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插叙某内容的用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渡人 汪破窑
当我和杨五子一家告别时,雪就下下来了。
杨五子过完年要去深圳打工,还没到寒假他已经不来学校了。春节过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学校里的学生在慢慢减少,我班上也有几个突然就不来了的。打工的娃儿总是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天花乱坠,往往他们回来一趟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莫名辍学。我见不得小小年纪的娃儿不读书,就算碰一鼻子灰,我也要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有些家长会被我的行为打动。村里的那些老人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其实就算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学生辍学我又岂能袖手旁观?
工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做,话总是绕来绕去地说,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他们一家好像都没有听进去。气氛有点僵。 到晚饭时间了,我不得不走了。
天昏昏沉沉的,要知道会下雪,我该早一点走。也不知老刘还在不在?我心里不觉有一些忐忑,现在我只能安慰自己硬着头皮往河边走了。
风大起来了,卷着雪直往脖子里灌,鼻孔里嘴巴里出的热气像一团白雾。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了。 终于上了大堤。汉江河水很安静,雪落在水里,旋即融入水中,没有了影儿。河沿的浅水处残存了一点儿雪,我知道,明早河边的水会结上一层冰。 “老刘哎,老刘!”
老刘是摆渡人刘跃进。刘跃进的爸爸活着时也曾撑过船,据说用船运过抗日的队伍过河。刘跃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人闲不住,总是会管一管村里村外的“闲事”。村里有十几个孩子要到城里上高中,为了上学不迟到,天没亮就起身,走近一个小时的路到镇上,坐
着镇上的中巴车绕大圈子,过桥,到城里,再走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夏季的汉江河,最受孩子们喜爱,他们整天浸泡在河水里消暑,有些水性好的孩子会手举着书包衣服泅过河读书,有些孩子却溺亡在水里。刘跃进把家门前的那棵大桐树砍了,亲手打了这条船,光是桐油就涂了七八遍。老刘熟悉水道,他知道哪里有深坑,哪里有水漩儿,船就绕着走。自从老刘在这里摆渡,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老刘摆渡不收钱,一早一晚,他专门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孩子们坐上他的船,省去往返的两趟路费,也省出一些时间。那几年,村里上高中的孩子都坐老刘的船。现在,人们有钱了,开始考虑坐船的安全性,老刘越来越老了,他还能驾驭得了那条船吗?坐船的人一天天少了,只有一些到沙洲种地的农人不得不坐,还有几个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为了省下那几块钱的车费,才会很无奈地选择坐他的船。坐船的孩子们少了,老刘好像更老了,像他摆渡的那条船,越来越旧。
“老刘哎,老刘!您在不在?”
我双手捧成喇叭状,又拖长嗓子喊了几声。
“哎,哎!在,在!”随着苍老的声音,老刘扶着船帮,猫着腰从远处的船舱里钻出来。他拉了拉绳索,船往岸边靠了靠。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看我。“是刘老师!赶紧上船,进舱里躲躲,暖和暖和。”老刘吸了吸鼻子,又搓了搓手,然后用手捏了捏冻得微微发红的鼻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我笑着说:“还以为您回去了呢?您再不出来,我就得返回去坐车了。”
“哪能呢?说得好好的,哪能撇下你走嘞?”老刘摆了摆手说,“雪还没下下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暗了,我估计没人过河了,准备回去了,想到和你约好的,就在这里等你。后来犯困,躺在稻草里猫了一会,结果竟然睡着了。还好,还是把你给等来了。”
