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6 2009年l2月 Jouma|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ites&Social Science Ediiton Dec.20O9 doi:10.3969 ̄.issn.1007—5674.2009.06.014 孔孟荀“天命观 "认识 发展刍议 李 恒 (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孑L子、孟子和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他们的学说在很多方面有着一衣带水的亲缘 关系。在对“天命观”的看法上,三人作为儒家学派不同时期的代表,显示着不同的时代性,不同的认识性。 [关键词]孔子;孟子;萄子;天命观。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09)06-0041-03 天命观源于古典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类终极问题 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和难以测知性.因其具有规定 的思考。人与天(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东西方哲学研 性又可能作规律性表现。所以天命对人来讲就神秘 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表面上看,中国古代哲学崇尚 而难以琢磨,但又不是完全不可被人获知,人总可以 天人合一,重视人与天f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认为只 凭其经验的感知和天才的推想来捕捉天命的信息圈, 有人顺应天(自然)才能成功;而西方哲学推崇的却 这就为“天命观”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现 是人定胜天,重视人对天(自然)的征服和抗争,认为 实性的基础。 个人能够战胜天(自然)。其实,二者实际上是殊途同 原始的天命观随着人类的进步有了很大的发 归的.都注重思考在“天命观”中人与自然的对应关 展,儒家比较成熟的“天命观”,出现于西周时代,即 系。从对儒家三个不同时期代表人物“天命观”的研 “敬德保民”思想。近代学者巴新生先生认为,从“德” 究中,我们发现,他们都不同程度的重视“天命观”中 的起源看,“德”与“天命”密切相关,甚至出现了“天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天(自然)的对应关系,希望人类 德合一”的特点。实际上“德”就是“天意”的体现。西 顺应自然,通过协调的天人合一来实现自我。 周作为偏邦一隅能够战胜取代殷朝,正是因为周公 一、天命观产生的背景及原初内涵 在用“德”即“天意”统治国家的结果。这说明,从周人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当人们面对不能解释和解 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民对于“天”虽然有崇拜 决的问题时,都会举起“天命”这杆大旗,以证明自己 敬畏心理.但已经认识到个人的境遇乃至王朝的兴 的做法合理。在古人看来,“天命”就是“天”的“命 衰,也要靠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来把握。先民们 令”,由于“命令”来自于“天”,所以在中国人看来,当 已经认识到要做到如《尚书・秦誓》所说“天视自我民 人们顺应或服从时,往往就会奉天承运,达成目的。 视,天听自我民听”,因为重视道德、重视民心,就是 根据近代许多学者的研究,“天”是由“帝”字演 重视天命,“德”,越来越成为“天命”判断的依据。可 变而来,“帝”则有根本之意。吴大澄在《古史辨》中说: 以说,正是有了周代这种朴素的“天命观”,才使得儒 像花蒂的“蒂”字,即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帝”字后来 家对于“天命”与人的对应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科学 演变为“天”。《说文》说,“天者,巅也。至高无上从一 认识。 从大”。【lJ所以“天”就被看作是神灵的意志或自然必 二、孔孟荀“天命观”认识:畏天命——知天 然的规律。而命在诞生初期被写作令,《说文解字》: 命——顺天命——制天命 “命,使也。”《玉篇》“命,教令也。”所以命令同解。既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的社会变动时期,他的“天 然命令来自上天,那么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礼记・ 命观”呈现出了与远古不同的气象。 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日命。”这是一种 对于“天”,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 消极的说法。实际上,人类即使在童年时期,也在发 何?”(《论语・述而》)我有天命在身,桓魅能拿我怎么 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服从或顺应“天命”以达到 样?‘‘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既然得罪 自己的目的。因此“天命”实际上指的是以天的姿态 了上天。就不能向上天祷求了。“天何言哉?四时行 出现的.超人力超经验的一种规定性。因其超经验带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何尝说 [收稿日期]2009—09—2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8JC751018) [作者简介]李恒(1979一),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讲师,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41・--—— 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 就会得到天的庇佑;当人们违背天意时,就会受到天 的惩罚,即所谓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在这里,这 个“顺”和“逆”都是在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上进 呢?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在孑L子 看来,“天”既是令人畏惧的神灵的意志,又是代表自 然规律的自然的天。 行的。所以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 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所谓立命就是要努 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回答了人们要想顺应天命, 实现自我,应当怎样做的问题。 务实的孟子总是从实用性角度谈“天命”。因为 他看到了“天命”无常,看到了生命个体力量的弱小, 所以主张要顺天命而行。