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西方学者不断对其做出新的阐释,成为被译介得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典籍。《道德经》译本,受译者 的主体性和多样性以及时代背景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译名和风格也各有不同,经历了一个历时
的变化。文章从《道德经》文本在英语世界的三次翻译高潮出发,探究其译名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背后 的社会文化因素。关键词:《道德经》;英语世界;译名变化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9)03 —0103—05A Study of the Chang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of Tao
Te Ching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WANG Tar1, SUN Gang2(1.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100, China ;2. China Railway Beijing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 Beijing 102308, China)Abstract: Tao Te Ching ic one of the classical works of Chinese culturr. With its highly concise
poetic language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it has attrcted numerous western scholars to mak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nd therefors has become te most frequently ttanslated and introduced Chinese clssic with the greatest influencc. The versions of Tao Te Ching, influenced by the su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of translators and ei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present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nd a diachronic change. Based on eie three translation climaxes of Tao Te Ching in English speakingcount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ng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of Tao Te Ching and analyz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auses.Key words: Tao Te Ching ;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 the chang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 练的诗性语言与深邃的哲学思想吸引了无数 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对中国传统文 中西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诠释,在世界范围
化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老学热”。依据世界图 《道德经》篇幅仅有五千余字,但以其高度凝书馆系统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道德经》收稿日期:2019-04-21作者简介:王涛,男,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孙刚,男,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助理级经济师。英语世界《道德经》译名变化探究 王涛孙刚 比
-一 共有50多种语言的译本,各类版本累计达到 1500多个。⑴一、 &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一般而言,译介学视域中的“英语世界” 可分为二个层面,即英语为母语、英语为通用 语及英语为外国语。021英语为母语的“英语世 界”局限于英国;英语为通用语的“英语世界” 泛指英国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而英语为外 国语的“英语世界”则为英语语言具有一定影 响力的地方,如今几乎蔓延到了东西半球所 有国家。第 英语世界《道德经》的第一个英译本是英 十八籍传教士湛约翰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 卷 德的思辨》(The Speculations on Metaphysics, 第三Polity and Morality of\" The Old Philosopher\ 期 语世界里出现了近两百个译本。No・3二、 英语世界《道德经》译名的变化 与发展邵阳(一)《道德经》英译的多样性书名是书的标志,不仅给读者传达书本 学主要内容,还为吸引广大读者注意力发挥了 院重要作用。梁启超曾说过:“翻译之事,遣词 学既不易,定名尤最难。”⑷因此,对于翻译者而 报 言,书名翻译极为复杂和重要。《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因译 104者不同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受教 育程度、兴趣爱好等的影响,使其不同的译本 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道德经》由上下两篇 共八十一章构成,其中,“道”在二十七个章节 中共出现了七十四次,“德”在十六个章节中 共出现了四十一次,“道” “德”成为核心概 念,也构成《道德经》书名的关键词。