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监护·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及心理护理
谢畅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致残率、致死率高,且患有这类疾病的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言语、认知功能
障碍等。康复治疗时间长,见效慢,预后差,会给病人及家属造成诸多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而病人对治疗配合的好坏,会给康复治疗的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本文分析了脑血管病人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总结了针对这类病人应采取的康复及心理护理措施,以期能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脑血管病;心理护理;康复;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7.42.117
本文引用格式:谢畅.脑血管病人的康复及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2):190-191.
0 引言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上经抢救成功者往往留有后遗症,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功能及肢体活动功能障碍,使得病人存在一些不良心理障碍,且存在的心理反应也具有一定的特点。脑血管病人的心理状态会对其行为造成影响,倘若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就会影响其治疗护理配合度,就会对其疾病
[1]
的转归和生活质量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对脑血管病人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病人的生理需求,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反应,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其配合度,以让其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病人极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使其经常处于坐立不安状态和惊恐状态之中。存在这种心理反应的病人有较强的求医愿望,文化水平不高。
1.5 被动依赖型
存在被动依赖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大多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有他人专门护理,他们的日常生活都会依靠他人的协助,且他们对他人的协助比较依赖,往往在瘫痪肢体的康复训练中不能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往往都是被动地依赖于他人。只要是医护人员是其所信赖的,他们就会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到肢体功能的训练中,表现出积极的配合态度。如果医护人员是其所不信赖的,他们往往不会积极配合,且会有畏惧心理产生,使得事先制定的训练计划无法完成。
1 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理反应
脑血管病病人存在不同类型的心理反应,只有基于不同
病人心理反应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才能更好地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脑血管病病人存在如下几种类型的心理反应。
1.6 易怒型
1.1 稳定型
存在这种类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其心理状态处于稳定状态,所具有的个性偏强,可以对所患疾病进行客观的认识,可以对所患疾病加以正确的对待。此类病人所具有的文化水平偏高,且具有较好的家庭条件。
1.2 抑郁型
因疾病出现肢体瘫痪后,病人往往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增加了其家庭经济负担,再加上他们的肢体功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改善,使得他们渐渐失去康复的信心,使他们越发不满意周边的人和事,使其极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往往以淡漠表情示人,对他人往往不愿意理睬,不爱说话,担心亲属和医护人员会对其存在歧视心理等。存在抑郁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多是一些瘫痪后担心自己婚姻的年轻病人,或者是一些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担心子女不愿意赡养自己的老年病人。
在没有患病之前,病人的性格属于外向型,脾气比较暴躁。患上脑血管病后,病人极容易发怒,只要有所不满、遇到小挫折,他们便会大发雷霆,对治疗护理极其不配合。存在易怒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往往文化水平不高。还有的脑血管病人接受治疗的时间长,但是却仍旧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使得他们极容易出现急躁情绪,缺少治疗的信心,不能在康复治疗中表现出惊人的毅力,而是往往将怒气洒在医护人员身上,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极其不配合,对各种检查和治疗都相当抵触。
除此之外,病人年龄的不同,也使得他们的心理反应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年龄为28~45岁的病人,他们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急躁的情绪,但还是对治疗护理抱有较大的信心。年龄为45~55岁的病人,他们往往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存在诸多顾虑,对他人较为依赖,对治疗护理存在一定的信心。年龄在55岁以上的病人,容易产生忧郁、孤独、寂
[2]
寞等心理障碍,较少对治疗护理抱有信心。
2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后会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包括脑缺血、缺氧、脑血流量障碍、电解质异常、脱水、酸碱平衡障碍、中间代谢产物蓄积、高热、神经递质的改变等,上述变化最终可引起多巴胺代谢障碍,特别是导致脑内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降低。临床观察发现:脑内5-HT含量降低可引起情绪不稳;脑内NE增高可出现躁狂,而NE减少时可引起抑郁,因而病人可出现各种心理障[3]碍。
患病后,虽然脑血管病病人经过相应的治疗,得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使其生命安全无严重威胁,但是他们极容易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使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再加上病人缺乏对疾病及预后的正确认识,使其极容易产生诸多不良心理反应,使其治疗护理配合度深受影
1.3 寂寞孤独型
存在寂寞孤独型心理反应的病人的家庭经济状态往往很
不理想,在患病后,如果家属对病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有所忽视,甚至不愿意对病人加以照顾、赡养等,都会大大加重此类病人的心理反应。再者,因为长时间遭受疾病的折磨,因各种原因的影响亲属没有办法长时间在旁对病人加以照顾,就会增加病人的孤独感、寂寞感,使其越发对康复没有信心,使其总是以消极状态应对康复治疗。
1.4 焦虑恐惧型
病人缺乏对脑血管病的正确认识,患病后认为自己没有治愈的可能性,觉得自己可能永远这样无法照顾自己,无法
投稿邮箱:sjzxyx88@sohu.com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年第17卷第42期
