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儒教与道教读书报告

2022-02-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国宗教:儒教与道教》读书报告

150302044 高萌

摘要:马克斯·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集中地研究了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起近代西方式的资本主义这一重大课题。韦伯通过把中国的儒教、道教与西方的清教进行对比,得出西方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它作为一部社会学领域内的巨著,其描绘的广阔历史图景与探索的深邃理论观点,无疑使我们读罢叹为观止。韦伯在书中作出的特立独行的见解以及“他对作为一种理性的劳动组织之现代资本主义的论述”,对国人的思考产生极大的启发。

一、《儒教与道教》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韦伯,是当代西方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是社会学界的顶级大师之一。德国特色的大学制度造就了韦伯的博学多才——当然这跟他个人的努力与天赋有很大的关系——他对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连音乐等艺术科学都极有研究,学术涉猎范围很广。思想体现在著作上,他的著作自然也就富含多种学科思想的交杂,意涵十分丰富,学术视野开阔。以前曾读过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不算厚,但对于学术修养尚浅的笔者来说,读韦伯的书是一件苦差事,一本书往往要仔细阅读几遍才能粗窥全意。这次所看的《儒教与道教》尤觉更难,虽然书中写的大部分都是有关中国的内容,但看起来却似乎有点陌生,韦伯在其书中所描绘的是一幅大不同于我们惯常所见的中国的“历史图像”,这应该是韦伯独特的分析视角所致的吧。

二、《儒教与道教》内容概述

《儒教与道教》共分八章,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社会学基础,这就是:“没有发达的货币经济和独立的城市,没有发达的法律制度,宗族包揽民间一切事物,中央政府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韦伯特别强调中央集权制的危害,他指出:`就象争夺市场的竞争迫使私人企业合理化一样,争夺政治权力的竞争则迫使古代西方和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经济和经济政策合理化.在私有经济中,集中化只会削弱合理的计算,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各国

之间的权力竞争没有了,行政管理,财政经济和经济政策的合理化也就没有了.战国竞争中存在的动力,后来在这个拥有广大领土的国家中不复存在。”即秦始皇统一中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第二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儒家伦理.他先分析了儒家伦理的体现者——士.`整整两千年以来,中国的统治阶层始终是士,尽管这种统治时而中断并常常处于剧烈的斗争之中,但这个阶层总是重新上台并不断壮大。士的特点是谋官参政.早在战国时期,士就以流浪学者的身份周游列国,充当诸侯的幕僚.他们享受免除杂役、免受体罚的特权并按等第领取俸禄。在社会伦理方面,士的典范是‘君子’,君子的德性体现着 “仁”。在经济方面,士是外行,只有朦胧的小康世界的幻想,拿不出任何明确的经济政策.在政治方面,士历来维护正统的世袭统治和大一统的江山社稷.韦伯还分析了儒教的处世之道,他认为儒教并不是宗教,它的基本特点是入世.正统的信儒教的中国人(不同于佛教徒),为自己此岸的命运而祈祷多福、多寿、多男子,也稍微为先人的安康祈祷, 但绝不为自己的彼岸命运析祷……说到任何彼岸的希望,总是用一种绝对不可知的和根本否定的语气。儒教中没有来世说、救世说,没有对超验的命运和价值的追求,还缺少自然法,思想和形式的法律逻辑.儒教认为只要人恪守内在的和谐的秩序,就能达到长治久安。儒教维护传统,而传统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羁绊。

在第三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作为异端的道教,试图寻找它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合性,结果很失望.道教的神秘色彩太重、否定倾向太强,不可能引导出理性的生活方式。

第四部分中,韦伯对儒教的理性主义和清教的理性主义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近代资本主义仅仅产生于西方国家.韦泊认为,儒家理性主义与清教理性主义的主要区别是:儒教讲忠孝,清教讲博爱;儒士为知己者用,清教徒为上帝尽义务;儒教无原罪思想,清教有原罪思想;儒士修身养性以受人尊重,清教徒改造自己以赎罪,儒士之间无信任感,清教徒相互信任,有利于开展商业信贷活动,儒士词藻华丽,清教徒语言质朴,有利于信息交流;濡士是儒家经典培养成的一批高级书呆子,无经世致用之才,清教徒在圣经中的法律知识和经营思想的熏陶下,把自然科学知识看成是在职业劳动中能合理地把握世界和控制自己的手段.两种伦理最尖锐的对立表现在它们的中心概念“礼”和“使命”