“道” “德”两字虽看起来简单明了 ,却包揽万象,是 对天人合一的诗意生存境界的理性表达,想 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并译出却绝非易事,必须 要对其背后的深厚文化有着相当的了解。不 同译者对《道德经》的理解程度和深度不尽相 同,译文也就差别很大。比如,对《道德经》中 “道”的翻译就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译法:G. G. Alexandet将“道”比附成西方的“上帝”,译为 \"God” ; Archie J. Bahm则从自然的角度出发, 译为“ Nature\" , Wittec Bynnet的翻译就上升到 了哲学的高度,译为“ Existence (存在)”;当然 也有一些译文直接采用音译法,如Ellen. M. Chen直接译为“Tar\"。另外,从过程来看,《道德经》的翻译史其 实就是一部阐释的历史,每位译者都是首先 在理解《道德经》的基础上,再通过目的语传 达给读者。解释学观点认为,人对自身和世 界的理解存在时间距离且因此造成理解差 异。这一点也解释了《道德经》不同译本出现 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 播经历了二次大的高潮,受不同社会历史文化 背景、翻译策略和目的等方面的影响,《道德 经》的译名也各不相同。⑸同样为《道德经》书 名的翻译,John Chalmert 译为 The Speculations on Metaphysics , Polity and Morality of\" The Old Philosopher\" , Lau-Tsze ; Waltec Gorn Old 译为 The BooO of the Pat O Virtue ; T. Maclnnee 则 译为 The Teachings oO te Old Boy ; John Blofeld 译成 Taoism: The Road to Immortality o 差别之 大显而易见,甚至仅从译名很难判断原著是 同一本书。(二)'道德经》在不同阶段的译名变化自1868年《道德经》第一个英译本出现 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语世界里老学研究内 容多且不断出新,《道德经》的翻译也在不同 发展阶段出现风格迥异的译本,其译名也各 不相同。《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主要分为二 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九世纪中期到 二十世纪初,这一阶段的《道德经》主要是由 西方的传教士解读,带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他们从自身的文化观点出发,结合时代的要 求,大多采用解释性翻译手段来译介《道德 经》的书名,将《道德经》与基督教进行比附, 认为《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就是西方基督教 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第二个阶段大致是从二 十世纪二二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不同于上 阶段的宗教性解释,这一阶段的《道德经》翻 译主要目的在于对西方思想进行批判,同时 开始借鉴老子思想智慧。这一时期的《道德 经》译名宗教色彩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轻 化了很多,有些学者已经开始采用威妥玛-翟 理斯式拼音法翻译书名。此间,一批海外华 人学者,为了向外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对《道 德经》书名的翻译主要采取音译法来处理-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对《道德经》的多元化解读,这一阶段东西方 文化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西方学者本着 文化交流的态度去阐释《道德经》,这段时期 音译法成为《道德经》书名翻译的主流策略, 但也有一些带有目的性的阐释性翻译。1.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对《道德 经》的宗教性阐释1868年英籍传教士湛约翰英译出英语世 界《道德经》的第一个译本----The Speculationson Metaphysics , Polity and Morality of\" The Old Philosopher\" , Lau-Tsze-以此为起点,到二十 世纪初是英语世界老学发展的起步阶段-据考证,英语世界《道德经》的早期 (1868—1905)英译本共有14个,其中有8个 是从基督教立场去解读《道德经》,另外6个 译本亦能从有些章节中看到基督教思想的影 子-⑷因此,这一时期英语世界老学的典型特 征是以基督教的观点解读《道德经》-这段时 期的《道德经》译名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方式上主要以解释性的翻译为主- 例女口,Chalmera 所翻译的:The Speculations oo Metaphysics,Polity and Morality 甘 “ The OH Philosopher\",Lau-Tsze- Frederick Henra Balfoua 翻译 的:Taoist Texts, Ethical, 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 Waitea Gorn Oil 翻译的:TTe Booo 甘 the Path o/ Virtue 等-二是内容上从基督教的观点来解读,宗 教色彩浓厚,译者通常选择用基督教的概念 和词汇来翻译“道德\"一词-例如:1895年, 传教士 George Gardiner Alexander 出版 了《道 德经》的英文译本,Lao-Tsee : The Great Thinker with A Translatioo o His Thoughts eo the Nature and Manifest(atiop of Gd- 译名中,Alexandea 将“道\"译为“ God\",即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 他实际上是在用西方传统文化的概念来解释 中国道家思想所言之道,将老子之“道\"影射 为基督文化中创造万物的造物主,并用“ his” 这个人称代词所有格来指代,告诉人们“神” 无处不在,通过这种意象的转换来使西方读 者得以接受-1894年Walter Gorn Old的译本 The Book o the Path / Virtue,1898 年 Paul Carus 出版的名为 Lao-tze's Tao-teh-king: The Canon o Reasoo and Nature的《道德经》译本, 都是从西方本土基督教的角度阐释圣经。 