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 对于“命”,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 废也与,命也。”(《宪问》)事情的成功与否,皆源于命。 人要顺应天命,天命不可违。正因为此,他才说“君子 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 氏》)从而开启了儒家天命思想中“畏天命”的认识。 在这个层面上,孔子并没有脱离上古时期,人们对未 知的“天命”的畏惧认识。 然而,孔子并没有只看到“天命”的消极面。其 说:“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说:“莫 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 实,早在《尚书・皋陶谟》中就有“知人则哲”的说法, 表明人们已经开始重视自身的作用。到了孑L子那里, 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进一步强调。晚年的孑L子提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 语・宪问》)这里“知我者其天乎”是指人们需要掌握 天行常的规则,才能让自己合乎大道。就这样随着儒 家“天命观”向“知天命”发展的走向,孔子又提出“五 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也。”(《论语・尧也》)并进而提出“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他想引导人们不仅要看到“命”的消 极面,也要看到”命”的积极面,去努力的知天命,发 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知“天命”之人,明 “道”之人就是“君子”。就会自强不息与天同健。也就 是《阴符经》所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伟大的先贤孔子就这样清晰而矛盾地阐释了自 己所代表的春秋学者们对“天命观”的认识。孔子的 从“畏天命“到“知天命”的认识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地表明了,在人与天的关系上,人们渴望“天人合 ”一,除了“畏天命“,人们更渴望“知天命”。 儒家的亚圣——孟子.在人类对“天命”认识的 发展上.又前进了一步,他强调在发挥个体的主观能 动性的基础上,去顺应天命。 孟子曾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 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 上》)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 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 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孟子在这里 谈天命充满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生命个体对待“天 命”并不是无所适从,每个个体如果能觉悟到自己的 本性,尽自己的努力.那么看似无常的“天命”就能够 被掌握。 同时,孟子继承了西周时期的“天德合一”说 他 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 上》)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天之所予我 者”,它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本性。它比起后天所获 得的任何东西都要牢固永久.这就是所谓的“人性道 德根于天”。在这里,孟子看到了人的善良本性是仁 义礼智等道德品行产生的基础。行仁义就是天命对 人的召唤。“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 渭命也“(《孟子・尽心下》)人生的一切都是天命的安 排,人生的意义在于履行天命。当人们顺应天意时, 一42一 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在孟子 看来,生命个体可以通过“存心养性”,逐渐“知天 命”,通过道德的建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实 现“顺天命”.这里有他因“知天命”而对“天命”产生 的敬畏:也有他想通过道德完善实现“顺天命”的不 懈追求。 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在“天命观”的认识上,苟子 又提出了“制天命”的观点。在人类之初。认识和顺应 自然的人被认为是强者和智者.他们成为“领导人 物”后告诫人们要适应(顺从)自然之天,人们把领导 人物的社会权力与“天命”附会,认为领导“受命于 天”。I3]而苟子看来,只要“近人事而知天命”,普通人 也可以“顺天命”。而方法就是“制天命而用之”。苟子 “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到现在都在影响着现 代人的思维。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 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 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惰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苟子・天论》)他明确的告诉人们,天(自然)不会为 了人类而改变,人应该主动去顺应自然。而前提就是 要做到“明于天人之分”。这就明确地把天人关系中.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到了更重要的认识高度 上,这是儒家“天命观”认识的革命性的发展。 萄子说:“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苟子・不 苟》)“敬天而道”即效法天命,以尽人事。苟子所谓人 事,与孔孟一样,主要还是道德修养。苟子说:“夫天 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 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苟子・荣辱》)再一次 强调了“天德合一”,当生命个体加强自身修养,合乎 道德要求时,自然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制天 命而用之”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顺天命而行。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 乐减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 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 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 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苟子・ 天论》)这就是说人的一切,从形体到精神,从行为到 法则,都来自于天。所以苟子看来。人类在“制天”之 前,更要“知天”。