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5-15 地点:东昌路地铁站 主持:陈光 记录:东海
陈光:
我做建筑行业,很多的工种都做过,从设计,到施工,到造价,到监理,到研究,
还在学校教过书。教书的时候那就更杂了,建筑英语,AutoCAD什么都交过,建筑史和结构设计也教过。我本人是比较喜欢做这个学术研究方面的,现在我也做研发,做顾问。
我现在的职业是设施管理,宏观层面讲的等于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的专业
也非常多。最近我们有一些项目,涉及到国内的客户,推荐用BIM作为工具,为客户做一个工业园区的模型,大的范围等于是GIS,小的范围一个建筑物里面某个设备设施。这对我来说都是技术工具。
现在想在BIM方面召集感兴趣的朋友,互相交流。一方面自己也学习,有一些经
验一些知识跟大家分享,这是我的出发点。我们沙龙定位是非营利的,都是由爱好者参加。
五年前做项目管理方面的时候就在这个地方做了两年沙龙。
这个BIM沙龙,每月一次,大家学习交流为主。时间每月月初通知,以后看具体
需求逐渐双周一次。每半年应该有一次像峰会的大讨论会。每两个月,有一次达到二十多个人的,分成两个组,讨论两个话题。每次会年龄最小的做会议记录。时间由主持人控制。
鲁班软件算量员SDH:
现在实习,年前鲁班软件培训BIM技术员,现在檀溪集团,预算员。 建筑师ZXY:
接触BIM是在设计院实习时,AutoCAD代理商介绍Revit。
目前在做Pre-design,客户主要是外企。工作一部分是,建筑材料和设计。无锡有
一个项目支持用BIM。Revit在LEED方面还在研究阶段,首先是做能耗分析,一种是Eng能源。德和威有点类似西图和N+W德国,主要用BIM做分析,不单纯用BIM,用Eng来做对比一下差异,后期的想法结合起来,最直观的一个是把全模建立起来做为附加图给业主。可能会用Rev来做。
欧特克LX:
Autodesk的研发部门,Autodesk市场跟研发相对分开。
03毕业于同济,学建筑设计,三年在本地建筑设计院,做建筑设计,施工图,方
案,住宅方面做的比较多。
Autodesk,在需求理解范畴,软件开发工程需要制定技术规范之类的东西,慢慢做
本地化的东西,国内本地化做的比较少,其他国家比较多。
中国有本地化的族库。Revit,本地化的功能开发。整个团对有做MEP,Structure,
NEC的BIM部门。公司中既懂专业,又懂软件,参与一些项目。
客户项目敦煌演艺中心,给设计方提供纯技术支持。Gensler上海市中心项目。 IFMA QJ:
国际设施管理协会上海分会的董事之一,大学双专业,BA和新闻。
JCI是全球最大的做楼宇自控系统和整个楼宇设施效益方面的公司。
三个部门,产品部,楼宇自控系统的集成和销售;能源部门,能源的监控和实施,
节能;GWS,做FM的部门,02年进入中国,有很多全球性的项目,像IBM,Intel,微软,摩托罗拉有全球设施管理的外包服务全是包给JCI,随着这些公司进入中国,JCI这个部门业务就带入中国;GWS部门做很多跨国公司设施管理外包服务,不仅仅是原来的纯粹设施设备的外包,包括整个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像前台、行政、物流、空调、楼宇的设施设备的维护、节能、装修改造、LEED等。 很多公司做设施管理外包时找JCI,要做能源节能改造,JCI有非常强的实力。IBM
和Intel项目中国区的项目经理,做整个运营系统的维护。
IBM和Intel在中国自建的项目当中做LEED认证。这是整个全生命周期的楼宇设
施的维护,对有大量设施设备的特别是工厂类的企业来说,比如Intel,在浦东外高桥的工厂非常大,大概9万多平米,是芯片的封装车间,该工厂对整个楼宇设施、工厂设备复杂度、精密度要求非常高,里面有很多管线,原来用图纸时,需要做很多碰线,这时要是一个经验很丰富的老法师,用叠图的方式,可以看到管线可能要碰,但是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很难。叠图是拿硫酸纸透明图把不同的专业放到一起,可以看到发生一些碰撞,是非常早期的做法,现在仍然也有。
第二是要做很多节能改造,对工厂来说,能源消耗是成本第一大消耗,在做工厂型
节能措施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区域内的能耗分析。节能的前提需要监测到能耗是否合理,合理的就没有可节省空间,只有当能耗分析结果证明有非常大的能耗下降的空间时,节能方案才是有效的。在BIM方面就把它和节能软件系统进行结合,BIM是楼宇信息模型,以楼宇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的模式进行的,这样的结合为后面做能耗分析带来很大便利。 如果没有能源监测模型的话,后面的能耗分析非常难做。因为第一没有历史的积累,
第二可能没有监测到某些项目,造成数据的遗失。现在有很多的大企业,浦东陶氏化学,金桥诺基亚,都想做LEED认证。
但是到了本地以后,即使用了Revit,只是画了三维模型,但是不知道这个模型对
实际的全生命周期楼宇管理有什么作用。这是这些大公司面临的问题,现在在帮他们做一些方案,跟费哲在合作一些事情。
能源合同管理,EMC,是现在国内做节能中比较普遍和成功的模式,这种模式的
前提在于必须有能源监测的分析。在能源管理的时候,每年帮你节能多少,在节能多少钱的范围内拿出部分钱作为酬金,这样的模式。前提是,作为乙方帮客户做节能管理的时候,心里要有底,要能为客户省这些钱。能源监测下来,如果节能空间本身就很小,帮客户投入后,做节能改造效果就很小,这里里面有一个投入产出比。
陈光:
涉及到国内和国外的差别,Bench mark(衡量基准)这方面,国内在很多领域都缺
乏。
能源合同管理方面,最多的还是电费节省。灯泡,不节能的换成节能的,电费能算
出来。
涉及到LEED,之前没有做评估测算,用BIM之后ROI算多少,不知道。包括做
设施管理给客户,用新的管理模式跟原来不一样了,但是没有Bench mark,很难说服客户,这个问题是困扰新的管理模式应用非常大的障碍。在国外,IFMA是做的最多的,IFMA有一个很大的Bench mark库(这是由专业的协会,大学去做的,包括政府)。中国教育界,包括设备专业,都是跟着市场走,看着好了,才跟上。在国外都是先开专业,引领社会。韩国大学搞BIM研究,考虑的不是将来有没有
就业机会,而是学术研究要引领社会往前走。在中国倒过来了。 Bench mark对包括BIM在内很多行业有很多好处。 陈光:
IFMA有份报告,关于空间利用率,即大楼的利用百分比(如微软,IBM的公司有
很多写字楼利用率),是从公司的角度来看的,其报告是从七百多个公司中调研出来的,有行业排名。有的公司买这个Bench mark数据,买了以后就知道排名第几了,明年提高几位,作为公司的KPI(关键业绩指标),这个指标在国外非常完善,国内非常缺。
现在费哲公司有一些国外的框架和一些国外的数据,但是国外的数据在国内不能
用,或者说只能参考。这个东西Autodesk可以做,国外软件,用和不用,ROI差多少,只需要有一个计算器,因为Autodesk有很多案例库。 欧特克LX:
Autodesk在中国市场表现不是很强势,中国这边的力度还不够。但是在美国确实
很厉害,包括ROI这些数据非常多。 IFMA QJ:
最近有一篇文章,是Autodesk写的,Revit和设施管理的关系,其实是一篇Marketing
的宣传文章,其中一些理念是对的。据我所知,Autodesk非常希望进入设施管理领域。 欧特克LX:
我们公司前年跟Starbus合作FM的项目,在他们全球设施的管理。 陈光:
设施管理跟Autodesk很有渊源,但是现在Autodesk已经放弃设施管理领域。 Autodesk的定位是做通用的平台,因为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所以必须把自己不
擅长的领域放弃掉。在09年夏天,美国有一个设施管理软件(FMDesktop),是由Autodesk出的,七月份放弃掉了,今年一月份聘请FM:System公司接管FMDesktop所有的客户,做客户服务,放弃了该模块的研发维护。
Autodesk在设施管理这个行业深入不是很深,而FM:Syrtem公司只有15人,但是
比FMDesktop的这个部门还强,在这个体制下和那个体制下不一样,这是从设施管理角度去看。 今天有一个话题,从管理角度和技术角度看BIM出来的结果不一样。BIM管理上,
从设计管理,施工管理都可以。在QQ群面讲BIM等于图纸,很多人要么同意要么反对,从不同角度去看,出来的结果完全不一样的。 中建设计ZB:
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CCDI)上海分公司,从事的跟BIM相关的业务。 07年来到公司,当时公司还没有专门的BIM部门。后来成立BIM团队,慢慢做
BIM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内部技术支持的团队。团队内有做建筑的、结构的、机电的。
大学时结构专业,当时叫工民建,02毕业,然后去韩国学的CM,当时国内高校
没有开设该学科。
韩国是亲美的,美国的一些体系都会从美国传过来。CM是在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发
展起来的,有个教授在该大学进修过,后来任建筑管理协会的会长,把该体系带到韩国。我的指导教授学的是CAC(相当于计算机的Vc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机缘巧合接触了BIM,当时还不叫BIM,还没BIM概念出来。后来采用的AutoCAD、Neval soft,可能跟专业性有关系,偏重的是信息模型在施工企业,所以在韩国的
施工方三星建设、大明建设工作过。
Autodesk提出BIM这个词,但是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七八十年代。 韩国政府对技术投资很大,产研官(产业,研究,政府),政府牵头,施工方找到