1905 年,C. Spurgeon Medhurst 更是直接将译 名立为:The Tao Teh King: A Short Study in Comparative Religioo,直接从宗教的角度去阐 释《道德经》。这一阶段《道德经》英译本之所以带有这 么浓重宗教色彩,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环境是分不开的-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进 入中国,并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典籍,寻找中国 文化与基督教精神相一致之处,以期更加顺 利地在中国传教,获得更多的信众支持-这 些以传教的政治使命为目的的传教士并未能 完全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通常 只将《道德经》和《圣经》对照,翻译中带有鲜 明的基督教色彩-同时一些非传教士的《道 德经》研究者,其《道德经》翻译也未脱离基督 教色彩,而这些对《道德经》书名的翻译也有 着直接的影响-尽管其中也有译者对中国文 化的理解较为深入,采用了音译的方法来表 述“道\",但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还是解释性 翻译为主。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对 《道德经》的智慧借鉴据笔者统计,《道德经》从二十世纪二三 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大约有三十余种译本产 生-通过对这些译本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一 阶段的《道德经》译名与前一阶段相比有很大 的不同-第一,从方式上来看,这一阶段翻译方式 不再是以解释型为主,而是解释性翻译与威 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并存-例如:1936年 A. L. Kitselrnan II 出版 了 Tao Teh King ( The Way o Peace) o Lao Tzu ; 1938 年 Dwight Goddard 出版 了 \" Tao-Teh-King , \" A Buddhist Bible ; 1942 年 Ernest R. Hughes 出版了 Tao Te Ching; 1946 年 Hermon Ould 出版了 The way o Acceptance : A New Versioo o Lao Tse,s Tao Te Ching 等-第二,从内容上看宗教色彩明显减少,而 是表现出对老子智慧的探求与借鉴,尤其是 对“道”的理解-这一阶段《道德经》的翻译 更加趋于理性化-1934年,东方学家Arthur David Waley 将其英译为 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该译本在英语世界英语世界《道德经》译名变化探究王涛孙刚 社soc会i-sci科encea学ed 版 o10n 5 第十八卷第三期 VOL8」NP3 邵阳学院学报 影响较大。译名中,Waley将“道”译为 “ way”,体现出了作者对《道德经》原意的探 讨,这在英语世界老学中颇具特色,而事实 =,Waley自己也明确指出,翻译《道德经》的 目的就是为了从细节入手准确地再现源文本 的语义。⑺Waley'道德经》译本的出版启发了很多 学者,开启了以“道”为主线的《道德经》翻 译,其后出现了很多此类译本,如The Way o Life according tt Lao Tzu ( Wittxr Bynnea, 1944 %,Tao Te Ching: The Boo o the Way and Is Virtue ( J. J. L. Duyvendak,1954 %,The Way o Life( R . B. Blakney,1955 %,Taoism: The Parting o the Way ( Welch Holmes,1957 %,Tao Teh King: Interpreted as Nature and Intelligence (Archie,1958%等。这些译本的译名与上一阶 段的相差甚远,体现了译者对生命的热爱、对 幸福的追求、对安宁的向往和老子的生命智 慧的追求。这般变化绝非出于偶然。对于英语世界 而言,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宗教组 织瘫痪,西方学者对其文化重新审视,开始研 究东方文化,试图从老学中寻找寄托和“解 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研究《道德经》并渴 求寻找到解决社会生活和精神现实问题的方 法,'道德经》再次获得关注。这是二十世纪 中期英语世界老学的主要特征。0 81此外,这一阶段中国学者(或华裔学者% 的《道德经》英译本为英语世界老学注入了 一 股新鲜的力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女口,胡子 霖1936年用英文翻译了名为Lao Tzu,Tao Teh Ching的《道德经》译本;1937年,初大告 出版了 Tao Te Ching ;林语堂所译的The Wisdom o Lao Tzu.3.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对《道德经》 的多元化阐释英语世界《道德经》翻译的第二个阶段始 于1972年,冯家福与Jane English出版了名为 Tao Te Ching的英译本。《道德经》的研究在 这一阶段有较大进展,掀起了新一轮翻译热 潮。据笔者统计,自1972年以来,英语世界 《道德经》的译本及专著出现了近百余种,解 读角度也不尽相同。这一阶段的《道德经》书 名翻译方式主要采取音译法来处理,内容上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一阶段,不少学者基于长沙马壬堆汉 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和湖北郭店出土的竹 简《道德经》重新翻译探讨《道德经》。例如: 1989年,Robet G. Henricks根据马壬堆帛书 《道德经》资料,翻译出版了 Lao Tzu Te-tao Ching: A New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a-Wang-Kut Texts ; 2000 年,韩禄 伯参照郭店新出土的资料,将《道德经》重新 翻译为 Lao TzuS Tao Te Ching : A Kranslation o Uc Startling Nee Documents Found at Guodian.