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和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4-04-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20年第9期边疆经济与文化No. 9. 2020(总第201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General. No.201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

和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焦塢嫦,苏星鸿(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70)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丈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要用

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存在的突出 性问题,通过合理诠释、形态创新、制度构建、综合教育和对外交流等实践路径综合施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

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关键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 (2020)09-0113-03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 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叫与创造性 二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首次提出“创造性 转化一样,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同样是 转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 优秀传统文化,对那些腐朽性、落后性、反动性的 中,**总书记强调指岀:“文化兴国运兴,文 传统文化应该进行创新性毁灭,为创造性转化营造 化强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须激发全民 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性转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 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容创新问题,即把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内容过滤 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 掉,把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内容保留下来,同时结 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 合新时代的新要求使其发扬光大。创新性发展是中 代风采”叫这不仅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 华传统传统文化的内在性创新,侧重中华传统文化 性和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的重要 境界提升和思想超越,目标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现代 性,还为中华传统文化“双创”指明了方向。性转型过程中构建新的文化形态。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创”是互相贯通、互相影 一、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科学内涵响、互相促进的,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创造性转化 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 侧重于文化发展的现代表达形式,即通过现代化的 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 手段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创新性发展侧重于 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扩充、拓展、改造和创造性诠 形式加以改造”叫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 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二者之间并不分割孤立, 的历史发展,在其发展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人们 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华传统文化要 对事物认识水平的差异、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等不 在现代社会迸发活力,就必须做到“双创”相辅相 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必然会有一些落后腐朽不 成和协同发展,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和去其 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在创造 糟粕的基础上,对其精华部分同时进行形式和内容 性转化之列,创造性转化应该是积极的、进步的、 方面的综合变革,激活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健康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实质上是中华传统文 有效资源,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服务于 化的形式转化问题,即把旧的表达形式改变为新的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服务于中国特色 表达形式的问题,包括理念、表达、载体、方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于人类文明的进步。途径等方面的转化。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 二、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突出问题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双创”,要坚持以问题为

收稿日期:2020-08-04作者简介:焦嬪嬪(1994-),女,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苏星鸿(1969—),男,甘肃庆 阳人,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9期中心的导向,深刻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有 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才能使“双创” 落到实处。当前,在中华传统文化“双创”中存在 着许多需要认真对待的突出性问题。(一)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面临的突出问 题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缺乏辩证否定。创 造性转化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中华传统文化 的传承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全部传统文化,更不是继 承所有封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 粕,而且其中的精华也具有相对性。在封建社会所 推崇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有可能就是封建残余的 落后腐朽文化,比如等级制度,男尊女卑、宿命论 等。那种不加区别的对所有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 化的做法,往往使转化误入歧途。可见,如何辩证 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这个问题是创造性转 化的前提性问题。其次,对传统文化激活的简单化。创造性转化 关键在于激活传统文化的有益资源,使其服务于当 代社会发展。但在具体的创造性转化中,人们往往 满足于传统文化知识简单的背诵记忆,对传统文化 形式简单的学习模仿,而没有对其内在精神进行深 层次的挖掘,在激活其中的精华内容时也只是和现 代社会发展简单对应,没有从实质上彰显其中的价 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资源。如此简单化的做法 使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缺少活力与激情。在传 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如何努力去打破传统文化当 中过时的意识形态成分去寻找其中的合理内核,在 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生成新形式的传统文化,这个 问题是创造性转化的实质性问题。最后,对中华传统文化转化的社会氛围培育不 够。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不仅需要中华传统文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更新和自我转化,更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保 障。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下,我 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对中华传统 文化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而导致整 个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意识不够强 烈,尤其是投入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经费有 限。如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这是中华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焦点性问题。(二) 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突出问 题首先,创新的目的不够理性。自从**总 书记提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之后,全国 上下的各行业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但并非 所有的创新都具有理性的诉求和科学的规范。当 前,一些地方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中只顾眼前利益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9,2020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 只顾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诉求,尤其是以纯粹市场 化为导向的创新,往往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还 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扭曲的创新,打着对中华传统文 化创新的幌子,实则为谋取个人私利,反映出创新 目的非理性化。在创新性发展中,如何科学处理当 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物质和精神、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的关系等重大关系,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 虑的重大问题。其次,创新价值指向不够明确。中华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其创新的根本目的 是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指出:“精神文化 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 断、道德情操。”同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是造福人民 的千秋大事,一定不能忽视人民的精神需要和精神 塑造,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作为 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和拥护,创新的成果应该归人民共享。但是,一些 地方在创新中忽视人民的精神诉求,把传统文化创 新当做政绩工程和形象工作来搞,反映岀创新价值 指向的主观性随意性。如何根据人民群众的精神需 要深化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使创新真正服务于人民 群众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是我们必须予以回答的 深层次问题。最后,创新活动缺乏整体规划。中华传统文化 创新性发展同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树立战略 思维,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当前,多数 地区的创新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似乎是兴起了一个 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的热潮。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 导,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的现象时有发生。缺少核 心的创新主题,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难以经受时 代和历史的检验,不仅导致浪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 财力,还挫伤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中统筹规划和协调 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紧迫问题。三、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实践路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 的“双创”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 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 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 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 造。”旳对于传统文化的“双创”,人类同样要按 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方向来科学推进文 化发展。那么,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新时代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9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9,2020历史条件下通过哪些实践路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 (三) 构建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体 “双创”呢?制和机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诠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中,我们必须构建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 为指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 体制机制,为中华传统文化“双创”,提供基本的 在规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诠释的基础 制度保障。当前,应该建立多方面、全方位的“双 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道路。无论 创”规范和政策体系,让所有“双创”活动在规则 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都必须按文化发展的 秩序允许范围内进行,以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治理 固有逻辑办事,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其中, 能力。我们要通过建立权威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 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就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之