我苦笑着说:“您要是回家了,我可要遭大罪了,得顶着北风往回走。”
“哪能呢,哪能呢,说得好好的。” 坐在船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
“刘老师,坐好喽!开船喽!”那竹篙一到老刘的手里,变得活起来。竹篙插进河水里,他用力一撑,船向前奔去。接着,竹篙又在他手里快速地提起,竹篙再下水,再撑,船再向前奔走。遇到水深处,竹篙探不到底,他双手握住竹篙的中间,用竹篙的两头挑水,左挑一下,右挑一下,船一样匀速前进。从河里带出来的水来不及从竹篙上流到老刘的手上,就汇聚成一道水线,又洒进河里。
“阿,阿嚏!”这时,老刘忽然猛地打了一个喷嚏,他吸了吸鼻子。我看见一滴鼻水从他鼻子里掉落,他却浑然不觉。
我心疼地说:“您老可要注意身体哟,可不能着凉,小心您的肺气肿又犯了。”
“哪能呢,这不都穿上棉袄了嘛。”老刘笑着盯着自己的腰,自嘲地解释,“你看看,我腰里系根绳,顶你穿三层。” 我附和着笑了笑,鼻子有些酸楚。这个闲不住的犟老头! 我寻着话问他:“老刘啊,您老今年高寿?” “快七十了。”老刘望望我回答,“眼见着要入土啰!” “以后让他们去坐车好了,您老正好也休息休息,享几年清福。”我安慰他说。
“哪能呢,您一个外来的支教老师都为咱孩子们上学着急呢,我这么个老党员,哪能自己去享清福,只要我还能爬得起来,这船我就得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这里过,我也得护着他。”老刘的脸被风雪吹成紫红色,皱纹在额头上刻着,数不清有几道痕了,两只眼睛大得有些惊人,却炯炯有神,看上去是那么坚定、和善。 (有删改)
1.小说在叙述中用较大篇幅插叙了“老刘”的人生经历,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
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离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
我猛然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段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
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
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也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你被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到,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了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事完,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有删改)
2.小说行文中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的事情,有何用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大拿 赵长春
①大拿,啥都能干的主儿。
②袁家班里,陈大拿如此。生旦净末丑、皇王、小丫鬟、箱倌儿,他都能来。前台,后台,干完自己的活儿,烧水,叠衣,啥活儿都能称手。
③陈大拿是大角儿,已经有了跟包的。看着他忙活,跟包的不开心:“爷,我伺候您呢,您再伺候别人?”陈大拿就拢了袖,嘿嘿一笑:“听你的,我歇会儿。你把那盔帽收好。”陈大拿没有架子,要是别的角儿,跟包的这样说话,早开了。陈大拿不。陈大拿说,都是混口饭,差不多得了。
④陈大拿戏路宽,会补台,也能救场。跟他上场,不用担心出错,他能给你补回来。有年,袁店河春会,演《大西厢》,他演红娘。“崔莺莺”许是心慌,唱着唱着,把“四扇窗开了整对扇儿”顺溜成“四扇窗开了整六扇儿”,愣住了神。
⑤那时候,演戏规矩、讲究,前排票友在舞台细铁丝上挂好红纸包的“封子”,就闭目晃脑敲着拍儿听,抠字词音韵。嗯?错了!立马瞪出眼珠。陈大拿忙回首,看了台口“大弦”一眼:“我说小姐呀——还有那两扇儿没装上……”“大弦”明白,左手划,右手拉,弦子跟着词韵跑,伺候得舒舒服服,“崔莺莺”就接唱下来。 ⑥ “好!好!好!”一片叫好声,“崔莺莺”知道是为陈大拿喊的,为“大弦”喊的,没有取“封子”。煞戏,“大弦”说:“陈爷,中!”陈大拿拱手:“您中,小妮儿中!”说着,把“封子”分给了“大弦”和“崔莺莺”:“给,小妮儿,你接得好!”