191 响。对于不同类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具体来说:
2.1 对于存在抑郁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实施的护理措施
充分了解到这类心理反应的病人存在担心增加经济负担、对未来堪忧、心理承受力差、所获得社会支持少等情况[4],再结合病人的个性特征、年龄、文化水平等,强化和病人的沟通交流,向其展现友好和爱心,融洽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慢慢引导病人将内心的不安以及所顾虑的事情表达出来,在对说服、移情等方法加以利用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想方设法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想方设法赢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让病人感受到更多人的关怀,使其治疗的信心得以进一步增强,使其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得到改善,使
其积极配合后续康复治疗和护理[5]
。
2.2 对于存在寂寞孤独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实施的护理措施
强化和病人的沟通,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让病人倍感温暖,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取得病人的信任。此外,强化和病人亲朋好友以及同事等的交流,告诉他们在病人康复治疗过程中他们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在给予病人生活照顾的同时,给予病人更多的情感支持,让病人感受到周围人的关爱,使其安全感倍增,使其在关爱下渐渐消除寂寞感和孤独感,不断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对于存在焦虑恐惧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实施的护理措施
在和此类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向其展示热情、爱心、耐心,注重和病人的交流沟通,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病人的信任,不断鼓励和引导病人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列举取得良好康复效果的病例,增强病人康复治疗的信心,鼓励家属多让病人感受到家人的关怀,使病人的安全感得以进一步增强,使其在周边人的关爱下逐步消除所存在的顾虑。站在专业的角度采用病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将实施各项检查、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释清楚,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尽力使病人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使病人存在的恐惧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甚至消除,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治疗,对治疗和护理多加配合[6]
。
2.4 对于存在被动依赖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实施的护理措施
耐心将进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释清楚,帮助病人对自身角色加以转换,使其从被动接受康复锻炼转变为主动接受康复锻炼,鼓励他们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下床活动,有能力自己完成的事情就自己完成。对于病人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病人及时的鼓励,增强其康复锻炼的信心。在病人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参与到一些文娱
活动、社会活动中,让病人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其受到正能量的影响,转变心态,积极面对康复锻炼,为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和
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7]
。
2.5 对于存在易怒型心理反应的病人实施的护理措施
多对病人表示理解,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导,开导
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将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告诉给病人,告诉病人不良情绪对其康复造成的不良影响,多列举成功康复的病例,告诉病人不要丧失信心,既然已经患病了,就要以积极的心态正面应对,周围的人都会陪伴在其身边,帮助其早日康复。当然,引导过程中,在取得病人信任后,既要引导病人树立长期锻炼的思想,也要实事求是地告诉病人切勿抱有超出现实的期待,告诉其康复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打持久战,使其树立正确的心态,正确面对治疗和康复锻炼,对于病人的无理要求,绝不一直迁就,慢慢引导病人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进行基本生活锻炼,让病人每天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让病人对护理人员更加信任,使其愿意主动配合,以促进康复效果的提高。
虽然脑血管病人出现的诸多不良心理反应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但是也会严重影响着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对
患者的康复极其不利[8]
。在对脑血管病人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对病人存在的心理反应表示理解,要善于根据不同类型心理反应的病人,施以对应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积极面对疾病和康复治疗,使其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早日实现康复的目标。参考文献
[1] 徐建梅.脑血管病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心理护理[J].河北医药,2003,2
(25):131-132.[2] 邢俊英,李美艳,梁瑜.不同年龄组脑血管病心理护理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1(2):129.[3] 林婉丽,龚丽娜,彭莉,等.脑血管意外康复病人心理护理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7):4373.[4] 黄赤.脑卒中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
摘,2014(7):258-259.[5] 王爱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5):359-360.[6] 杨妍,滕小萍,张雅琼,等.康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存在的心理压力与护
理应对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3):182.[7] 吴黎明.心脑血管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J].健康必读旬刊,2013(6):222.[8] 李娜,闫丹丹,姜岚鑫,等.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心理护理[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38(1):67-69.
投稿邮箱:sjzxyx88@sohu.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