而生。 2.主动“应”,才能“生”。 3.“应运”不如“创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