合适的项目跟高校一起研究一些东西,直接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在一些项目中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进入中建后从事BIM在设计行业中的应用这方面的工作。 陈光:
美国定了一个BIM的国家标准,NBIMS,国内还没有BIM的标准。 陈光:
中建设计ZB,你们这个团队给设计师做支持,有点像敦煌的项目。 欧特克LX:
Autodesk不允许直接帮用户产生数据的。 中建设计ZB:
建立模型出来以后,可以带数据,也可以不带数据。 欧特克LX:
这个数据是一个广义的数据的,任何数据可以帮用户做一个样例,但是不能被用在
项目中。因为是研发团队,职责中没有咨询的业务,没有签订咨询合同,万一出了责任纠纷,很麻烦。 陈光:
你们这是关于风险控制的。
阿拉丁(e都市网站)也提供BIM服务,是关于做数据的。网站上可以看到的,
都是派人到处量出来的,没有CAD图,一百多个城市都是自己量出来然后画出来的。他们建立的是一个外壳,只是一个角度展示,用BIM建的,各个角度都有,但是其他角度需要自己买,网上公布是一个角度,但是有三维的。他们的数据是自己徒步量出来的,大地测量一样的,做JN大学做的时候,有CAD的规划图,上海市、北京市都是自己量的,不是很精确,但是对于旅游来讲已经够了。是为了展示能做这个服务,跟水晶石不一样,水晶石相对来说必须精确。 水晶石LX:
之前在水晶石,主要有两块工作,一块是建筑业务的平台,另一块是世博项目,世
博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广告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一些品牌推广,包括以后一些公关活动。
世博会做的是中国馆跟网上世博项目,写中国馆内部展示的提案策划。广告公司所
有的业务都可以写,包括领域内的策划。 上海的建筑界一半同济的,南同济北清华。 陈光:
今天准备了些主题,大家交流一下,第一个是从管理还是从技术两个角度去看BIM,
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准备了一个做设施管理的框架,很巧的是这个框架实际上也是一个设施管理软件用
的东西,改造了一下。BIM门户网站上一个香港医院的案例,用BIM做的,实际上用的是设施管理软件,跟这个框架一模一样的,叫TIFM。这个软件叫Archibus,跟Autodesk渊源很深。82年Archibus成立的时候,Autodesk刚刚成立,Autodesk跟Archibus是两个不同领域。
我在群里面提出一个观点,认为BIM可以当成图纸,是纯工具的,一个新形式的
图纸。这样的话,从管理角度,特别是从设施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角度去看的时
候(建筑也是个设施,里面的设备、管道、包括办公用品、家具都是设施),BIM只是一个信息载体的方式,就像以前的图纸一样,是承载建筑信息的一个方式。 建筑设计从金字塔时代开始,当时没有图纸,连图形、书面的文字都很少,就这样
口传相受中把金字塔建出来了。再后来,十七世纪前后国外产生了制图法。曾经看过一个案例:1873年,在上海租界的工部局,一张图纸,苏州河的一个码头,非常精细,但是设计师设计完以后,交给中国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签的合同是拿毛笔竖着写的,合同的金额,做什么事情,都是拿毛笔写的文言文,描述柱子高度多少等,写了很多,英文的就是一张图纸,当时图纸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这个案例说明,中国这套东西,从制图法开始,就全部引进西方的。之前红楼梦里面也有轴侧图,清明上河图也是轴侧图,但是都是画家画的,当时图形里面表达的东西相对比较少。
从文字描述到图形到文字图形混合的时代,大概有几千年的时间,然后西方产生制
图法传入中国, 98年(只讲图纸在中国的发展历史)AutoCAD出中文版14.0,到02年的实现的几乎100%的设计院甩掉图版,只用了四年时间。AutoCAD 03年收购Revit,现在马上就是BIM,这个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但是国内关于BIM的认识,以及关于图纸的认识,都是在工具技术的角度去引进
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不是对于图纸的深刻反思。我理解的图纸,其实跟口头语言到书面文字语言,到制图法,到一张制图法绘出来的图纸,再到CAD,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携带了很多信息的一个载体,具体载体有硫酸纸,有实化的,各种各样的载体。CAD是电子载体了,这是个挺大的飞越。BIM这个载体更厉害了。下一阶段可能就是钢铁侠里面,一个立体的投影出来,手伸进入,能感应到位置,是活动的,这等于虚拟现实了。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BIM就是图纸,这个图纸等于是一个代名词吧,我们都
比较熟悉,用了很多年了。在图纸之前,没有一个名称可以代替它,中国以前都没有图纸这个词。
虚拟现实仿真LQ:
日资公司,做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 陈光:
我们如果从技术角度去看BIM,当成图纸(当然图纸有很多其他各种各样的表现
形式),BIM就成了非常简单的东西。
AutoCAD更多是从技术角度去看的,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技术。 从客户需求的角度看BIM,就是管理。
并不是说我们需要一张图纸,而是说我们需要,比如说在这里需要看到金贸大厦,
就需要一张照片,再需要看到楼层的设施,就要有平面图,图纸是有目的的,是为了代替现实,简单来说就是虚拟现实,用更多不同形式去展示现实。没有CAD的时候需要手绘,手绘图也没有的时候,就用讲的,当然口头讲很难表达立体的,BIM可以很好的表达。将来可能有一个投影,三维投影,好像微软已经实现了。 要去买房子或者做项目管理,要去租赁要去使用某个空间,要直观看到它在哪里、
什么样子、空间怎么分布的,这时候需要看到图纸或者图形,再进一步需要立体的东西、需要BIM。这时图形携带的信息越多,能展示东西就越好。 CAD已经很普及了,(这是另一个话题)就是BIM在中国发展的比较慢,有什么
障碍。在QQ群里面一个初步的讨论,认为BIM技术上在中国已经不成问题,本土的一些厂商可以独立去做,甚至于有些图形平台都可以做。这里一个案例PKPM,是中国产的不折不扣的BIM,但是没讲到自己是BIM。在技术层面上,国内有很
强的厂商,像中望CAD,现在也做立体的东西,还有鲁班。
从管理角度来看,对BIM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把管理缩小到只是设计管理、只是为了出一个图,这时BIM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可能碰撞测试需要,也是施工所需要的。如果只是施工管理,比如中建N局的陆家嘴项目,想用Revit做三围的,不会画,就用CAD画,想做碰撞测试。这么大项目,模型建立需要100万做这个BIM,施工完以后模型就不需要了,这个ROI回不来的,最后这个只能做碰撞的模型甲方不需要的。
从这个设施管理角度,是全生命周期的,从设计前的选址策划(即房地产规划)就开始了,到施工,到后期的运营管理,这个项目一百年的历史,提前就考虑到了。这个是甲方非常需要的,但并不是甲方自己需要,而是甲方管理部门,或者管理顾问公司(刚才的五大行,JCI的GWS)需要的,但是他们的需求没起来。
对于复杂程度不是很大的项目,BIM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现在做的BIM应该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比如工厂、敦煌、有些古建筑、核电站这些大的项目。当BIM某些环节产生足够ROI的时候,但是只要设施管理行业没有发展起来,BIM很难发展。中国的设计费,施工费低,在某一环节用不起来。只有设施管理,或者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中国普及开了,BIM才真的派上用场了。 这个东西涉及到今天的第三个话题,就是作为一个图纸,它的价值的大小来自于被重复使用的次数或者重复使用的价值,即复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发展的历史上,应该是十年前面向对象技术,在早期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一个流水帐,在面向对象技术出来之后,比如鼠标左键点击这个功能,封装成一个对象,放到任何一个软件都是这个对象,做好接口标准就可以了,现在编程语言基本上都是对象了。这个面向对象技术是计算机编程语言非常大的飞越,让编程或者二次开发环节变的非常简单。现在国内软件公司水平越来越高,就是面向对象技术给他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工具平台。在BIM里面画图,这个桌子是一个模型、在建的库,这个库就是一个对象了。
AutoCAD等于给天正创造了一个基础,这个图形引擎,鲁班早期是用自己的图形引擎,现在基本上不用了,自己发展图形很难了。鲁班是一个算量软件,做造价的,借助CAD的平台。
