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导案

2024-07-11 来源:客趣旅游网
年级 班级 学习 目标 高二文科 姓名 组号 组内 评价 教师 评价 课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自学模块 【知识结构】 一、 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然性) 1、 北魏统一北方,并开始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 公元386年 族建立北魏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2、 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繁重,导致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北魏统治者还实行 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3、 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掌握政权的拓拔贵族和汉族地主间常常发生矛盾。 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 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内容) 1、 推行 制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桑田、露天)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 性,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整顿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内容:给百官颁行俸禄;严厉惩罚贪赃枉法。 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3、 迁都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 流域的控制。 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4、 移风易俗 内容: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作用: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 使 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 表现: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手工艺品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商品贸易活跃,对外贸易兴盛( 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2、 加速了政权 化的进程 表现:统治者尊儒崇经,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 促进了民族的 与 ★最重要 表现:鲜卑族逐渐和汉族相互融合, 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为后来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1

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改革运动 诱导模块 1、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北魏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东西。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并颁布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通过整顿吏治,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提升模块 1.(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

2

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35.(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3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点拨】(1)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2)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问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反思与改进 编写人 教学检查

审核人 4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