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合大学项目对中俄教育交流的意义及前景
作者:张鑫 贺中辉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02期
【摘要】文章以上合大学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阐述了上合大学项目的背景及其发展进程,并结合发展现状与趋势,综合探讨了上合大学项目对中俄教育交流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上合大学项目;中俄教育交流;意义;前景 一、上合大学项目背景与发展进程
上合组织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的简称。关于上合大学项目背景及发展进程,总结如下。 (一)上合大学项目的背景概述
在2008年的第二次上合组织教育部长级会议上,各成员国经多番商议与构想,最终达成一致,协定签署对“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即本文所指“上合大学”)项目采取进一步一致行动意向书。时隔两年,成员国再一次集结,并针对各国国内高校教育事宜召开商议大会,共同签署了成立上合大学的合作备忘录。2011年,上合组织辖下召集成员国教育领域学者专家组成委员团,并于北京召开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专家会议”,会议围绕成立上合大学项目进行深入讨论,呈交了关于各成员国项目院校的征询意见,并以此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关于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协定》《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章程》《碩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方案的协调办法》及《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学历证书附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及相关草案。在此过程中,我国驻上合大学内部协调机制秘书处也就此项目议案,向教育部专属负责跨国教育合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呈交了关于开展上合大学的中方项目院校工作计划。之后,经严格选拔,上合组织主要成员国——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高校均加入并成为上合大学参与方,上合大学以其跨越国界、全网覆盖的独特优势,加上各成员国所提供的创新科研资源和新型教育资源,全面推动着各项目院校对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有序开展。
在综合高校学科和专业水平,以及该校国际合作实践经验等多方考虑下,我国确定将国内一批学术拔尖的高校列作了该项目的牵头院校。上述高校在协力整合和调整下,结成了一个极具规模的高校集团,并在上合组织的大力撮合下,积极展开了频繁的全球性、区域性的多变和双边教育合作,以高水平、有特色的办学宗旨,力求通过上合大学项目发展建造出接近世界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水平的尖端高校,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夯实人才基础,强力打造国际人力资源强国的形象。
(二)上合大学项目的发展进程
上合组织历经多年经验积累,时至今日已初见雏形,略显成熟,成为巩固各成员国团结,合力应对挑战和外来威胁的重要国际组织。而上合大学项目在其发展进程中,不仅作用于中外教育合作、学术交流,还推动了经济、安全以及人文等领域与上合项目发展主线的结合,使得项目整体在成员国相互合作、借鉴以及各领域协作都取得了纵深层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上合组织发展重点项目的上合大学项目在教育文化国际合作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不仅逐步确立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全机制,对于协调各成员国之间合作,推动邻国国家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也是助益良多。其中,关于上合大学项目院校之间的双边协议,有如2011年举行的“欧亚经济论坛及其分会欧亚教育合作会议和中外校长研讨会议”,该次会议意义重大,不仅针对上合大学项目的组建理念和历史、发展规模和目标、教学体系和语言、组织主体和架构、毕业成就和前景等展开深入探讨,还促成了各成员国项目院校达成多项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各项目院校的各自任务和努力方向。此外,对于成员国的项目院校,在上合大学项目的统筹发展战略下,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能够照校方实际情况来寻求其他成员国的项目院校,并与之商议是否能够在同一专业方向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能根据实际现状动态,调整成员国项目院校的具体名额及相关开展程序。
二、上合大学项目对中俄教育交流的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文化融合的趋势对我国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也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在上合组织全力推动下的上合大学项目的开展与发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多边及双边教育的合作交流,亦有益于促进上合组织各个项目和规划的有序发展。具体来说,上合大学项目对于中俄教育交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有助于促进教育文化国际协作与发展
上合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从初时单一化的“五国会晤机制”逐步成长为极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其蓬勃发展不仅为本区域带来了切实利益,同时拓展了区域合作,使国际关系有了更多、更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作为新型地区性国际组织体的其他成员国,也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范围内展开各类合作项目,教育合作究其参与主体和意义价值,都可谓人文交流的核心所在。国际关系研究专业曾对此发表断言:“各国之间,如若无法实现在人文领域获得支撑,国家关系自是难以常保安泰,甚者还会出现社会波动、生产停滞、国家破裂等危机。”在这一大环境下,加之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日益频繁。由此可见,上合大学项目对于中俄教育交流、教育研究等多项工作皆具积极意义。