我的想法是做一个评估,BIM模型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去评估被复用的次数或者价值,来评估BIM的市场前景,我们现在都比较关心BIM发展的前景。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由美国设施管理大师泰格兹,写了一本《设施设计与管理手册》,在2000年版本的设施管理手册提出BIM是设施管理的一个小工具,就像其他软件包括能耗软件一样,都是其中工具之一。但是到05年的时候,他意识到BIM已经独立成为一个甚至于可是说跟设施管理相当的一个行业了。他专门发了一个声明,对自己观点修正,认为BIM已经独立发展起来了,甚至于从BIM里面可以发展一些更新的东西,特别是管理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软件是基于BIM的,像算量软件。算量,比如工程上要去算墙,梁,柱里面钢筋的工程量,必须知道里面有多少钢筋,当算量公司,比如造价咨询公司拿到纸质图纸的时候,要把所有的钢筋都把所有的钢筋都列出来,钢筋是最难算的。有了BIM技术之后,在建筑设计的时候,提供的比如这根梁里面有三十根钢筋,结构设计给到算量环节的模型,带有钢筋数量,算量的人员不用算量,直接套定额,直接就出来了,不用算了。算量有了BIM之后,变的非常简单,这是鲁班软件强大起来的基础。如果没有BIM技术,算量等于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 BIM技术就像CAD代替图纸一样,产生了原来完全没有的功能、效果。CAD改
图很方便,学会两个命令(画直线和删除)就画一张平面图。刚开始画的时候没想要CAD对自己有多大帮助,只想学个新技术。但是当改起来的时候,厉害了。当时在硫酸纸上画的时候,错一个就废了(刮图,画错的图面给刮掉,到处是洞)。CAD图可以重复修改,这个性能,让纸质图纸到电子图纸产生非常大的飞越。 BIM在算量的应用,特别是碰撞的应用,也是产生很大的飞越,以前几乎完全做
不到,现在非常容易做到。现在想知道BIM还有什么更多的价值能在管理上应用,BIM的价值越大,发展前景越大。
从设施管理角度,在这张图里面,每张圆圈都是一个管理模块,都需要图纸。将这
个软件跟CAD融合的,可以提取CAD图。
BIM可以帮我们更多的价值,现在还在研究,原来使用二维的图纸,就可以实现
管理的效果效益。BIM带来多少新的附加值,让甲方可以更多的采用它。这就提出了三个议题(第一个是从管理角度看和从技术角度看,非常不同),原厂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欧特克LX:
前面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联系非常紧密,从它的复用角度就提供了价值所在。
以前无论是纸质还是CAD,大部分情况到了设计结束后就截止了。 陈光:
包工头给工人交代砌砖墙,不给工人图纸(梅花砌法,两米高,就砌了)。有给图
纸的,做暖通管道、水管的,不用图纸不行。这种口头交代的方式更省成本,连图纸的成本都没有。
BIM在中国施工管理的现实,只有碰撞测试用的着,其他都用不着。刚才说的设
计单位,交完图,它的价值就没了,BIM的价值就少。如果是甲方买单, 100年的时间都要用这个图,这时候价值就很高了。
Autodesk有没有可能给这样一个ROI的测试分析。因为BIM很贵,以前CAD也
很贵,CAD如果没有盗版的话,中国很难普及正版。 欧特克LX:
Autodesk一直把Revit作为BIM的工具开发。最近的一两年,才真正把BIM建立
成为体系,把前后的工具流程全部总结到一起,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不论是从市场上还是从软件的开发上。之前是各列的,不可能那么强势的在市场上引导,现在明白这一点,舍弃了很多其他的开发,专心的往这方面投入了。
但是从建筑设计,施工角度,BIM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引领一个过程(稍微有一
点偏题)。
很重要的一点,慢慢的建筑产业化跟机械制造行业交集的越来越多。
以后如果没有三围的话,像以前的房子,横平竖直的,都可以用二维表达,但是扭
曲的房子,只可能用数字化表达。BIM把建筑的数字化率大大提高了一步,以前数字化率很低,只是在做图的时候采用数字化,把BIM作为了一个工具。真正在BIM的时候,可能把建筑本身作为数字化的数据保存下来,在虚拟的世界里有跟现实社会中完全同步的数据,这个是比较革命性的内容。不能完全跟绘制图纸这个过程比较,还要从数据本身的结果进行分析,这跟以前会有比较本质的跨越。 陈光:
刚才说到的数字化程度,是在数据库方面做了很多。AutoCAD的二维平面,也是
带数据的图形,只是带有的数据比较简单,简单的数据库。到了BIM的时候,数据库成了一个大头了,BIM模型是图形加数据库两个并用的。
做设施管理的时候,数据库是优先的,当需要图形的时候,才把图形展现出来。有
点像ERP管理,把房间、建筑物、设施、设备当作资产,当作资产时,资产管理软件没有图形化工具,全是数据库。就是说只用数据库也能在九成的水平上管理资产,只要数据库就够了,图形的必要性没有多大。
引入图形技术之后,发现数据库能起到更大的作用,Location这点作用非常大。最
简单的,要去查哪一房间是闲置的、哪个设施没有人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去现场去看,另外一种方式在图形上体现,早期的时候就是在数据库上,但是数据库没有展现的技巧,图形起到了很好的展现的作用。
从设施管理发展的历史开看,慢慢把图形介入进来,以至于最后用BIM。这样的
话,图形所占的比重从零开始,慢慢提高到与数据库互用的程度。
从AutoCAD时代开始,数据库占的比重很小,图形占的比重很大,慢慢到两个比
重持平。但是,数字化程度的提高,虚拟现实里面,哪个占的比重更大,这个百分比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放在一起产生的价值。在原来数据库和图形分列的时代,各自有各自的价值,现在碰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新的价值,就是说BIM带来了什么新的价值是原来数据库做不到的。
二维画的平面图、剖面图,相当于在大脑中建立了三维,否则很难画这个图的。脑
子里没有空间的概念的人,剖面图画不出来的,当建立空间模型之后,才能看到。如果用BIM的画,不需要在脑子解决,也可以看到,BIM模型带来的一点价值,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做这个东西。 IFMA QJ:
学建筑的都上过工程制图课,工程制图里面最基本的是画三视图,对于很多没有立
体的概念的人来说,画三视图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陈光:
用ArchiCAD做BIM,图纸是生成的。原来做图纸,脑子里建好模型之后,再画出
来,平面图是横着切,剖面是竖着切。ArchiCAD八几年的时候,先做立体的,然后三视图是生成的,这个功能AutoCAD收购Revit的时候,Revit已经有了。BIM这个东西,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看懂它,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施工的,还是看的人,还是管理的人。
现在工程管理包括设计管理/工程施工环节中的项目管理(如CM也需要看图),但是
好多人不是专业的,有立体的东西,更容易看懂。
BIM加上时间维度,可以模拟建筑物施工,在电脑里面可以模拟整个施工的过程,
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越,有本质的提高,这个处理量大大超出人脑处理的程度。 我的理解是无论管理技术还是电脑技术让高科技变的很多人能够使用,BIM能让
更多人看懂这个对象、更容易理解这个对象,这让BIM产生价值。 欧特克LX:
从业主角度来说还有一点,他会实施施工建设的标准化,这个比原来走进了一步。
GM(通用汽车)工程建设、组装,在全球建场,采用Revit结合自己的数据库软件,完全把图形和数据库分开,只是把数据库和图形链接起来,需要看的时候打开图,又把数据库跟供应商连结起来,这样形成一个体系,这种方法很好的协调全球的所有工厂的标准,包括成本、建造周期之类的东西。在二维时代,项目回顾、分析等会差一些。 IFMA QJ:
GM用设施管理系统跟BIM结合,比如说,通用汽车在金桥有一个好大的工厂,
做一个工厂的装修,装修之前要做一个模拟,模拟像空调、配电以及所有的建筑结构,需要做整个计划。没有BIM的时候,这个事情非常难做的,80%是拍脑袋、
凭经验,没有很直观一个东西。在这个工厂里面,将来的能耗、工厂的配电到底需要多少,这个直接牵涉后面的机电安装、配套设施、包括能源管理。
在原来二维的时候,包括管线的碰撞实验、家具的采购、采用多高的屏风、多大的
规格,一般采购家具只是知道这个家具,但是这个家具放到这个场所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于甲方或者业主是没有概念的,指示买了算数,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就不去买了。如果有BIM技术的话,完全可以三维模拟未来的设计状况。美国IBM公司最厉害的计算机芯片是Power5,为美国国防部做计算机模拟核试验系统。因为全球的军备要控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核试验,只有IBM的系统能模拟核试验的精度(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大的驱动力。
如果作一个类比的话,BIM也是做三维模拟的,虚拟工厂、办公空间的设计以及
后续的楼宇运营,是非常前瞻性的。对于业主方或者没有任何建造背景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对于后期的运营方也是这样,能耗监控在设计时不知道将来这栋楼基本能耗会是多少,这个牵涉到像说空调买多少冷吨,是买100冷吨,还是200冷吨,还是500冷吨,不同的冷吨能源消耗是不同的。大型的水冷机组,离心机,一般负载达到75%~85%的时候,效率是最高的,能耗效率和空调效率是最高的,但是计算的前提是必须知道未来建设需求的冷吨的数量。原来在做IBM项目时碰到的问题,建造方买了很大的500冷吨的水冷机组,实际上检测下来,第一业主方无法提供这么多电力,第二没有那么多服务器进去,本身空调需求不需要这么大,机房空调开到满负荷时,机组的运作量只有20%~30%,造成电力很大的浪费,对机器也是损害。