这种多元化的特点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 多个方面,如:1981年,美国畅销书作家 Benjamin Hoff 翻译 了 The Way h Life al lhc Hean o thc Tao Tc Ching,以“生命之道”为线 寻找了身达命的生活智慧。1985年,John Heidea在美国纽约出版了 Thc Tao o Lradrrshig,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在《道德经》 中挖取领导智慧,该书一经出版,深受美国管 理界的欢迎。1986年,Heirymon Maurer翻译 了《道德经》,译名为Tao : The Way o thc Way. Maurce认为《道德经》之“道”正是可以 化解人们的内心膨胀之“道”。1986年, Archic J. Bahn 翻译出版 了 Tao The King, Interpreted as Nature and Inthygence,对老子的 思想进行了更加辩证的分析。此外还有诸多 译 本: Tao Te Ching: The Cla sic Booi ot IntegFityand theWay, TheTaootSailing: Lao TeussTaoTeChing Adapted to a NewAge, The ContempoaFyTaootPeaceand HaFmony, The Nee Lao Tzu: A Contemporaey Tao Tr Ching 等, 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汲取老子智慧。此外,还有一些译本是直接采取音译法 翻译《道德经》,例女口: 1981年Tarn C. Gibbs 翻译出版的译本Lao-tzu ; 1985年Jacob Trapp 的译本 Tao Teh Ching ; 1989 年 Robert G. Henricks 的译本 Lao Tzu: Te-Kao Ching ; 1989 年 Ellen Maric Chen 出版的 Thr Tao Tr Ching, 1999 年 Derek Bryco 翻译的 Kao-Ke-Khing 等, 这些译名都是直接采用最贴近原文的方式 翻译。这一阶段《道德经》音译法得以广泛运 用,译名出现多元化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 的。一是国际社会处于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新 时代,“地球村”逐渐显现,西方各领域的学者 研究东方老学,探索本领域“道”的启示。⑼二 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自身经济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 要的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交流水平明 显提高,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三是英语 世界汉学研究空前发展,专门研究汉学和培 养对中华文化感兴趣学生的机构日益增多, 他们从中西文化、中西哲学比较的视角对老 子思想进行阐发,将英语世界老学研究推向 一个新的阶段-三、结语《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是一个跨时 代的文化活动,历经了不同的阶段,其中“道” 与“德”绝非其字面意义那么简单,两个字蕴 含着内涵丰富的道家思想,在英语中难以找 到相对应的表达,因此,《道德经》书名的翻译 就成了译者自主性的选择,而事实上这不仅 仅是译者自主性的选择,更是中西方文化相 碰撞的结果。理解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内在的 互动,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 念对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发挥-0101英语世界《道 德经》的译名正是在不同阶段译者的理解中 不断被创造的,并且每个阶段相差甚远,翻译 方法也各具阶段特征-而在这个变化中起作 用的不仅仅是译者自身的因素,与其自身的 文化传统、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态度等 都有着紧密的关联-《道德经》英译的发展体 现了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不仅哺育和滋养了 中华民族的心灵,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 共同的精神财富。参考文献:[1 ]何明星,李丹.2018,海外读者热议中国经典% N&.人 民日报(海外版),2019-02-22(07).[2] 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 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7.[3] 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 象%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 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分店,1988.[5] 文军,罗张.《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J].上海翻 译,2012(1):19-23.[6] 王剑凡.中心与边缘——初探《道德经》早期英译概 况[J].中外文学,2001(3) :114-116,[7 ] WALEY ARTHUR D. The Way and Is Poo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s Place in Chinese Thooght [M]. New York: Grove Prese. Ine. 1934.[8]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 M].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6.[9] 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 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 1):79-84,[10] 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4) :23-25,英 语世界《道德经》译名变化探究王涛孙 刚 s社oci-会scie科nceaed 学版 on 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