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①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②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外角和为360);③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和。 三角形的三线:(1)中线(三角形的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三角形三边中线交于一点(重心)
00
如图,O为三角形的重心,重心O分中线长度之比为2:1(BO:OE2:1);DE、EF、DF分别为三角形BC、AB、AC边上的中位线(三角形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DE∥BC且DE1BC。 2几何问题中的“中点”与“中线”常常是联系再一起的。因此遇到中点这样的条件(或关键词)我们可以考虑中线定理与中位线定理进行思考。 中线(中点)的应用:
①在面积问题中,中线往往把三角形的面积等分,如果两三角形高相同,我们往往把面积之比转化为底边之比。(面积问题转化为线段比的问题)如上图,我们可以得到
SABFSACF,SBOF:SABOOF:AO1:2
②在涉及中线有关的线段长度问题,我们往往考虑倍长中线。
如图,已知AB,AC的长,求AF的取值范围时。我们可以通过倍长
中线。利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三角形ABD中构建不等关系。(ABAC2AFABAC). (2)角平分线(三角形三内角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如图,O为三角形ABC的内心(内切圆的圆心);内心O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0OEOFODr(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BAOCBOACO90;
r2SABC(SABC表示ABC的面积,CABC表示ABC的周长);
CABC关于角平分线角度问题的常见结论:
BOC9001A 2
BOC9001A 2BOC1A 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内角平分线,那么
ABBD。 ACCD(3)垂线(三角形顶点到对边的垂线);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交于一点(垂心)
如图,O为三角形ABC的垂心,我们可以得到比较多的锐角相等如ABOACO;ABCCOD等。因此垂线(或高)这样的条件在题目中出现,我们往往可以得出比较多的锐角相等。(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此外,如果要求垂线段的长度或与垂线段有关的长度问题,我们通常用面积法求解。在上图中,若已知AB,AC,CE的长度,求BE的长。
特别注意:在等腰三角形中,我们通常所指的三线合一就是指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三线合一:已知三角形三线中的任意两个条件是重合的,那么就可以得出第三条线也是重合的。在具体运用时,我们往往时把三线合一的等腰三角形补充完整再加以运用。
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全等我们要牢记住它的五个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
在具体运用时,我们需要找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各种条件,不外乎是关于边相等或相等的问题。
对于寻找角相等:常有四种方法:①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出的“三线八角”的结论;②对顶角相等;③锐角互余;④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和。
对于寻找边相等:常有三种方法:①特殊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菱形、正方形。。。。。);②利用三线合一的正逆定理;③通过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 对于证明角相等,证明边相等,我们都要优先考虑边或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一定要注意对应)如果不能直接通过全等证明,我们就要转化角或转化边(用上面的几种方法)然后再考虑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平移类全等; 对称类全等; 旋转类全等;
几何问题中常用的模型
平行和中点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倍长中线构造全等(八字形全等)通常是构造以中点为交叉点的八字形。 平行和角平分线
往往试图寻找等腰三角形,转化为边相等或角相等。 直角和中点
直角三角形斜边长的中线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中垂线(三线合一的模型)
求线段的长:①勾股定理;②把求的线段放在三角形中考虑相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