所以他说,“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 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 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 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是,作为道德自觉之主宰,“人”又必须实践源自其超 (《苟子・天论》)当然,知天的目的是为了用天,更为 了能够“制天”。“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 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 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 孰与理物而勿9 ̄tE?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 越本体的“道德规律”,以完成其“天命”。 中西方对“天命观”的思考有着共同的意义。因 为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课题是普遍和永恒的。 而孑L孟苟的“天命观”又从根本上解决了这过程中人 与自然如何对应,人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自 我,顺应自然,所以具有人类意义和永恒价值。可以 说,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丰富,人的 本质和社会实际揭示得越深刻,人们就越接近也越 容易认同孔孟苟的“天命观”,也就越能形成人类个 体正确的世界观,从而指导人生观的形成和社会的 发展。 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苟子・天 论》)在这里苟子主要是把“天命”看作自然规律,主 张人们掌握它,利用它。苟子的“制天命”的提出,无 疑是为先秦“天命观”认识的巨大进步。人的主体价 值得到进一步显现。人类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认 识增进了一大步,并充满了自信。 三、孔孟苟“天命观”的地位和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孕育 的富于深度的精神空间,决定了它对那种超越性精 神向度的必然包含。『4J相对于上古时期.先人对于“天 命”的模糊认识和无限崇拜,孑L孟苟的“天命观”借助 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今天的 人更要清楚的是社会科学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绵延至 4-的真正动力。一个民族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历史,那 是一个浅薄的民族。而一个民族最优秀的历史莫过 个体的体验性思考和学派思想的传承来完成对“天 命观”中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的思考.同时这种思考 也完善了今人对于孑L盂苟“天命观”的科学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兵.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与演变[J].陕西教育学院学 报,2005(2). 于他的“传统文化”。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 化的代表是儒家思想。尤其是孑L孟苟三位儒家不同 时期的代表提出来的“天命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占据了核心的重要位置,并且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华 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根本的永恒的问题是人的 问题。有些人在经历人世问生老病死的各种变化时, [2]黄云侠.智与勇的双重成就——孔子之天命观新析【J1.科 学论坛,2007(3). 可能意识人的生命是一种“面向死亡的存在”,他们 在思索人生意义的问题之后,可能择定个人的“终极 [3]赵呖.先秦儒家的天命观[D】.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 关怀”,这进而影响其生活目标之设定。那儒家的“终 极关怀”是什么?孔孟苟看来,作为自然界之生物体 的“人”。必然要承受生老病死等无可逃避的命运;但 [4]韩德民.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济南:齐鲁书社,2001: 23. [责任编辑:王金茹] The“Concept of Heaven”of Confucius,Mencius and Hsun Tzu LI Heng (Jilin Normal V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Abstract] Confueius,Mencius and Hsun Tzu,as a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thought and in— heritance,and their theory has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in many relationships.In the “concept of heaven’’the view,the three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thought as representative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showing different times,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nature.Overall,the thre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fucian eyes‘‘concept of heaven”through the “know fate—fear of heaven—Shun Destiny—Desti“y system”four important period,in which display of the ancients people S initiative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step by step.Finally,in the Western“concept of heaven”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we have gradually clear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Hsun Tzu…S concept of heaven”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Confucius;Mencius;Hsun Tzu"s;concept of heaven.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