BIM从图形来讲,给越来越多的人更加直观的可视化的工具;从整个数据来讲,
所有的历史的数据通过一个集成的平台来显示,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运作。
陈光:
设施管理软件的典型应用是空间管理。空间管理是从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的
专业,跟建筑设计里面建筑空间设计是紧密相关。比如这是一个公司在全球各地的房子,从房地产业务开始,到会议室的预订,到报修,到搬家(即空间调整),员工掉换部门等一系列得东西加在一块儿统称为空间管理。
设施管理这个行业是从Autodesk成立前后几年开始的,在之前就是设备管理,包
括机电设备、空调等,建筑物不是设施,设施是建筑物上附着的东西。设施管理行业出现时还没有IFMA,现在重新定义了,加了空间管理。设施管理加了空间管理之后,飞跃了,但是名称还是FM。
BIM比CAD不止是变成3D的,BIM比CAD多了数据库,是巨大的飞跃。数据
库加上图形以后,管理手段不一样了。去现场有时候是做不到的。BIM没有讲一定要3D的,I是数据库,M是图形,图形在这里起到提升管理的能力。比如图形可以是CAD,设施管理在原有的CAD中加入新的图层,同样可以起到管理的作用。 水晶石建的等于是一个表面的贴图,没有管理方面的数据,是纯视觉的数据,水晶
石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
对于管理来讲,视觉的东西不够用,需要更多的数据。数据方面的研发,商业智慧
和设施管理的研究,使图形获得飞跃。三维的话,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比二维的信息量更大,但是没有很大的飞越,但是从数据库加进去后,就产生很大飞跃。 有一个公司,有一段时间这栋楼里面很多员工抱怨午休之后睡不醒,做设施管理专
业的第一反应是缺氧,但是如果不是老法师的话,没有这种直观的感觉,请同济来检测每个地方测二氧化碳浓度,测出来了。是谁让他们来测的,是老法师。老法师
查看最近报修的记录和人事部的记录,得到综合判断,等于脑子里面建模了,可能是缺氧,同济测试后发现全方位缺氧。新风机组原来一个楼层只满足三百人,住了一千五百人,肯定不够了,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图纸上是不写楼层只容纳三百人的。原来只使用平面图纸,包括CAD,不带这些信息。在设计的时候是设计好的,原来设计是商场,最多只有三百人,设计三百人的新风,当改成办公室后,坐的人越多越好,当然容易缺氧了。后来用了一个系统,类似于Archibus,查缺氧更容易了,随便一个普通的工程师都能判断出来。在每次填工作请求的时候,都跟自己所在的空间关联,这个数据积累下来,蓝色的房间都是报缺氧的昏沉沉的,红色的房间都是报灯泡坏了。很普通的工程师就可以看出来,是在图纸上看到的。数据库是看不到这个信息的,没有老法师的头脑是看不到了。 IFMA QJ:
新风的问题,在大公司包括很多跨国公司也碰到这个问题,国家对国内办公室空间
环境有一定标准,比如人均新风量是30立方米。这时出现这个情况,需要测新风量,用风斗仪测风速。工程师测过以后,报告给主管,但是看上去都是OK的,主管也不知道有什么问题。有可能是风口分布不合理,造成有的地方新风非常少,有的地方风口特别多,这时如果在图形的话,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来。 陈光:
这个飞跃可以比拟成手绘图到CAD绘图,CAD绘图比手绘图的培训量小很多(学
会命令,谁都会画),手绘图冬天画跟夏天画都不一样。 BIM技术为设施管理带来了新的价值,就像系统论讲1+1大于2,自行车很散的零
件,组装成自行车,产生的新的价值、新的功能。BIM在管理上比传统的模式多了很多的新的应用,设施管理在这方面表现的很明显。 建筑师ZXY:
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入口处有显示屏,能楼顶风能发电机、太阳
能电板等的即时信息,但是仅仅是设备和数据库的观念,还没有上升到BIM。 陈光:
现在大家在BIM理解上只是三维,这方面Revit在定义市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
用。 水晶石LX:
从非专业的角度看,BIM不只是三维,还多出一维,四维。
BIM是把来自不同领域的经验,像DNA链条一样组装在一起,集中化显示在软件
里。网络互动方面,跟BIM有一个很大的相似处,Web2.0出来以后,网络最强技术方面是加入了统计,比如开心网上很多同统计的游戏,寻问某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这个技术就是把Web2.0统计的功能单独列出来,供大家娱乐。这样的技术,对于专业方面的软件,尤其是BIM,在模型建完以后,每个阶段把材质输入进去,不同的材质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时很多专家就只做输入材质这样一个工作。
效果图建模,这个模型仅仅是用于可视化,效果图不是很精确。很多建筑公司找水
晶石单独采购模型,是要为今后的工作做一个基础。但是这个模型几乎没有什么用的,完全脱离现实比例的,只是视觉上的参考,没有精确的,所以这个模型只需要建一个就好了。
水晶石是最早建筑效果图和策划的公司之一,3Dmax软件加上水晶石艺术类设计
人员,形成水晶石。现在水晶石的模型人员将发生大的改变。现在同样是Autodesk出来的BIM软件技术,加上的工程管理,形成新的模式。国外的建筑设计公司在国内没有出施工图的权利的,必须走这个流程,会产生大量的代理业务。BIM技
术对整个产业颠覆性的变化。有的设计公司对效果图要去特别高,而有的就简单画一下,只要能在就可以了。后者在乎的是建筑本身设计环节,是靠数据说话,不是靠视觉。
整个环节的工作上,设计师开始建立模型,那怕不精确的,在下一个建筑公司,把
它改成精确的模型,一步步改进,这个工作量就小了很多。 中建设计ZB:
刚才说的DNA链条很有意思。但是链条刚刚联系起来之后,很可能还需要积压,
BIM很有意思的就是挤压,使很多东西产生纯净,很多学科、很多专业是交叉的,在挤压过程中,又有很多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技术产生。每个学科都有自己发展,都有自己的方法实现本身的内容,包括可视化。
但是有了BIM之后,有了一个共同的数据平台,这是最关键的。 水晶石LX:
建筑设计有很多流派,水晶石之前的效果图受到最大阻碍的是那些老设计师们,他
们是手绘效果图,拒绝用电脑操作。现在电脑技术发达以后,又出现一批新的人,参数化的设计师,就是纯粹靠数学,像房顶的花纹都是通过数学公式算出来的,对于这样的人,靠艺术手绘去画效果图,是不可能画的。在这个软件里,这样的两拨人,都可以在这个软件平台上有一个平衡。 IFMA QJ:
刚才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一平台的问题。就像以前做IT,为了一个功能买
了一个软件,为了另一个功能又买了另外一个软件,但当意识到两个软件有相互的关联的时候,就需要做集成,而集成的成本是相当大的。如果一开始就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能够提供一种关联模式的话,就没有必要多买那么多软件了。
像BIM一样,其实BIM最终的得益方是甲方或者业主,从一个楼宇、建筑开始的
选址开发就使用BIM技术来建造的话,直到建造过程、后面的运营,周期越长,BIM的经济效益越大。 水晶石LX:
BIM如果只用一个软件来说的话,面还是窄了一点,只是一种方法。之前理解BIM
最深刻的还是汶川赈灾,在马尔康重建小房子,一个一个单体小房子,台湾的设计师考察时说,给灾区老百姓提供的房子,光照、砖墙各种各样的材质,他在往上套。运用了BIM技术,对这种低成本,大批量的房子,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是盖一栋房子,BIM的作用不是很大。
BIM在中国的推广还是有很大的障碍的。Gensler,很大的设计公司,公司管理的
体制,纽约的总部跟上海的公司信息的沟通非常好,几乎在同一个局域网上可以看美国的案例,美国也可以看上海的案例。美国人经常看上海的项目,但是上海人看不懂美国的项目。因为两个区域的项目截然不同,美国全是设计感很强的小房子,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规划,而我们全是高楼。
现在华东院、现代院都有BIM,但是知识面比不上老外,这个对BIM的发展有影
响。中国本土大规模建筑、大型建筑对BIM专业要求太高了,一个房子里面有这么多量、材质、力学的东西,现在的公司用比较落后的技术,很难把它支持起来。现在靠BIM做一个很大的房子,就像上海中心,是有很大难度的,请来一个国外有BIM经验的人来做这个项目。但是把这个能力很强的人放在这个平台上来,效能发挥是很大的,但是精力消耗也是很大的, 欧特克LX:
中国有一个障碍,之所以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是因为相关的产业包括刚才说
的设施管理,包括建筑能耗分析这些产业都还没有达到一个很成熟的地步。所以BIM有赖于其他相关行业共同发展。 IFMA QJ:
SAP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做ERP的。当时中国制造业还没有用ERP
的先例,SAP推的非常困难。跟现在的BIM有点像,BIM是一个管理工具,这个管理工具必须等到很多的管理理念像设施管理、能源管理包括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各方面的理念上升到一个程度的时候,真正的业主方才能知道需要这样一个BIM的工具帮助满足需求,才会为做BIM而做。 水晶石LX:
我现在在同济念的工业设计,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工业设计。工业设计