鼓励、推动、协调社会各种机构组织积极参与中华 -0按照这一规律要求,在中华传统文化诠释过程 传统文化的“双创”。要建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 中,一定要辨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真 主权的制度体系,做好外来文化渗透的防范和抵制 正把蕴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人文 工作。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用制度加 精神和道德资源挖掘出来,为“双创”提供基本的 强对文化创造和发展内容的保护,保护文化创新工 前提和基础,使“双创”建立在理性的传承基础 作者的积极性,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知识 上。同时,要努力找到中华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人民 产权不受侵犯。群众精神生活的对接点,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科 (四) 综合各种教育力量推动中华传统文化 学有效的整体变革。”双创”(二)创造新时代的文化新形态家庭是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摇篮,我们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定要高度重视家风家教,使中华传统文化“双创” 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放弃了中华传统 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用而不知中实现 文化的继承,就是就割裂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精 常态化的“双创”。学校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双 神命脉,“双创”难免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创”的摇篮的主阵地,对“双创”有不可或缺的作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新经济和 用。我们要按照小学、初中、髙中、大学等不同接 新政治的基础上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文化,对 受教育水平的人来分层次划分,根据年龄阶段作出 此就必须对落后的不适宜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 划分,根据接受知识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内 做出适应现在社会的“双创”。对中华传统文化 容,从而灌输、学习、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各级 “双创”并不是凭空捏造随意进行,而应该是在继 各类学校中,要增加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 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 化活动,鼓励学生学习朗诵中华经典诗文、名著名 展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发展。我们的“双创”既不 篇,参观历史遗迹、传统建筑、传统工艺等各种活 是也不能是完全抛弃过去忘记本源,既不是也不可 动来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能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也必须是构建新时代的 (五) 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新文化,产生新时代的新传统,即生成新的文化形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还是全人类的宝 态。这种新文化必然是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 贵遗产。随着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的 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 不断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创”提供了新的 主义实践为根基、以面向人类发展为取向的新文 时代要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 化,是把科学性和价值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仅要在文化的交流中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 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统一起来的新文化,是为实现 成分,更好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双创”,还要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为人类文明提供 “双创”中要为人类文明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 中国智慧的新文化。国方案,引领人类文明迈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境界。参考文献:[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7.[2]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任大顺]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