上:儒教教人理性地适应世界,清教则教人理性地把握和改造世界.清教徒有一种狂热地改造世界的史命感和禁欲精神,这种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文化素质,恰恰是矜持高雅的儒士们所不具备的儒士们没有使命感,不认为自己欠了遥远的上帝什么债,用不着禁欲,也不可能勤奋地劳动,拼命地积累。

韦伯的绪论是:在中国社会的社会学基础上,儒家伦理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没有亲和性,这是中国没有发展起现代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之所以是之一,是因为韦伯并不是文化决定论者。 三、关于《儒教与道教》的思考

对学术修养尚浅的笔者来说,谈要对学术大师韦伯的著作进行评论似乎有点自不量力,笔者但求在读韦伯的书时面对这么庞杂的分析不致曲解他的思想,并能从中汲取其思想精华就足够了。不过,笔者还是愿意谈谈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

通过阅读传教士和汉学家的文献,马克斯.韦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儒教与道教这本书中提出了“儒教无法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这一论断。中国无法实现现代化么?为什么呢? 儒教具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并不能很好的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种把对现世的紧张关系,无论在宗教对现世的贬低还是从现世所受到的实际拒绝方面,都减到最低限度理性的伦理,就是儒教”。从此可见,儒教将理想化的人作为教育当时中国人的标榜,可是它的目标只是为了让中国人摆脱野蛮和无教养的状态。“正统的儒教中国人,是为了他在此世的命运——为了长寿、为了子嗣、财富,以及在很小的程度上为了祖先的幸福——而祭祀,全然不是为了他在‘彼世’命运的缘故。”儒教则是以所谓的“罪”来约束人们执行教条式的规范,使得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中国人对无理性的巫术迷信深信不疑。

马克斯.韦伯对中国人的印象是这样的:“无限忍耐和克己复礼,顽固的习惯,麻木不仁,反应迟钝”。中国人很惧怕未知的和看不到的东西,这种恐惧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导致了他们对迷信深信不疑,以求能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同时,中国人还缺乏彼此间的信任。

儒教崇尚“礼”,使得人们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受到礼仪的束缚。“这种礼的思想所作的美学式的冷冰冰的控制,把一切从封建时代流传下来的责任义

务,尤其是乐善好施的义务,都变成了僵化的符号仪式。”礼,并不应体现在固定的模式上,而是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人民的素质。

韦伯被中国学者们称为研究中国的“最伟大的外行”。这说明韦伯的思想和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 同样也意味着他的许多观点是有待商榷的。至少从《儒教与道教》中,我们也可略知一二。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作者论述了中国的社会基础,在他看来中国有着比西方更多的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在书的前半部分,韦伯详细论述了中国社会的物质因素。他是沿着这样两条线路展开论述:一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物质因素;二是为什么中国物质因素比西方优越的情况下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到后来,韦伯发现这两条线路其实是交织的,因为在中国的精神层面也就是当时占统治 地位的宗教意识形态的缘故,韦伯在全书的后半部分就进入到论述宗教意识形态方面,主要论述了儒教与 道教。其结论是:中国的宗教意识形态与中国的物质因素相互关联,是互相加强和巩固的; 中国的宗教意 识形态不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它造成了中国这种宗教造成了人民间人情的淡薄和相互之间的不信赖。维系人们之间感情的是以鬼神信仰为基础,虔诚的中国人的宗教义务表现为在有机形成的个人关系内部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一切信任,商业关系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亲戚或亲戚式的个人关系基础上。这就导致了商业上的尔虞我诈,普遍性的不信任,这自然是是不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的。

儒教中关于财富积累的看法一部分是对的,要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财富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孔子并不反对对于财富的追求,只是认为财富会破坏高贵的心灵的稳定。所以儒教思想中认为一切的经济职业的工作都是庸俗的。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对商业的看法,使得商人成为当时人们不齿的工作,这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同时,也说明了儒教是无法产生资本主义的,也就延缓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离现代化越来越远。

儒教是为了把人向完美的、理想化的人来驯化,殊不知,儒教其中的灵魂的泛灵论思想会使人们渐渐忘记现实的追求,产生消极的怠工思想,影响经济的发展。人如果是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理性的认识,就不会受来世论思想的影响,而是会以一种积极努力奋斗的状态来面对世界,创造其自身价值。

韦伯承认中国已经拥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却遗憾其缺乏欲登天国而

不得的紧张心态所引发的禁欲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仿佛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儒教对现世没有理性的看待,并没有正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对于信仰的坚持,阻碍了革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一个迷信的宗教是无法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