跟建筑的交叉点今后会越来越多。今后的建筑,尤其是高科技的建筑,可以认为是一个建筑,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工业设施,以后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建筑上有很多装饰(像自动的透气窗),很多自动的装饰,既是工业设计又是建筑设计。通过一个怎样的公共平台去解决呢,BIM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加入了动态的工业设备的需求。尤其是在管理方面,到底对多少人有意义。 中建设计ZB:
CCDI做的跟大家分享的基本一样。不是说CCDA有多么的成功,最开始的时候研
究的是基于三维模型的工程概预算的自动化,但是国内没有在做这个的(广联达也在做,但是只是有这个想法)。
好像在国内一直没有BIM的市场,或者没有这方面的需求,真正是火起来也就是
去年的时候。在公司推广的时候非常困难,设计师不明白这是什么样的东西,不知道学起来会不会很麻烦,不清楚这东西出来后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因为立足于设计院,最后看重的是图纸,很多人看的是能不能出图。07年为青岛万科做的弧形的一个楼,只有一个人做,过程比较坎坷,在协调时会通过BIM模型去演示,业主会觉得这个东西很好,但是不管用二维还是三维,最终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出图纸。会看到有一部分的价值,但是不会去买单,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花钱做给他看。 从团队成立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公司自己在投钱,做了几十个项目,都是服务于公司
内部的项目。从去年之前市场还没有这样的需求,既然没有需求,谁去买单呢。但是领导还是比较看好这样的事情,一直在这方面做一定的投资,包括人员和设备等。 沉寂了两年,达到一定的阶段,量变就成为质变,现在慢慢盈利了,通过技术能力
和营销能力的展示,慢慢会有客户为某一阶段买单了。最简单的还是管线综合碰撞,因为客户还是要看到最直接的利益。无锡有一个横龙广场,在机电投标的时候,要求机电的分包中有BIM的机组配件。越来越多的欧美的开发商进入国内市场,在做商业地产的时候,需要通过BIM技术来为他们做一些服务的。这样一来,当他们知道国内有一些团队能做BIM相关的咨询和服务的时候,就会把这些东西加入到项目开发里面。上海中心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到后期的运营,甲方都要求做BIM。 欧特克LX:
上海中心甲方有三家,上海城投,陆家嘴集团,上海建工。最大的股份是在陆家嘴
集团,项目组定位全部项目包括机电、结构、设备等在项目结束之后转回运营,即全生命周期管理。但是BIM不是他们提出来的,因为Gensler用的BIM,Gensler提供的图纸和深化全都用的BIM。这是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 中建设计ZB:
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接受,但肯定要接受。又一次跟施工方说的时候,希望能
够转变自己的观点,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一旦观念变了之后,由被动的方法变成非
常主动去面对的时候,将会有更多的一些项目机会。因为这个事情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如主动的去做这个事。 陈光:
这两年BIM的大潮突然很响,BIM被列为十一五规划,国家推动比较明显。十五
的时候已经在做一些研究了。 郭杰:
08年推Revit,一些院校买的软件挺多,但是实际应用情况不太好。 做一些培训的工作,跟设计院合作WSP,一年有两三个项目。 主持LEED方面的市场活动。 陈光:
回到管理方面,讲到人员能力方面的问题。给客户做管理咨询的时候,客户问这个
管理模式带来什么新的效益,讲原来做事情需要可能要顾非常懂行的十个人,现在用这种管理模式只需要两个懂行的和八个普通的人,就像刚才提的能查出来那个地方有缺氧什么的。软件对水晶石的帮助,水晶石没有软件帮助的情况下,可能发展不到今天,全是手绘图。CAD给设计的行业如虎添翼,原来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可能原来很多人做不了,现在普通的人就能做。
现在BIM抛开了三维模型的角度,而是当做带有更多的包括管理信息、建筑信息
等各种信息在里面的新的方式之后,就不只是图纸这么简单了,BIM对各行各业,各种角度带来什么新的飞越性的价值。能力方面,钢铁侠里面的设计,一个人就能做机器人的设计,如果没有好的技术和工具的话,是完全不可能的。应该说是软件工具的技术加上管理的技术,让BIM产生了更大的价值。
目前软件技术在国内应用水平下,应该很成熟了,图形这部分很强(图形引擎)。
缺的管理这块,或者缺数据库这块。 欧特克LX:
能力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参照计算机其他领域,例如搜索引擎的出现,把大部分的
信息集中在一个地方,不懂医学吧,不用翻医学书籍,只要一查马上就有,这就是信息集中带来的优势。BIM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降低了信息介入的门槛,以前需要了解系统化的知识,才能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现在只要有信息库。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都是表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本质在于信息集中在一起。 水晶石LX:
正好反过来了,不是说这个软件应该用更多知识面控制它,而是由于更多的知识面
集中在一起,产生了这样的效果,这就是信息集中化的好处。有个工地要做办公系统,找了好几家公司,都不合适,因为每家情况都不一样。最后把公司里面搞互动设计的人员的都集中在一起,然后把网页上常规的互动技术模块都拷下来,如果工作当中需要哪一个就找哪一个,最后做了一个组合,效果非常好。
很多人开始不懂BIM,认为画面应该很炫,其实不是,画面很简单,但是有一个
内在的技术。 中建设计ZB:
部门有三个团队,效果图的,二维协同的,BIM的,一次说起BIM跟MAX有什
么区别时这样说:MAX作的是假的,BIM做不了假的,是什么样就做的什么样。 水晶石LX:
效果图还是很管用的,天气条件,气候,周围的植物什么都改了,别人对房子的的
认识就发生变化了。
竹园项目,当时一个JNP(德国的设计公司),风格非常严禁,设计的房子有点像
IBM的机箱,因为要讲究空间使用率。如果当时BIM放在项目中,业主会感受到更多的技术含量,但是由于技术限制,业主没有看到。
用线框做动画,全部是透明化的,技术含量展现出来了。把每个模块拉出来,就可
以解释是什么作用,而且还省掉了渲染。 陈光:
这个是关注数据的,水晶石做的是假的,线框做的是真的。 水晶石LX:
说起虚拟现实,都是手段,真正的虚拟现实,能够把现实中的东西真正的呈现出来,
在多媒体行业里面,偏见为视觉创意,意思扭曲了。 陈光:
国内还是偏重于视觉效果的。对BIM的认识,在数据上认识非常低。 水晶石LX:
面对很多竞争对手,复制,降价,再复制,再降价。你可以画的很棒,但是项目的
过程呢? 陈光:
这等于没有产权的问题了。现在做国内的标准库,是关于设备方面还是建筑构件方
面的? 欧特克LX: 都有。现在在做的都是服务于软件开发的,本质上是为了推广软件用的,是通用库。 陈光:
群里面画BIM图的,做的是真是数据。现在给设备建模,全是做非标的。做了标
准设备后,拿出去被别人拿走了,自己卖不了钱了,因为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 水晶石LX:
在任何行业都是这样, 不单单是建筑行业。在工业设计行业,设计饮料瓶,开模
费是海外的十倍,因为设备没有海外的发达,海外一台设备各种各样的模型都能出来,而国内开发一个新的模型出来,可能大概要半年。做出来以后呢,第二年市场上一模一样的就有了。例如味全的瓶子,是申请专利的,但是国内的法律不健全,保护不了。 陈光:
涉及到知识产权这部分,是对BIM发展的约束。BIM在做设备模型这方面,如果
有全国通用标准设备库,BIM发展展就方便了,直接拿过来放进去就OK。模型库、设备库,国家不会做,厂商也不愿意做。 欧特克LX:
厂商其实是愿意做的。Autodesk有一个网站(在线工具软件,Autodeskseek),厂
商提供这个信息到这个网站上,供用户下载。但是设备的比较少,空调的较多,适合中国的比较少,英制的较多。 陈光:
除了空调(空调国内几大厂商垄断了),其他的设备,制造商很少做标准设备,新
设备出来都是非标的,防止被别人模仿。国家有这种标准的,ISO里面标准多的是。在国外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厂商都生产一样的,这时厂商提供BIM模型,是很常见的事情。在国内就不行了,大部分厂商都做非标的,螺丝都做非标的,外形的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都有。中国的3G的SIM卡不一样,外形不同但是技术一样的,Ipad来了sim卡没法用,这是厂商间自我保护行成的。中国环境诞生不了这个东西,这块路走不下去。Autodesk虽然有这个计划,可能对软件推广有意义,
但是对BIM产业的发展帮助很小。 欧特克LX:
可以由厂商创建这个内容,但是是有动机的。一旦虚拟的模型之间有这个产品,就
有更大的可能在实际当中用到。 陈光:
BIM的发展在设备方面依赖于设备厂商,但是厂商看BIM没怎么发展,自己也就
不做了,这是个互动的过程,看谁现在走出第一步。驱动力在哪里,Autodesk驱动肯定是不够的。 水晶石LX:
建筑里面的东西,是跟各个行业挂钩的,基本上各种各样的产品都集中在房子里。
BIM技术出来以后,如果要算能耗什么的,那个行业不行,这里也没办法了。现在的家用设备,核心技术都是一家厂,只是外形不同,能耗性能都一样,没有区别的,建筑里面的计算,都一样的,跟品牌没有区别。这涉及商业机密,不方便公布。如果中国有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的东西,跟海外不是同一配置的,公布出来可能看不出来能行。 欧特克LX:
台湾的一些用户,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些要求,希望公司从软件方面有一些支持,
他们有很多族库、项目文件。他们有很多的发包的单位,没法管理这些数据,把文件拿出去,随便一复制,到处都是,所以要求保护。这个方案讨论了好久,从软件公司的角度讲,是一个两难的境地,不想把数据保护的太厉害,像AutoCAD,想做的人可以去做,但是不提供数据加密的服务,也是希望数据流传的越广越好,购买的人越多越好。到BIM角度发生变化也有可能。 水晶石LX:
这方面,个人持悲观态度。有一次做品牌的前期要调研,花了钱却找不到数据,最
后一个朋友给发了过来,问从哪里来的,只说:This is china。只要有,肯定能够弄到,法律不健全,控制不到。花钱买到的一定是真的吗?也不一定。项目一旦做大,碰到的问题就很多,要把很多人的能量聚到一起,还要跟人的道德意识挂钩。 陈光:
举一个案例,PKPM,国产BIM,建科院的,等于是国家的。第一个模块是结构,
然后是建筑、造价、施工,然后是管理。结构设计是PKPM的第一个模块,当时PKPM有自己的图形引擎,早期的图形引擎很差的,算完结构之后,需要用CAD改一下图才能出施工图,现在已经图形引擎已经很强了。为什么这个没有盗版呢,这是结构设计,跟公司财务软件一样,算错了要命的。国家早期的时候只能这一家做,国家标准就是建科院出的。后来要求必须用两个结构软件作对比算,其中有一个就是这个,国产就这一个。
个人认为这是中国的BIM系统,结构在设计一开始建模的时候,就是对象式的,
梁就是梁,是有力学指标的,是混凝土梁还是钢梁,柱子、楼板、楼梯,这些构件一开始就面向对象、参数化的。建筑这个模块,是基于结构的,后来才诞生的,建筑里面也是有好多小的对象。后来产生预算模块的时候,建筑结构对象参数式的已经建立好了BIM模型,直接预算,算量直接就出来了。这个预算模块必须基于自己的体系,没法盗版,这一环节如果盗版的话,拿不到前面那个模型。PKPM构建了自己的一套排他的、没有竞争对手的独立王国,就像ipad,很多软件是排他的,只能在自己的手机上用。 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可能由国家把里面的东西开放出来。这里面的设备库都是中国
最大的设备库,建筑构件、结构构件、设备的,包括算量的。个人认为这是全世界最完整的庞大的一个BIM体系,图形引擎都有。但是他们从来没讲过自己是BIM,管道综合碰撞检查软件,当这些东西都有了之后,是水到渠成的东西了,等于是在自己的系统中叠图测试。一开始就有结构碰撞,比如楼梯少设计的一个踏步,搭不上去了,两个梁和柱子特别是钢结构的,没有连在一起,没碰上。这个软件虽然很土,却是非常实用,国内只要是国有的设计院,全部是这套东西,因为从结构开始,等于是一个公司买软件从财务软件开始,然后延伸出去。结果用友今年上市了,算量软件广联达上市了,算量是做造价的工程管理最核心的东西。
Revit是从图形角度出发看建筑行业,PKPM是从建筑专业角度看怎么利用图形。 水晶石LX:
会不会有点政治的原因,国标的话,从操作系统,很多公司在研究国产的,从体系
上,财务软件、施工软件全部要跟国外是不一样的。防止一旦发生国家安全威胁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方面的原因。 陈光:
现在CAD二维图这部分,像中望CAD,国产的CAD,跟AutoCAD界面完全是一
样的,生成的格式是Dwg,读取也是Dwg。PKPM也能做到这个,从中望挖两个人就可以了,现在的图形引擎很强大了。早期PKPM出图很惨的,必须要CAD修,修完之后才出施工图。现在已经不需要了,现在施工图是生成的。这是个封闭的系统,是用硬件狗加密的,不买的话是用不了的。Autodesk值得借鉴,在中国,没有封闭体系,保护不了自己的东西的。PKPM的结构设计是抄不走的,然后所有的东西是基于结构的,结构是核心技术,其他的东西都是附着在上面的。 欧特克LX:
这个跟BIM的特点有点背道而驰。刚才讨论了好多行业,行业和行业之间共用数
据问题,而BIM价值正在于此。如果不解决数据的共用性,各个行业之间的发展如果不基于一个相同的可读取、可写入的数据上来,它的作用很局限的。不可能有一个软件能够做到BIM的流程,BIM是一个管理观念,需要在每个环节上面有合适的软件做这些事情,只需要有一个共用的数据的平台就可以了。 陈光:
这是美国人的思维,美国NBIMS,美国建的国家标准。中国就不是这样的,中国
的国家标准是建科院出的,国家就是公司。美国就不是这样的,美国国家不准建公司,美国的国家标准是适合于市场的,来引导公司。在中国,国家就是公司,建科院就是国家的代表,个人觉得下一步中国把这个标准抄过来,改一下,就是PKPM的标准。 欧特克LX:
发展了这么长时间,中国虽然有自主的品牌,但是数据格式现在还是用的这个东西,
还是由美国掌控的。PKPM在行业间的使用率有多高呢? 陈光:
结构是绝对的第一,如果算上BIM,也是第一。 欧特克LX:
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多学科的交叉共融,如果只是结构方面的话,绝对做不到这点。 陈光:
PKPM的结构部分,所有的结构都有的。建筑的设计,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结构
师是组长,世界各国都没有这样的情况。那个年代,国家对建筑安全的要求只有结构方面的,建筑方面的质量标准很粗的。02年的时候出的新的国标,里面才有粗
体的建筑方面的国家强制标准,必须要执行的。以前在建筑这块是没有的,只有结构方面,因为涉及到安全计算,不用粗体和简体,所有的条文都是国家强制标准。到了2000年以后才有在建筑的其他专业里面,增加了粗体字是法律,原来国家规范的法律地位是不定的,不清楚是什么法律地位,后来建筑法之后才定了,这跟国家法律体系有关的。现在已经转变过来了,建筑师领衔的,除了那种小型项目还是有结构师,大型项目一般是建筑师领衔的。建筑设计这个专业现在已经转变了,各种专业的知识都加进来了。结构以前叫工民建,现在叫土木工程,大专业。
但是在市场上,正版软件中,绘图软件肯定是CAD,第二是中望,PKPM的绘图
软件排第三。但是PKPM的绘图是为自己的专业服务的,这个是个人理解的BIM是为管理服务的这样一个角度。
现在中国也没有这样的调查,Autodesk是否有自己的数据,绘图行业细分的建筑
这方面的市场占有率。 欧特克LX:
看软件意义不大,应该看平台,把数据格式当平台。 陈光:
在中国,格式还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 欧特克LX:
IFC基于建筑行业标准,数据导入导出的格式,在任何一个建筑软件都会提供这样
一种格式的支持,包括现在绿色建筑分析软件。 中建设计ZB:
PKPM是不给的,因为人家不缺。 陈光:
现在看市场导向,在美国市场跟中国市场是完全不同的。Autodesk的决策都是在
美国制定的,在中国建科院有自己的战略。 欧特克LX:
怎么能够保证相关的专业包括设施管理的发展。 陈光:
进不来,这可以说是国家的战略是约束国外在国内领域发展的一个问题。 欧特克LX:
那可不可以推导出明显的不合理呢? 中建设计ZB:
这个需要时间。 欧特克LX:
从理论上来说。 陈光:
从理论上讲,美国战略是最合理的,所有环节都是。 欧特克LX:
那从长远来看,不合理的东西将被淘汰。 中建设计ZB:
可以举个接近一点的例子,在画图的时候,用BIM做出这个模型之后,设计师就
问,能不能出施工图,其实这个施工图的标准就是国家自己定的。不是做本地化吗,Revit是美国的软件,采用的标准,模板都是按照美国的标准走的。我们制图是有标准的,假如这个制图,国外画一个尺寸标注的话,是两个点一根竖,07年的时候这么做,审图的人就打回来了,这个不符合我们的制图标准。但是现在跟国外的
接口越来越多,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个标准也在慢慢的变。从原来的两个点必须重新画,变成了二者可以结合在一块,可以出图了。所以就说这个标准以后可能慢慢的变,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水晶石LX:
就像某个语言版本的软件一样,换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规则在里面, 必
须置换过来。 陈光:
制图标准,现在国外的设计院是不允许出施工图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这在
别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出施工图又没有国家安全问题在里面。 欧特克LX:
跟法律有关系,一方面当出现一些设计问题的时候,会有一些责任吧。 欧特克LX:
这是两头往中间走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兼容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软件的本土
化,包括管理团队的本土化也在不断的加深。每个软件都是这样的,一开始都是先做一个普通型的,满足一个最主要目标市场,慢慢再做新兴市场本土化,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Autodesk也是这样的,只不过还没有达到大家满意的程度。 水晶石LX:
全是自己策略的改变,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个平台,如果是平台就要靠人。如果
要防止盗版,现在还留在软件这个领域。 中建设计ZB:
就像本特利MAX一样,东西很好,就是推不起来,至少在中国市场上。ArchiCAD
局限性小,但是只偏重于建筑。 陈光:
ArchiCAD在2000年的成熟度,在建筑设计方面 ,相当于现在的Revit。成熟度,
就是软件的Bug很少,包括界面的易用性,包括里面很多的模型,对象都是现成的,例如墙,砖的还是混凝土的,而且可以直接出算量了。当时鲁班,中望CAD还没有呢。ArCAD在技术上跟Microsoft是同量级的,软件方法论方面绝对首屈一指的,但是不会市场推广,就像IBM的操作系统OS2,输给了微软Widows。Autodesk在中国的市场推广策略是最好的,但是BIM方面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策略。所以现在在中国,各种各样的都在用,Revit也纵容盗版了。国内有钱的设计院都买了Revit,先买回来。
如果把PKPM也当成BIM的话,肯定是第一的,本来就有的,AutoCAD是后来有
的。Revit是新鲜东西,买来学一学,不是先有需求,然后看有什么软件再买。Revit现在的策略跟当年CAD一样的话,但市场不一样了,时代变化了。 水晶石LX:
由于更多海外的建筑事务所进入中国以后,有很多国际化的项目,需要跟海外进行
沟通吗,需要用这个。但是如果纯粹国内的项目,可能不一定会用。 庒晓烨:
Revit推广可能还需要点时间吧,就像刚才提到的一些大设计院,买了很多软件但
是都放着。还有就是涉外的用的比较多,涉内的用的不多。公司因为美国的关系在用,但是国内的一直在赶项目,没时间用。 水晶石LX:
海外的其实一直都在用,就是在海外体制下诞生的东西,肯定自己先用。但是在国
内,像同济,用的人不多,BIM只要做国内的项目何必用海外的软件,用的目的
就是要跟海外的单位合作。 虚拟现实仿真LQ:
国内的一些大设计院对BIM定位或者未来的需求还不是很清楚。 水晶石LX:
国内是被动接受的,水晶石为什么会关注参数化建模或者一系列的东西。因为国外
设计师拿过来的模型,格式都不对的,打不开,没办法沟通,所以需要改变,这是客户、市场需求驱动的。 郭杰:
推Revit的时候,设计院骨干没时间,因为在赶设计院定的目标(一年要完成多少),
用旧的软件就可以做,何必费很大劲换新的。 陈光:
这个驱动跟图纸转变成CAD差不多,那时候还要去学。当时设计院的人,一大半
都是老杆子,不会用CAD画,而新进来的已经学会了。当年大概经历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很快。但是这次BIM跟当时完全不同了,没那么快,可能跟那个过程完全不一样的。 欧特克LX:
讨论是不是一定要针对设计院,何关培的观点说设计院并不是一个主力的推动方
向。 IFMA QJ:
最近关注到一个新的推动力,真正来自业主,这些业主来自于开发商,特别事来自
香港的开发商。现在越来越采用的模式是,自己开发自己运营管理,即商业地产。原来开发商就是一个跑马圈地的过程,拿了一块地就能盖,所有的建造、销售、后期的运营都不需要自己管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好的开发商,比如说恒隆地产、万邦,越来越倾向于企业自己开发大的楼盘自己运营,他们看中的是长期的规划,而不是短期的效益,所以愿意投资参与运营管理,目的是提升品质以后,能更好的促进销售和租赁。对于这样一些开发商来说,BIM作为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具,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开发商直接是这些项目的拥有者。
前段时间,建设部长提出一个问题,我国楼宇的寿命只有30年,被网上大骂。这
个楼的寿命仅仅有30年的话,这个楼的投资回报率就太低了。延长楼的生命周期,对开发商来说就很重要。 陈光:
BIM发展的驱动力,好几种,来自客户、内部领导、厂商驱动,最看中的是甲方
的。刚才讲的开发商分为三种,一类是住宅开发商,这种驱动力会小一点,开发就卖掉了,BIM的复用性过程太短,跟设计施工是一样的。第二类是商业地产,要接手运营的,这种公司越来越多了,万科今年二月份决策=转向商业地产,因为住宅政策风险太大了,商业地产在生命周期内,回报率是最高的,但现金流差,钱全压在里面了。万达,商业地产公司,但最大的收益来自于住宅,商业地产慢慢赚钱上马,有一个组合。第三类是企业地产,像IBM、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自己有很多房地产。商业地产和企业地产的甲方,最看中房子、设备全生命了,对他们来说BIM是一种潜在需求的。
如果是甲方招标,现在遇到最多的是甲方招标要求放进去,这个就很容易了,甲方
出钱,甲方会把这个ROI放到全生命周期来看。我做设施管理就是对这种甲方的,设施管理的客户就是CRE,工业园区是最典型的,这些项目甲方需要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时候,才会用设施管理这个理念,我就把BIM带进来了,因为非常需要
这样的工具,没有这种工具就只有用图纸或者文字,可能很难做,有了这个工具,就简单了,我最看中方面驱动力。
Autodesk虽然退出FM这个行业,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能把这个重点放在这方面。
Autodesk在美国想自己做设施管理业务,那就不对了,这个行业太多了,几百个方向,做不了的,退出这个行业,为自己的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基础。在中国,推动甲方这方面的需求,是BIM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驱动力,甲方是最终买单的人。设计院买单不可能一直投资下去。
水晶石LX:
IBM也愿意去买单,他在寻找采购的根源,你买他的电脑,他整合你的资源,他
现在是处理电脑引擎。
尤其是软件的使用,国外团队工作能力非常强,国内很多人放在一起,工作能力往
往是下降的,这个是根源。用这种软件工作的话,把人强行放在一起,这是个问题。甲方到是希望供应商能够完整的提供这些。
陈光:
关于团队协作,现在甲方做全生命周期管理,国内原来得工程指挥部,项目管理团
队只是做设计建造这个环节的,售后的运营是由物业管理团队。上海中心相对联系一点,但没有一个管理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全生命周期的设施管理。
现在做的客户,大部分是甲方要做全过程的顾问,帮他们做招标文件、招标设计、
施工、营运或者是重建。这是能够从全过程的角度去看的,现在国内非常缺设施管理的理念,我们公司是第一家做设施管理咨询的公司,把这个理念引进来但是,国外的理念在国内还不能完全适用。包括BIM的工具,不能直接拿来就用,包括刚才演示的,都需要改造。中国的市场环境,这几年研究下来,跟美国的差别太大了,在设计和施工这两个环节还好一点,比如这个建筑物材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水泥都是中国产的。但是到了物业管理这个领域,对象是公司、是人,这个差别就太大了。如果对象只瞄准建筑物,这种硬件的东西,是差不多的,越介入管理,越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文化。
刚才说到的协作能力,我们国家现设计管理这个专业都没出来,BIM作图的时候,
是个团队来做,不是一个人,AutoCAD作图是大家自己画自己的,有时候对图都不愿意对。施工管理这个环节的团队协作已经起来了,PM这个行业必须要团队协作。CM的话,同济有几个人在做,在推广CM这个模式,现在国内的施工环节项目管理已经起来了。后面的运营管理还没起来(物业只是设施管理一小部分)。只有当后面这一段,上升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时候,真正的团队协作才到来,才是真正的大量需要BIM,这个时候,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才会开始。像设计,可能从设计的环节延伸到整个项目的顾问,这个时候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只能做到施工结束,管理的过程做不了。国外很多做设施管理的公司,是从设备运营开始的,比如卖空调、卖BA系统的,接着要做维护,进而前面的施工、设计都涉及到了。
IFMA QJ:
JCI在设施管理行业的驱动力主要有两块。
第一大块就是像JCI这样纯粹做设施起家的,现在有一个部门叫GWS(全球
工作场所解决方案)。从整个企业房地产的生命周期的开始,比如摩托罗拉公司,企业房地产部门要找房子、选址,比如摩托罗拉今年要在中国增加1000人,作为JCI这个团队,就要帮摩托罗拉找房子,是在上海、还是北京、还是广州,这1000人有多少是销售人员、有多少是研发人员、有多少是技术团队售后服务的、这些人要分布在哪些城市、是要在这些城市买楼还是要造楼还是
要租楼,这些都是企业房地产部门要做的事情,这样一些企业房地产买一个楼或者租一个楼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机电安装、装修、配电措施、消防,所有这些工程结束以后,接下来是运营,提供这样一整套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现在JCI做了摩托罗拉全球的这样一个外包服务,称为全生命周期的设施管理外包服务,从CIE开始,到建造,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是一个全球合同。 还有一块就是真正从物业或者从企业房地产这个角度,像仲量联行、世邦魏理
仕、第一太平戴维斯、戴德梁行、高力国际,是从整个企业的物业管理开始,延伸到各类工程管理、后面项目运营维护、设施管理,这也是一种模式。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两大模式。
陈光:
摩托罗拉案例,JCI给摩托罗拉这个全球合同一年两亿美金,一单合同等于国内很