(二)有益于中外语言教学的学术交流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与邻国俄罗斯之间的跨国教育合作早有先例,加之上合大学两国所加入的项目院校发挥出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得两国在学科教学和科研、院校和组织管理、财务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得以达成较为统一的意见。2010年,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连同黑龙江省教育厅共同成立了“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以下简称“翻译中心”)。作为极富国际影响力与政府权威性的专业机构,“翻译中心”主要承担我国教育部、中俄双边人文合作以及上合组织辖下多边教育合作的各类官方文件资料的俄语翻译工作,同时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国际教育合作亟需的专业翻译人才的任务。“翻译中心”的成立不仅进一步地促进了中国与俄罗斯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其他成员国的项目院校与中国项目院校的往来奠定了更为快捷的基础条件。基于上述可知,上合大学项目的开展对中俄两国的裨益不仅限于其对两国语言教学的推广,还扩大了高校科研教学工作的学术交流,促进了中外语言类教育教学的交流共进,使得对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语言等得到更深层次的推广,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网络及其相关系统产业、生物能源及其相关工程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继而对国家整体科技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的合作提供了强大推力。 三、上合大学项目俄语教育的发展前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俄两国作为战略合作关系,在新形势下,中国高校俄语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与此同时,我国教育改革步伐正逐渐深入各专业领域,不断探索着更多创新型的教育模式。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即在于创新,创新的源泉即在于大量人才的支撑。由此,人才的作用与价值毋庸置疑,即便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人才在经贸领域的作用亦是日趋突出。因此,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大规模地汇集人才已成为上至国家、下至每个一企业的重要战略问题。前文已述,上合大学项目对于中外教育交流以及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重大,尤其是在跨国界合作各项战略布局及相關策略全面落实的大环境下,语言是一把钥匙,语言不通即无法有序交流。因此,对语言人才、语言产品、语言应用、语言学术等各方面的需求量日益攀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大量语言专业人才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面对这样一种多元化的语言需求,可得而推之上合大学项目未来将在实际经贸、人文交流中进一步发挥桥梁和支撑作用,既是提升中俄经贸往来效率的保障,也是延展中俄文化交流深度与广度的基础。所以,务必强化合作办学服务规划,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快培养精通俄语汉语的双语人才,构建科学高效的语言人才体系,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为中俄教育合作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为各国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雪.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实践——浅析上海合作组织大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3(33):251-252.
[2]А.Л.阿列费耶夫, К.А.柳博茨卡娅, 任雪梅.中国高校外国留学生及俄罗斯留学生情况统计及其社会学分析(下)[J].世界教育信息, 2017(09):34-3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佚名.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上合大学项目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圆桌会议”[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 2017(07):138-139.
[4]孙玉华, В.М.菲利波夫.高校国际合作:中俄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重要推动力[J].世界教育信息, 2016(09):3-9.
[5]李加洞.邻俄地区的高等教育分析与沿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选择——以满洲里学院对外合作办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 2016(11):33-34.
[6]李广平.中俄大学校长峰会聚焦“中俄教育科学合作战略”[J].世界教育信息, 2016(15): 79.
[7]海米提·依米提,黄蓉蓉, 潘志刚.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区域经贸合作制度建设[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9, (04):96-100.
[8]刘乾,周础.上合组织框架下多边能源合作机制与中国的参与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1-7.
[9]蔡文伯, 候立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5(02):31-36.
[10]海米提·依米提, 黄蓉蓉, 潘志刚.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区域经贸合作制度建设[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9, 37(04):96-1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