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政治期中考试分析报告

2023-05-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高中政治期中考试分析报告

一、高中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命题范围:

本次考试范围确定为思想政治必修①必修④和必修②的前两个单元。 (二)试题特点 1、强调基础性。

命题注重基础的考核和书本知识的再现,强调主干知识的考察,重视知识考察的基础性和主干性。例如,试卷的第1、2、8、9、10、12、16、25、27、29、33、34题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2、知能并重、突出能力

试题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分析教材结合背景材料和时政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答案。单项选择题干扰肢增多,考查学生判断、分析、理解的能力,对思维过程的考察严密。简答式辨析题38题,既要求学生聚合在“怎样获得正确认识”这一点上,又对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第40题的综合探究题等,强调了区分度,体现了选拔性,符合江苏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中“高考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要有必要的

第 1 页

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要求。 3、体现新课标理念

试卷命题汲取新课标能力要求的精髓,体现了与新教材的结合,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简答题第36题,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就很难回答好这一题。第37题提到对公民在网上发表言论这种行为的认识,答案有别于旧教材内容。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一精神在第40题综合探究题上得到很好体现。本题以解决重大民生就业问题为主题,以社会上出现的傍老族现象、奥运经济为背景,要求学生根据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层面探究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作为,最后一问要求学生探究、概括出自身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靠死背课本知识是无法回答这样的题目,必须能思考进行选题性的研究,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认识、探究有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 4、关注生活,体现人文

整张试卷注重生活化、人文化,关注广大考生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体现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试题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身边事,反过来理解国家的政策,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第 2 页

能力。第7题的股票问题、第9试题的收入差距、第13题买房问题、第36题的物价、39题的城市管理等。特别第40题的综合探究题在问题设置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对材料的内容仔细分析后作答,生活气息浓厚。关注就业问题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

二、高中政治期中考试答题情况分析 客观题情况分析(以抽样进行分析)

1、本次期中考试一共有35个选择题,满分70分,最高得分68分,最低得分42,平均得分56.89分。 2、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有10题、14题、23题、26题、28题、31题等

主观题情况分析(以抽样进行分析)

1、第36题: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理论,依据材料分析上半年物价上涨对居民你生活的影响。该题7分,最高得分6分,最低得分2分,平均得分3.58分。部分同学答题思路清晰,能紧紧围绕试题的要求(物价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影响)来组织答案,言之有理。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审题不清,不能有效地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原理结合材料进行有效的分析;不能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做答,绝大部分同学只是从物价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这一角度做答,而没有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这一角度做答,有些同

第 3 页

学不会用政治术语回答问题,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不管对与错,导致失分。

2、第37题:请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依据材料信息,谈谈对公民在网上发布言论这种行为的认识。平均得分5.6分。本题最高得分7分(满分),最低得分2分。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对谈认识型题目的要求不清,不能有效地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有效作答,导致失分;审题不清,抛开材料乱说一通;条理不清楚,照搬课本语言组织答案的现象比较普遍。

3、第38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对题中人的观点进行评析。这是一道辨析式简答题。本题最高得分6分,最低得分2分,平均得分4.09分。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分析能力差,找不着辨点,乱写一通。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新旧事物的含义,发展的实质等,但并没有写出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辩证的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写到的同学也很少,不能有效地写出创新对新事物产生的作用,只会罗列书本知识;不能运用相关哲理结合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主次不分。如:个别答案对发展的内容分析得详细,抓不住辨题的重点。

4、第39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针对小摊贩打游击占道经营现象,该市是怎样获得正确认识从而使这一现象有了很大改观?本题最高得分12分(满分),

第 4 页

最低得分1分,平均得分7.5分。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审题不清,题目要求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有的同学却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作答,出现严重失误;有的同学看到题目中的“认识”,就以为只要运用认识论知识去分析,没有涉及到哲学的其他模块;有的同学答案中出现观点与材料分析脱钩,出现两张皮现象。很多同学都没有抓住设问中的关键:“如何获得正确认识”,只是泛泛而谈。

5、第40题综合探究题:(1)从该班同学找到的新资料中分析我国当前在就业方面存在哪些问题?(2)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举办奥运会能增加就业对政府有什么启发?(3)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政府在就业问题上该如何作为?(4)此次探究告诉我们青少年该如何正确对待就业?该题最高得分13分,满分16分,最低得分3分,平均得分8.54分。答案中存在如下问题:审题不清,不会对号入门;只是简单罗列书本知识,不能结合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有针对性地答题,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角度模糊不清,最后一小问反映出学生思路狭窄,缺乏发散性思维。 三、高中政治期中考试后的复习建议 1、努力把握高考走向

高考是检验新课标教学改革实施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08年是江苏进行新课改、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年,高考模式由过去的计分制改为等级制,这就要求有严格的等级度

第 5 页

和区分度。认真研究江苏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题,结合已实施新课改的四个省份特别是广东省07年高考情况,努力把握08年江苏政治高考走向。具体要明确:(一)命题基本思路未变。但试题选材将更加典型、立意更加新颖、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畅达、设问更加灵巧、逻辑更加严谨。试题既能较好地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有效地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认知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二)从命题走向来看,08年高考试卷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试题比重将进一步减轻。考试的目标仍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三)是试卷的题型相对稳定。由于试卷分值由过去的150分变为120分,题目量适当减少,试卷结构稍有变化。坚持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追求高考改革意识与新课程改革理念趋向一致性。(参见专家对江苏新高考之展望) 2、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文精神

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不能只是简单地抓课本,搞题海战术,而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善于创设新的试题情景,注重探究、体现课改,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注重过程性特点的强调。近些年来,高考政治试题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还注重对人文知识的考查。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和复习要适应这一命题趋势,更加关注对文化内容的审美和鉴赏,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精神的取向。

第 6 页

3、坚持把能力训练作为“谋分之基、创新之源” 培养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考试知识范围”规定了考试的广度,“能力要求”则规定考试的深度。因此,在坚持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更是“谋分之基、创新之源”。

4、关注社会热点和地区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平时注重把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拉近”到考生身边,注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把党的大政方针和众多的时事热点问题整理成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一系列专题,分析其对应着的经济、哲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组合,达到社会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和搜集江苏地方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江苏省有关报刊、杂志提供的信息。精选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和事实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习惯。

5、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 各省自主命题原则上都明确指出,高考命题遵循中学

第 7 页

《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这并不意味着超纲命题,而是防止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以及对大纲知识点的简单再现,即提倡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成为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不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区分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规范政治术语;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

第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