⑦演崔莺莺的,叫小妮儿,人小腔好,袁家班的台柱子。小妮儿
扮相俊,戏路广,就多了小脾气,与大家多不对眼。陈大拿喜欢小妮儿,一直在心头搁着,牢牢的。小妮儿知道,也动了心性。舞台上,两个人配了不少卿卿我我的戏。台下,小妮儿却故意绷着脸,不理大拿目光的温爱。有时候赶台口,陈大拿叫挡路的小妮儿让一让。她不让,却把一只腿忽地竖起,直一字马。陈大拿侧身过去,一脸的红。小妮儿就抿嘴,收腿,嗑瓜子。
⑧后来,小妮儿到底跟了汉口的大剧团。她要陈大拿一起走。陈大拿不走。她说:“你不后悔?”他说:“袁镇长好戏,办起袁家班,咱得知情懂礼。再者,咱俩都走了,袁店河上下咋能隔三岔五看戏呢?不走。”小妮儿就坐船走了。船在水中游,陈大拿岸上走,目光咬着小妮儿……船快了,陈大拿也跑得快,眼泪汪汪。人们说,从那以后,陈大拿走路特别快。
⑨陈大拿走路快,七十多了,还是步行如飞。步行,袁店河方言为“地下走”,念快了,吃音,发“嗲走”音。他说:“走为百炼之祖。腿,就是走路的。走走,去百病,舒筋骨。”
⑩陈大拿走了一辈子。舞台上走,田野里走,城里走……走了多少路,不知道。大饥荒那年,腿肿了,他说,走不成了。就买了寿衣,置了棺木。徒弟哭,汪着泪。他说:“哭啥?爷不走,吃闲饭,连累你——你们?”一句一顿,用韵白。
就这样,过了一天,他叫徒弟请了丰山寺的和尚来,给他念经。和尚,半路出家,就是当年跟包的。两人在屋里不知道说了啥,说了好大一会儿。走时,和尚说:“好,爷,我后天来。”第二天,陈大拿不吃不喝,呼呼地喘气。大家心头慌慌地拾掇他的寿衣。他靠坐床头,眼一瞪:“今儿个不走,不然头七那天大雨,给你们添累。” 第三天一早,丰山寺的和尚进院,陈大拿走了。
陈大拿,原名陈啸惷。惷,“春”音,不好认,叫不响。人们就叫他陈大拿。顺口,合意。
不过,要是小辈人这样称叫他,他会叹口气:“大拿,不是个好听的词儿,是红白口儿生意管事的。”过去,办喜事租轿子的喜轿铺、出售纸人纸马的扎彩铺、办白事丧葬事务的杠房、办红白事筵席的酒铺、搭设喜寿丧席棚的棚铺等,各专各工,都设管事的,叫大拿。不
过,袁店河人的这专词专用,认的可是大拿的技艺精、能管事、资格老、威望高。
头七那天,和尚领着一个女人。在人们走散后,女人进了坟地,给陈大拿圆坟。女人很齐整,勒了白孝,跪着,泪珠儿扑簌扑簌,哭不出声。
上岁数的,细看,那人好像当年的小妮儿。小妮儿穿白衣,依然好看,俏。
陈大拿说过:“小妮儿啊,你好看得要命。我比你大得多,一定走得早。到时候,你到我坟前戴个孝,我好好地再瞅瞅你……”是在舞台上,演哭戏,陈大拿入戏,现加了一段词,悄悄说的,附在她耳边,水袖遮着两人的脸。
为这段小词,大弦多拉了一会儿过门,扽着,“嗯——嗯——嗯——嗯——嗯——嗯——嗯——”,直到水袖放下。 (有删改)
3.作者插叙了“大拿”这一名字的来历,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补充故事背景和老刘的人生,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脉络清晰。②插叙内容凸显老刘的奉献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深化主旨表达,表达了“我”对老刘一心为民的尊敬。2.①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小说插叙这一情节,让独腿车夫用幽默轻松的语调自述,从而将独腿车夫善良、乐观、坚强的一面展现出来,使独腿车夫的形象更生动丰满。②有利于深化本文主旨——即使是面对艰难的人生,也要拥有一颗乐观的心,坚强、自信地生活。
3.插叙的作用(1)内容方面:①通过插叙“大拿”名字的来历,表现了袁店河人对陈大拿的认同和喜爱,突出了陈大拿性情随和、戏艺精湛、古道热肠、威望高的形象特点,使陈大拿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展现了袁店河当地的风土人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③突出了人性美的主旨,使小说更具感染力。(2)结构方面:①与小说开篇对陈大拿的介绍和描写形成了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②为下文小妮儿的圆坟举动和悲痛表现做了铺垫;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故事
讲述富于变化、情节结构有了波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