大的公司了。有BIM的话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肯定要给摩托罗拉做一个地球仪,显示哪里有办公室、哪里有研发中心,这是甲方买单。
JCI的GWS部门成立开始,设施管理改名叫工作空间管理。摩托罗拉这1000人进
入办公室,每人只带自己的笔记本,那里面的建筑物、桌子椅子、电话、甚至连前台的服务员、扫地的维修的可能全都是JCI的人,全部分包掉了,打电话给摩托罗拉,接电话的人都不是摩托罗拉的人,转到各个专业工程师的时候才是摩托罗拉的人。因为摩托罗拉是做工程的,核心业务是做专业的技术,所有非核心业务全部外包。现在设施管理已经等同于非核心业务外包了。 建筑对于不是做建筑的公司来讲,都是非核心的,只有对于房地产公司是核心业务。
设施管理在中国市场很大,世界五百强基本上否把非核心业务外包。IBM在02年非核心业务外包给JCI,当时全球只有JCI有这个能力做这个业务,IBM到哪里都成立办公室,JCI都给配好。IBN给JCI这个合同,是行业标准的。国内公司,华为,08年中国第一家开始进行设施管理外包的,在深圳的坂田基地。 这个告诉我们,当甲方把基于建筑业务为核心的非核心业务越来越多的归纳到一起
来(现在很多大的国企,成立后勤集团,就是非核心业务)管理的时候,设施管理就突出出来了。
设施管理的工具,数据库肯定要的,还有各种管理技术,其中跟图形有关的就是
BIM。这种合同都是非常庞大,这个时候,甲方才可能花钱把所有的地产全部建模,来做这个事情。
水晶石为什么报价要低呢,一方面生产成本也低,另外一方面,只能做展示,没有
更多的用途。 水晶石LX:
其实也不是说报价低的问题,如果功能只有这一个的话,报价反而高了。因为一次
性只能解决单一问题,但是把BIM模型里面的其他的东西全都建立进去,那时候一个项目经理解决得问题可能是更多的,这时是同样的报价,价值更多了。 陈光:
报价低和报价高是从两个角度去看的,报价低是BIM不能推广的原因,报价高也
是BIM能发展的原因。
设施管理是甲方买单的,是BIM推动的最大驱动力。第二大驱动力是像Autodesk
这样的厂商,包括水晶石这种类型的。现在国内能画BIM模型的类似于水晶石的团队很多,所有设计院都可以成立小组做模型,但是构不成很大的驱动力,必须得有人买单。 水晶石LX:
团队问题,不单单是建筑行业,像广告业,本土广告公司这么多,从广告公司的数
量上,远远超过国外的,但是只要奥美这个的公司能把本土资源全部整合到一起。小的供应商都是散的,形不成战斗力。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大的采购,小的公司无法代理这样的企业,像现在的BIM技术员,按照水晶石画效果图的量,可能很大,但是基于新的技术来讲,太小了,成本反而高了,是一个规模效益。 这次世博,世博园区所有的模型都是水晶石做的,但是水晶石接的第二个项目是网
上世博。拿这个建筑模型过来,建筑模型要转换成网站上模型,建筑模型在网站上反而不能用,要再做一遍。网页上现实图像的精度是受网速限制的,不可能做的太高,要做成简模,这个定义又不一样了(怎么个简化方法)。原始数据来自于同一个模型,但是全部改掉,一张图的量太大,网上传不通。网上世博,网页打开后,鼠标右键点击,是会转的,一张图,分成十二格,跑一度是一张,360度就需要360张,而且全部是截图。
如果实体的项目和网上的项目一起做的话,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模型。但是这两个
项目是分开接的,而且当时各个国家馆和展馆设计公司有一个接口的话,就更简单了,不用再改模型了。 陈光:
刚才看的平面图是网页的CAD,跟单机版的是同一个CAD,网页的是Dwf格式,
不用建两次模型。 水晶石LX:
而且规划图跟建筑图是不可以画在一起的,这样来来回回重复建模花费很多精力。
世博局的一个领导在提案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中国馆跟演艺中心的模型比例不太对,这个模型是不是应该小一点。都是标准化生产的模型怎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模型是照着画的,不是生成的,所以比例会发生问题。
网上是本身就是基于互动来讲,各个模块的各种信息比较简单。如果往大点想,
BIM跟Web3.0有一个借口,这时模块显示的不是各种材质,而是场馆的信息的话,不得了。 陈光:
e都市里面也有世博会这块的,是派人量的,等于又画了一次模型。 水晶石LX:
这个技术是水晶石最早出来的,Ncity。北京的设计都已经出来了,当时奥运会的
场馆,包括故宫,都是水晶石做的三维,把这个模型全部导出来。跟Google有点不一样,比Google更立体一点,有点像剪图,可以转,火车站转一圈找地方都能找到,比Google和丁丁地图更直观一点。但是有一个问题:几乎全部是截图,读完之后会生成大量的垃圾文件,这样网速很慢的,这是一种技术上的问题,还没有办法去满足。当时网上世博跟腾讯合作的,是在运行Flash,没办法,网上只能运行Flash。这主要还是三维模型设计软件的技术问题。 陈光:
就像IBM外包给JCI这个案例一样,BIM的发展一定有足够需求量的甲方和有足
够供应技术的乙方碰在一起,才有可能。
Autodesk在技术上面就目前甲方的需求而言,已经超出很多了,但是甲方的需求
不足,或者讲数据库部分不足。国内能用Revit画图的人不下于10万,但是能给建筑真正建立一个数据库模型或者管理模型的人,不超过5个。因为需要懂管理,懂行的人,而Revit是软件操作技巧。 虚拟现实仿真LQ:
设施管理是高重点,像设计院也在研究Revit也好,ArCAD,他们现在画的跟刚才
说的不同方向,或者说是一个总的,包括管道、通风,在建筑里面只是画了一部分。 陈光:
这个叫深度。最简单的是展示一个外形,比如水晶石做的是展示外形,给贴图。再
深一步,要看到新风机组跟柱子有没有碰到一起,两个是有逻辑关系的,这个逻辑关系就是两个占用同样的空间的时候要报警的,需要写个公式在里面。再进一步深度,这个新风机组是有很多管道相连的,里面是有气压的,哪个地方漏气了,当然这个跟BA相接合的,加了很多新跟BIM是相关的技术。再深一步,空调能耗,建能耗模型,这个在美国有个案例,JCI领衔的,找了十三个软件供应商一起做,才给甲方做的出来,给所有的大楼建BIM模型、做能耗分析、所有的地方装探测器、所有的设备装监测器,在最终的BIM模型中才能看出来所有大楼能耗水平,每时每刻都在监测。
BIM在这里起的作用确实很大,没有的话确实做不了,但是更大的工作量,不在
于BIM建模,而在于参数,就是数据库那边,这边中国非常少。 IFMA QJ:
补充一下,这是JCI在美国密苏里州州政府的一个案例,是由JCI领衔的,集合十
三家供应商,都是做IT、软件的。 陈光:
最终展示管理信息的是一个软件,也是个平台,甲方看能耗水平是在管理界面看的,
不需要最重的BIM,也不需要看最终哪个空调出问题,这都是乙方的事情。但是JCI作为乙方很强大,能集合这么多分包商,一起来提供解决方案,JCI不用懂BIM,有一家BIM供应商就可以,BIM是做为其中技术之一了,但是没有BIM的话,JCI给提供的管理结果就会少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从管理角度看,一直把BIM当成图纸或者图纸技术。
中国现在缺管理这块太厉害了,技术基本上跟国际接轨了。中国的BA是最多的,
国内能有100米高的大楼,全都有BA系统,但是这么多大楼里面,只有4%~5%真正把BA用起来了,好多人装了BA是不用的,就像电脑里装了Word,只拿来打字打印一下,只用了5%的功能。 IFMA QJ:
很多大楼用BA,最多就是说用一个自动的比如说温度控制器(温度超过多少了,
空调阀门关掉,低于这个就开开来),只是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功能。BA系统的应用在智能楼宇这块是非常广泛的,但是现在用的程度非常简单,但是很多大楼说要上BA,要用智能楼宇,理念都很好。 水晶石LX:
这个就跟Photoshop虑镜一样,根据国产的需求在用Photoshop,利用率是非常低
的。 欧特克LX:
为什么BA的程度低,给业主明显能带来好处,这比BIM带来的好处明显的多。 陈光:
最根本的原因是没管理,因为BA的数据要拿来用在管理上,不知道拿这些数据做
什么。BA的案例是Autodesk最好的学习对象,你可以给所有的设计院装上Revit,但是所有的设计院都拿Revit在玩。 IFMA QJ:
BA最多的用处是传感器,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的传感器,BA本身是一个数
据采集系统,比如说温度、湿度是多少,提供的是一些报告、数据。问题是管理者拿到这些报告数据做什么,这跟Revit的意思一样,管理需求不足、认识不足。 陈光:
刚才提到一个新的障碍,人家成本低,比如BIM可以自动出门窗表,但是甲方认
为找个人去点的话更便宜,这个人力成本低于BIM。 水晶石LX:
这还是前年讲的,没有用团队协同,还是靠一个人单兵作战。 陈光:
是要说明Revit和ArCAD这些工具,在中国和在欧美遇到不同的市场环境了。 欧特克LX:
看看现在中国上了什么项目就知道了,都是原来传统方法很难做的,这种项目才会
用BIM,使用的是BIM本身的功能(三维设计)。 IFMA QJ:
做企业中的空间,空间部门没有CAD照样可以做空间管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
用Excel画空间,用几千几百个方格。 陈光:
市政管网系统数字城市网格化,对城市建立坐标,经纬度,把城市分成一米乘一米
的方格,比如设施在哪个网格内,就编号了,为的是给赋予设施编号。网格化是缺少GIS技术条件下一个折中的东西,是中国政府为了推广数字城市建立的中国标准。直接用BIM或者GIS的思想的话,工作量非常大,网格化简单了。这个东西就像PKPM一样,卖掉了,全部都用了,政策性的东西。
在中国的市场下做BIM,必须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包括BIM的本质,包括从管理
角和技术角度看,包括中国市场特色中很多障碍的东西,包括突破性的特质,这些都很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